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遭到重创,现在汉江以北的高丽军队虽然还有不少于十万的兵力,却大都是些新兵蛋子,高丽又没有大宋那样先进高效的动员体制,新兵形成战斗力的速度并不快,让他们沿江防守还能凑活,若令其主动进攻,恐怕就只能让人笑话了。而且由于精华地带尽失,现在的高丽军队后勤供应状况并不比远道而来的日本侵略者好多少,吃不饱饭不说,连武器装备都不能充分保证,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但制约高丽军队战斗力最厉害的,还是高丽上层长期以来的文武之争
高句丽人后裔王氏建立高丽王国公元918年以后,政权体系大致上是效仿大宋而建立的,文官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官。但是,由于高丽自建国以后就一直坚持向北扩张注1的国策,所以高丽武人的地位一直都要比他们在大宋的同行们要高一些。
大家也许会很奇怪,高丽北面的土地先后归辽与金这两大强国统治,按理说实力弱小的高丽应该不敢挑起边衅才对,但是正如他们上千年后的子孙一样,这个民族从来都是不自量力的据说高丽人是殷商遗族的后裔,至少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倒的确是与同样是殷商遗族后裔的宋康王有些相像,只不过高丽人占有地利,没有像宋国那样惨遭大国吞并。,而且他们居然还真的得逞了
因为高丽北部虽然先后是辽金这两大强国的领土,但却不是一般地广人稀,即使零散地分布着一些部落,也都是自治状态,辽金两国的朝廷根本就管不到那里,而高丽人却占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宜,而将高丽以北、鸭绿江以东的土地一点点蚕食。辽金两国若想制止高丽人的恶劣行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派出官吏对该地进行直接管理,但是鸭绿江以东气候苦寒、物产贫瘠、地形崎岖,没谁愿意上任不说,对于统治中心距离这里较远辽国一直很远,金兵入关以后也很远,虽然女真起兵初期曾经教训过高丽一顿,但随着统治中心的远离,死缠烂打的高丽人还是卷土重来,金人也只能坐视该地被高丽人吞并。而南宋军势渐强以后,金人不敢同时两面树敌,便只得与高丽人结好,那片土地也终于名正言顺地划进了高丽的版图。的辽金两国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毕竟这两个胡人建立的帝国虽然军事上很强大,但是经济就不怎么样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接统治那片土地,对辽金两国都是得不偿失的。而经济上不划算的事情,只要不是非做不可,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再三斟酌,所以即使是汉人的皇朝,结果也不会有多大区别。
在军事上对高丽进行惩罚性攻击,也是一个选择,但令辽金两国郁闷的是,他们对高丽的数次征伐都没有获得完胜,虽然高丽最终都被打得上表称臣,但两国却都曾经历过惨痛的失败最惨的一次辽军损失了接近十万人,好在国家大,撑得起。。而且高丽只是称臣而已之前连这个面子都不给,俨然以**的政权自居,高丽与两宋关系一直不睦,与此也有一定关系。,那些侵占两国的土地连一寸都没还给它们注1。但辽金两国也只能接受现实,毕竟还有两宋这个强敌存在,它们是不可能与高丽人拼得鱼死网破的
注1:历史上是直到蒙元统一了中国以后,没了后顾之忧,先后九次讨伐高丽,高丽才不得不放弃鸭绿江以东的土地。尽管如此,高丽原有的版图依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在明朝灭元期间抓住东北无主的良机,再次将鸭绿江以东土地抢占。
后来,李成桂篡位建立朝鲜王国以后,对大明表现得十分恭顺,朱元璋顾虑到国内百废待举的状况与远征朝鲜的艰难,最终默认了朝鲜对于鸭绿江以东土地的主权。其后由于鸭绿江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与大明的刻意引导,朝鲜的对外政策开始转为保守内敛,原本尚武好斗的民族性格也遭到了第二次阉割第一次是唐军灭掉高句丽与百济、帮助新罗统一三韩,但由于唐末无力顾及朝鲜半岛,高句丽遗族复国成功而功败垂成。,从此不再是中国的肘腋之患,而其与大明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堪称古代东方的典范。
当然,朝鲜半岛难打是不假,但只是从陆路进攻十分困难罢了,从海路进攻由南向北打朝鲜半岛国家的几次战争,要不是有外部势力插手,都足以令其亡国。但没办法,谁叫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大陆国家,缺乏海洋意识呢?而且在宋代以前,中国的航海与造船技术也不能满足跨海远征的要求,倒是日本因为地缘的原因,对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形成了天然的压制,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宿敌吧?
