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3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就信心满满的道:“这样足够了。”

    洪承畴就走到地图前,嘱咐着他:“在你进兵广宁之后,一定要留下一只精兵强将,死死地把住牵马岭闾山出口。一旦敌人大军压过来,你就可以全身而退。你明白了本督的意思吗?”

    吴三桂点头:“末将明白。”

    “你明白就好,打下广宁最好,打不下,也不要和他硬拼。战争还长着呢,不在这一朝一夕上。”

    其实洪承畴这样的安排,他没感觉到,他也不由自主的感染了辽西的习气,变得守城有余而进攻不足了。

    辽西这里这样的安排,立刻上报给了朝廷。然后就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

    而同样的诏书和命令传达到了东江镇。

    然而东江镇的意见,和朝廷的命令就有了分歧。

    毛仲明和刘光道紧急召开了众将的会议。

    在会议上,毛仲明首先指着地图上的鞍山,皱着眉头道:“咱们家大人安排的,让我们攻取鞍山的战略目标,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限制满清的铁料供应,削弱他们的战争潜力。同时让我们的军工企业,获得充足的原料供应。这一点是没有错的。”

    但刘光道却站出来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但是鞍山离我们的根据地岫岩,足足有三百里路,而且在这条道路上,山路崎岖,大军不良于行。”

    毛可喜同样点头;“现在我们的军队,已经和原先爷爷的军队不同了。原先爷爷的军队,那就是夹着一把大刀往前冲,凭借着沿途的缴获,作为物资的供应。

    但是现在我们的军队,装备的都是先进的火器,火枪大炮,还有就是一窝蜂,这样杀敌的利器,是需要后勤完备的补给。不能像大刀长矛那样了。这样的崎岖山路,会给我们后勤造成巨大的补给困难。而前面军队奋战,一旦缺少了后勤的弹药补给,那就是一场对于我们来说灾难性的结局。”

    毛有德历来是猛打猛冲,但是面对现在自己军队的性况,他也开始挠头了:“你们说的对,现在我的兵,强悍的战斗力,根本就在于火器的运用。一旦我的弹药打光,如果后勤再供应不及时,那我的战斗力就会削减一半。”

    毛仲明点头:“现在我们的队伍性质,已经和其他的军队有了绝对的不同,我们对于后勤的依赖,更加严重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凭借少数的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一旦我们攻击鞍山,牵连时日,如果敌人仅仅派出一只小股的队伍,偷袭我们后面的运输线。不用多,只要在战斗激烈的时候,掐断我们运输线3~5天,我们的前线就吃不消了。”

    热兵器的优势有热兵器优势的道理,但热兵器的劣势,也都明明白白的摆在这里。那就是对后勤军工企业的依赖性过大。

    这不像大刀长矛,不需要后勤补给。而那些火枪火炮,一旦没有了后方供应的弹药,那就是废物。

    经过这么长的战斗,所有的将士,都明白了这一点。

    刚刚到的镇江巡抚赵亮举,就不乐意的站出来反对:“我听你们说的都是消极的东西,难道这些困难,就能够让你们,违抗我的恩师的安排吗?”

    面对这个背景深厚,带着金花钱的新任巡抚,大家都得给他几分面子,因为他们也是自己家大人的嫡系,必须团结,不能分裂。

    毛仲明就耐心的解释:“咱们家大人的意思,就是浅攻即止。主要是给僭越称帝的皇太极,一个表态。我们绝对不承认他的政权。而攻下鞍山,目的就是削弱敌人的经济实力。”

    赵亮举这就点点头:“你知道咱们家大人的目的就好。那你就应该全力的完成这个目的。”

    “既然这样,我却认为,鞍山拿下来,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鞍山的煤铁,我们有朝鲜的供应作为替代。拿下它,只能削弱满清,但对我们的效益并不大,而且还需要冒着极大的伤亡风险。我认为这不划算”

    赵亮举就不吱声了,因为他这个巡抚还有一个职务,就是联系朝鲜。所以他对当前朝鲜和辽东镇的关系,心知肚明。

    而从他的内心中,也实在不愿意看到,东江镇和朝鲜,在贸易上脱离关系,那对自己控制朝鲜不利。

    “那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听到这样的询问,毛仲明就将他的指挥棒,狠狠的戳在了地图上牛庄的位置。

