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万两银子作为经费。
这样一来,首善书院活了,天下的士子又开始纷纷聚集到这里,谈论学问,谈论天下大事。
不过现在没有当初的鼎盛了,没有人再在这里高谈阔论,终日不休,因为这里只管三餐,粗茶淡饭。要想生活过得去,还必须出外去为生计奔忙。
而就在为生计奔忙的时候,也就不由自主的接受了外面世界底层百姓的疾苦,慢慢的把空泛的高谈阔论,就联系了实际。
东林依旧是那个东林,但不知不觉间,开始变得务实起来。真正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山东人,登来水师提督,张大可,现在是富得流油,于是想要沾沾文人的光,显示自己有文化。于是就在京城买了一块地,耗费巨资,建立了齐鲁会馆,他采取的办法是自己资助一部分,在齐鲁大地到京城经商的商人们,借住会馆,再掏一部分费用。这样在齐鲁大地和河南河北的士子们,就在这个会馆,得到了免费的住宿饮食,让他们可以安心的研究学问。
山东的文化底蕴最是深厚,孔孟两家,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派出最精英的子弟,到齐鲁会馆传授最正宗的圣人经义。一时间蜚声海内外,不知不觉中,就在京城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
这个学派一出现,就带着深厚的历史沉重感,也带着巨大的历史背景。比如说朝鲜的小王子,日本的小太子,越南,老挝,柬埔寨等等藩属国家的未来继承人,都被送到这里求学,感受中华最正宗的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欧洲一些国家的王室,也不远千万里,把他们的精英送到这里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一时间各种语言出现在这里,整个世界的饮食和风俗,也出现在这里,真是一时鼎盛无人能及。而获得的赞助就更加多了。
山西巡抚孙传庭,本来就是一个大学问家,见到京城里这样的文风气息,怎么能甘于人后,在自己不多的财政里,挤出了一笔不菲的资费,于是也在京城设立了西北会馆。聘请了心学大师,坐堂授课,一时间西北贫穷的学者,纷纷登门入住,不但可以混口饭吃,更能学习道义,真是一举两得。
现在的西南财政状况已经大大的改善,以李守一为代表的西南各省,也不甘人后,统一拿出一笔钱来,也在京城里,开办了西南会馆。
这个会馆一开门,老总督张慎言,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所有的官职,做了这个馆的馆长,现在叫山长,亲自开馆授课。
张慎言的威望在大明的后期如日中天,有他作为山长,一时间西南各省的有志学子,纷纷登门聆听受教。
而张慎言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学风,那就是交会通融。因为他的身份在,每日在首善书院,各个会馆访亲拜友,书院和会馆都对他老人家敞开大门。而他又开始邀请这些会馆的馆长大儒,时常的到自己西南风情的会馆,高谈阔论,谈论学问。
就在他的努力周旋之下,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学风,各家学派不再是敝帚自珍,对其他学派坚决排斥,而是开始慢慢的接受,用来完善自己的学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皇帝当然不甘人后啦,于是,他就扩建了在南苑的那个专门研究制造科学的文思院。每一年都源源不断的为大明,培养出杰出的科学人才。
赵兴当然不能闲着,于是,就在西山脚下,拿出自己的体己钱,开办了一所辉煌的学校,取名新东方技术学校,专门培养厨师,裁缝,维修工。
