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在经历了临江楼一事后,柔儿知道秦月肯定对李宏宇的突然转变产生疑惑,因此与其一直这样瞒着倒不如逐渐让秦月知道李宏宇已经并不是她曾经认为的那个胆怯懦弱的人。
这也是李宏宇的意思,以李宏宇对秦月的了解秦月绝对不会坐视一直对她呵护有加的李宏宜被绞死,所以一旦秦月想要去明月阁查李宏宜的案子就阻止她。
在李宏宇看来,秦月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以他未婚妻的身份出现在他的身边,因为他觉得这样一来无法长时间隐瞒住秦月他并不像她所想的那些不堪的事实,倒不如让秦月逐渐发现这个“秘密”,大家心照不宣,这样的结果无疑最好。
虽然秦月的身上有一股常人没有的狠劲,而且也足够聪明,但李宏宇认为没有经过世事磨练的秦月还无法应付像明月阁这样的案子,要知道对方能设这么一个局来陷害李宏宜又岂是等闲之辈。
如果李宏宇没有猜错的话,明月阁里一定有对方的内应,要是秦月惊动了那个内应的话那么要想再找破绽可就难了。
明月阁。
夜色下的明月阁灯红酒绿、鼓乐喧天,一派热闹的不夜城胜景,徐韬被杀的阴霾早就烟消云散,人们在这里尽情地玩乐,过着纸醉金迷的夜生活。
一个雅间里,秦月正蹙着眉头坐在酒桌旁等着她要的姑娘的到来,为了能见到当天晚上伺候李宏宜的那个女子她可是打算花一笔大价钱与其共度良宵,决定从那名女子的身上打开缺口。
咯吱一声,紧闭的房门被推开了,秦月还以为她要等的人来了,稳定了一下心神后抬头望去,随后怔在了那里,因为进来的人并不是那名她想见的女子而是一身男装的柔儿,后面还跟着王铁牛。
“二小姐。”进门后,王铁牛关上房门守在门口处,柔儿走上前向秦月一躬身说道,“二小姐,宜少爷的案子少爷已经有了安排,少爷希望二小姐在乡试结束前静观其变!”
“什么?”秦月闻言顿时面露错愕的神色,她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李宏宇可是刚从武昌卫的大牢里出来,而且又面临乡试,哪里有时间和精力管李宏宜的事情。
尤为重要的是,李宏宜以前可没使李宏宇少吃苦头,因此李宏宇没有必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救李宏宜。
小兰目瞪口呆地望着柔儿,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懦弱的李宏宇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二小姐,你必须相信少爷,宜少爷是他的亲堂兄,就是为了老爷和太老爷少爷也会全力救他的。”见秦月在愣神,小兰于是开口沉声解释道。
“我现在要如何做?”秦月闻言回过神来,她意识到柔儿不像是在开玩笑,因此不动声色地问道。
“等下我会把桌子给掀了,然后你追出去哄我,我们一起离开。”
柔儿闻言微微一笑,随即走上前一把将秦月面前的桌子给掀了,上面的碗碗碟碟洒了一地,然后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气鼓鼓走向了房门,立在门边的王铁牛见状立刻打开了门。
秦月闻言先是微微一怔,不过很快就意识到了柔儿的意思,于是起身追了上去,在门口拉住了柔儿。
随即,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柔儿好像对秦月来这里找姑娘有很大的意见,而秦月则好言相劝,信誓旦旦地表示只爱她一个。
由于吵架的是两名“男子”,故而吸引了众多嫖客和姑娘们围观,冲着两人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争吵了一阵后,秦月好像跟柔儿和好了,拉着柔儿的手离开,小兰留下五两银子赔偿了酒桌的损失后追了上去。
虽然秦月很想知道李宏宇救李宏宜的计划是什么,但她还是忍住了问秦月,因为这件事情由李宏宇亲口告诉她最好。
就在秦月和柔儿走后不久,明月阁的一个房间里。
“姑娘,那位想要见你的公子走了。”一名神色忧郁的靓丽女子正心不在焉地坐古琴旁抚琴,一名侍女走了进来,向那名靓丽女子说道。
“走了?”靓丽女子闻言微微一怔显得有些意外,不动声色地问道,“他没有找别的姑娘?”
