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即使打算这样做,也不见得满足那苛刻的条件,一个家族想要连出两代后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宋又不是辽国
外戚的封爵制度给了赵?很大的启发,他随即又将其几乎是照搬过来,用到了宗室子弟身上。从此以后,大宋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基本废除了沿袭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而规定只有年满十八岁(对于中老年人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只要身体健康,能够通过经赵?修改更符合大宋实际情况的铁人三项测试,就一样有成为皇储的资格。不过,只是资格而已,只要差距不是很大,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选个老头当储君,万一死在自己前面,还得再找一个,岂不麻烦?同时,如果铁人三项测试中跑出毛病,朝廷也是不会给报销医药费的,谁叫他自不量力的、并且已有子嗣的宗室子弟,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同时,大宋所有在籍的宗室成员都必须定期接受考核,通过后才会被列入皇储的备选名单。考核的成绩越好,自然成为皇储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过这不是决定皇储最终人选的主要因素。说到底,赵?主持的考核其实更类似于后世的学历,考核通过是一块必需的敲门砖,但也只是一块敲门砖。通过考核,也即是说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否能够成为皇帝,还要他各方面的表现,以及现任皇帝和朝廷重臣对他的看法,后者尤其重要,毕竟没那个皇帝会愿意将位子传给一个跟自己关系不好的子侄吧?
而且,只要能够传给儿子,一般来说也不会有几个皇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侄子的。这些赵?就不管了,能够避免将来大宋的皇位落到一个不能胜任的庸才手里,就已经很难得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传统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他可没那个闲工夫去推翻帝制搞共和,好歹他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的说,如果不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那么当皇帝也就没那么大吸引力了
到底,赵?现在所做的,只是在尽可能确保皇储素质的前提下,给皇帝以更大的择储自由,免得像万历皇帝那样因为立储的事情与朝臣怄气,最后几十年不上朝。而将考核的权力交给文官(第一次就由赵?自己示范一下,不过现在他大权独揽,即使将考核权让出,那些大臣恐怕也不敢逆他的意吧?),则是为了帮皇帝把好关,免得他只凭自己的喜恶乱来。不管怎样,对皇储人选各方面素质吹毛求疵,总要好过历史上一次次为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形式而掀起党争
不过,正所谓“天家无小事”,即使是这样有限的自由,皇储人选之间也还是有着天然的排序,不过这种所谓的顺位,远没有弄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那么严格,只有几句话而已,“在符合继承条件(即年满十八岁、身体健康,并已育有子嗣,女儿也可以,还需通过他参加过的所有储君资格考核,如果未满二十五岁,第四次考核可以免于参加。)的前提下,儿孙优先于侄子、侄子优先于女儿,如果子侄中无一符合条件(几乎可以肯定是遇到了极大的危则在皇储的备选名单中择贤(危机面前,唯才是举。)。”
赵?对于初次考核十分重视,为了定下基调,他自然要是亲自设计考核方式和内容,并且亲临现场主持的。如果某个宗室子弟现在年纪还小,那么他一生中将最多(如果他对继承皇位没兴趣,后面两次可以不参加,但前两次无论如何都必须参加。)经历四次考核,分别是在其五岁、十二岁、十八岁和二十五岁那年进行,其间只要有一次没有通过,便永远丧失了成为皇储的资格,免得心里老惦记,到时候再弄出什么妖蛾子。不过这一次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条件放宽了很多,例如七八岁的小孩照样可以参加本该是五岁时参加的测试,而且连太祖一系的宗室成员也获得了同等的机会(这固然是赵?对赵匡胤很有好感,为其被弟弟害死颇为不平,因此对其子孙略加照顾;更是由于太宗一系的男丁在靖康之难中十不存一,所以赵?不得不扩大范围海选
bk
………………………………
第三百九十七章 宗室与外戚(下)
第三百九十七章宗室与外戚(下)
