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壁厚的燧发枪交给辛弃疾来训练士兵和测试考核。同时,他还下令军工部门开始秘密研发一种新型的火枪,要求是管身长、枪膛光滑、气密性好,以尽可能地提升射程与精度。
………………………………
第四百七十六章狙击手与游骑兵(二)
第四百七十六章狙击手与游骑兵二
为此目的,大宋军工部门的火器匠师们甚至重新用回昂贵的青铜作为制造枪管的材料。而青铜枪管除了成本更高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耐热性差,连续射击的时间稍长,就很可能因过热而变形损坏。不过对于狙击这个用途来说,这两个缺陷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狙击用枪数量不需要太多、而且也很少会用来长时间连续射击。
但就眼下而言,辛弃疾还是不得不让他的部下暂时使用那些通用装备,但最重要的始终是人,例如赵旉记忆中的那个战斗英雄张桃芳就愣是用普通步枪打冷枪,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干掉了两百多个敌人,而辛弃疾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尽管他的要求实在是有点高。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和筛选,那么多人当中辛弃疾只留下了不到两百个,其中能用火枪准确击中八十步外两尺见方靶子、而且即使在大风中,也能立刻估测出风速并计算出大致的影响而对射姿作出修正,使得命中率依然超过八成的特等射手留下了二十三人,这还是由于赵旉的授意给他们的枪支安装上有刻度的望远镜,否则达标的肯定更少。而另外十五位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特等射手则由于没能在一个月能达成合格骑手的标准而被淘汰出局,这也是辛弃疾选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骑术不佳,就算有最上等的好马,遇到强敌也必然很难摆脱,有违他建立这支军队的思路。
而其他被留下的,则是火枪射击与骑术均达到优秀标准注1的。至于骑术达到特等标准而火枪射击考核及格的,按理说也能通过辛弃疾的挑选,但这种情况的却一个都没有,毕竟大宋的骑兵大多得靠成年以后强化训练出来,想要达到“人马合一”的程度相当困难。
为了弥补骑术方面的不足,辛弃疾被迫留下了擅于骑射的二十名弓骑兵,让他们继续干老本行以对付敌人的精英斥候。这二十个人大多是内卫拆分重组后从中分离出来的,但他们对赵旉依然忠心耿耿,因此辛弃疾留下他们,赵旉便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这支特殊军队的情况,就省得以后再特地安插情报人员进去了,不过要不是怎么看辛弃疾都并非是这种精于算计的人,赵旉也未必就能放心,若是年仅十五岁就能这样心思缜密,就未免太可怕了,还好只是巧合。
辛弃疾挑出一百七十一名部下之后,又狮子大开口般向赵旉要求其所需的各种优质装备,理由是他所试验的战法要旨在于“打得过我的追不上我,追得上我的打不过我。”,现在队伍规模很小,所以人员素质与装备的要求自然极高,但相比一下子就让大部队来试验,失败的话会付出大量官兵的性命,还是划算的。
赵旉一向鼓励创新,虽然这次花销不菲,但他最终还是答应辛弃疾的要求,给这包括辛弃疾本人在内的一百七十二人配备了人均两匹大食良马或是素质类似的优等混血战马,以及三匹北地良马即蒙古矮种马,虽然作为战马,其各方面的素质都相当低劣,但其耐力与对恶劣环境和食物的适应能力却是极强的。;甲胄方面,人均两套包括马铠在内的全身犀甲,以及有活动面罩的全钢头盔;冷兵器方面,每人配备两把大马士革剑“防身”,它们的锋利不亚于上等的倭刀,却又不似倭刀那样因为太脆而经不起侧面的重击,堪称是天下最强的刀剑,这些大马士革剑来源于当初岳云他们大败辽军后的缴获以及辽国和大食军火贩子的走私,目前大宋总的保有量也不到一千把,黑市价格超过了一千两银子,简直比金子还贵;火器方面,除了那二十个弓骑兵,每人都配备了两支优质燧发枪,而那些弓骑兵则是人手四张良弓,两长两短,以保证其在马上与马下射箭时都不吃亏。之所以都配双份,是因为这些装备一旦损坏,急切之间难以得到补充,而且他们那时又远在辽东,所以还是多要一份,有备无患的好
