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内卫骑兵随行保护。这八百多人不但具备极强的战斗力,而且经过孙默的仔细挑选,基本可以确认每个人都忠诚可靠,正是有了这些人的保护,一向忠心不二的孙默才能放心让赵旉西行

    精锐部队自然有特别的待遇,他们不但每人配备了六匹战马,以确保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换马连续作战,甚至给养装备也完全可以由马匹负载以实现同速机动,战术上的灵活性因此大大增强,甚至可以使重骑兵达到轻骑兵的行军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支不足一千人的骑兵,若采取机动作战的方式,即使上万敌军也不是他们的对手。而即使正面作战,他们也完全可以战胜数倍于己的劲敌,因为他们是这个时空世界上第一支全员装备了火器的部队

    在历史上,枪炮等管型火器的大量应用令骑兵陆战之王的地位迅速削弱以至不保,但在中国明朝,骑兵所用的三眼铳却比步兵所用的火器在战场上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效果。原因很简单,三眼铳的加工难度小,质量要求低,基本上不会炸膛,而且还可以当锤子来用,适用性很强。归根结底,三眼铳其实是一种带有热兵器属性的冷兵器,非常适合冷热兵器过渡时期的军队,但由于长度不够,步兵拿来战斗的话并不好用,所以三眼铳被骑兵沿用了很久,而步兵所用的三眼铳则早早就被淘汰了。

    而卫军的火器工场因为赵旉对炸膛的特别重视,也是这类骑兵所用火器首先在军中得到推广。不过,由于陈灵提出的可丢弃药筒设计,骑兵只要手法娴熟,将可以在马上完成重新装弹,即使只作为热兵器使用,也有相当大的威力。

    而且因为工艺不断革新,以及在更先进的管理制度下工匠们干活较为认真细致的缘故,虽然这种三管马枪依然和它历史上的同类一样有着精度较差、射程较近的缺陷,但比起历史上明朝射程只有三十来米而且单发时几乎不可能打到人的三眼铳,却要强上太多。

    而岳云这次带着上路的八百多人所装备的样枪,性能则更加出色,因为这些家伙个个体力过人,所以可以将枪管铸得更长更粗(注1),而且因为制造数量较少而且又是样品的缘故,枪膛内壁也打磨得更为光滑,精度也有所提高,至少在测试中,十五丈以内的距离上,只要三管齐射肯定可以百分百地打到一人高的靶子

    当然,这样一来,这**枪若由普通士兵使用就显得过于沉重,不过好在这批官兵个个都有一把子力气,坐骑也都是精选出来的,完全没有问题。而岳云的那把特制货就更加恐怖,别人是三联装,他却是六联装,而且还玩双枪,那份量都快赶上他以前的一对铁锥枪了,这厮还嫌太轻不趁手

    重量大了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一锤子砸下去,威力更是恐怖,敌人不死也得残废。而且在这些家伙的强烈要求下,这些马枪当初还曾经被“改良”了一次,也即是在枪管外壁加上了很多铁质突刺,这摆明了就是狼牙棒嘛。这样厉害的大杀器自然人人喜欢,除了它们的目标以外。而即使是见过无数兵器类似的岳云,在最初几天也常常没事就抱着自己的爱枪傻笑

    对于这种即将改变世界战争形态的新兵器,本来无论是它们的主人,还是负责制造它们的工匠,都为其想出了不少好听又霸气的名字。奈何“缺乏情趣”的赵旉以便于管理为由,给其简单命名为“三眼马枪零一型”。不过私下里大家都称呼它为“惊雷枪”,因为一队齐射时的声响太可怕,当初为了让战马适应这种巨响可没少费力气

    当然,任何新兵器装备部队后,都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熟练运用,但大家的运气显然不错。由于迎亲队伍一看就肥得流油,再加上耶律大石在西域实行的是间接管理,所以地面上很不太平,一行人在路上没少遇到杀到马匪,而在经过大漠期间,遭遇当地部族抢劫的情况就更频繁了。可是他们又怎么可能是这队精锐骑兵的对手?于是他们就成了大家狂刷经验值的好对象

    当赵旉率领大家抵达西辽旧都叶密立城的时候,死在他们枪下的亡魂已经不下几千人,而内卫们之中却只有两个人倒霉地被人射中了眼睛,其他人连皮都没擦破一块。出现这么惊人的伤亡对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倒霉的敌人是第一次接触到火器,结果还没接战他们的战马就被吓得四处乱窜,想不输都难啊!

