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地里也建一个新的盐场备用。这是因为淮东盐场的生意太好,而且将各地官营与私营的劣质食盐纷纷挤出市场,令很多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卫王府的官民开始向卫藩转移后,朝中的多方势力便都想趁机接手这一聚宝盆,而不约而同地向赵旉施加压力。但赵旉虽然顾虑金军死灰复燃以及一些个人因素而委屈求全,但也不会蠢到作出无止境的忍让,何况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经被赵旉视作了敌人,就更不会愚蠢地资敌了。

    注1:这个番号是赵旉恶搞的,但此类名称在古代并无贬义,如“杂号将军”,所以张子盖不但接受了,还挺开心

    注2:平民迁徙起来要比军队磨蹭很多,所以先期到达的扬州卫官兵必须自力更生才行

    注3: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在南宋时期还极为贫穷落后,虽然北宋时期的一些名臣被贬此地多少带来了一些文化,但儒学根基与内地是根本没法比的,而这正方便了赵旉所进行的改革,毕竟“除旧”总比“布新”要难得多

    注4:在这方面,中国比西方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都要落后一大截,而公共实验室对一国科教事业的促进作用是连图书馆都比不上的,而且时代越是发展,这一点就越明显,因为开创性的实验是没法模拟的,而图书馆却可以浓缩到一张光盘里

    注5:只要满足了两个条件,就不再是个体的手工业,而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大工业,一是较为细致的分工协作,二是扩大化再生产的趋向与可能,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工业革命的完成,则都不是必要的。

………………………………

第二百三十三章 新的开始(下)

    

    再说,如果盐场给了他们的话,用屁股也想得出他们肯定会大幅抬高食盐价格,到时候吃亏的可就是大宋所有的百姓了。赵旉虽然算不上好人,但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他还是不介意为百姓多考虑一点的

    所以赵旉便以两淮要等两年之后才开始移交为由,将此事拖了下来,有了这段缓冲时间,赵旉完全可以将人员和设备(如果能算是设备的话)转移到新建的盐场去。而且两年后交接时还可以再拖一拖,就又是一两年时间,三四年的时间不短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比起盐场,卫藩造船业的发展却显得顺风顺水,因为食盐生意只关乎金钱,而造船业却与军事息息相关,已经触及了赵旉的底线,妥协可以,但无论如何都不会自己解除武装,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朝廷的官僚们虽然仍对赵旉心存警惕,但即使习惯于自欺欺人的他们也知道,就算卫军的规模大幅度缩水,官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吃掉,真打起来长江两岸都将毁于战火,谁都讨不了便宜,所以他们最多也就偶尔敲敲竹杠,却绝不敢做出激怒赵旉、以至于逼其铤而走险的蠢事来。何况造船业在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士大夫们看来,利润远不如盐业丰厚,他们自然更不会自找苦吃了。

    建设造船厂大多是与港口同时进行,赵旉自然也不例外,由于有高明这样出色的专家负责指挥,经验丰富的出色船工更是数以千计,所以赵旉基本用不着操心。但在选址上,赵旉还是稍稍干预了一下,如果只按条件来看,自然建在大陆沿海更好一些,即使不考虑经济因素也是一样,至少赵旉记忆中海南岛可从来就没有什么世界级的大港,反倒是北岸大陆上有好几个。不过,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赵旉还是下令在琼州建设两个能够生产卫军水师目前所有船种的大型造船厂与更多个能够同时停泊上百艘“神舟级”(注2)巨型帆船的大型码头。至于地形和水深,虽然比不上珠江三角洲那几个大港那么完美,但对风帆时代而言,却足够用了。

    在大宋的士大夫们看来,赵旉重视造船业主要是因为军事上的原因,殊不知造船业的发达是海军强大的基础,而只要掌握了制海权,便可以垄断那些重要的海上贸易线路,赚钱的速度可绝不亚于靠着食盐从国内百姓身上刮肉,历史上后世的王直、郑芝龙等亦商亦盗的海贼头子哪个不是富可敌国?对于如何利用区位优势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大获其利,赵旉早有全盘考虑,但目前他还是着重于夯实基础,即大兴屯田与工矿业以积蓄物力、发展科教事业增强人力(注3)、深化制度改革以提高动员力,至于垄断贸易线路这种得罪人的事,还是等翅膀硬了再干吧!

