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自己以前所知道的一些信息,以及乌林答丽的补充,辛弃疾深知自己截断金国南北通道后,邻近的各大猛安肯定得出兵救援,否则上面怪罪下来,他们可担待不起。但是,由于猛安谋克制度下的金军只是半职业士兵,又有州府和大量的县城邬堡要守,所以离开驻地越境作战的话,除非能够获得朝廷下拨钱粮的支持,否则每个猛安能够出动三千人马就顶天了,飞虎军完全可以将其各个击破。那时我军士气高涨,而沈州金军则会彻底丧失斗志,沈州城便可以不战而下。而即使各大猛安之间奇迹般地协调好了,将各支援军拧成一股绳,辛弃疾也毫不畏惧,因为敌军的总兵力决不会超过一万五千人,以飞虎军现在突飞猛进的战斗力,吃掉他们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而金军的军官们显然还没有这样的水准,他们的增援纷luàn而无序,使得辛弃疾始终能够维持异常巨大的兵力优势,而轻易地将这些上mén送死的金军一支支地干掉,己方的伤亡人数也远比辛弃疾起初的预料要xiǎo得多。消灭一万多金军,飞虎军却只死了两千多人,这对这支甚至没怎么认真训练过、而且以步兵为主的新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也正是由此开始,飞虎军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军魂,“在飞虎军面前,没有不可能的事”
其实在这段时间内,金军也不是全无胜机,东京道的首府辽阳府毕竟是金国现在的第二大城市,驻守该城的金军也有将近三万人,从ou出一万甚至一万五千人出城,与各路援军对沈州的飞虎军南北夹击的话,辛弃疾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但他最终还是冒险赌辽阳府的金军不敢出城,因为他在此前的战斗中已经多次用过将城内金军引出歼灭,再乘虚拿下城池的计策似乎不能算是典型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夺城,而是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辽阳府的金军将领肯定也有所耳闻,何况派兵出城也只有几分胜算,功劳又不算很大,还得与人平分,若是中了敌人的计策而损兵折将、甚至将辽阳府丢了,那可就是弥天大罪了,而金国如今的官吏们已经日益官僚化,敢于出头担责任的已经很少很少了,所以他们会如何选择,是显而易见的事。当然,即使金军两面夹击,辛弃疾自度依然有七八分的胜算,而即使败了,他的游骑兵大队也可以全身而退,否则他也不敢无视这一风险
………………………………
第五百零五章飞虎军(下)
不过,金军龟缩在辽阳府内不出来,辛弃疾一时间还真奈何不了他们,辽阳府在辽时就已经是城防坚固的大城,金国夺取此地后又多次增建修缮,别说现在的飞虎军,就算给他们配上大炮如果有几百门重炮,自然另当别论。,也不是轻易就能攻下来的。因此辛弃疾很明智地只派少量军队监视城内的金军,却将大部分军队派出去袭占辽阳府周边那些驻军主力已经因为出援辽阳府而被歼灭的众多州县。
一个多月后,金国在东京道的统治已经几乎完全崩溃,他们手里已经只剩辽阳府这区区一座孤城而已。而飞虎军的人数则迅速增加到七万余人,这还是没将民夫计入其内的结果。要知道,中国古代史书中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记载,其实都是连民夫也一并算进去的结果,飞虎军现在的兵力若由那些史家来记载,至少也有二十万之众,这显然已经是一支令人不敢小视的力量。而当乌林答部等各路**的反金势力也与其会合以后,辛弃疾可以调遣的军队更是进一步增加,即使光算战斗部队,都快接近十万了,而且其中还有两万多的骑兵。
虽然现在的辛弃疾还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而且他那卑微的官职也已经不再是秘密,但是乱世之中,有兵就是草头王,谁的拳头大就得听谁的话,而且辛弃疾这段时间以来的辉煌战绩即使连乌林答石土黑这个曾与一代天骄完颜阿骨打正面交锋过的老家伙也为之侧目,所以虽然心中多少有些不甘,但大家还是纷纷表示愿意听从这位少年的统一指挥,尤其是当大宋的援军赶到以后
辛弃疾在关外春风得意,但他的所作所为传到建康后,却激起了大宋朝臣们的普遍反感、质疑、甚至是不安和愤怒,只相当于副团级军官的他私自组建大军、擅自与部族首领结盟的行为怎么看都很有谋反的嫌疑,至少也是拥兵自重、心怀不轨的表现,相较之下,屠城倒反而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于是很自然的的,弹劾辛弃疾的奏折雪片一般地飞来,连久不关心政事的大宋皇帝赵构都惊动了。
说实话,连赵旉心中也隐隐有些不快,毕竟身为君主,没有一个人能够容忍部下肆意妄为,而现在辛弃疾也的确有些太过分了。何况,辛弃疾只带了几百人出关,就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拉起一支十万之众的庞大队伍,而且还能将乌林答部这样的女真核心部落也拉拢过来,毫无疑问他是真正的天才,连赵旉都不觉有些害怕了,只带几百人就能打出这样的战绩,要是他将来统辖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天下还有谁是他的敌手?
