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有诸位大人吗,不是有文武百官吗,不是有京营和勤王之兵吗?只要他们坚持一阵,我悄悄的突袭遵化,断了皇太极后路,一切不都解决了吗?”

    王和中当时恨恨的解释:“那群大臣除了会内斗,除了会夸夸其谈还能做什么?骆养性吓的托病不出,锦衣卫群龙无首,整个京师都乱成了一锅粥。袁崇焕其心究竟怎么想的,大家已经心知肚明,谁还敢指望他的兵马?其他各地勤王的兵马,一个个积贫积弱,没见与敌接战,只见伸手要钱。”

    然后看着赵兴,郑重的压低声音道:“你的计策好,连我这个不懂军事的都知道好。但见君上有难不救,即便你占领遵化有天大的功劳,最终你还能逃了死罪吗?老弟啊,你就长点心吧。这次皇上让我这个司礼监的监丞,来跑这一趟只要是个小太监就能办的事的目的,你还不清楚吗?”

    被王和中这么一提醒,赵兴倒吸了口冷气,呆呆的坐在那里根本就不敢动了。

    是的,自己做事还是太过想当然了,自己忘记了,现在的自己,身处的是该杀的封建社会,皇上安危大于天的时代。即便自己最终拯救了宇宙,就一个坐视君王有难不救,就是天大的死罪。于谦挽救了大明,这是天下人皆知,但最终的结果如何?前车殷鉴不远啊。

    想到了这里,赵兴立刻找来洪承畴,将皇上圣旨交给他看,然后断然道:“我们遵照圣旨,转兵武清。”

    结果王和中伸着脖子道:“圣上的意思是,洪承畴大人带兵去武清,老奴陪着赵大人回京,立刻,马上。”

    洪承畴明白了,皇上派王和中来,就等于是押解赵兴回京了。

    洪承畴是个忠臣,他也不敢违背皇上的意愿,也只能遵守。

    于是,洪承畴询问:“大人带多少兵马回京?”

    赵兴看向了王和中。王和中却淡淡道:“圣旨的意思只要赵大人和我一起回京,带多少兵没说。”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赵兴沉思了一阵:“勤王大军已经云集,再多,京师的给养也供应不上。再有兵部公文,让你带兵进驻武清,那么你现在就转兵去,我带智风六百缇骑跟着王公公回京面圣。”

    王和中点头:“这样就好,那我们现在就走吧。”

    十二月十日,赵兴和王和中带着六百缇骑从正阳门(北京南门)进入北京。

    一入北京,赵兴立刻感觉到,整个北京就有一股世界末日的气氛。

    敌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而朝廷里是战是守还在无休无止的争吵,举棋不定。每日北面炮声日夜轰鸣,却总是有败绩传来。今日这里失陷,明日那里丢失。上午传来,什么镇子被建奴屠杀一空,下午又有哪个重镇被建奴杀的鸡犬不留。今日哪个勤王军战败,明日又有勤王军半路哗变。这个说袁崇焕是卖国贼,引建奴入寇,那个说袁督师是忠臣,亲代大军勤王,真真假假的流言满天飞。

    负责京师管理的顺天府的官人,只是四处张贴告示,但内容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前后矛盾让人无所适从。

    负责治安的五城兵马司被调到了城头守卫去了,锦衣卫的指挥使吓的报病在家不出了,整个京城的治安彻底的崩坏了。流氓地痞四处趁火打劫,滞留京师的流民和城外涌入的难民,更是趁机偷鸡摸狗,让正常的小民一日三惊。

    所有的人都人心惶惶的奔走,传播着流言,抢购着各种物资,物价飞涨,而那些粮商家家关门,无数的百姓手托金银,却是粒米难求,这更加剧了京城的混乱。

    现在的京城就用一个字形容——乱。

 第212章 代理指挥使

    赵兴进了城,本想第一时间回家看看娘和小妹,但王和中不允。想先回到自己的衙门看看,了解下情况,王和中还是不允。没办法,只能先让翠艳和秀芬回家,向娘报个平安。让智风带着缇骑归营,然后跟着王和中直接奔到了午门,递上了请见的手本。

    王和中拿着手本小跑着进去,不大一会,又小跑着出来:“万岁正在文华殿汇聚群臣议事,让你去集英殿东暖阁等着。

    集英殿,现在对赵兴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走在皇宫里,赵兴看到的是太监稀少了,还都是老小,一个个更是神色凝重脚步匆忙。