 第626章 目标牛庄

    牛庄,就是后世的营口。

    “牛庄,是满清唯一的食盐生产基地,是满清向他所统辖的蒙古,提供食盐的重要基地。也是满清政府户部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砸烂牛庄,断绝满清的食盐供应,给满清的打击作用,反倒比鞍山更致命。”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向悠然在外的锦衣卫钱千城,就站起来,走到了前面,面对着赵亮举等一群金花官员,耐心的解释。

    其实若论嫡系,谁也比不过钱千城这一群人。

    所以在外面,赵兴不在的时候,他们的意见,就举足轻重了。

    “毛代总兵官说的对,既然我们这次进攻的目的,依旧不是收服整个辽东,只是给皇太极一个打击。那么打击哪里都是打击。而咱们家大人要求的,就是削弱满清的国力。那么切断他的唯一食盐供给基地,我倒是认为,这比直接攻击鞍山,效果更加好。”

    钱千城说的对。

    自从满清从努尔哈赤那一代开始,占据了广宁之后,其实就将整个辽西,压缩在了一个小小的辽西走廊地区。

    辽西走廊之外,比如说后世的阜新,彰武通辽以及敖汉地区,就都成了满清的国土。

    而在后世的阜新,敖汉,就有足够的煤铁矿场,现在满清已经对他们进行了开发。只是鞍山开发的早,似乎是满清最重要的铁料来源基地。

    但真的这块地方丢了,却不能真正掐断,满清的铁料生产。这样一来,对满清经济的打击,却有一点无关重要了。

    但是牛庄的盐场却不同。

    这是整个辽东,唯一的食盐生产基地。

    当然蒙古地区也有几个盐湖。但在这个年代,食盐的提取工艺不足,在蒙古地区后世那几个巨大的盐湖,出产的都是苦盐,是有毒的,吃了会死人的。

    所以整个满清,以及他所囊括的蒙古地区的食盐,就全靠着从大明走私过去一部分之外。唯一的就靠着这个牛庄地区生产供应了。

    而自从孙传廷和杨嗣昌整顿边军,东江镇的再次崛起之后,大明对蒙古辽东的走私,就彻底的断绝了。那么整个辽东以及蒙古的食盐,就只能靠一个牛庄了。

    皇太极的政府,国库的主要收入,就是靠国营这些食盐给蒙古地区,一来稳定住蒙古的民心,更掐住了他们的咽喉。同时也给满清政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政巨大收入。

    由于皇太极建立了大清帝国,更加进一步向中原文化靠拢。对于满族八旗和蒙古人的官员,依旧靠他们的封地来养活他们自己。但启用了大批的汉人官员,还有整编了汉八旗,他皇太极就必须给这些官员将士们发放俸禄。所以财政的压力也就相当大了。

    人不能不吃盐,如果不吃盐的后果,大家是有目共睹。

    而马匹牲畜牛羊,也必须吃盐,否则牲畜马匹就会得病,最终纷纷倒毙。

    从这一点上来看,拿下牛庄,真的比拿下鞍山,对满清的打击效果更大。

    毛仲明就指着自己岫岩到营口的这一段路:“而从我们这里出发,沿着沿海的这一条路,不过是一些低矮的丘陵,没有险峻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后勤源源不断的运输安全。

    而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水师,也可以在沿海,配合我们作战。”

    登莱巡抚管辖的张大可水师,在获取了赵兴的抢劫证之后,纵横黄海渤海以及南海。每年抢的是盆满钵满。

    再加上有赵兴东江镇皮岛的军火厂开了的供应。现在张大可的水师,那就好像气儿吹的一样,规模庞大无比。已经彻底的掌握了整个大明帝国周围的海域。

    什么红毛白毛海军,什么郑子龙的海盗,在他的面前,只能乖乖的纳贡称臣了。

    所以现在的张大可,就将它的军队分成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大洋里巡逻,找那些不开眼的人晦气,一部分就是驻留在登来港口作为警戒,随时替换前面久战疲惫的兄弟。