    虽然这些战斗的含金量并不高,但大家却借此熟悉了火枪的运用,而且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因此,不但这八百多人的战斗力大大加强,而且这些战法还可以推广到其他部队,意义之大简直难以估量。光是冲着这一点,赵旉就觉得不虚此行了。

    跟随赵旉西行的汉人可远不止岳云以及八百多内卫,除了必要的书记官之外,还有一百多个卫军骑兵的中级军官,可以说卫军几乎超过一半的骑兵军官都跟着来了。赵旉这样做是让他们熟悉一下西域的环境和气候,并记住往返的路径。

    耶律大石东归之后,西域便会出现实力上的真空,虽然大宋目前还没那个实力将触手伸进西域腹地,但却完全可以设法维持西域各大势力之间的均势,直到将来大宋可以大规模对西域用兵的那一天。而无论是其间支援性的小规模出兵,还是时机成熟后大规模地出兵,这次随赵旉西行的经历都将成为军官们重要的财富。

    赵旉抵达叶密立城后就停下不走了,他这次万里迎亲已经给足了耶律大石面子,如果一口气跑到虎思斡耳朵,就未免显得自己好像太急了点。另外,安全因素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在邻近大漠的叶密立城,即使发生什么意外,大家也很容易突围而出遁入大漠,以摆脱敌人的追击,而一旦深入西域,那生死可就由不得自己了。在潜意识里,赵旉总是习惯于将人想坏一点,这样如果他真的不好,自己早有防备吃不了大亏,而如果与自己想的不符,那就是意外的惊喜,怎样都不吃亏。

    注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枪管炮管越长,射程就越远,而只有将管壁加厚,才能在加长的情况下依然保证其强度和耐用性。

………………………………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敌突至

    

    耶律大石毕竟是一代英雄人物,胸襟开阔,不但没有对赵旉中途停下而发怒,反倒对其既能勇敢地赴约,又始终留有后手而不轻入绝地十分赞赏。于是,耶律大石在对中枢作出一番安排后,立刻带上五千精兵前往叶密立城,这防备嘛,大家都是需要的

    随耶律大石一同前往旧都的,还有他三个正处于适婚年龄的女儿,而耶律大石的妻子萧塔不烟则留在国都代其处理军政大事。这样做一是因为耶律大石的皇后才德兼备,胆魄过人,足以胜任,也因为历来女婿要得到丈母娘的认可容易,过老丈人那一关却很困难,所以只要赵旉能令耶律大石自己满意,他的妻子现在不参与此事也是没什么关系的

    当耶律大石抵达叶密立城的时候,却惊愕地发现城内上千名守军已经全部被解除了武装。耶律大石顿时怒不可遏,却发现换防的士卒竟然都是契丹人,一口气马上被憋在了肚子里。因为按赵旉的说法,这些昔日的契丹战俘以后都转交给耶律大石指挥,也就是说这只能算是普通的换防

    耶律大石虽然被气得不轻,却也因此对赵旉的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些契丹战俘按理说明明知道赵旉既将要把他们转手送人,而且他们人数比赵旉的卫队多得多,居然还肯听其摆布而不惜得罪未来的主人。

    这种情况要么就说明这个少年太子拥有难以想象的人格魅力和说服力,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做出对自己有害无益的事情,要么就是因为赵旉的卫队具有远比那些契丹战俘强大得多的战斗力,致使他们不敢不听命行事。

    等到耶律大石面色铁青地准备率领全军进城时,赵旉却主动出来迎接了,而且还只带了十几个人扈从护卫左右。这下原本如临大敌的耶律大石反倒显得有些胆小了,他不由自嘲地笑了笑,下马与未来的女婿见面。

    虽然听马扩说过,但亲眼见到赵旉的模样,耶律大石才总算相信他没说谎,不管如何,十四岁就有六尺高,也算是很少见的情况了,要不是赵旉的长相还颇为稚嫩,耶律大石还以为他已经十六七岁了呢。