    王和中看到赵兴的表情,就苦笑解释:“守城兵力不足,不得已,皇上将那些年轻力壮的太监公公们都送到城上去了。虽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毕竟显得人多势众,气势上能强些。”

    整个北京城墙合计二十八里,就京营驻扎在北京内的八万禁军站在城墙上,根本都站不满,但你弄一群阴柔的太监上去,难道是准备用扭扭捏捏的兰花指恶心死建奴吗。不过从这一点上看,崇祯是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站在集英殿外没有多久,一群太监扛着肩與将崇祯急匆匆的抬了过来,赵兴看到崇祯,双眼乌青,颧骨凸出,原本合身的龙袍,现在显得空荡荡的大。

    下了肩與看到赵兴,崇祯铁青着脸对赵兴道:“进来。”然后脚步不停的直接进了东暖阁。

    赵兴跟进来刚要下跪,崇祯直接一句:“免礼。”然后对着赵兴低声的道:“建奴入寇,不幸被你和毛帅言中。”从一句毛帅,就足可看出,他对袁崇焕已经心生恨意。然后再低声咬牙切齿道:“群臣误朕,全该杀。”

    对于崇祯的这种推卸责任,赵兴只能苦笑:“毛帅预警,没有人搭理,自己直接递给你的预警的折子,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你全部置之不理。群臣误你,但你不是更是自误吗?”但这时候赵兴不敢也没必要和他掰扯这事。于是紧张的询问:“皇上急匆匆召臣单人入京,不知道臣能做什么?”

    这时候也不是闹虚的时候,就是要单刀直入。时间急迫,局势危险,不抓紧,说不定皇太极就要在这东暖阁和崇祯喝茶啦。

    “军事上,朕已经派人请孙师傅进京,恢复他兵部尚书职务,主持攻守大事。”

    赵兴悄悄的松了口气,孙师傅是指孙承宗,他是天启的帝师,崇祯的借光老师,勇于任事,最主要的是能任事。对于军事更是熟悉无比,曾经两度督师辽东,如果他能主持军务,那这场京师保卫战就没有问题了。历史上,也正是拿下袁崇焕,换上了孙承宗,才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让皇太极除了抢掠了无数物资人口后,没有实现他的野望而铩羽而归。

    对于孙师傅进京,赵兴赞了声好,结果崇祯再次敲了桌子:“可恨王在晋竟然还拉着一群人极力反对。可恨,可恨,可恨。”

    连说三个可恨,足见崇祯已经对大臣们愤怒到了极点了。

    王在晋当然反对了,因为当初就是孙承宗坏了他辽东督师的官位,让他失去了这个肥缺,他要不逢孙必反才怪了。至于国家兴亡,哪里有自己快意恩仇重要?

    “扯皮三日,朕告诉他们,如果不请孙师傅进京也可以,就让他们出城御敌去,结果他们既没有办法,也胆小怕死,才不得不在朕的乾纲独断下,同意了朕的意见。”说这话的时候,就流露出一股快意,是战胜了文臣的快意。

    赵兴低声说一句:“正所谓千人论事,一人定音。大事,皇上当断就必须断,要是让他们这么扯下去,天都会塌的。”

    然后耐心的开始灌输:“绝对的民主,不是治世良方,反倒是一味毒药,想当年,西方强大的罗马帝国,也就是咱们说的大秦,就是被绝对的民主给弄垮的。当然,绝对的集权也不行,一个国家是不能用一个人的好恶来治理的,那死的更快。只有折中的民主集中制度,才是真正的长久办法。其实,当年的仁宗皇帝发明的这个内阁制度,就是一种变相的民主集中制。但自从东林得势之后,开始将这种制度,在争夺皇权的时候,开始向没有节制的所谓民主发展了。”

    崇祯仰天长叹一声:“是啊,现在为一件小事,就要讨论争论无休无止,结果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做不了,这可怎么得了,这个,必须要制止。”

    “皇上睿智,只要这个制度调整的好,就又会出现一个大明的“仁宣之治”,啊,应该叫崇祯之兴。”

    崇祯满意这句话,“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你的任务就是,立刻稳定京师内部,筹措钱粮,平息物价和民心的同时,给城外陆续到达的勤王兵发放钱粮,以增强士气。”

    这么一大堆的事,没一个是小事,全部关乎钱粮,而赵兴现在真的是两袖清风一钱不名,哪里有钱粮。

    赵兴闻听,当时大惑不解:“皇上,臣在山西解运七百万两入京,这才不过四个月,怎么就没啦?”

