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他,居然连续逗弟弟玩了一个多时辰,浑然没有发觉吴皇后望向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紧张的不止是吴皇后一人,卫王府的属吏们也有不少人意识到这个小孩的出生将对赵旉、对卫王府、对特区和卫军的将来产生莫大的威胁。因为赵旉虽然是长子,母亲却不是皇后,也就是说他只是庶长子,而他那位襁褓中的小弟弟是吴皇后所生,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他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嫡长子。
虽然宋朝立储时大多遵循“立长先于立嫡”的原则,但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宋皇室幼儿夭折率奇高所致。如今因为改革的缘故,赵旉树敌甚多,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借题发挥,提出恢复祖制。但听到部下们的提醒,赵旉却不以为然,熟读史书的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军权在握,其他的都不足为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怕他作甚?
注1:虽然纸币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建立在贱金属货币本位制度基础上的纸币制度,很容易出现滥发的情况,结果本来利国利民的举措,却成为朝廷盘剥百姓、尤其是中下层平民的手段。因此,赵旉才会先以贵金属取代铜钱的本位货币地位,不过这里面还有另外的一项考虑,不是为了大宋,而是为了他自己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石林牙
而且,赵旉当年读史时,最厌恶的一点,就是皇室之中为了争夺大位,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宋朝在这一点上是历朝之中最好的,除了开国的兄弟俩有点嫌疑之外,后面的一直没有弄出人命来,赵旉可不想这一好的传统在他手中从此断掉。
更何况现在的赵旉自信十足,在他看来,论能力,除了虞允文、岳飞等极少数天才人物,天下能够超过他的也没几个,即使不算那超越世上所有人的庞大知识量(考虑到全面性的话)与独步天下的战略分析能力,赵旉也比大宋历史上的绝大部分皇储更加优秀,其地位又岂是一个还在吃奶的毛孩子可以撼动的?
虽然西边的通道已经打开,但传说中耶律大石的居城叶密立据马扩的出发地扬州有万里之遥,而且沿途多雪山沙漠,又有马贼沙盗,并不是那么好走的,即使有赵旉花重金聘请过来的向导和数十名骑射兼优的各族勇士随行,马扩这一路上还是吃了很大的苦。
但即便如此,马扩依然心头火热,因为困难越大,他这次使命的功绩也就越大,再想到赵旉对此行的重视,马扩不由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美好的憧憬。而且,大宋开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向如此遥远的国度派出使节,仅就这一点而言,他马扩就肯定能够名垂竹帛了。
虽然路途遥远艰险,但在绍兴九年的秋天,马扩还是在几名新雇的向导指引下,抵达了之前传闻中大辽的国都叶密立城。可谁知此地根本就看不出半点国都的样子,不但人口有限,驻军也少得可怜。
马扩一问才知道,原来早在五年前,耶律大石击败西域大敌东喀喇汗国后,就将国都迁到了西域最大的城市虎思斡耳朵,于是马扩等人只能继续西行,在是年的冬天抵达了那座具有浓厚伊斯兰风格的西域大城。
耶律大石的旧都叶密立城虽然已经不复王都的风光,但因为前来投奔耶律大石的契丹人都会先到此地,所以他在当地留下了一部分契丹、奚人甚至是汉人军民,所以精通契丹语的马扩在问话时非常方便。可虎思斡耳朵却已经在极西之地,再加上丝绸之路早断,这些年少有中国之人到此,当地人中会汉语的基本一个没有。
而耶律大石手下的本族兵马数量有限,留在城里的不过几百人,去掉戍守在皇宫之内的就更少了,而且还分散在整个城市之中。再加上马扩又不懂当地的突厥语系,结果在设法觐见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马扩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适逢耶律大石巡城,看到那虽然有些简陋却依然符合汉文化传统的皇帝依仗,马扩突然心生一计,让所有的随从放声大喊,“大石林牙,大宋故人马扩求见!”