“一位公子刚才来找那名公子,两人大吵了一架后离开了。”那名侍女闻言把先前发生的事情讲给了那名靓丽女子,沉吟了一下后说道,“小姐,后来的那名公子也是女人,看上去两人的关系很是亲密。”
“你下去吧。”靓丽女子的嘴角顿时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不动声色地向那名侍女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在那里抚琴,好像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很显然,靓丽女子把秦月和小兰当成了一对儿情侣,反正这年头啥事儿都有,这断袖之癖不仅存在男人中,女人里也有好此风者存在。
………………………………
第一百二十四章 五经取士,八股排名
? ? 八月初九,乡试第一场正式开考,这意味着大明乡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按照考试的流程:
第一场考“四书”和“五经”,“四书”的考题也就是俗称的八股文;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章和表,也就是公文写作;
第三场考策论,就是考察士子的政治能力。
每场考卷考试当天下发。
由于乡试三场中第一场是八股文,故而八股文也被称做科举的敲门砖,但这并不意味着士子们只学八股,毕竟乡试还有后面两场,如果考得太糟糕的话也会被刷下来。
故而,平日里那些读书人更多的精力是花在熟读各种书籍以增加自身知识,以及遍交天下朋友以臻进个人修养上,平时的习作也多是练习拟写诏书、奏章这些公文上,而并不是八股文。
毕竟八股文只是一种科举考试的格式而已,只要自身修养和才识得以丰富那么届时自然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来。
李宏宇拿到第一场的考卷一看,上面列了三道从《论语》、《中庸》和《孟子》中选的题目,以及五道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中选的题目。
“四书”之所以有三道题,是因为在乡试时并不是每门都考,通常选取三门来出题,一般是《论语》、《中庸》和《孟子》的组合,《大学》由于字数少故而考官都不喜欢从中出题。
无论是三道“四书”题还是五道“五经”题,考生不需要全部作答,只需从中各选一道答题即可。
其中“四书”题的试卷行文要按照严格的八股文的程式,答题内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违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明朝“四书”是必学的科目,但“五经”并非都要学习,士子们只需选“五经”中的一门作为自己的本经来学习即可。
因此,“五经”中就出现了热门科目和冷门科目,其中《诗经》、《尚书》、《易经》三门为热门科目,学习人数较多,而《礼记》和《春秋》为冷门科目,学习人数较少。
由于“五经”是专门之学,所以明朝就出现了一些科举世家拥有家传的经学,即经学世家,并向所在地域扩散。
例如常熟的《诗经》、余姚的《礼记》、苏州的《易经》以及会稽的《春秋》,在当时都非常有名。
“五经”既然是选学的科目,那么它就比“四书”更有自由性,往往有人因其所选本经学习不佳而更换学“五经”中其他的科目作为自己的本经。
正是因为考生们对“五经”的侧重不同,故而考生的卷子会依照其选取作答的“五经”题目进行归类,这样一来就考卷分为五类,每一类对应“五经”中的一门,然后由相应的房考,也就是批卷官进行批阅。
考虑到“五经”中的热门和冷门,每门批卷官的数量并不一样。
通常《诗经》最多,有五房批卷官;《易经》和《尚书》其次,各四房批卷官;《春秋》和《礼记》最少,各二房批卷官。
乡试排名的时候,为了照顾到学习不同“五经”科目的考生,首先从把“五经”试题中每一门作答文章最好的人挑出来,五经更占其一,这样一来就有五个人,号称“五经魁”,也就是大明乡试“五经取士”的由来。
这五人将是乡试的前五名,其中最优秀者就是乡试的解元,因为不同的“五经”文章间很难比较高下,故而这个时候就要看“四书”题目的优劣,也就是考验考生们八股文的能力。
至于五人后面的排名,则根据三场考试的综合情形来定夺,其中第一场考试的成绩,尤其是八股文所占的比重最大。
按照乡试的规定,乡试前六名可以免考接下来的由举人应试的选拔考试,直接获得前往京城考会试的资格,故而乡试前六名的争夺异常激烈。
