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1:不过,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来说那么严重,因为不必考虑成本问题(其实还是存在的,只是由其他部门分摊掉了,这一点很像改革开放前的隐性失业,即故意降低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就业率的情况。),所以改革开放几十年后,中国缺铁的问题才凸显出来。

    bk

………………………………

第三百六十四章 开疆拓土(四)

    

    第三百六十四章开疆拓土(四

    由此,赵?从较短时期的需求出发,选定了南洋和目前尚未被外界发现的澳大利亚作为卫军下阶段的首要攻略目标与移民拓殖方向,而漠南(主要是后世包头一带的稀土以及其他有色金属矿产最吸引人,尽管其中的大部分以现在大宋的科技水平连发现都发现不了,就更别说开发冶炼了,但为子孙留着也是好的,何况地缘与文化历史上也接近,粮食也足以自给自足。)、辽阳(即后世的中国东北与外兴安岭地区)与岭北(即外蒙和西伯利亚)等虽然也有丰富资源(或是有较大的潜力),却并非急需的地区则被赵?在日程中排到了后面。而资源匮乏(人均的话还是很丰富的,不过参照它的面积就、土地贫瘠、气候苦寒的青藏高原,却因为其独特的战略价值而受到了赵?的特别重视。

    青藏高原由于其极高的海拔(关键是又不至于像葱岭那样高到几乎住不了人地势上对北边的西域地区形成了天然的压制,若是将来改善了高原上的交通状况,那么除了西面(西面有地势更高的葱岭阻隔,而且青藏高原与其邻接的部分还是无人区。)不方便以外,还可以出奇兵南下天竺膏腴之地,虽然由于后勤困难、高原上也无法屯驻重兵,能够杀过喜马拉雅山去的军队规模很难超过万人,除非有天才将领的统率,那点兵力是不足以单独成事的,但若配合将来总要进入印度洋的海军,只要统兵将领不太废柴,就可以收到奇效。而如果青藏高原落在敌对势力的手里,对于任何一个时期的中国来说,则都是一个如鲠在喉的**烦,历史上这种威胁只出过一次(就是唐代一度强盛的吐蕃),就曾弄得盛极一时的大唐朝廷焦头烂额。

    所以,就算青藏高原在赵?记忆中并非中国领土,他也决不会放过这个天然的制高点,何况“**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一观念早已深植于他的心中了呢?只是高原环境对作战的不利影响确实巨大,当地人的民风又很强悍(此时藏传佛教虽然已经形成,但影响还远没有后世那么大,何况即使是被佛教统治了上千年之后,**的民风依然是挺强悍的。),历史上也只有解放军成功地杀上了**高原(青海地区汉藏杂居,而且海拔也相对较低,古代还是有几个名将曾经打到这里,例如唐代的苏定方。但能够杀到**的,只有解放军,因为只有他们能够在巨大的非战斗减员下依然保持高昂的士气,确实令人敬佩。当然,热兵器战争中士卒身体状况对战斗力的影响较小,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赵?虽然已经仗着超越这个时代近千年的知识创造了奇迹,但他也不认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像太祖一样强大,让麾下的士卒百死无悔

    所以赵?准备先效仿元代和清代的做法,利用宗教的力量将势力渗透进去。然后,等到时机成熟后,赵?再通过“解放农奴”这一杀招反客为主。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赵?对吐蕃诸部准备以招抚为主。

