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所谓“兵贵神速”,有了如此可怕的机动力,徐州卫纵然不像扬州卫那样拥有几乎全是精锐老兵组成的强力一线部队,屯田兵等二线部队的配备也不那么健全,但俗话说得好,“一招鲜、吃遍天”,来去如风的徐州卫将士,虽然实力稍逊,却也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可怕力量。
由于王德病势日渐沉重,所以徐州卫的指挥权目前实际上由几个师长分担,徐州卫的组织结构也因此远没有扬州卫那样严谨。不过这倒也是理所当然的,扬州卫是卫王府的根基所在,自然首先追求的是严谨稳定,而徐州卫则是赵旉的利刃,锐利好用才是最关键的。而且,对于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力量的徐州卫来说,兵力太集中反倒不容易指挥,而只要运用得当,一个师级骑兵单位完全具备终结一次战役的能力,根本没必要过分集中指挥权。
徐州卫的几个师长都非常年轻,步兵师与骑兵一师的指挥官分别是在赵旉西行期间成为中流砥柱的小将魏胜、与“割断”亲情选择了卫王府并再无二心、即使赵旉向朝廷妥协后也依然不离不弃的陕西奇男子李显忠;新兵较多的骑兵二师和三师则由王德的两个儿子王琪、王顺担任;而两个屯田师(徐州卫没有工兵师,主要是因为与骑兵较难配合,再加上扬州卫因为有垦殖的任务,对土方工程人员需要量比较大,所以将工兵们全都带走了。)的指挥官则由卫军团级军官之中择优提拔。
赵旉任命王德的两个儿子担任一师之长,自然有抚慰老将的心意在内,但王德的两个儿子也并非是那种只知道仗着乃父威名胡作非为的纨绔子弟。王琪、王顺自幼随其父习武,长大后也从其征战四方,虽然勇武比不上即使放眼天下也少有敌手的王德,但两人也是难得的猛将,而且也许是文化水平比卒伍出身的父亲高上不少的缘故,两人指挥大兵团的能力还要强过这方面严重短板的王德。
这兄弟二人虽算不上是什么超一流的武将,但也完全可以胜任师长一职,而且卫军骑兵之中那些喜欢生事的老兵油子,基本都是由王德训练出来的(新兵则大多由李显忠带来,人数比老兵要多不少。),所以这兄弟二人完全可以服众。由于王德站队时的坚定不移,赵旉给予了他两个儿子极大的信任,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连老实人(王德一家都是粗豪汉子,为人仗义但缺少城府,其具体的作为则随老大而变,所以当初跟随刘光世那个纨绔时,他昔日在西军的威名大受影响,而跟随赵旉以后,却一直表现不错。)都不信任,那他唯一能够信任的,恐怕也就剩他自己了
卫军的陆军无疑相当强大,但和拥有包括十多万岳家军在内的号称百万大军的朝廷一方相比,其实还是居于明显劣势的。赵旉之所以能够迫使朝廷打消武力解决的念头、并作出一定让步,除了赵构对儿子的那点父子之情以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卫军那空前强大的水上力量。其实,连赵旉自己现在也搞不清卫军的水师到底有多强的实力,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商船仍在与周边各国大做生意,而不断下水的新式舰船则令卫军的水师日新月异,以至于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仅就目前赵旉可以动用的水军,其实力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光是战船(即排除武装商船和军民两用的运输船)就超过了三千艘,按赵旉记忆中近现代惯用的统计标准排水量来计算的话,总(指标准排水量,并非最大排水量,不然更多。)排水量不下二十万吨,如果将武装商船和运输船也算上,那就更多,姓名记录在案的水手更是多达十万人以上,若是连不用登记姓名的苦力也算上,那就愈发吓人。
这些数据要是摆在赵旉上辈子,也并不是小数目,何况如今还只是木质帆船一统天下的中古时期?这支庞大而恐怖的海上力量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一百多年后元帝忽必烈征讨日本时所调集的舟师,因为那支元军虽然庞大,所用的船只却都是赶制出来的,质量非常低劣(注2),所以才会在并不强烈的台风袭来时几乎全军覆没(尤其是第一次,台风再怎么厉害,刮到对马岛那么靠北的地方,风力已经强不到哪儿去了。)。
注1:由于卫军作战以师级单位为中心,卫帅反倒不怎么亲赴前线指挥,所以首要的是资历和威望,能力倒在其次。而随着大批高层的离去,坚守的“二王”就成了两大卫帅的唯二人选。其中,昔日万夫莫敌的猛将王德因为年老的缘故突然病倒,而且日渐沉重,想来难以承受海上的风浪,所以挂个徐州卫卫帅的名,留在淮南养老,而身体尚算健康的前“八字军”统领王彦则升任扬州卫卫帅,随赵旉南下琼州。