马扩的随从基本都是些大嗓门,这几十人一起大吼,很远的地方都听到了,马扩也总算是如愿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耶律大石。
“大石林牙,别来无恙。”,马扩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顺势瞄了一眼。与十几年前年轻却神情忧郁的样子不同,现在的耶律大石虽然已经略显老态,眼神中却充满了自信与威严,只是随意地一瞥,就令马扩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年的金国老皇帝阿骨打论威势犹在耶律大石之上,但因其对大宋及马扩本人极有好感,态度相当客气,因此马扩见他时反倒没有面对现在敌友未定的契丹人这么紧张。
“马宣赞,你还有脸来见我?”,耶律大石的国字脸微现扭曲,心情显然恶劣至极。当年马扩先后出使辽金,企图取回当年被“儿皇帝”石敬瑭卖掉的燕云十六州,但辽国当时土地已经丧失大半,若再放弃燕云,就只能回大漠牧马放羊去了,所以没有谈拢。于是马扩就又奉命与金人联系,最终背弃了宋辽之间的百年盟好,转而与金国签下了“海上之盟”。此后陷入绝望的辽国虽然也有耶律大石这样的国之干城力图中兴,但终究无力回天,亡于昔日的家奴之手。
虽然当年的马扩只是一个执行者,但当初大辽被灭,他起到的作用也确实不小,耶律大石迁怒于他,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耶律大石虽然努力在西域重建了大辽,但想到国内的契丹人到现在也才几千人,皇族耶律氏更是少得可怜,怎么看都是一个全新的王朝,昔日的大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马扩听到这恨声,心中却不由一松,有机会说话就行,最怕的是根本不给机会,直接拖出去砍了。而且从耶律大石依然称呼自己旧日的官位来看,显然他对马扩的来意也多少有着几分好奇与期待。
马扩在来的路上,也多少了解到一些耶律大石的近况,这个天下枭雄虽然在西域重建了大辽,但由于兵马尤其是本族兵马严重不足,至今仍未对西方回纥(注1)势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虽然依仗不世出的军事才能,耶律大石先后打败并迫降了高昌回鹘和东喀喇汗国这两个西域大国,而西喀喇汗国的主力也被其重创,但西方仍有更加强大的塞尔柱帝国,拥有十万精兵的塞尔柱人可不是其他国家所能比拟的。而耶律大石却因为本族兵力太少,对那些征服了的国家都是采取收为藩属以间接统治的方式,隐患其实是非常大的,根本就输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大宋使节的出现对于耶律大石的意义就显得非同小可了,因此他才没有将马扩一刀砍了泄愤。而马扩也明白大宋目前执有的大量契丹战俘对于耶律大石的意义,信心自然更足了,不过夜长梦多,马扩没有过多耽搁,尽可能简洁地介绍了大宋自辽国灭亡之后十几年间的情况,并说明了他此次出使的目的。
出乎马扩意料的是,耶律大石对于大宋现状的了解,远远超过大宋绝大部分人对于辽国现状的了解,因为若不是赵旉突然提出此事,大宋君臣恐怕除了知道耶律大石在西域重建了辽国之外就一无所知了,而耶律大石甚至知道赵构南渡时造出的神迹“泥马渡康王”
不过,在西迁到叶密立以后,耶律大石决定全力向西发展,对于大宋后来的变化就不甚了解了,由于目前陆上的丝绸之路已然中断,纵有商旅从中国来到西域,也是凤毛麟角,耶律大石除了知道大宋还没有灭亡以外,就没什么别的信息了
尽管如此,马扩并没有添油加醋,因为来时赵旉特别要求过他,一定要如实叙说。因为要与大辽建立起可靠的同盟,就必须改变辽人心目中大宋不守信诺的形象,至于实力,并不是不重要,但像耶律大石这样的英雄人物,本来就不会听信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你就算吹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只有真实的力量才有意义。
注1:历史上,回纥这一称呼在宋代被转而用于称呼穆斯林,到了元代则演变成“回回”,而由于色目人在元代作为上等民族而被委任官吏派驻全国,“回回”这一称呼的影响力远比其他名称大得多,因此一直沿用了下去
