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朝会后,赵兴立刻汇合了三法司大理市等部门,审理科举舞弊案子的各个犯人,给他们一一量刑定罪。
对于正科主考周庭儒,皇上已经定了是腰斩。赵兴假惺惺的急忙跑进皇宫,在朝堂上为周庭儒求情:“万岁,腰斩之刑,太过惨无人道,剐刑只能对罪大恶极者,而周庭儒虽然有错,但错不至于用以上两刑,所以臣请”
“赵大人错了。”还没等赵兴说完,殿上一人铿锵打断了赵兴的话。
赵兴扭头,却是同为东林同道,却不是一个派系的温体仁,大义凛然的站出来大声驳斥。
赵兴当然不纳闷,只是感觉温体仁太心急了,根本没理会自己要说什么,他还以为自己继续说,杀头也不太好,给个流放什么的就算了呢。
温体仁这么急着跳出来做恶人,是他真的这么以为的。
从他的角度上看,这是赵兴和皇上在为恩科的主考崇祯和副主考赵兴自己开脱,如果杀了正科周庭儒,那么你皇上和赵兴该怎么办?按照科举等级,恩科次一级,如此,周庭儒不死,皇上不说,赵兴是一定罪降一等,没事了。
只要周庭儒不死,按照现在大明严重缺乏官员的惯例,指不定明日就起复了周庭儒。
周庭儒可是自己的死对头,为了内阁的那个位置,已经争了三年了,而最终的结局就是周庭儒如愿以偿的当了首辅,自己连边都没占到。周庭儒必须死,借此机会搬开阻挡自己上位的家伙,而顺带着将赵兴赶出朝堂。这是一石二鸟之计啊。
赵兴惨然道:“虽然周庭儒身为主考,但”
温体仁再次打断了赵兴的话:“想辩护,没门。”于是洋洋得意的对赵兴道:“科举是国朝天大事,是绝对不可马虎一点点的。而自打嘉靖年的科举舞弊案,嘉靖爷雷霆手段严肃处理之后,这百多年再无舞弊,才保证了科举真正的公正,才为国选拔了无数才俊,而比如我。而此次周庭儒主持的科考竟然让白丁上榜,这本身就是对天下士子的不公,是对科举最大的亵渎,若不严处,怎么能为后来者戒,怎么能让抡才大典再回国家重器的地位?”
赵兴继续争辩道:“这其中也是”
温体仁再次打断赵兴:“你或许说,周庭儒或许也是有些被蒙蔽,但他妻侄陈余泰,才学平平,却被选为一甲一等,他也招供,是钱财运作行贿所得,难道这不是最大的罪证吗?在这确凿无疑,你自己亲自定的案子里,你如此包庇周庭儒,你居心何在?”
这连番的诘问,当时驳的赵兴哑口无言,真的是哑口无言。
当然,哑口无言的还有滿殿的群臣和皇上。
什么意思?赵兴历来莫名奇妙的仇视东林,那是逮到一个弄垮一个。而温体仁是东林中坚,对其他党派,那也是抓到一个咬死一个。
结果今天却是赵兴死保东林魁首周庭儒,温体仁却坚决要螚死他,拿错剧本啦?他们俩个都叛逃到对方啦?