    还有一部分,就是那些久战疲惫的兄弟,撤退回旅顺,在这里获得东江镇的物资补给,修整整顿。

    这样的安排也是赵兴提议的,这就是后世的航母战斗群的办法。

    一个在战斗,一个在准备战斗,一个在修整。保证大洋的海面上,总有一只战斗力充沛的舰队的存在。

    被张大可留在东江镇的副将,也站出来:“如果这样的安排,我的水师,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然后接过钱千城手中的指挥棒:“我可以先一步出击,攻占辽河口的鲅鱼圈。这样,进攻牛庄的队伍,就可以得到我海上的配合,做到没有后顾之忧。而你们的运输线,也完全可以不走沿海道路,就在海上直接运输到前线。这样就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面对着有理有据的规划,赵亮举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

    这就是不管是哪一股势力,最终他们的根源都出在赵兴的手中。而这些年,赵兴一直严格的打压窝里斗的。所以就没有出现东林党人那样,外面要外斗,里面要内斗的现象出现。

    赵亮举还是负责任的提醒:“诸位的意见是诸位的意见,但我们这里所有的意见,都仅仅是意见。我们必须上报给赵大人,上报给皇上。我们必须要按照皇上的旨意来办事。这一点,绝对不能僭越。”

    这就是赵亮举这些金花钱的人,在东江镇所起到的作用。

    这也就是不久之前,赵兴这个老师悄悄给他们传过来的指令——一定要在潜移默化之中,改造东江镇的思想。慢慢的让东江镇的文武将士百官,让东江镇的百姓知道。

    东江镇是大明的东江镇,是我赵兴控制下的东江镇,不是他毛家父子的东江镇。

    这一点非常关键。

    于是几个人,就仔细的推敲了理由和结果,最终谨慎的写了一份报告。

    在这个报告上,包括赵亮举都签下了字。

    然后紧急送往了北京城。

    当赵兴和崇祯接到这样的报告之后,心里是相当欣慰的。于是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批下了几个大字:“身处海外,战况刻不容缓,非原则问题,不必请示。”

    这样的批示就在说明,崇祯已经开始对东江镇放心了。

 第627章 卢象升之托

    按照安排,辽西和东江镇对新兴的满清,进行一场有限度的进攻展开了。

    而且这两个地方选的都非常好,都是皇太极必须全力应付的地方。

    这样一来,赵兴认为历史上的第3次满清入寇,就不存在了。

    于是他就轻松地接见了卢象升。

    陛辞了崇祯,卢象升登门拜访了赵兴。

    卢象升是一个真正有风骨,而且是一个真正有原则的人。

    他对锦衣卫有着固有的成见,他对赵兴一直刻意的打压东林党人,有着固执的反感。

    即便赵兴对他一直看重提拔,也不能使他改变自己的信念。

    但是官场上,该走的还是得走,程序不能错。这也是卢象升的一种人格变通。

    赵兴根本不在意卢象升对自己的冷淡,而是热切的说:“卢大人在户部这么长时间,将户部打理的井井有条,功劳不小。”

    卢象升就淡淡的道:“兴候谬赞了,下官的能力如何下官知道。我这个人不善于理财,能做到没有给朝廷出什么大乱子,这一来有原先杨大人定下的各种规矩在,我只要萧规曹随就可以了。还有就是皇上和大人您极力推行的新政,为咱们的国库户部,增加了几倍的收入,也让户部运转不再艰难,所以这功劳不在我,而在皇上,兴候和杨大人。”

    虽然一直对赵兴反感,但卢象升是一个很公正的人,不因为反感一个人,而抹杀了这个人的功绩。

    所以,卢象升是东林党人中,少有的几个坚决支持新政的。就比如说他在他的故乡老家,就写信劝他们的族人和亲朋,率先执行新政。这才带动了那一片地区,新政的顺利进行。

    “所以皇上慧眼,将杨大人再次调回户部,并加入内阁中枢,好好的替天下理财。而将你,调到西北去,尽展你的所长。”

    “那么兴候,对下官有什么要求呢?”卢象升知道,赵兴一口一个皇上的安排,其实归根结底,还不是你在背后的运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