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后再说。枢密使是宋代军事部门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国防部长,相对于岳飞原先的河东总督一职来说,官阶上的确升迁了一大截,而且还是文官,可以说是“出将入相”了。
但对岳飞这样长期驻守边疆的武将来说,一旦脱离了自己的军队,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何况南宋的枢密使权力较之北宋时期已经削弱了很多(其实是将原先属于枢密使掌握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到了丞相那里,所以南宋权相很多,有秦桧、张浚、韩?胄、史弥远、贾似道等一大帮人,与北宋时期君、相、枢密使、御史台各司其职、权力较为平衡的情况大不相同。),所以这道圣旨根本就是明升暗降,要削了岳飞的兵权。
岳飞一心为国,如今功业未成(岳飞想要再接再厉、“直捣黄龙”,彻底摧毁金人的巢穴,但在朝廷方面看来,收复燕云之后却应该见好就收,让国内休养生息了,毕竟重视民生甚于版图一直是宋代统治阶层的主流价值观。),却落得如此下场,怎能不寒心、不震惊、不愤怒呢?
不过,岳飞最终还是咽下心中的苦涩,接受了朝廷的诏令,这固然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坚持的人生观令其不敢违抗朝廷和皇帝的权威,却更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罢了。因为宣读圣旨的,正是得意洋洋的张俊,而他那本来在岳飞强烈要求下被迫驻扎于燕京城外的五万大军,此时赫然已经全部驻进了城里
如果岳飞想要动用武力的话,张俊纵然无论兵将都不是“岳家军”的对手,也根本不必畏惧。因为征伐锦州的宋军由于后方巩固,不必担心粮道被断,所以为了减轻后勤压力,军中存粮一直不多,存粮从来没超过一个月的量,基本上都靠后方源源不断地运来。现在如果岳飞真要与张俊火并的话,燕京城高大坚固,守军与粮草也都比较充足,就算岳飞现在依然掌握着巅峰状态的全部“岳家军”,也没把握在一个月内破城。何况,岳飞一直以忠君思想教育部下,现在朝廷的旨意摆在那里,起兵反抗就是叛乱,到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愿意继续追随他呢?
而且,从张俊能够兵不血刃地带兵进城一举接管燕京的防务来看,这次朝廷的举动显然是蓄谋已久的,只怕此时老家河东也早被朝廷以类似的手段接管了,而将士们的家人可几乎都留在那里,还有几个人能够狠下决心与朝廷为敌呢?岳飞在军中的威望再高,也很难重得过他们的家人啊!
另外,岳飞本来早就担心自己出征之后,张俊这个老狐狸会带兵进城夺权,所以并不是没有预作安排,但从张俊架都没打就轻松拿下了燕京来看,城内的“岳家军”中肯定出了叛徒,而且地位肯定还不低,数量恐怕也不止一个。既然城内的守军之中出了叛徒,那么岳飞自然会怀疑自己身边可能也有叛徒存在,即使没有,军中猜忌也已经产生,这仗还怎么打得赢啊?