………………………………
第一百七十三章 联姻提议
果然,即使马扩全是实话实说,耶律大石还是马上就不悦地提出了质疑,“马宣赞,如果你说的全都属实,现在的大宋完全有能力自己打败金贼,又何必派出使者不远万里来此与朕结盟?况且你们大宋的那位太子,也太朕实在是难以相信”
“陛下明鉴,如果只论军力,目前的大宋确有这个能力,但若想直捣黄龙,却不光是军事上的问题。敝国太子殿下天生睿智,世人皆知,您大可以派人到中原查证。何况西夏人被打败的消息现在也该传到这里来了,您不会还不知道吧?”,马扩这时已经恢复了他外交官的本色,不再提及旧事,谈吐反倒明显从容多了。
耶律大石顿时沉思起来,西夏人被打败,丢失了大半国土的消息他自然已经知道,但当时他只以为是传言者听岔了。因为在那时的耶律大石看来,大宋纵然有能力兼并西夏,按照他们打仗的习惯,也必定是节节推进、逐步蚕食,决不可能那样鲸吞,所以他一直以为是那些人将金国听成了宋国。但现在来看,若大宋真的有了那样一位能够创造奇迹的太子,一举将西夏打垮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恐怕就算马扩有所夸大,距离事实也不会相差太远。
而马扩所说的军事以外的原因,耶律大石就更是一听就自认为明白,不过他却误以为那是指大宋一直以来外战亏钱的怪圈。不过这倒令耶律大石的戒心消除了不少,因为只要大宋依然有这样的毛病,那宋人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军队,都永远不可能征服一个相对贫穷的大国,这样一来大辽就不必担心宋人利用完了自己就马上卸磨杀驴,说不定还能利用他们对于战争的厌惧捞点好处
耶律大石不由有些心动,双方的商谈也因此很快就切入到实质性的内容。由于商谈的性质已经不再是私人会晤,耶律大石自重身份,隐藏到了幕后,准备让得力的大臣与马扩面谈。另外,出于对当年大宋背信弃义的愤恨,耶律大石要求大宋朝廷必须公开为当年的事情致歉,他才会派人与马扩商谈重续盟约的事宜。
马扩对此据理力争,虽然当年徽宗皇帝确有背信之处,但若不是辽人在百年和议期间依然动辄越境“打草谷”,甚至公然勒索大宋朝廷,伤害了大宋君臣士民的感情,也破坏了和约条文的公信力,大宋君臣也未必就会破盟背信。所以马扩认为,在当年的悲剧中,两国高层都有过失,所以大宋完全没有必要向大辽道歉。
双方在这件事上足足争执了十天以上,耶律大石见马扩的立场坚如磐石,又考虑到汉人素来重视面子,就主动作出了让步。当然,这一切是在马扩在宴会中假装酒醉,透露出现在宋军手里有数万契丹与奚人战俘的事实之后,耶律大石的态度才一下子软化了下来
对于现在的大辽来说,无论是否重返故土,还是留在西域发展,若能得到那数万本族兵马,都将产生无法估量的意义。为了尽快将那些成为战俘的倒霉蛋接来,耶律大石连具体的条款都没耐心商谈了,立刻放下皇帝的架子,再次接见马扩,并向其直接提议沿用昔日的《澶渊之盟》,然后以西域特产良马换回契丹与奚人战俘。
耶律大石对自己的提议很有信心,因为大宋在对外上一向习惯忍让,而那点岁币对他们每年巨额的岁入而言也算不上什么,倒是谁是兄谁是弟这个面子问题倒是可能要好好交涉一番。而那些战俘在宋人手中只是白吃白喝的废物,远没有战马的吸引力大,要知道西域马的综合素质犹在河曲马之上,它们可是传说中汗血马的后代,而且即使收复了西凉,大宋依然需要大量进口马匹。
谁知马扩却根本不为所动,因为赵旉当时对此专门有过交代,大宋有自己的方案,怎么能随便糊弄一下了事?再说,夺回西凉故地之后,大宋缺马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赵旉又不打算马上建立一支十万人以上的骑兵,所以战马的缺口并不算很大;而若论战马的质量,西域马和赵旉从海外买回的神骏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而从西域万里迢迢运到大宋,成本也不比海路便宜多少。
但耶律大石急切的表现马扩也看在眼里,他马上不失时机地将赵旉当初拟定的部分条件列了出来,还非常大方地表示,只要大辽同意签下这份盟约,那三万多战俘完全可以无偿送还他们的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