这套行头如果全部作价,只怕不下一百万两银子,不过赵旉富有天下,只要不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那些战略物资,他怎么花都可以,金钱这东西,对于上层人物与下层百姓而言,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赵旉的老爹一副手书在黑市上现在已经炒到了十万两以上,而赵构若认真写的话,一天写出几十卷是不成问题的,这难道说明他一天能赚几百万两银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不过是“物以稀为贵”而已,并非赵构书法的真正价值。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赵旉都不必另外掏钱,直接从军械库里调拨即可
但不管如何,对于一支只相当于连队规模的部队,这笔开支已经大得超乎想像,要知道即使是大宋最精锐的特战大队也没有如此奢侈的人员以及装备配置。而且辛弃疾还胆大包天地向赵旉要求了不受前线主帅节制的临机决断与便宜行事之权,赵旉也大方地应允了,并同意他在境外无需严守宋军军规,几条最核心的除外。
注1:按照大宋军方最新颁布的训练考核标准,评定一共分为四等,特等为精英级别,一般即使全国范围海选,也不会超过一千人,某些普遍的弱项更是寥寥无几;一等为优秀级别,一般也都在排里甚至连里数一数二;二等则为中上级别,大概也就相当于在一个班十来个人里面“猴子称大王”的标准;三等则是每个士兵都必须达到的合格标准,如果连续两次断开的就没事,毕竟人的状态总有起伏,考核时也难免会有一些场外的干扰因素。考核都有项目未能合格,那么该士卒将被削去军籍,并剥夺其一切因军人身份而获得的待遇。
………………………………
第四百七十七章狙击手与游骑兵(三)
第四百七十七章狙击手与游骑兵三
赵旉下了这么大的本钱,如果辛弃疾令他失望了的话,那么就算不对其追究责任,恐怕辛弃疾这一辈子也再别想上前线了。不过辛弃疾并没有辜负其“天才”的名号,还没赶到前线,他就放出了一颗不大不小的卫星,他的这支小部队在行军途中一举刷新了大宋连级部队长途行军的速度纪录,据后来辛弃疾所说,这还只是他想测试一下全队长距离急行军能力的结果,没办法,各方面的配置都太bt了
辛弃疾抵达锦州后花了十天时间略作修整,也顺便适应一下辽东的气候水土,然后就不顾锦州守将的劝阻,毅然率领他那么一点人注1前往关外进行实践检验去了。虽然这两年里大宋在锦州一线采取守势,却并未禁止边防军的将士在保证防线无碍的前提下对敌发起小规模的进攻,类似于辽时的“打草谷”。为此锦州宋军时不时地放出热气球侦查关外的敌情,金军对此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己方的布防要点被宋人清楚掌握。一开始金人还有心情搞点伪装啥的,但自从金帝完颜褒被赵旉的阴招气昏了头而经常抽风似的失去理智后,金国上下人心惶惶,便越来越少有人再吃力不讨好地为国出力了
有了细致而精确的敌后地图,辛弃疾对于深入敌后没有半点畏惧,虽说目前同样采取守势的金军不太可能有小股军队在野外落单,就算有,在不清楚敌方动向的情况下,辛弃疾他们也很难碰巧遇上,不过早在出发前,辛弃疾就已经选好了攻击的目标,野外遭遇战不能强求,但定点的目标总不会擦肩而过吧。骑兵是不适于攻城,但有些屯兵点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金军退回关外的时候,从中原和燕云一带掳走了一百多万百姓,其中绝大多数是汉人,因为他们不像牧马可以骑马避开。一开始金人对他们还会给点小甜头,以期他们成为自己忠实的奴才,但金帝完颜褒被赵旉彻底激怒之后,无力对赵旉展开报复的他便“恨屋及乌”地将气撒到了那些汉民身上。从此这些被迫离开家园的汉人便沦落到了连猪狗都不如的凄惨境地,人家养只狗也会赏点肉骨头,而金人对他们则是纯粹的奴役和压榨,平素荤腥是半点也无,连男丁生育权也被剥夺,理由是“只有死了的汉人,才是好的汉人。”