虽然被文人们诟病,嗤之为粗鄙,但他对百姓最有力。在略微收取一点微不足道的学费情况下,却为百姓民间培养出了大批的底层实用人才。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地饭庄的饭菜越来越可口,越来越精致。各个成衣店的服装,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新颖。就是那种叫旗袍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了各家府邸后院女眷们的最爱。
当然在这个时代,这样的服装是不能展露于外的,只能是小夫妻之间,关起房门来自己欣赏,否则那些老夫子的唾沫,就会让他们洗脸。
局面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大明的京师最多的时候,汇聚十万世界各地士子文人,文风鼎盛,世界没有。
然而更大的事,是朝廷正式开设了,孙师傅临终提出来的参知政事。
然而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这个参知政事不是彼的参知政事,不是宰相,而更像是一个辩论堂。
每日这里提供清茶,然后邀请各个派别的精英,到这里对国家的政事平头品足。按照从宫里悄悄传来皇上的话说,为了避免党争影响朝堂的秩序,朝堂是办事的地方,不是争论打架的场所。
现在大家有什么意见和见解,先在这里争论,争论出一个结果来,提交到内阁。
也就是说,在这里,你可以毫不顾忌地大放厥词,至于说不说在你,上面听不听,在上面。
于是各派纷纷派出自己最精英的团队,每日里参加这一场会议,时不时辩论的面红耳赤。
但绝对不能动手,因为每一天,都会有太子,或者是几个小小的亲王坐镇在那里。如果你敢动手,不要说是碰着磕着,就是吓的几个小娃娃哇哇大哭,你就是大不敬。
皇上宽宏,不杀你全家,但几下手板,再不允许你进入这里的惩罚,还是有的。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第2年的春3月。
懒散躺平的赵兴,总算是从他的卧室里走了出来,伸着懒腰,在明媚的阳光中,在万物复苏之中道:“多么好的天气,多么好的时节呀,真是一个杀人放火,屠族灭国的好时候啊。”
第529章 调兵遣将
新的一年科举之后,赵兴在万人瞩目之下,带着他的六百缇骑护卫,离开了京城。
他没有直接去皮岛东江镇,而是直接跑到了山海关。
蓟辽督师洪承畴不在山海关坐镇,而是把督师行辕放到了锦州,紧逼前线。
现在的锦州城,已经修缮完毕,而前面的大凌河,也没有因为上一次的战争而毁坏。祖大寿率领着子侄,带领着自己的亲兵1万,正守在那里。
现在的大凌河,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训,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军营。
而洪承畴,也改变了孙承宗筑磊方略,将原先的那笔经费省下,但却加强了整个辽西道路的修缮,以便适合大军团的调动。
而现在仅有的几座堡垒,也都尽可能的囤积粮草,一旦建奴来攻,就可以闭门坚守,来一个长久之战,用于消耗他们的锐气。
而就在他们疲惫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快速的集结外围的,由好战敢战的辽东总兵官满桂,所统帅的关宁主力机动八万大军,给他来一个里应外合。
赵兴到了锦州,洪承畴出城相迎,锦州总兵吴襄陪伴在旁。
一行人,进了总督衙门,洪承畴请赵兴居中高坐,赵兴也不推迟。
就坐之后,各道辛苦,赵兴就将外面的吴三桂叫了进来。
吴三桂参见了诸人,又给自己的爹爹施礼,然后垂首听命。
赵兴就笑着对吴襄道:“你看看怎么样?我现在经过两年的时间,把你的这个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状元儿子,培养成了实战能力极强的将军,你还满意?”
吴襄当然满意,自己的这个儿子比跟着赵兴走的时候,不但沉稳干练了,最主要的,从他身上已经有了统帅一方的大将风度。照这么发展下去,他吴家后继有人了。
站起来,连连感谢赵兴的培养。
洪承畴也看中了这个精气神十足的小将,笑着道:“东江镇已经兵强马壮,再有赵大人过去坐镇,是进是退都没有任何问题。然而我这里,却急需人手相帮,赵大人是不是忍痛割爱,将吴将军留在辽西?”
