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人捧成救世主,把整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将其说成是毫无缺陷的完人,只能说明此二人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加上两人公开质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并在上书中涉及到赵构的私生活,还到处宣扬,令赵构勃然大怒,最后将两人尽皆斩于市集。

    此事是赵构一生中主要的污点之一,要不是岳飞冤死影响太大,此事很可能会被后来的史家排到首位,但这两人的做法也确实值得商榷。两个平民怎么可能知道宫闱之事?这几乎肯定是道听途说,毫无根据而且影响不小的言论也可以到处传播,对民众的不良影响是可以想象的。南宋初年极度悲观的士气民心,与不切实际的流言夸大了金军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件事可见宋代的言论自由实在是实至名归,所以士林才敢如此大胆犯上,但却似乎有点过头了,连散布谣言都没有专门的制度进行追究,这种言论自由还是不要的好,尤其是在兵凶战危之时

………………………………

第二百一十二章 舐犊之心

    

    当然,赵旉可能改变,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他也可能迫于部下的压力不得不如此做,但现在看来,以赵旉对卫军的掌控程度,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比起这些风险,将赵旉逼反后朝廷平叛失败的概率反倒要更大一些,吴皇后可是从小看着赵旉长大的,深知其不同寻常(其实没那么厉害,但人在害怕的时候总会自己吓自己。)之处。到了那时,成为胜利者的赵旉还会原谅他们娘儿俩吗?

    吴皇后当然能够为了儿子甘心赴死,但那时母子俩都成了阶下之囚,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吴皇后即使那样做,也救不了孩子的性命,只能多遭一番羞辱而已。更何况,战乱之中刀枪无眼,他们娘儿俩能否活着成为俘虏,也很成问题。一想到自己居然会因为一时的不安,就冒失地让儿子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吴皇后就不由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鬼上了身。诚然,她的做法若是成功了,儿子将可以坐上无数人觊觎的皇帝宝座,但在吴皇后看来,那与儿子的安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而当初吴皇后曾经担心过的赵敖长大后生出异心,而被赵旉除去的可能,不但是咎由自取,而且可能性本就不大。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这心结一旦出现,要想化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这太子之位是无论如何不能还回去的,如果赵旉登基后心念旧恨,母子俩就成为待宰羔羊了,这理由总是找得到的

    想到这里,吴皇后立刻又开始劝起赵构来,就算丈夫因此厌恶自己,也决不能让赵旉握住大宋的权柄。但赵构掌权已久,这一层又岂会想不到?他安慰了吴皇后几句,告诉他自己不可能让赵旉继续当他的太子,这是因为赵构虽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长子是军政两方面的奇才,但他更赞同“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大宋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怎么经得起赵旉连番瞎折腾,这运气再好(赵构一直认为改革一直较为顺利是因为赵旉运气好,这也难怪,中国历史上改革的失败率实在太高了),也总有用完的一天啊!

    抱定了这个想法,赵构前去江心与儿子相见,其实只是为了劝说他勿起干戈,以免生灵涂炭,而他则保证赵旉的安全,这一点他自信还是能够做到的。虽然守旧派的大臣们被赵构喝退一次,但他们还是多加阻挠,意图令赵构误了行期。虽然现在的赵构已经远非即位初期的那个雏儿,即使不用屠刀,光靠对朝臣进行内部分化,也足以控制局面,但还是花费了不少气力。由于时间耽搁了不少,禁宫之内顿时变得忙碌起来,可就在赵构准备离开皇宫的时候,一位不速之客却闯到了他的面前

    “官家,求您饶过旉儿吧,他还小,不懂事”,一个身着宫装却头发散乱的女人扑倒在阶前,赵构不觉吃了一惊,正在诧异为何居然没有侍卫阻拦,仔细一瞧来人竟然是赵旉的母亲潘贤妃。

    潘贤妃虽然相貌甚美,但在赵构重质不重量的**之中却是倒数的,她之所以能够成为贤妃,在宫中长期保持高贵而超然的地位,完全是由于母以子贵的因素与其康邸旧人的身份罢了。在吴芍芬得宠与邢秉懿归来之后,赵构对**嫔妃们的宠幸被大大分流了,他对潘贤妃就更加冷淡。当然,本来就不太在意这事的潘贤妃倒反而乐得清静,正好多些时间伺候苗圃里的药草