所以虽然对自己被解除军权一事很不忿,但岳飞最后还是只得老老实实地接旨,不过为了防止张俊将他一手调教出来的精兵强将全部毁掉,岳飞还是让儿子岳云和爱将张宪留了下来,嘱咐他们小事上不要和张俊对着干,但大是大非上一定要看紧了,不能让人乱来
张俊宣读的诏书不止是针对岳飞的那一道(这一道是密诏,张俊出发前就接到了。),还有一道是针对那些被金人释放的大宋宗室和老臣(这一道是明诏,是朝廷收到岳飞军报,得知金人已经释放了那些“包袱”后发出的。)。
如果这事摆在北宋中期,那会很麻烦,大臣还好办,老的就致仕吧,在北地新生出的小孩直接遣散回原籍就好,最多给点赏赐或者恩荫,算是这些年里受苦的补偿。但宗室成员的待遇在中国古代却一般都是世袭的,这几百人如果都恢复他们以前的爵位和俸禄,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长期财政赤字(注1)的大宋朝廷来说,尤其如此。
好在当年王安石变法时做了件好事,他规定远房的宗室子弟将被取消皇族身份,降为庶民,不过他们从此可以自谋生计,也能科举做官,算是一个补偿,这样一来朝廷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要不然一直按老规矩搞下去,皇族的后代“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关键是皇族生育率比全国平均值高得多,即使赵宋皇族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皇朝中生育能力最差的,徽宗赵佶这个种马皇帝留下的血脉除外,那数量就太可怕了,国家再有钱也总有一天会养不起的。
注1:虽然边疆地区大搞“地区承包”后朝廷的负担减轻了很多,但没过多久,贪腐程度就愈发恶化(因为财政状况改善,贪污的空间也跟着扩大了。尤其宋朝一直纵容贪污,百官自然纷纷放手大干,现在可不是历史上贪污几十两银子就要砍头的明朝洪武年间,将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的财政再次送回了地底的深渊,于是朝廷很快就又只能靠变卖国有资产来支撑(尽管国家大,按说几百年也卖不光,但如果哪位皇帝或者宰相开窍,想到贱卖国有资产的话。
好在岭南发行纸币一事启发了朝廷,开始比历史上更早地滥印“会子”,情况才缓和了下来。虽然除了卫王府系统的官吏,大宋绝大多数的君臣都不懂得发行纸币需要准备金的概念,但纸币印多了会贬值的问题,他们还是知道的。不过,知道归知道,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当权者们可顾不得几十年以后的事了。再说了,对宰相们来说,如果多年以后危机爆发将他们的继任者弄下台,那反而会形成对比,提高他们自己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不是挺好吗?v
………………………………
第二百八十七章 笨蛋皇帝
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绝大部分改革措施都被东山再起的守旧派中止,但关于宗室的这一条对官僚们有利无害(皇族分到的蛋糕少了,分给他们的自然就多了。),所以难得地被继续沿用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既然有了这个先例,赵构也就毫不客气地做了一次恶人,将那些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远的叔伯兄弟统统从宗室中除名,并采纳了赵?在家书中提到的一个想法,对自己一脉以外的赵家子孙爵位普降一级(也就是说,除非是赵构的儿孙,不但爵位最高也就是郡王了,特别加封的除外,以凸显他建立的南宋是一个新皇朝,而并非只是北宋的传承,这也得益于这几年他的帝位日益巩固,要不然他是不敢这样自掘根基的。),而且每过一代就降一级,但每代子孙之中可有一人完全继承祖先的爵位,除非因故被朝廷削去。
同时,为了防止宗室中一些有能耐的子弟因为不满而闹出事端,赵构又下诏提出了一项补偿性的措施,从他开始历代大宋皇帝会从那些王爵以下或是庶民身份的皇族后嗣中选择一些资质优异的孩子作为义子抚养成*人(注他们长大以后虽然一般情况下没有机会继承皇位(除非在位的皇帝绝嗣),但却可以受封与皇帝亲子相当的爵位(亲王或者郡王),这一条发达的途径与科举和军功这两条老路子相结合,足以分化宗室旁支,而不致生出大的乱子。
因为宗室毕竟人数有限,只要“收买”了其中的精英,剩下的就算再怎么对朝廷不满也翻不起什么波浪来了。虽然赵构这次改革步子很大,但由于这对官僚阶层有利,而且些许增加了一点皇权继承的稳定性(在太平光景,对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无不追求安定的生活,而官僚阶层作为获利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自然更加重视政局的稳定,所以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总是阻力重重。),所以朝臣之中反对的呼声并不怎么大,赵构也顺利地将其颁布实行。
赵构这么做其实只是出于私心,为了强化他皇位的正统性、并确保其子孙对大宋皇位的垄断罢了。赵敖的出生令其再获子嗣之后,赵构就开始萌生这样的想法,而那位“太上皇”平安归来的消息则令他彻底下了这个决心。不过,这倒是为赵?日后彻底改革大宋的皇位继承制度作了一定的铺垫,虽然当初赵?写信时根本就没想到这一层,只是纯粹地和父亲聊聊天“沟通沟通”而已