注2:元军所用船只质量不佳,一是因为船工皆为强征而来,服务对象又是异族征服者,工作起来自然不可能太认真;二是因为木材必须浸泡过相当长时间后才能用于造船,否则很容易变形而导致船体崩解,可忽必烈自己对此一窍不通,大臣们就算知道,也不敢对陷入盛怒之中的元帝进谏,于是那两批征日大军就成了无知的牺牲品,平白为日本人大涨了自信
………………………………
第二百二十三章 难 题
而卫军水师所用各种型号的舰船,均是王府旗下的几大造船场定制,不但做工精良,而且因为接近现代标准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船工们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舰船质量也远比元代船工们在皮鞭威胁下造出来交差的次品要强上不知多少倍。
再说了,即使只论技术。特区造船业融合了中国、阿拉伯造船技术,以及部分后世欧洲造船思想,并在赵旉的大力倡导和物质精神双重鼓励下不断创新,即使与历史上中国造船业的巅峰——郑和下西洋时期相比,也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元初就更别提了。
另外,属于水军(海军)编制的新兵种——陆战队,如今也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总数不下万人而且个个精锐。有他们的存在,又拥有空前强大的水上力量,卫军有限的陆军完全可以在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多处地点强行登陆发起攻击,令官军防不胜防,这对目前完全依赖南方经济的大宋朝廷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要不是朝廷的要员们意识到这一危险,以大宋皇权的虔弱,赵构纵有舐犊之情,也未必能够保住自己这个离经叛道的儿子。不过也正因为朝廷一直是文官作主,所以赵旉很容易地将自己依然相当庞大(至少绝非寻常藩镇可比)的军队数目隐藏了起来(注1)
不过军队固然重要,但若人心尽失,也终难长久,而赵旉并无这方面的担心,因为即便是他向朝廷妥协而令威望受到影响(注2)的现在,从特区各地涌入淮南的百姓依然络绎不绝,而在前往岭南的名单上登记注册的人数正在不断攀升,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这两年里将会跟随赵旉南下的移民也绝不会少于百万。诚然,这个数字比起特区极盛时的一千多万人口,实在算不上是多大的数目,但是想到这个年代绝大多数人对于所谓“瘴气”的彻骨恐惧,赵旉已经非常满意了,尤其是这些人中还是年轻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目前已经登记注册的二十多万人中,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一半还多,而平均年龄也不过才22岁出头。),就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当然,这一切自然是在赵旉许诺将对移民进行全额补偿、并无偿分配土地和工作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的。但赵旉却很知足,他可不认为自己有前世记忆中毛伟人的号召力,能够让那么多人自愿吃苦吃亏还觉得无上光荣。毕竟赵旉现在给出的只是许诺,补偿要等他们迁入岭南之后才会支付,可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他,这已经足以令赵旉为之感动,看来他这些年来一直重视自己的信用,并没有做错。而若赵旉在岭南大获成功,百姓对他的信任将更会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为那无疑将证明赵旉就如同传说中的“圣人”舜帝一样,无论移居的地方有多荒凉,都会在短短几年内繁荣起来,“我到哪里,哪里就是乐土”
虽然“人多力量大”在这个普遍地广人稀而且尚未实现机械化的年代是不容辩驳的至理名言,但是赵旉在当初建设淮西时就有过不大不小的教训,深知如果来者不拒的话,是会有大麻烦的,关键在于男女人口比例问题。
如果不加以限制引导,由于体力等因素的制约,移民之中男性比例必然会远远超过女性,刚开始定居下来的时候,大家一心忙于垦殖工作,这一矛盾还不严重,等到两三年后日子开始好起来了,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矛盾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并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赵旉当初重建淮西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这种问题,好在那时的淮西人口因为战乱刚过的缘故,还不算很多,而四邻则尽是人烟稠密的地区,所以想要“匀”点妇女过来,并不是很困难。而这次南下琼州的情况可就全然不同了,琼州以及整个岭南尽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只有广州人口多一些。所以一旦再次出现类似问题,想要就近解决是几乎不可能的,那时赵旉就只好去做人口贩子,而且还得跨省作案了