虽然考核的难度其实并不大,但由于宋代只有太子才会接受针对性的教育(不过说老实话,即使这种专门传授为君之道的教育,其实也是问题一大堆,历史上宋代那些由太子身份正常继位的皇帝表现并不比火线接替的强到哪儿去,就足以说明其中的问题了。),学习如何当好一国之君,而那些闲散王爷则都将心思花到诗词书画与吃喝玩乐上了,所以纵然赵旉将筛选范围尽可能地扩大,通过的也不到五十个(连女孩在内,尽管女孩即使通过了考核,也因为传统的力量,只能作为最后的选择。但不管怎么样,能够因此获得身份、地位和财富,将来还可能有封爵,总不是什么坏事。赵旉的长女青凤也参加了考核,而且顺利通过,但赵旉让她参加,不过是为了给其他的女孩带个头,他从来就没想过将其培养成一代女皇。尽管在吴皇后前几年的言传身教和赵旉这个父亲这几年的悉心教导下,丫头不但变得愈聪明可爱,举止气质也越来越有那种尊贵雍容的味道,而且其中只有三个成年人
值得一提的是,考核的结果同时还决定了宗室的身份是否可以继续保留,也就是说经过这一次考核之后,大宋的宗室一下子就锐减到区区几十家(而且以后的考核只要有一次没通过,家里的宗室身份也就跟着没了,考虑到宋代孩的夭折率,和教育的成才率,这几十户人家之中能有十家坚持到孩子成年,就算难能可贵了。就目前来看,赵旉这样做似乎是自毁长城,削弱了皇室的力量,但赵旉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有能力的宗室才可能成为助力(也可能是威胁),吃白饭的窝囊废只会增加朝廷的负担,要不为何每个王朝开创的时候宗室人数最少,但与其后期相比,国势反而更强,政权也更稳定?
因为宗室按例是该朝廷出钱养活的,但是由于他们在娶妻方面较之平民有着很大的优势,人口增殖的度是相当惊人的。历史上南宋末年仅泉州一地被蒲家杀死的赵宋宗室就有三万多人,由此可以管窥当时宗室的庞大数目。虽然北宋后期迫于沉重的财政压力,将不少远支从宗室之中剔除(不过从此就可以参加科举,操持百业,对有才能的人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毕竟远支宗室的待遇与皇子公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且还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历史上这些人中也确实涌现出了不少人才,其中以艺术家最多,不得不承认赵宋皇族在这方面确有天赋。),可是那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缺乏严谨的制度支持,时间一长问题早晚还会激化。赵旉的这个考核政策一出台,宗室膨胀的度就会大为减缓,而平均素质却大大提高,自是一举两得。而赵旉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他觉得南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算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所以潜意识中想要尽量削弱北宋的影响(怎么有点像是“去中国化”?
虽然大臣对于赵旉清洗宗室颇有微词,但是他的父皇赵构对此倒是非常高兴,虽然在他看来儿子这么做纯粹是没事找事,就算宗室中另有贤才,也没有皇位不传给儿子,却要传给远房侄子的道理。不过想到这样可以让那些昔日瞧不起自己的兄弟姐妹心服口服,赵构却又从心底里感到开心,因为赵旉告诉他,这考核的标准就是以他为模板设定的。但赵构却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其实是说赵构这个皇帝只能算是刚到及格线而已
赵构高兴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他的儿子赵敖也通过了赵旉的考核,不管这是因为他们兄弟友爱,还是赵敖确是不凡(其实只是合格而已,题目又不算难,有什么好稀罕的?相比原先科举高中的难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都足以令他欣慰。殊不知赵敖前几年里是由赵旉亲自教育的,如今他虽然还年幼,但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知识结构上,都与赵旉制定的考核内容十分契合,再说赵敖本来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学习也很勤奋,通不过才是怪事
但这也是因为赵旉并没有难为弟弟的意思,作为考核内容与通过标准的制定者,赵旉想让一个人通不过,实在是太容易了,他那位惊才绝艳的皇叔赵楷,就因此很不幸地被刷了出去。赵楷当年深得徽宗赵佶宠爱,一心想将其立为太子,所以那些太子该学的东西他一样都没落下,而他又是绝顶聪明之人,这几年里又一直都在赵旉身边工作,已经渐渐领会了他的治国思想,因此考核如果足够公正的话,赵楷应该是成绩最好的那个(不好简单第因为四个年龄段考核的内容差异很大,不好比较。至于同年龄段,总共就三个通过的,赵楷也不会在乎这个没有含金量的“第一”,但结果他却根本没能通过。这是赵构在考核前特别叮嘱过的,赵旉心知赵楷年老多病,就算成绩再好也没有继任皇位的可能,他参加考核纯粹是“重在参与”罢了,赵旉自然犯不着为此令父亲不快。
不过,赵楷这几十年来经历了足以令一般人精神崩溃的大起大落,心中早已看开,若不是赵旉要求每个符合要求的宗室成员都必须参加考核,否则就会将其从族谱中除名,他根本就不会过来凑这个热闹。赵楷深知自己的那位“九哥”有多么嫉妒和厌恶自己,就算自己通过考核,也不会有半点成为皇储的机会,反倒更让赵构惦记自己,何况自己年纪比赵构还大,健康状况也比他差得多,将来只怕自己也会走在老九前面,那还出头争个啥啊?