岳飞虽然心里憋气,但他这十几年来毕竟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城府早就练出来了,所以表面看上去倒还算平静。而那些同样利益受损的宗室们刚刚得脱大难,也不敢触怒现在的皇帝,所以基本上也都还算安分,但有一位却是例外,那便是“先帝爷”赵桓。也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吃错了药,还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回临安的路上他见人就说皇帝要杀他,而且死都不肯离开岳飞,理由竟然是整个大宋只有岳飞这个大忠臣能够保护自己
岳飞自然是一头雾水,但他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顿时心生寒意。岳飞虽然对政治斗争不太在行,但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懂的,而金人的这个诡计并不十分高明,自然瞒不过他。可是,虽然岳飞很快就意识到敌人的险恶用心,却还是想不出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他们利用的是人性中难以克服的弱点
事实上不光是岳飞,队伍中的不少人都看出了这是金人捣鬼,也明白了他们的目的,金人是想以此调拨岳飞和皇帝赵构之间的关系。虽然赵构未必会相信,但只要产生了怀疑,以他不敢冒险的性格,就几乎不可能再让岳飞带兵了,甚至下毒手以除后患也很有可能,而君臣之间的猜忌一旦形成,几乎是永远都无法消除的。
而且岳飞也知道,赵桓这个刚从金人那里归国的太上皇也确实是官家赵构的一个心病。因为自他当初在河南应天府登基以来,一直有人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直到后来大宋中兴、版图甚至超过了北宋极盛时期,赵构的威望大增,情况才好了一些,但类似言论仍未完全消失。尽管如此,如果赵桓能安分守己地过日子,赵构也许还会顾念一点兄弟之情放过他,毕竟赵桓在事实上已经很难对他构成威胁,可这个白痴居然将这一心照不宣的潜在矛盾弄得世人皆知,这等于是逼“九哥”斩草除根啊!
岳飞无法理解赵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赵?如果在场,凭他一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倒有可能找到答案。徽宗赵佶是宋代历史上所有皇帝中的第一号种马,光是儿子就生了三十三个之多,其中不乏惊才绝艳之辈,如冒名参加科举结果考上状元的老三赵楷,而现在临安的那位天子不过是喜欢练武显得稀罕,外加运气比较好罢了(也只是相对来说,其实这伙兄弟的命运都挺杯具,而赵桓当年能够成为太子,只是因为他是老大,没有任何别的原因
事实上,即使在历史上(这个时空评价更低)后世的史书中,对赵桓最高的评价也不过是“并未失德”罢了,而性格懦弱倒是有不少事例可以证明。赵桓短暂的皇帝生涯中,未有政绩固然可以归咎于在位时间太短和其父赵佶留下的烂摊子,但其间赵桓多次举措失当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也根本没能干出一件有“技术含量”(诛“六贼”不过是转移矛盾罢了,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毕竟当时的主要矛盾是金人南下,而且杀那六人的过程中也没看出赵桓有半点特别的才能和见识。)的善举,可见其着实是个平庸(其实说愚蠢也不为过,要不然也不会在尚未完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就主动跑到金营乞降,希望金人抢够了就撤走,能让他继续当他的皇帝,哪怕只是傀儡皇帝,结果却沦为俘虏而受尽折磨,而守军也因皇帝被擒而丧失了继续抵抗的意志之人。另外,从赵桓为了乞求金人饶过自己,而牺牲大批民女和宫人来看,他的人品也好不到哪儿去(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的心理可以理解,但说他人品“不好”,可一点也不冤枉他
一个才能平庸、胆小懦弱而且自私自利的皇帝,却沦为俘虏而遭受了十多年的残虐,落差之大天下少有,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关键金人之中也有少数几个对他还算客气,要不然只是受虐的话,该心理疾病是不会出现的。)。金人虽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既然赵桓已经如同猪狗一样驯服听话,某位聪明人就想出利用这个本来已经毫无用处(注2)的人质,来达成挑拨离间,令大宋内部生出嫌隙的目的。
注1:在自愿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出身低的,尤其是早已没落的太祖一系,因为太宗一系的皇族成员在“靖康之难”中已经死得十不余一了,而无父的孤儿容易培养父子感情,则更是上上之选。数目则视皇帝亲生子嗣的多少而定,少子或无子的义子可以多至三个,而子嗣较多的,一个义子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合适人选,也可以一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