    不过,赵构毕竟是个顾念旧情的人,虽然精力有限无法做到雨露均沾,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非常注意的。当初赵旉远出不归,赵构甚至模仿儿子的笔迹给她写信,以免其得知后忧思成疾,而其后双方几乎就要开战的消息自然更是对潘贤妃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潘贤妃最终还是得知了此事,结果当场就晕了过去。被路过的宫女救醒后,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儿子的事。可是潘贤妃深知自己对于赵构没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赵旉又是她的儿子,说出话来缺乏信服力,于是她立刻找到自从回来以后就终日深居简出、只是吃斋念佛的韦太后,向其哭诉求助。因为这世上对赵构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这个曾经和他相依为命十几年的母亲了

    韦太后一向极为重视亲情,再加上当初要不是赵旉派人接应,她能不能平安返回大宋都很难说,所以她一直对赵旉这个长孙极其疼爱,即使他因为公务繁忙而很少来临安向她请安,韦太后也从没放在心上。赵构自然知道这一点,因此,这次赵旉的事他也一直瞒着母亲,而妃嫔们摄于赵构的严令和吴皇后可能的报复,都不敢多嘴,更别说是那些没什么地位的宦官宫女了。但潘贤妃既然也在被瞒的名单之列,自然不知道赵构的禁口令,何况为了她的儿子,别说是赵构这个大宋皇帝,就算是玉皇大帝(如果真有的话)的命令,恐怕她也不会有半点畏惧

    韦太后一听就气坏了,不过在北方那么多年的苦难都熬过来了,老太太的心理承受能力那是相当地强,再加上她对赵旉的感情毕竟不能与潘贤妃这个生身母亲相比,倒是没有像她那么激烈的反应。然而,韦太后虽然急着想要阻止儿子自残骨肉的愚蠢行径,但她毕竟年事已高,走路快不了,于是潘贤妃就遵她的懿旨,赶在她前面拦住了准备出宫的赵构。

    潘贤妃深知自己请出太后帮忙的做法很可能激怒赵构,那时反而对儿子更加不利,便没有立即请出懿旨,而是一副哭天抢地的模样,试图以亲情打动赵构。由于爱子之情的确发自肺腑,潘贤妃假戏真做的景象令赵构也为之动容,尤其是她的一句,“官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皇子,可臣妾这一辈子,就只有旉儿一个而已,若他有什么过失,臣妾宁愿一死,以赎其罪!”不觉勾起了赵构一段久远的回忆

    那时赵构还很年轻,为了引起父兄的重视,而甘冒奇险接下了出使金营的重任,其母韦氏也因此由婉容升为贤妃。但那时的韦氏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并没有半点喜悦,反而披头散发地跑到太上皇赵佶的寝宫外面失声痛哭,泣求他收回成命,“太上皇有三十三子,而妾独此一儿!”

    虽然由于那么多皇子之中唯有赵构一人挺身而出,赵佶最终还是拒绝了韦氏的要求,而赵构也由此因祸得福,意外地成为了南宋的开国之君,但母亲的泣语和当时的景象至今依然清晰地铭刻在赵构的脑海里。此刻见到潘贤妃以相似的仪容神态说出类似的话语,赵构也随之落泪,一时没想起追究消息泄露的责任,反而轻声安慰道,“你放心,虎毒尚且不食子,朕又岂会忍心加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只是这件事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最后还得看旉儿他何去何从”。而吴皇后对潘贤妃的心情感同身受,出于内疚,她那一向伶俐的巧嘴此刻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一耽搁,韦太后终于及时赶到了这里,她不等赵构上前问安,就马上将所有的闲杂人等都赶得远远的,只留下他们母子与吴皇后、潘贤妃这区区四人。赵构心有灵犀,立刻预感到风暴降至,脸色微微一变,但出于孝道,还是马上低下头来准备挨训。

………………………………

第二百一十三章 老娘发威

    

    果不其然,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来时的路上从御花园里的树上折下来的,韦太后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束柳条,呼地一声就朝儿子身上抽了过去,一边打一边骂,“你跪下!不念骨肉之情,而生杀子之心,你这是不仁!若无旉儿力挽狂澜,你现在连命都不晓得在哪里,如今你却要恩将仇报,这是不义!你不是不知道,旉儿是哀家的心肝肉,你想杀他,就等于在为娘的心上下刀,你的孝顺又在哪里?一个不仁不义不孝之徒,还配坐上这龙椅吗?”