    不过,规矩是不能破坏的,所以那些部落与教派势力该交的贡赋还是得交,但大宋却通过巨额(这只是相对来说,毕竟吐蕃人口太少,其实也用不了多少钱。)经济援助令吐蕃诸部的活佛与头人们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因此他们对于向大宋臣服,也就没有多大的抵触了(这也是因为如今的吐蕃早已四分五裂,要是昔日的吐蕃帝国,是决不会轻易臣服的。)。但由于吐蕃部落势力众多,高原上交通又十分不便,卫王府目前也不可能将主要的人财物力都投到他们身上,所以光是令高原上的大部分势力臣服于大宋,就竟然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不管如何,在赵?拍板决定后,“南进”在卫王府高层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北伐”路线则被暂时搁置。这不光是因为“南进”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北伐”在短期内根本无利可图,而且耗费巨大,更因为当时的卫军的确有些兵力不足,就算能够打败金军,也难以有效地占领整个北方,而且还有文化同化的问题存在。何况,以现在北方的局势来看,如果卫军北伐,辽金这对世敌很可能会被迫联合起来,赵?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而在攻略南洋的过程中,扩军后的卫军各部却得到了必要的历练,三十万以原来的二线部队官兵为主的军人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迅速成熟起来,卫军陆军的一线部队也因此迅速增加到三十余万(虽有战损,却还有吴?的那十万精兵加入。),而二线部队也历经多次征募扩编,而达到了接近五十万人的庞大数目,这一实力已经不逊于天下任何一个强国,如果考虑到大宋最精锐的西军(包括留守甘陕地区的十万人)也已经投向了卫王府的阵营,卫军陆海两军的实力都已经堪称是天下第一,即使大宋的官军也无法比拟。而且,虽然他们在南洋遇到过的对手与作战环境都与中国北方有很大差异,但是大部分的战争经验都是相通的,而且至少他们都见过了血,这可是一支精兵形成所必备的条件。在赵?看来,南洋“练兵”完成后,即使是那些从没到过北方的卫军官兵,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当地的环境,较之纯粹的新兵可要强太多了。

    不过这样一来,卫军连二线部队与海军都算上,总兵力已经超过了百万,而赵?治下的人口才有两千多万,其中印支省的一千多万人口中还有一大半是异族(整个南洋几百万华人应该还是有的,不过其中很多人都生活在那些“藩属”国,印支省内的就没那么多了。),他们刚开始的激烈反抗虽已经被镇压下来,但要想他们忘记亡国之恨、老老实实地依律交税纳粮,却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所以卫军的军费负担自然相当沉重。但即使是财政压力最大的绍兴十六年和十七年,赵?与他的臣僚们还是想方设法支持住了,这也令大家对日后远征北方甚至彻底平定大漠充满了信心。

    因为以绍兴二十年前后卫军的实力,完全可以击败北方所有敌人的联军(当然要考虑装备差距与联军指挥不灵的情况),关键在于后勤能不能跟上,而现在卫军的大幅扩军与正在进行的南洋攻略提前考验了卫藩的动员力,结论是“完全没有问题”

    从花费来说,所谓的“百万”卫军中海军占了一半还多,毕竟南洋各地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海运。但由于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海军不但不需要财政往内砸钱,反而还有不菲的收入

    从动员效率上看,卫藩已经超过了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峰值为2万人口,42万军队,远征沙俄的时候因为有仆从国的军队同行,总兵力更是达到了60万,但最后大多死于俄罗斯的严寒,只逃回去了两万人,都快赶上实行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弹丸之国却有二十万常备军,占到了人口的接近一成,而且还都是精兵,在工业**爆发以前的定居民族而言,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了。)了。

    bk

………………………………

第三百六十五章 开疆拓土(五)

    

    第三百六十五章开疆拓土(五

    赵?记忆中那些穿越尤其是历史背景明朝以后的)里海军的耗费都是天文数字,经常会弄出财政危机来,但那大多是因为当时西方海军已经强盛起来,所以海军舰船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着硬性的要求,而且海战的次数也多,战舰损失自然巨大(明穿的还好,当时开花弹还未普及,海战中一般舰船也就受创,沉没的很少,而清朝以后的海战中沉船率就已经相当高了。),这开销不高才怪了。

    而现在还是南宋初年,黑衣大食日渐衰弱(由于路途遥远、消息闭塞,这时的赵?还并不知道由于当初塞尔柱苏丹意外地被岳云他们打死,中东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的走向也变得混沌不明起来。),欧洲尚未崛起,在海上力量方面,大宋可谓是一家独大。因此,虽然赵?一直没有放松对新型海船的研发,但对新式船舶的建造却并不着急,旧船能用的都继续用着,反正一样足以碾压世界各国的舰船了,这样一来便省下了不知多少开支。