………………………………
第四百六十八章高丽的希望(下)
第四百六十八章高丽的希望下
而正是在与辽金两大强国的多次战争中,高丽武人的地位日益提高,不但渐有与文臣分庭抗礼之势,而且也逐渐脱离了高丽王的控制,呈现出明显的军阀化趋势。这样一来,为了保住自己一方的权位,文臣对武将们打压得越厉害,文武之间的矛盾也更加激化。但也许是老天也更偏爱武将一方,文臣们好不容易才将武将们的气焰渐渐打压下去,倭人却又在大宋的支持下无故犯境,甚至还摆出一副不灭高丽誓不罢休的姿态来。文官的嘴皮子和道德文章再怎么厉害,也不能赶走敌人,所以这次武将的得势已经无法避免。而更令文臣们不安的是,吃过大亏的武将们现在都变狡猾了,他们深知现在高丽离不了他们,便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对文官集团反攻倒算起来。文臣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便在他们负责的粮饷上大做文章,两方斗成这个样子,怎么可能组织好一次大战役呢?因此这个大胆的反击计划立刻就遭到了高丽王和几位重臣的否决
相对稳妥一点的思路则是加强警戒,日军虽然现在优势明显,但若说他们能够顶住高丽人密集的矢石强行渡江,只怕他们自己都不会相信。但这种思路看似中规中矩,其实和等死无异,汉江防线足有几百里长,高丽军队虽然人数不少,却也只能进行重点防御,而作为进攻一方的日军则可以在多个适应渡江的地点任选一个,而且他们也完全可以在主力渡江的同时起佯攻,在他们面前只能被动防御的高丽军队怎么看都有些悬。而且沿江布防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一点突破、全线崩溃,高丽仅有的那点家底全堆在汉江北岸了,一旦被日军歼灭,高丽就将永无翻身之日,所以这一计划也不太受高丽王的待见,他们高丽人虽然不屈不挠、甚至敢从大国身上割肉,但他们也一直坚持凡事都要留有余地的原则,否则当年辽金两国早被激怒,很可能不惜鱼死网破地倾国之兵来攻,那高丽早就灭亡了。
就在大家纠结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上将军郑仲夫时却提出了一个令大家意想不到的主意,那就是抛弃盟友金国,主动向大宋降伏,并请求其在战争双方之间进行调停。高丽王对此十分不解,大宋与高丽关系一向不佳,当初若不是大宋逼迫高丽称臣,而且每年还得上缴那么多的贡赋,高丽也不会无奈地上了金国的贼船。毕竟高丽虽是国,但它的高层也不至于连天下大势也看不出来,那时的大宋与金国相比,显然要强大得多,展潜力就更不用说了。以大宋对高丽一直以来的糟糕态度,就算高丽肯主动臣服,他们会同意吗?毕竟现在高丽已经是危在旦夕了,直接吞掉不是更好吗?又何必退一步只要高丽人称臣呢?如果高丽向大宋降伏,他们却又不肯保全高丽的国体,那岂不是伸出头去让人砍吗?