但赵兴身后的勋贵派一阵迷糊之后,决定,自己是赵兴一派,既然他叛逃到东林那面啦,大家必须跟着一起叛逃,所以,以郑国公为代表,毫不犹豫的拿出各种理由死保周庭儒。那架势,就是东林的不能再东林。
而东林一党一见,东林现在真正的党魁温体仁倒不得,要不东林就群龙无首了,既然你反拿剧本,那我们必须跟着你唱,必须为反对而反对,坚决的弄死周庭儒。于是大家站出来,纷纷力争弄死周庭儒。于是,东林勋贵的不能再勋贵了。大家互换战场,打的是不可开交。
反对,依旧是互相反对,但总是让人感觉到怪怪的别扭。
但是,若论嘴皮子功夫,赵兴一派,只要赵兴不亲力亲为强词夺理,面对东林以嘴皮子功夫著名的一群,勋贵们只是几个回合就彻底的败下阵来。
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在东林强烈的正义的要求下,皇上勉为其难的同意,周庭儒腰斩,陈余泰车裂,其余依次降一等处罚。
这事说完,温体仁对着赵兴嘿嘿冷笑小样,到你啦。
“臣弹劾恩科副主考赵兴,科举舞弊罪,当按照正科例,剐刑,黄道周按照正科例斩立决,以下人等依例降级处罚。”
大家一听,立刻振奋起来,这就对了吗,这剧本才真正拿对了。
还是站在自己的阵地上舒服啊,站在敌人的阵地,为敌人守卫阵地,真的别扭啊。
于是,大家带着舒爽的心情,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大干。这次,干倒赵兴,干倒主考皇帝。
正在为借温体仁之手,将周庭儒彻底干死而欢欣鼓舞的赵兴,听说自己要被片了下锅子,当时抖擞了精神,准备赤膊上阵为自己一身的赘肉辩护了。
党魁赵兴一振奋,身后勋贵党徒立刻撸胳膊挽袖子,像打了鸡血一样,准备冲锋陷阵。
拿对了剧本,大家都有了一种顺理成章的畅快的感觉了。
崇祯也开始跃跃欲试为自己的能臣开始呐喊助威。而东林也正确站队,磨牙准备。
但这次,第一次,崇祯为赵兴担当了,其实他是为自己的面子出头:“恩科,本来是朕支持召开,本来就和正式科举不能相提并论,按照惯例,当与正科降两级的规格的。”
这样一个定论,就等于给恩科定了调子,降两级,赵兴就只是一个剐刑再斩首之后最多到罢官下狱,抄没家产了。
“而揭露科举舞弊案的是赵爱卿,干净利索处断破案的也是赵爱卿,又兼任三科副主考,圆满完成三科考试的也是赵爱卿,为此,可将功折罪。如此留任锦衣卫指挥使,只能抄没家产。不过朕也看了,赵兴的府邸实在寒酸,更何况赵兴之母是一品诰命,赵兴之妹,是县主,赵兴之妻是郡主,怎么能流落街头?所以”
第413章 充满天下赵选官
对于崇祯对赵兴这种接近无下限的回护,温体仁气的直哆嗦。别说了,按照你这么说下去,赵兴不但不能抄没家产,你还应该赏赐个府邸,厚给金银,赵兴不但不能担罪,而且还要升官啊。
“万岁,恩科也是为国取材,怎么能当做儿戏?既然恩科降两等,那恩科进士就不该享受进士待遇,然而——。”
赵兴立刻接口:“虽然恩科同为进士及第,然而因为他们低正科进士及第两级,所以,皇上才秉公处置,没有将他们等同对待,将他们都安置偏远,无一京官啊,这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赵兴的话,当时气的温体仁一个倒仰。事还是真的这么个事。但天下谁不知道,安置偏远,但给的最低是六品啊;无一京官,但上任最小的那几十个都是县令,其他的有州府主事,最次的是个府级别的二把同知,那是比比皆是啊,如果你事先说明这样的待遇,在京那些低级京官,都会抢破了脑袋去的,何必再在京师做冷板凳。
这事,内阁该站出来据理力争啊。于是,温体仁将目光看向了内阁阁员们该站的位置,结果一看,温体仁傻眼了。
内阁首辅周庭儒让自己给腰斩了,内阁次铺黄道周还在监狱,这部正讨论他该获取什么罪名呢,其他几个阁员都或多或少的牵扯其中,呆在家里听参,等待最终的结局呢。内阁,连个架子都没有了,现在,皇上的决策,连内阁都不需要通过了,因为已经没有内阁了。皇权,彻底的在放飞中呢。
看着下面孤单无助的温体仁,崇祯得意,相当的得意,感觉就从来就没有这么舒畅过。
若是从此无内阁,那该多好啊。
但想归想,真的没有内阁也不行,这不单单是祖制的一脉相承,同时,内阁的存在对皇权的约束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就是大明这么多的皇帝,有混蛋的,有奇葩的,有懒惰的,有根本不愿意做皇帝的,有短命的,但唯独没有暴君昏君的原因,唯一能正常运转的原因。