赵旉前世看过的不少架空小说之中,都有与当地原住民联姻以解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情节,但赵旉现在亲身遭遇这一难题之后,却知道那是根本不现实的,至少对他这次向岭南的大规模移民而言,不但难度极大,而且没什么实际意义。
以琼州的黎族为例,根据他们对汉人的态度,可以简单区分为“熟黎”和“生黎”,但哪怕他们的人数加起来,也远远不能和这次至少也有上百万的汉人移民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妄想通过与黎族人联姻来解决移民中男青年成家的难题,不但是杯水车薪,而且势必会激化汉黎两族之间的矛盾(由于文明和富裕程度的差异,汉人男青年娶到对方女青年的可能性远比黎族男青年娶到汉家女子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更要命的是汉人移民的数量也要多得多,结果促进两族通婚不足以解决移民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却会令大批黎族男青年沦为光棍,两族矛盾势必激化,若再有人从中挑唆,非打起来不可。),必然是得不偿失。
而且异族通婚,尤其是夫妻二人来自之前接触并不频繁的两个民族的话,由于文化与习惯上的差异(有时还有语言),婚后生活往往容易出现比族内婚姻更多的矛盾,特别是在相恋时的新鲜感消退以后。而如果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则本来只是局限于二人世界的矛盾很可能会延伸到两族之间。所以,适度和自愿的通婚可以促进民族融合,加深彼此了解,但如果以类似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大范围推行,则往往会收到反效果。赵旉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会干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
不过,虽然琼州等海岛上人烟稀少,但南海的西海岸还是存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带,其中离琼州最近的是后世越南的前身交趾。然而,赵旉却没有打交趾人的主意,这倒并不是他歧视交趾妇女,实在是他暂时力不能及。
不知是否老天故意要给中国人添堵,自从乘着五胡乱华的机会再次从华夏的版图独立出去之后,交趾人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对汉人的敌意也愈发高涨。虽然因为地理位置和国力悬殊的原因不致大打出手,但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却是摩擦不断。而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交最为失败的朝代,军事实力也比不上汉唐盛世,与交趾关系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注1:其实朝廷大员们未必无人看出问题,但他们都以为赵旉就那么大块封地,而且贫瘠荒芜,根本不可能将大军一直维持下去,再加上他们内部也有矛盾,不想因触怒赵构而被政敌占了便宜,所以大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注2:其实是有利有弊,虽然短期来看赵旉的威势削弱了不少,但道德上却不致于染上太大的污点,毕竟不管在哪个时期的中国,人民也许不敢反抗如隋炀帝弑父的暴君,但也肯定是不会支持他的,强势时还好,一旦开始走下坡路,立刻就会墙倒众人推。而且,赵旉摆出的妥协姿态在宣传机构的渲染下显得愈发无辜,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全国百姓的同情,并借机纯洁了队伍、丢弃了包袱,长期来看其实并不吃亏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宋故事
事实上,就在距今不远的王安石变法期间,交趾人就曾经侵入大宋境内,而且还干出了屠城的恶行,数万包括妇孺在内的大宋百姓尽皆死难(也有一种说法是全城百姓不愿被俘受辱而全部自尽,但我觉得似乎还是遭到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