但郑仲夫却认为大宋若真的想要灭亡高丽,当初就该派出更多的军队,也不会特别针对金军下手了。而且若高丽真的被倭人吞并,则日本必然强盛,到时候未必再会像现在这样对大宋毕恭毕敬,大宋当今君圣臣贤,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所以他们也一定能够明白,高丽的存在对于大宋更为有利,当然,必须是对宋友好的高丽
高丽的文臣们虽然看武将不顺眼,但他们更不想死在日本人手里,所以大家纷纷表示郑仲夫的想法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值得一试,高丽王便派出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前往大宋,希望可以说服大宋放弃对日本的支持,甚至直接出面阻止日本进兵。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以免谈和没能成功,却反而影响到己方官兵的士气。
对于高丽使者的到来,赵旉并未感到意外,但他并没有答应高丽人调停的请求,对于希望大宋放弃对日本支持的要求他也不置可否。赵旉嘴上承认日本过分强大对于大宋的确是不利的,但对大宋这样的“天朝上国”来说,信义才是最大的利益,大宋既然答应支持日军这次对高丽的战争,那就不能反悔,所以大宋在这次战争结束之前,不会停止对日军的支持,如提供海船帮助其运输粮草之类,至于出面调停就更加不可能了。
说是这么说,但机敏的高丽使臣还是听出了一些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意思,那就是大宋已经不想继续支持日本了,只是碍于双方的协议,不得不继续为其提供帮助而已。这虽然不是高丽人所期望看到的,但至少以后大宋对于日本的支持力度会有所减,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另外,大宋的表态中有意无意地提到了“这次战争”这个短语,便意味着只要高丽人能够打退或者哪怕只是逼和日军,大宋就不会继续站在日本身后了,这样的话,仗还有得打。而后来与其详谈的那个詹会龙虽然据说是亲日派,但高丽使臣却从他的口中得知了一个对于高丽极为有利的好消息,日本也早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而且国内已经危机四伏
赴宋密使送回的消息令高丽的上层在失望之余,也略略松了口气,而且根据密使送回的情报,他们迅统一了意见,决定放弃沿江防线,继续向北“转进”,并将坚壁清野贯彻到底。因为若是宋人没有说谎,那么高丽只需要尽量拖延时间,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何况以高丽现在已经所剩无多的家底,这样做本来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日本并不比高丽大多少,他们的国力也是有限的,而大宋更不可能一直无偿地支援下去,所以这场战争最终鹿死谁手,就看哪个民族更能坚持了,高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曾经打败过辽国、金国这两个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国,难道现在竟然会亡于区区三岛的倭奴吗?
………………………………
第四百六十九章保元之乱
第四百六十九章保元之乱
高丽人的突然撤退再次令日军郁闷到死,他们为了渡江战役准备了这么久,结果却全白费了,士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打击。这可不光是浪费时间而已,钱财物资的花销更是惊人,事实上仅凭日本本国的力量已经无力继续维持攻势,好在有大宋提供贷款,但这总归有个限度,而且贷款总是要还的
不过憋气归憋气,高丽人既然退了,日军自然要追,但日军才开始渡江,国内却传来了一个令日军高层心冷如冰的消息,日本京都居然生了政变事情还要从当初日军出征前说起,当时日本三大武士集团势力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因此三家都必须派出重量级人物进入远征军担任要职,以保证本家在攻打高丽的过程不致吃亏。
平家的家督平清盛是对此最热衷的,,平家也一直都是武力吞并高丽的最坚定支持者,因此他亲自前往担任大军的主帅;而源氏与藤原氏的态度则没有那么积极,但不管如何双方也都派出了家的重要人物,源氏派出的代表是其家督的继承人、年方而立的猛将源义朝,而实际上已经分成两派的藤原氏也派出了他们的家督藤原忠通,而与其关系恶劣的养子其实藤原赖长是藤原忠通的异母弟弟,过继给他为养子,但因为藤原赖长官运亨通,升迁的度极快,引起了他养父的嫉妒,因此这对“父子”关系并不好。而藤原忠通身为藤原氏的家督,女儿又当了崇德上皇的皇后,就算当年不受掌握实权的鸟羽法皇宠信,给养子上点眼药也是不难的。也正因为“父子”内讧,原来在三家之实力最强的藤原氏渐渐衰弱下去,到大宋绍兴二十年以后,更是成为了最弱的一家,要不是他们有着平衡另外两家的战略价值,与皇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只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另外两家吞掉。藤原赖长则受到排挤,而被留在了国内。
这样一来正好方便平清盛独揽攻占高丽的大功,所以他并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反正在日本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在对外战争国内留守人员出问题、拖后腿的先例,所以平清盛还是很放心的
然而,鸟羽法皇去世之后,日本的崇德上皇与后白河天皇之间为了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