俗话说“泥人也有三分土性”,虽然这些当初被迫屈从金人yin威的汉民普遍不具有很强的斗争精神,要不然也不会被带到这片远离家乡的苦寒之地了,但若一个人连任何改善其处境的希望都看不到时,他们也会起来抗争,至少一小部分人会这样选择,而人是有从众心理的,他们的奋战无疑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仅仅绍兴二十四年这一年之中,那些沦为奴隶的宋人就发动了上百起起义和暴动,而且他们还得到了一部分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处境大不如前的本地汉人的同情和支持,而一度形成了燎原之势。而相当数量的金军被派往高丽支援、以及完颜褒对女真、渤海以外的其他蕃族同样缺乏信任,也是义军兴起早期没有面临重兵围剿的重要原因。
如果这时宋军对金国发起进攻,则女真人的统治将肯定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但当时由于两河工程的开始,大宋已经抽不出多少机动兵力派往辽东,何况这个年代信息毕竟不畅,等到赵旉得知详情的时候,关外各族义军已经被重视起来的金军打得七零八落,只有一小部分四散到三江平原那广袤无人的荒野之中。虽然此时的三江平原沼泽密布,金军的大兵团根本不敢轻易进入,但是就算各路义军的残部能够依靠当地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幸存下来,恐怕也已十不存再无法恢复到当初的声势了
金人在基本平乱之后,吸取了这次大暴*的教训,想出了不少办法予以防范,其中以金国丞相、渤海人张浩提出的措施最为恶毒。张浩的做法是将以汉人为主的各族奴隶分散安置,一个村子最多不超过一千人,这样他们就算暴*,镇压起来也不难;同时每个村子都派出一户女真人作为村长负责监管,以防奴隶们逃亡,他们同时被授权任意处置那些“村民”,除了不能私放以外,不受任何约束,而一旦村长一家有人亡故,无论是什么原因,除非村长一家主动说明,否则该村的奴隶都将被全部杀死;而在每个村子之间都建起一个个屯扎有十数名乃至更多金军的邬堡,具体多少视附近地区的人口密度而定。他们既可以抵御盗匪与义军残部的劫掠,也有拦截逃亡奴隶的职责,对于没有马匹而又人生地不熟的汉人来说,想要逃出这样的天罗地网几乎是难比登天。
尽管由于兵力捉衿见肘,金人不得不将更多的其他民族青壮召入军队,以增强他们抵御大宋压力的底气、和分兵保卫屯堡体系的需求,但是张浩确立的一个原则却很好地解决了其他民族士兵的忠诚度问题。那就是邬堡驻军中的非国族国族指的是女真人与渤海人,也曾一度包括高丽人,直到高丽倒向大宋。士兵必须是不懂其驻地周边各村通用语言的,这样他们便无法与那些奴隶沟通,不但同情心会大大减弱,而且也将基本杜绝私放等舞弊的行为。同样,若义军再次兴起,或是宋军杀出锦州,他们也将因为难以沟通而被迫死战
注1:在路上又有十七个气对候水土适应能力比较差的患病,而遭到了淘汰,还有一个因为一直都未发作过的心脏病在连续急行军的过程中突然发作丢掉了性命,现在连辛弃疾本人在内,全军总共只剩154人,其中骑射手十九个,显而易见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更好一些。
………………………………
第四百七十八章狙击手与游骑兵(四)
第四百七十八章狙击手与游骑兵四
此外,张浩还敏锐地抓住金帝完颜褒神智较为正常的一个阶段,向其进言对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略作微调。完颜褒在近来少有的清醒状态下同意了张浩的建议,在保持对以汉人为主的非国族残酷剥削压迫的同时,也给其中的个体以出头的机会,当然,“出头”的难度相当地大,至少能够改变族群身份享受国族待遇的,几乎是万中无一。这其实并非是张浩的本意,但若不如此说,就算现在完颜褒同意了,指不定什么时候他脑子又不正常了,那这种对其刺激太大的政策肯定会激怒他而被废除,很可能还会危及到张浩自己,他虽然忠于金国,却也没有为其死谏的勇气。
出身于渤海大族的张浩,曾经亲历了渤海族由女真的敌族变为金国国族的过程,深知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关键。只要那些汉民之中的人才能够获得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