    不过比起长相,赵旉的谈吐见识与对天下的了解,更是令耶律大石啧啧称奇。说实话,有一瞬间耶律大石心中甚至起了猝然发难,除掉这位未来女婿的念头,但他现在年事已高,儿子又还年幼,就算去掉一个未来劲敌,也未必就能保得后人周全,还不如趁着赵旉年轻结好于他,将来说不定还会念点旧情。这时耶律大石才终于发现,自己真的是老了,昔日无论如何也要重振大辽的决心如今竟然已经被对后代子孙的担心所取代

    心中唏嘘不已的耶律大石刚要向赵旉介绍自己的三位女儿,却见一位信使策马狂奔到城下,看上去风尘仆仆的样子。耶律大石心中顿时一阵不安,派人将其叫上来一问,心情顿时大坏。原来,三年前辽军占领了费尔干谷地,与西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马合木交战,并将他的军队一举击溃,这厮西逃之后随即向塞尔柱的苏丹桑贾尔求援。耶律大石本来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准备,结果足足两年过去了,塞尔柱帝国却毫无动静,而辽军在西域腹地的统治尚未稳固,暂时也没有再次远征的能力,两国就这么不战不和地耗了下去。

    时间一长,耶律大石认为塞尔柱人想必已经放弃了东进的打算,再加上他回旧都给女儿定亲也用不了多久,应该不至于那样巧合,所以简单安排了一下就动身了。谁知就在耶律大石离开虎思斡耳朵的这十几天里,塞尔柱人的十万大军却突然杀入大辽境内,于是大辽皇后萧塔不烟立即派人向耶律大石告急,要他回去主持大局。

    对于这一变故,耶律大石完全缺乏心理准备,稍愣了一会才对赵旉致歉,不过对他的反应和应对却多少有些好奇。在耶律大石看来,现在赵旉有两个可能的选择,一是草草地将仪式完成,然后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去;二是留在叶密立城等待战事结束。前一种做法是他不能接受的,而后一种做法又太不现实,而若只是先完成形式,耶律大石暂时不将女儿嫁出的话,又对双方建立信任非常不利。

    这时赵旉却说出了一个令耶律大石非常意外的决定,他打算和他的部属们随耶律大石回虎思斡耳朵,在那里完成订婚的仪式,同时选出并带走他未来的新娘。赵旉的理由是,他很想见识一下那座西域名城,同时他也并不认为此行有什么危险。当年在如日中天的金军围剿下,耶律大石依然大难不死,还建立了如今的基业,现在兵多将广的大辽又怎么会抵不住那十万乌合之众呢?

    耶律大石听完这赤裸裸的恭维后哈哈大笑,是人就喜欢好话,如果说好话的人身份能力不一般,那效果就更好了。再加上赵旉说得合情合理,没有过分吹捧,心情大好之下,耶律大石对这位未来女婿的警惕之心渐渐消退,而好感则不断上升。

    契丹人受礼法的影响较小,在返回虎思斡耳朵的路上,耶律大石的三个女儿早早地就与赵旉见了面。赵旉长得不算差,脑中的稀奇玩意又多,很快就令那三朵姐妹花乐得花枝乱颤。再加上这三姐妹幼年时都被金人俘虏过,在记忆深处依然存留着对他们的彻骨恐惧,在听到赵旉将卫军数次大败金军的战例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以后,她们望向赵旉的眼神就愈加倾慕了。

    耶律大石对此倒没有生出恶感,他年轻时也是一位风流人物,所以反倒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再说耶律大石本来就已经决定将女儿嫁给赵旉,甚至做好了一下子嫁出三个的准备,所以自然是乐见其成

    不过赵旉现在倒是有些头痛,客观地说,耶律大石的三个女儿虽然不算绝色,但也是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可问题是这三人之间的差距太小,赵旉的注意力也就很自然地分散了,当然不可能对哪一位产生心跳加速的感觉。而且美女也需要陪衬才能愈显娇艳,这三位姿色相当而个性并不鲜明的少女凑在一起,反倒令赵旉兴趣大减,心中琢磨到时候就选那个其中年龄最小的好了,至少容易调教一点

    如果是这个时代习惯了一夫多妻的男人,即使有这些因素,也不会拒绝得到更多的美女(注1)。但赵旉毕竟曾在一夫一妻的社会里生活过三十年,即使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从一而终”,也不喜欢像历代帝王那样搞个几千几万的恐怖数字出来

    虽然未来的翁婿两人及其麾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