    崇祯小脸微红,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王和中赶紧解围:“七百万足额解入国库,其中按照规矩上缴了内帑以应付不足,剩下的五百万中,给了辽西袁督师三百万。”

    崇祯就轻轻的一敲桌子,恨恨的一声:“该死。”

    他说的该死不是自己也不是户部官员,更不是赵兴,而说的袁崇焕。这时候,可见袁崇焕在崇祯的心中恨意多浓。现在,不管真假通敌,也不管让建奴杀到城下的大罪如何,就是一个崇祯对他的戾气怨恨,袁崇焕不死都不可能了。

    “还有给了奢安之乱的张慎言一百万,那都欠了两年的了。”

    “那不是还有一百万吗。”赵兴询问。

    “江南洪涝,给了五十万救灾。”赵兴不由低吼:“放屁。”然后看向尴尬的王和中:“王公公,我说的不是你。”

    王和中了然的苦笑:“我知道,但各个官员异口同声,不给不行啊。”

    小冰河期的气候异常,造成西北大旱,但江南不但没有灾情反倒大熟,结果对西北的霉烂这群官员视而不见,却去巧立名目对江南进行赈济,这是什么世道啊。

    “还有五十万,皇上又拿出五十万,给了京营。”

    崇祯接口:“得亏了这百万给了京营,老国公全部投入到驻防京城的十万将士的武器补给,军队的训练上了,要不然,后果真不堪设想啊。”

    七百万,就江南的张慎言奢安平叛,和这一笔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照这么看,这个大明真的是个无底洞,自己再能划拉钱,也都打了水漂啊,可惜自己的辛辛苦苦却便宜了那帮混蛋,赵兴真的有些气馁。

    “朕知道你为难,但你要体谅朕更难,现在,朕能唯一放心的就是咱们家的人啦。”

    这话,让赵兴有些感动,于是故意夸大的抹了把眼睛。

    “好了,现在骆养性称病了。现在,朕封你天下锦衣卫权(代替的意思)指挥使,署理堂上事(就是依旧是镇抚司镇抚)好好的办好差事。”然后恨恨的道:“骆养性那个软蛋,就让他一直病着吧。”

    现在,从现在开始,崇祯的性格变了,不再是你那个精明的一下铲除阉党,坚决信任大臣的崇祯了。正如历史上那样,崇祯在第一次皇太极入寇京畿之后,性格走向了多疑偏激了,而其表现是,恢复了锦衣卫,再派太监各地监军了。

    当然,赵兴也知道,这是自己不在他身边才不被崇祯怀疑,如果在这以前,自己总在崇祯身边,估计自己也讨不到好。

    要不说,距离产生美呢。

 第213章 新官上任

    赵兴出了宫门,扭头再看巍峨的午门,心中又有了一种感觉,那午门变得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

    这次,赵兴又接受了一个必须用钱粮解决,但又没有得到一分钱粮的差事。现在的崇祯,似乎已经习惯了和赵兴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戏了,这种习惯,不好。

    但皇上的习惯你还就得捏鼻子听着,一点反驳的余地都没有,跺跺脚,在心中狠狠的骂一句“这该死的封建社会。”之后,就感觉舒服多了,这aq精神胜利法,真好。

    不能回家,因为皇上说了:“辛苦爱卿了,先来个三过家门而不入吧,先把朕交代的任务完成了,朕给你放大假。”

    所以,这也是皇上对赵兴的安排。皇上的安排你也得捏着鼻子听着,一点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你还就再想娘,再想小妹,你也不能悄悄的溜回去,这是非常时期,赵兴要敢悄悄的溜回去,他在这两年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基础,转眼就会崩塌。现在自己还嫩啊,自己必须借助这段机会,继续扩大自己的根基,直到有一天,他能和崇祯说不的时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蹿下跳熬到头啊。

    赵兴没有回自己的镇抚司,而是直接来到了锦衣卫衙门。这次,他不再低调了谦恭了,他就是要堂皇的坐在骆养性的位置上,让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