    比起单纯因为赵旉主观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的晒盐和造船业,琼州发展金属冶炼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光是矿石来源根本不用发愁这一点,就值得赵旉将琼州建设成大宋金属冶炼的中心。其中,光是将石碌矿山开发出来,铜和铁这两种主要金属的产量就足以满足整个大宋的需要还绰绰有余。

    对此赵旉早有谋划,其实早在变乱发生前他就已经派人找到了一些矿脉,但当他真的派人前往石碌建设矿山的时候,却发现事情远远不像他当初想的那么简单。因为石碌山一带现在虽然十分荒凉,却并非无人区,颇有些黎族部落住在左近,而且还都是不通汉语、生性剽悍的“生黎”。虽说琼州一直都是大宋的领土,但这些不服王化的部落才不管什么狗屁皇命呢,在他们看来,自己部落一直生活在这里,石碌山自然也就是他们的地盘,怎么会突然变成别人的了呢?

    当初那些风水先生(注1)探矿时并不打扰这些部落的生活,又有熟黎向导的疏通,所以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可现在赵旉却是要占住他们的家园开矿,这些生黎自然不干了,他们纷纷拿起简陋的武器向那些异乡人发起攻击。而由于之前探矿很顺利的缘故,赵旉低估了这些生黎的攻击性,所以第一批进山的几百人基本没带武器,结果着实吃了点亏,好在工头见势不妙早早带头撤退,而那些黎人也无心追赶,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只受了点皮外伤。

    冲突爆发以后,双方一时间剑拔弩张,气氛极其紧张。山上的生黎部落个个悍不畏死,自然不会退缩,可赵旉麾下的将士更是身经百战,怎么会被加起来还不到三千人的几个小部落吓倒?出于对那些“乌合之众”的蔑视,甚至有几个矿头主动请缨,打算就带些矿工上去把那些“野人”给平了,毕竟矿工们个个身强体壮,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有过战斗经历的退役军人。

    赵旉自然知道那些生黎虽然凶悍,但却是一盘散沙,而且他们装备低劣、缺乏训练、有勇无谋,别说是正规军,就算那些屯田兵、工兵甚至基干民兵,都可以轻松打败他们。可是打败了他们,矿山就能建起来了吗?诚然,那几个部落再怎么强悍,在正面战斗中也是不堪一击,可是他们熟悉当地环境,石碌山又不是一个藏不了人的小山丘,他们如果打起游击来,没几年时间是搞不定的。就算他们没那么聪明,想不到历史上直到毛大大手中才发扬光大的游击战,搞搞恐怖活动、偷袭杀几个矿工甚至是矿工家属也总是会的吧?那矿工怎么还能安心工作下去?

    另外,第一批迁到琼州的军民还未适应当地特殊的气候,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疫病,只是因为卫生防疫工作较为到位罢了,可一旦在外征战,这些方面自然不可能顾虑周详,非战斗减员势必会大大增加,这一风险也令赵旉不得不对动武的念头再三斟酌。

    再加上黎族好歹也是新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又不像某些民族那样有过斑斑劣迹,赵旉毕竟是现代过来的,不到万不得已,还真不愿对他们狠下杀手。就在赵旉为难的时候,詹会龙却从他大哥新招的一千多个熟黎士卒身上找到了灵感,而主动请缨解决此事。赵旉听了他的方略,觉得确实可行,心中非常高兴,当即授以全权,从此不再亲自过问此事。

    注1:古代风水学涵盖了很多领域,勘测地形与寻找矿脉也是其中之一。

    注2:“神舟”是大宋目前定型船种中最大的一类,满载排水量不小于三万石(即1500-1800吨)。在赵旉为其引入近现代理念之前,这种巨型帆船已经是北宋造船能力的极限,只有动用国家力量聚集无数能工巧匠才能建成,但如今的扬州造船厂却已经可以批量建造。而如果想要摆阔炫耀,以卫藩目前的造船能力与人财物力,定造两三艘排水量五万石以上的也并没有什么难度,而这一切还只是个开始