    而且,赵?将海军必备的那些知识与技能分成了航海与战斗两部分,这战斗方面他是不会省钱的,除了偶尔才有的实战机会之外,他还会定期和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演习。但航海方面,就大有文章可作了,赵?让海军各支舰队分批为经营远洋贸易的那些大型商船队护航,既能积累航海经验,又能收取不菲的护航费,运气好(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认为)的时候还能碰上海盗,意外地获得一些海战经验。这样一来,海军便具备了不俗的盈利能力,只要不急着对现役舰船更新换代,不但不用向海军拨款,反而每年还得多少获得一点额外的收入

    在陆军方面,由于卫军的特殊体制,屯田与工兵等二线部队一直都是不但不需要花钱,而且还能有巨额的收入(扣除开支后其实也不是很多,但是人多啊,累计下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虽然比不上税收,但也称得上是卫王府财政的支柱之一。其实这很正常,别说卫军那些以近现代体制建立起来的军垦农场了,自古以来屯田就是大利之举,收益大得很。)的。这样一算,卫军百万之众里面,真正需要花钱维持的只有三十多万战斗部队而已。

    而有了那两支能够挣钱的大军,卫军目前只要战斗部队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万(这也是正常状况下,卫藩现在常备军的数目,之所以增兵到三十多万,是为了准备将来的“北伐”,更是为了重回中枢后弹压那些反对他的势力。),同时没有大面积更换装备的要求,就根本不需要从财政拨出军费来。也就是说,赵?只需要从财政里挤出能够供应十多万精兵需用的军费,就足够了,他治下的人口毕竟已经有两千多万,虽然建设规模一直不小,科技研发与教育方面的拨款也省不得,但挤出钱来养活十多万军队还是没问题的。

    之所以军队几乎能够自给自足,是因为赵?违反了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提倡的“不与民争利”原则,将国家大部分的剩余财富都集中于政府手中,养兵自然就不会有多大的负担了。历史上朱元璋也曾这么干过,明初的卫所制度号称“不费国家半点钱粮,却能养百万精兵。”。但朱元璋虽然堪称数百年不遇的一代雄主,却由于出身低下,有些方面见识短浅(但是在军事政治方面,老朱却无疑是天才中的天才。),犯了不少低级失误(注明代的制度自然也有不少漏洞。

    朱元璋治国的思路,是打压中间阶层,将社会上的剩余财富集中于官府(也许说朝廷更合适,明朝地方官府其实是很穷的,如果地方官不违法截留的话。)手中,这样便不用担心没钱赈灾与远征域外了,明初他甚至还从国库里掏钱善养天下的孤寡老人(这一制度一直没有废除,但是朱元璋一死,明朝的吏治便迅速**起来,户部自然就再也出不起这钱了。),朝廷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只是这种过于极端的政策,对于一国之君(才望兼备的权臣也行,如诸葛亮、张居正等等。)的领导能力与当时的吏治却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旦皇帝(权臣)无能(德)或是吏治腐化,后果将比传统的“不与民争利”路线更加糟糕。

    其实,所谓的“不与民争利”,指的并不是不与那些升斗小民争利(下层平民在任何时候都是被压迫剥削的对象),而是要保护士绅(含中下层官吏及其亲友)之类中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历朝历代以来,这些人都是朝廷赖以维持的根基。而且,虽然“层层盘剥”被用来形容下层百姓所受剥削之重,但当吏治**时,多层次的社会体系却对这些不同于自然灾害的隐性负面因素具有更强的缓冲能力。

    而朱元璋的政策却是打压中间阶层,将这部分财富省下来,就能在保证他老朱家享福的同时,让底层百姓的日子也过得好一点。这在明初吏治清明的时候还好,虽然士绅等中间阶层非常不满,但底层百姓过得不错,他们没有多少炮灰可用,实在闹不起来。可后来明朝吏治一旦**下来,士绅阶层的实力不足以作为缓冲(注2),底层平民就受到了直接冲击。这些贫苦百姓本就没有多少家产、处境一旦恶劣起来就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