宗室名单确定下来以后,赵旉便让父亲下诏解决宗室封爵的问题,此后大宋的皇子成年后将被封为亲王,皇孙将被封为郡王,但这些王爵都没有实封的领地,和外戚一样都只能传承一代(包括王爵在内),公主与郡主也是一样。但是,进入皇储候选名单的,如果皇位已经有了明确归属,没有获得皇位的其他人选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百里的封地,而且是世袭罔替,也算是对他们长期受到煎熬(储君争夺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历史上因此疯的不在少数。)的一种补偿。不过,并不需要为朝廷的财政过度担心,因为赵旉规定储君候选资格名单最多只能记录十个(是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累计不过十个,而非同时不过十个,但那些只是通过前两次考核的孩不算在内,至少也要十八岁以上,还得有子嗣。)人,就算大宋还能绵延千年,需要为此分封出去的土地面积五十万平方公里,以大宋(将来)的辽阔版图,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而家中没人进入储君候选名单的宗室们,日子就要难过多了,赵旉规定的朝廷给他们的补贴相当有限,其金额只够活命而已。不过赵旉允许他们可以在保留宗室身份的情况下出仕从军,不受任何针对性的限制,其实待遇反而比以前更好。现在宗室人数不多,将来人丁兴盛了,开支自不会,不过皇族的人口再怎么增加也有个限度,朝廷的那点补贴,充其量等于是给他们的低保,还是完全出得起的
………………………………
第三百九十八章 妻 儿(上)
第三百九十八章妻 儿(上
不过赵构之所以由得儿子乱来,也是因为他并不担心皇位将来落到别家,一方面,他虽然只有两个儿子,但长子少年老成、才德(注1)兼备,幼子也称得上是聪明伶俐,那些远方亲戚固然通过了考核,也不可能与他们竞争,毕竟考核只是敲门砖,最后在名单之内到底选谁,还是他这个皇帝作主;另一方面,赵?虽然年轻,也暂时只有两个王妃,但短短数年里却生了七个孩子,赵构根本不必为自己后继无人而担心,事实上他已经决定,只要孙子们将来长大以后,现在那些进入名单凑数的远房亲戚们就都可以从中剔除了
其实赵?作为一个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心底里并不想要那么多孩子,但他更加反对那种为了自己过得轻松快活而不要孩子的做法。生儿育女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如果实在没得生,那就没办法了,但能生而不生,则是不对的。),如果大家都只顾自己享受而不要孩子,那么一个国家岂不是要没人了?何况(高素质的)人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这个年代平均寿命又比后世短得多,即使只是搞搞计划生育,也很可能会令华夏民族像历史上的罗马一样逐渐衰亡。所以赵?对于孩子的态度是,他不会刻意想要有多少孩子,也不会主动地节制生育(学过生理学的他对于避孕知识还是懂得不少的),除非是自己的女人不想生(男人对于女人总是比较宽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