    赵构一向孝顺,见母亲正在气头上,虽然想要辩解几句,终究没有说出口,只是默默地跪下忍受母亲的鞭打和责骂。反正柳条的杀伤力有限,就让老娘消消气好了,到时候再解释也不迟,若她拿的是棍子,赵构早就逃了,反正也不违圣人的祖训

    但韦太后虽然一向涵养很好,可这种人一旦发起怒来却比那些脾气暴躁的更为可怕,只是打骂儿子还不足以消气,韦太后又将矛头转向了跟着赵构跪在一旁的吴皇后。不过儿子与儿媳毕竟不同,而且吴皇后向来将自己服侍得很好,韦太后并没有继续刚才的做法,却是一脸悲戚地哭泣起来,情绪变化之快令人乍舌。

    “芍芬啊,你是个好姑娘,为什么要听信那些小人的挑唆呢?你难道不知道,真要打起来,伤的是咱们赵家的子嗣、损的也是赵家的元气,那些大臣则是坐收渔翁之利啊!”,韦太后对待吴皇后的态度要和善不少,因为她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明白吴芍芬的想法。那时只要儿子能够平安喜乐,哪怕全天下的人都死光,她也浑然不顾,但其后十年的磨难令她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凡事只是一厢情愿是不行的啊!

    “其实我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可是我好害怕害怕将来敖儿会有不测”,吴皇后这些天来一直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恐惧和愧疚相交织,令她的心理濒临崩溃,此刻听到韦太后的责问后,她终于痛哭失声。

    “傻孩子,你心里的苦楚哀家全都明白,但你这次真的是错了,不但对不起旉儿,也会害了敖儿啊!”,韦太后将打折的柳条扔到一旁,上前一步将吴皇后搀了起来,劝慰道,“官家春秋正盛,既然能有敖儿,将来就很可能再有第三个、第四个乃至更多的儿子,诸子争位的风险一样存在,而且只会比现在更大。旉儿的存在,可以令大家断了念想,兄弟和睦才有可能。别信那劳什子宗法正统,在实力面前,它不值一提!所以你的担心本来就是多余的”

    韦太后年轻时姿色寻常,但若论脑子,徽宗赵佶的数千(注1)**佳丽之中却罕有人及,如今虽然年老,但她的思路仍很清晰,很快便将吴皇后几种选择将会招致的结果一一指明。吴皇后本就已经想到一些,这下愈发后悔,既感到对不起赵旉,又为儿子担心,很快便哭得比婆婆还伤心

    随着理智的逐渐恢复,想到自己居然一度生出恶念,而想毁灭一个不,是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本性善良的吴芍芬顿时被空前强烈的负罪感压得喘不过气来。好在赵构感觉到她情绪的纷乱,耐心安慰了她一会,吴皇后才终于恢复了常态。结果在连续耽搁之下,赵构不得不推迟行期,眼看很可能会来不及赴约,赵旉却突然再次传信过来说可以再宽限十天,虽然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但赵旉从小到大都与寻常的孩子不同,赵构也搞不清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不管如何,时间宽裕一点总不是什么坏事,而且赵构想来应该这是儿子在表现诚意的一种方式吧?但也可能是对他这个父皇进一步的试探

    虽然因为老娘发飙吃了不大不小的苦头,但赵构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他保证决不会伤害赵旉,只要他不主动起兵作乱;但除非他能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主张,赵构决不会让他继续当大宋的储君他,他始终认为大宋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经不起儿子瞎折腾(若是承平岁月,他恐怕又要说现在天下太平,改什么改啊?)。

    不过,由于有太后撑腰,众多妃嫔(注2)胆子也大了起来,纷纷利用一些机会为赵旉说好话,赵构本就耳根子软,吴皇后又因为自己想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不再施加负面影响,再加上老娘的耳提面命,赵构虽然并未改变原先的决定,却也更加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因而决定尽量给予他更多的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