赵兴笑着道:“洪大人不提,我也有此意。现在关宁铁骑兵精粮足,但良将缺少,于是我奏请皇上,经过兵部勘核。我将吴三桂从我的锦衣卫里调出来,再次交还给你关宁。”
洪承畴和吴襄当时大喜过望,为得一个良将而欢欣鼓舞。
赵兴扭头:“吴老将军却不要高兴的过早。”
吴襄纳闷:“赵大人说笑了。”
赵兴严肃的道:“因为我是让吴三桂,做锦州总兵的,统领锦州的2万大军。”
吴襄惊讶,洪承畴大喜。
吴襄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却又绝对贪恋权利的人。上一次大凌河之战,对他的亲妹夫的救援,都畏手畏脚。好不容易出战,结果自己半路先跑了,造成救援大凌河的军队,转眼崩溃,损失了三千多人。
要不是照顾着他老吴家家族强大,在辽西地区,势力盘根错节,暂时没有人可以取代,那时候就将这个吴襄拿了法办了。
有这个窝囊废在自己的身边,洪承畴真的是无奈无比。
这次好了,吴三桂来了,这个年轻人原先就勇敢好战,曾经统领18个兄弟,单枪匹马的杀进重围,将他老爹救了出来。
而在大凌河一战,表现的也是可圈可点。
更是跟赵兴南下云南,得到了真正的锤炼,眼看着一颗新的将星就要冉冉升起。结果却落到了自己的手中。
用吴三桂替换他老爹吴襄,是再好不过的人选。
吴家和祖家在辽西的势力,都不会反对。而且还会更加支持。
而将那个窝囊废换走,就可以让洪承畴有一个智勇双全的猛将在手,对付起皇太极来,就更加有底气了。
吴襄苦着脸:“那末将将做何安置呢?”
赵兴笑道:“你将调防绥中,做绥中总兵。”
在原先,绥中也是辽西重镇,在那里做总兵也是一种重用。
但是随着局势的改变,绥中在这个时候已经可有可无,那里的驻军只有一千,算是给他一个荣耀的养老。
不情不愿的感谢了赵大人的关怀体贴,随后就和自己的儿子交接了防务,然后神色寂寞的上绥中上任了。
“现在义州有谁在防守?”
洪承畴立刻回答:“原先的密云总兵唐通,帅兵一千住守。”
赵兴就摇了摇头:“三桂,你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给吴三桂在洪承畴的面前表现的机会,也是让洪承畴对这个小将军心中有个底。
吴三桂当仁不让,拿起了指挥棒,在那一面巨大的地图面前站定,指着广宁的位置,“广宁还在建奴的手中,他南下就可直逼大凌河,西出就可攻击义州卫。
而义州,是我们锦州的门户,越过闾山,在这其间,中间一马平川,正适合骑兵的大规模运动战。如果皇太极,派兵攻取宜州卫,并且以此作为攻击锦州以及整个辽西的前进基地,我们的整个局面就被动了。”
此话一出,洪承畴立刻折服,而赵兴更是大家赞赏。
因为吴三桂正说到了历史上的必然。
历史上,皇太极就是这么做的。他用全力,用了半年的时间攻打下了义州卫,然后以这里为基地,发动了锦州之战,最终让大明朝廷凑出来的最后一股13万的精锐,轰然崩塌。把洪承畴逼到松山,最终战败被俘。
洪承畴就问:“那依照吴将军,该怎么做?”
吴三桂就信心满满的道:“依照末将的建议,将囤积在山海关的满桂总兵的八万机动兵力,调到义州卫囤积,不但缩短了将来打击包围大凌河和锦州建奴的时间,更能确保义州的万无一失。这岂不是一举多得?”
洪承畴皱眉,微微摇头。看来这还是一个年轻的勇将,而没成为纵观全局的帅才。
吴三桂看见,躬身施礼:“末将有考虑不周之处,还请总督大人指教。”
跟着赵兴,在赵兴不断的挑毛病下,早已经把吴三桂原先的年少轻狂给磨没了。
第530章 事权统一
洪承畴很满意吴三桂的谦虚,于是对他耐心的解释:“本督之所以将满桂将军,留在山海关,是要他不但能够随时增援我们这两座前出的城市,最主要的是,防备建奴再行乙巳京畿之乱啊。”
这就是大局。将满桂的8万大兵,设在这个卡点上,就可以两面都得到照顾。做到万无一失。
吴三桂立刻明白了洪承畴的意思,当时躬身受教。
赵兴站起来,“三桂在整个大战略上还有欠缺,但他对局部的敏锐洞察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一点,洪承畴也不否认。
“我看这样吧,密云总兵的人马,是不能保证义州卫安全的。同时密云的兵总在外面,也是思乡心切军无战心。让他们回去,整个辽西的防务就统一交给关宁铁骑。这样军心统一,指挥上也方便。”
现在的辽西地区,依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