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考生,自然奔着“五经魁”而去,一旦成为“五经魁”不仅可以在乡试中名列前茅,还能直接去京城赶考不必在参加选拔考试,同时这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以后向外人介绍身份的时候可以称“经魁”,可谓是举人中的佼佼者。
不过,如果所选本经的竞争对手太强,那么有人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第二拿手的那一经来应考。
以湖广考生为例,方云擅长《易经》,沈伯诚擅长《诗经》,杨仁孝擅长《尚书》,三人所选都可谓是当前的热门。
其实红,方云和杨仁孝都明智地避开了最热门的《诗经》,毕竟选《诗经》为本经的人最多,竞争也最为激烈,故而不如退而求其次选别的科目,以冲进“五经魁”为重。
李宏宇则无所谓,他当年在学校对“五经”的研究并没有分主次,而以前“小李宏宇”选择《易经》作为本经,按理说他应该作答《易经》的题目,不过如此一来就要跟方云正面较量。
由于方云和沈伯诚、杨仁孝在湖广生员围困武昌卫的时候帮了李宏宇,故而李宏宇不好跟三人相争,于是准备选冷门的《春秋》题目作答。
而赵欣跟李宏宇遇到了一样的困扰,毕竟围困武昌卫是她发起的,她也不方便跟方云、沈伯诚和杨仁孝相争,故而跟李宏宇商议后选择另外一个冷门《礼记》的题目作答。
另外,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都对四书五经的答题的字数有要求。
按照大明成化年间的定制,三道“四书”题里,每道题最低两百字,最高可达六百字;五道“五经”义里,每道最低三百字,最高五百字,一旦不符合字数考卷就会作废。
由于乡试第一场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谓是乡试的决战,关乎着考生们能否桂榜题名进而得到踏入仕途的机会。
因此,乡试中的作弊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场。
例如,那本字体如跳蚤一般的《五经全注》以及四十余万字的黄绢就是为了第一场考试准备的,可谓煞费苦心。
与这种小抄相比,有的考生采用更高级的作弊方式,提前就背好了数篇文章,届时只要从中挑选一篇最贴近考题的文章作答即可,由于这种作弊方法非常隐蔽故而通常而言在考试的时候很难发现。
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如果其所选的文章贴近考题尚好,要是离题万里的话那么考官也会把这种考卷给淘汰下去,有时候还会追究应试者的责任,毕竟为了夺取功名有些人明知文不对题也会抱着侥幸的心理作答。
所以,考前押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运气好押中了考题作答起来就顺利很多,否则就只有临场发挥,绞尽脑汁地想着应答。
不得不说,科举虽然是古代一种比较公平、先进的选才方式,使得寒门子弟能够踏入仕途,不像朝鲜王国那样朝政由两班贵族把持以至于朝堂上暮气沉沉。
但它也有着很大的弊端,除了禁锢住读书人的思想以及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外,考试中的运气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是押题是否正确,二是答题是否合考官的胃口。
按照考生作答的流程,通常先作答“五经”题,很显然“四书”题的八股文要比“五经”题难得多。
李宏宇很快就答好了“五经”中的《春秋》题,不过是对《春秋》中语句的注释讲解而已,这丝毫也难不倒他。
随后,李宏宇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三道“四书”题目上。
按照定制,制艺的题目,也就是八股文的题目只取自“四书”,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作为题目,考察考生对该段经义的理解。
《论语》的考题是“百姓足,君孰于不足”;
《中庸》的考题是“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孟子》的考题是“与人为善,解民倒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