要想大明长治久安延续不断,只要内阁秉持公正立场,就能实现。崇祯还理智的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君臣合力才能治理这个疆域如此广大的帝国。
但现在正是没有内阁的好时候,现在没有内阁,自己就可以乾纲独断,快刀斩乱麻,将眼前对自己和赵兴不利的事情处理掉。
于是乾纲独断道:“科考舞弊案,就这么定了吧,正科是国朝抡才大典,不可亵渎,就按照温爱卿说的办吧。”
当时温体仁一愣,再看同党看向自己的眼神,哭的心都有了,什么叫按照我的意思办啊,正科获罪的可都是东林一系啊,自己这算是把东林党人得罪个死了。这话是怎么说的呢。
“而恩科舞弊案,因为发现及时,处理果断,赵兴功过相当,继续主持锦衣卫事。其余恩科考官,以黄道周杖三十罢黜依次递减,这事就这么定了。”
然后看了眼眼睛都红了的温体仁,温和的给递上一颗他梦寐以求的大大的红枣:“现在内阁已经形同虚设,这不和体制。所以,朕绝定,非常时期,朕乾纲独断,温体仁升任东阁大学士,权内阁首辅,然后大家仔细会推阁员,将内阁完善起来。”
幸福来的太快,温体仁当场蒙圈在这里了。
赵兴当然知道温体仁之坏。历史评价是‘温体仁在位,无论对于辽东抵抗清兵南下,还是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未尝建一策。然而却将党争发展到了极致。他向朝廷推荐的人也大多平庸之辈,苟以充位而已。把本来就已是千疮百孔的明末政局搅得愈发不可收拾。’
但这时候是非常时候,自己再反对,那就是不识时务。再说了,刚刚一战,皇上的一句按照温体仁的提议,就将温体仁推向了东林的对立面了。党羽一除,你也闹腾不了什么了。然后我和皇上一起看着你,或者是架空你。
好吧,我先放你一马,然后日后再慢慢的消遣你吧。于是好心的提醒了下温体仁:“温首辅,还不赶紧谢恩?”
温体仁总算是从突然的幸福里清醒过来,自己为之奋斗的,已经达到了,于是再全体官员的鄙视中,痛哭流涕的跪倒谢恩:“臣,温体仁,谢主隆恩。”
朝会散了,带着巨大的收获,赵兴兴冲冲的奔走在三司之间,做足了锦衣卫只提供证据,给于监督的承诺,对这场科举舞弊案进行了梳理审理。为许多人定罪确凿,让人心服口服。就比如内阁首辅周廷儒的罪。最终还是没有按照震怒中皇上的意思腰斩,而是按照切实的罪名,给于菜市口斩立决。
周廷儒临死的时候,没有受到虐待,而是获得了他该有的体面,同时,没有按照历史上那样,周廷儒倒了,也牵连了他的族人。
这一次,不过是他独自获罪,而赵兴恳请皇上特赦其家人族人,只是没收了体面的家产,在崇祯获得了一大笔让他惊讶的财富之后,还获得了一个仁厚宽宏的好名声。
当顺带着让自己的老丈人的拍卖行大赚特赚了一笔之后,赵兴的私囊丰满的时候,得意的对上天道:“感谢上苍,让我将大明灭亡的第二大奸臣提前八年干掉了。剩下的,就是第一大祸国温体仁了。好在,他已经走上了火山口,剩下的就是一脚的问题了。”
同时,锦衣卫的侦查证据,也让许多被牵连,被误会的官员免罪,只能是虚惊一场,比如恩科制科副主考黄道周。不但免罪,最终在被皇上严厉的斥责一番,在午门结结实实的打了一百板子,第二天就没事人一般的成为了内阁的次铺,跟哥驴子一般的,拉着沉重的大明这个磨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整个案子一直到大明的三年年底,才在世人认为,最少几百人头落地的情况下,仅仅杀了五十几个就圆满的结束了。
为此,天下皆赞锦衣卫公廉勇快。为天下有这样一支特务组织而欢欣鼓舞。当然,这样的评语只是出现在赵兴的年度总结报告里,皇帝的考评里,至于群臣的评论,赵兴视而不见。
视而不见,就当没有这事,这是这些秉承的一贯的处事原则。
如此,崇祯三年震动天下的科举舞弊案,带着些许的瑕疵落下了帷幕。而接下来,已经彻彻底底打扫了阴霾污垢的贡院,迎来了从各地进京,准备第二年的三科取士的举子。这次,正科,恩科一起考,主考依旧是皇上,副主考依旧是赵兴。别的官员也不敢争,也争不去。崇祯和赵兴已经尝到了好为人师的甜头,十几年之内,这个位置,是没有人能抢去了。
而随着一批又一批学子通过科举走向仕途,从下到上,填充替换了老朽的官吏,一个高效的,爱国的,肯干的,锐意进取的官僚队伍形成了,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保皇党。当然,背后都自称赵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