    注3:一方面是提高了人口素质,变相地增强了人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育提高年轻人对卫藩全新体制的认同度。毕竟,只有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力,才是资源。

………………………………

第二百三十四章 悬榜招贤

    

    詹会龙拟定的几种草案中自然也有武力解决的路线,但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他并不打算出动扬州卫精锐的正规军,因为生黎各部本来就与汉人较为疏离,以汉兵镇压其反抗的话很容易被个别心怀叵测(注1)之徒利用,而离间汉黎两族之间的关系。到时候黎人打游击或者搞恐怖活动的区域可不就仅限于石碌山区了,搞不好连那些位于熟黎活动区域内的军垦农场都会受到波及,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詹会龙并不希望动用武力,而如果非得武力解决的话,詹会龙准备向他的结拜大哥借点熟黎士兵用一用,这样一来无论打得多惨烈,都是黎人内部的矛盾。虽然明眼人还是看得出问题,但能够骗过大多数人也就可以了

    在詹会龙想来,事情的解决恐怕远比赵旉预想的要简单得多,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动用军队。生黎之所以被称为“生黎”,是因为他们与汉人之间缺乏交流的缘故,但是熟黎既能与汉人交流往来,又与那些生黎是同族,若是通过他们作为中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但詹会龙很快就意识到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因为这么浅显的道理不可能此前没人想到,可却几乎从没听说过谁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呢?

    詹会龙只是跟那些熟黎士兵略作交流,就发现他们基本都是问一句答一句,就好像俗话说的“打一扁担才出一个闷屁”一样,根本形不成互动。詹会龙素以机变多智见长,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要做好汉黎两族交流的中介,不但必须了解两方的情况,而且必须随机应变、加以协调才行,可这些熟黎一个个只会唯命是从,而绝大多数汉人官吏面对文化落后的黎人时又个个目中无人,根本不会不耻下问,而在对生黎各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与其交涉,这怎么可能有好结果?而且那些官吏失败了也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推托说是那些黎人野蛮不知礼义,以挽回面子和逃避罪责

    明白个中症结所在之后,詹会龙便明白即使是那些生黎也未必就不好打交道,只是需要了解更多信息罢了。但是由于兴建矿山越快越好,所以詹会龙一边不耻下问,向张子盖麾下的那些黎族士兵了解各部的历史和现状,一边在卫藩的各个州府、县城以及群居的熟黎村落发榜招贤,许诺只要有人能够让石碌山一带的几个部落让出地盘,就可以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智者),某个聪明好学却碍于生计不得不给瓷器店打杂的黎族青年看到告示后马上就向王府毛遂自荐。但詹会龙见到他后,这个名叫苻马的小伙子却有些忐忑地向王府请求帮助,因为他家里太穷了,买不起他需要的一些物件。

    詹会龙见他的眼神不似作伪,而条件也不苛刻,便吩咐侍女取出五十两银子交给苻马,至于盖上官印的文书更是早就准备好了。可苻马接过这两样之后却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欲言又止地站在那里,詹会龙不由问道,“你怎么还不走?没信心了?你不知道吗?存心戏弄官员可是要挨板子的”

    在板子的威胁下,苻马只得立即开口回答,但却有些吞吞吐吐,“大人,您就放心草民将这些银两带走?不怕草民一去不归吗?”

    “我相信你。”,詹会龙闻言顿时笑了起来,顿时对眼前这个黎族青年大生好感,在商业日益繁荣的大宋,这样淳朴的汉子可是越来越少了。不过,光是老实可不够,耽误时间太多的话詹会龙肯定会被赵旉斥责的,谁叫他当时立下了军令状呢?所以詹会龙马上就跟了一句,“不过,如果你没把握,可以现在放弃,本官念你无知,可以免你的罪。如果你失败了,而且又耽搁太久,那时罪责可不小啊!”。说实话,到现在才来了苻马这一个人,詹会龙心中相当失望,其实他并不是自己干不了这差事,只是黎族人出面的话,要比他这个汉官有利得多。但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而苻马这种怪异的表现,自然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