这时倒是他的父亲赵构出言消除了儿子的疑虑,“那个小子虽然有点乱来,但旉儿你完全可以放心,一个没有任何朋友的人,就算再有本事,也是取不了天下的。而且他若有异心,也不会将其在关外的作为一件不落地如实上报了”
“也是,还真是当局者迷啊”,赵旉点了点头,他第一次发现,随着自己掌权日久,历代皇帝常有的那些毛病也开始在自己身上出现,比如多疑猜忌。反倒是本来就颇具识人之明的父亲赵构在放下大权之后,因为“旁观者清”的缘故,看人往往要比自己更加准确。
不过,虽然接受了父亲的劝说,但若辛弃疾恃宠生骄,以后更加肆意妄为,也不是赵旉想要看到的。所以他在派出援军的同时,也将那些朝臣们弹劾辛弃疾的奏折抹去署名后打包一起送给辛弃疾,希望他以后做事能够更加审慎一点。
由于不想被他人分走自己太多的战功,辛弃疾并没有要求多少援军,而就算他要求了,大宋朝廷现在也没多少机动兵力可派。不过,紧缺的只是人手,虽然赵旉只给辛弃疾派出了三千援军,但却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罕见的特殊兵种,论综合实力的话,未必就在辛弃疾的几万飞虎军之下。为了加快速度、节省体力,这些军队走的是海路,在辽东半岛登陆后便立即北上,与辛弃疾的飞虎军会师于辽阳城下,此时金国的东京道早已十分空虚,就算有些敌人,也决计无法阻挡这支精兵的脚步。
不过辛弃疾在见到援军之后,一开始却并不太高兴,这倒不是因为援军太弱,恰恰相反,是援军太强了。辛弃疾本就是军事天才,如今又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的洗礼,眼光更胜从前,他自然看得出援军虽然人数不多,只相当于一个加强团,但战斗力却是很强的,不逊于一般的步兵师。而辛弃疾这时不过是一个还未转正的团级军官,万一那些援军不听他的调遣,甚至和他争夺指挥权,那可就郁闷了。好在援军带来的诏令让辛弃疾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游骑兵大队被正式确定为团级单位,那么身为大队长的辛弃疾便很自然地也提升为正团级军官,而那三千援军也暂时听他调遣,直到东京道全境平定。为了便于辛弃疾指挥,赵旉甚至将其中原来的几个正团级以上军官全部调走,以保证辛弃疾的权威。
虽然官职的提升幅度并不大,但赵旉的“信任”还是令辛弃疾十分感动,尤其是当他看到那一箱子弹劾他的奏折之后。不过,辛弃疾却并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反倒因此对朝中的那些文官心生不满,“一堆腐儒而已,战争就应该以获得胜利为唯一的目的,我绝不能让士兵们因为这些人的愚蠢而白死,每一个人的牺牲,都必须是有价值的”
为了回报赵旉的信任,更为了以功绩反击朝中那些夸夸其谈的文官,辛弃疾修改了他的原定计划,他不但要将东京道就此纳入大宋的版图,更要藉此机会将金国彻底打垮,让女真人永世不得翻身
………………………………
第五百零六章不可信的棒子
第五百零六章不可信的g子
由于城外的敌军越来越多,而上京方面的援军却迟迟不到,辽阳城的金军渐渐失去了坚守下去的信心,在乌林答石土黑冒险亲自出面劝降后,城头终于挂起了白旗。为了减少飞虎军不必要的伤亡和耗费,辛弃疾同意了守军只向乌林答部投降的要求,但心里不免对乌林答部实力的迅增强而感到一丝忧虑。乌林答石土黑在nv真各部中素有威望,只是之前由于本部实力不济,对完颜部日益专权而不满的nv真各部才选择投靠实力更强的宋军,但是现在乌林答部已经有了三万兵马,他们自然就更加倾向于和同胞们并肩作战了。于是,乌林答部的兵马迅由起兵时的区区几千人膨胀到了现在的将近五万,这不可避免地令辛弃疾心生不安。不过现在乌林答石土黑并无大错,而且金军主力随时可能南下,辛弃疾又不是蠢人,自然不会在这时搞内讧,但采取一些适当的防范手段还是必要的
关于金军主力如何南下救援东京道的问题,辛弃疾很早就进行过推演,想来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乘着辽阳府尚未陷落、飞虎军受挫于坚城之下的时候,尽快派出援军,与守军里应外合,将飞虎军击退。但由于金国上京方面的机动兵力十分有限,要想确保辽阳府不丢,他们最多也就只能派出两三万军队而已。如果金人真的这样做了,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飞虎军的真正实力,这么点人贸然南下,不但不足以解辽阳之围,反而会白白送死。而辛弃疾对此也是欢迎的,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野战歼敌从各方面来看都要比攻城划算得多。
但完颜褒虽然时不时神智昏,现在又被再次气病而卧g不起,但至少这段时间里他脑子还是ting清楚的。上京方面也因此选择了更加稳妥的做法,暂时放弃东京道,等到大军集结,形成兵力优势之后再大举南下,将叛军与外贼一举剿灭。这样的话,南下的金军数量应该不会少于十万,甚至可能更多,飞虎军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很强的实力,但面对金人空国而出的十万铁骑,也未必能有多大胜算。为此辛弃疾作了两手打算
先,是寻找援军,国内已经不可能再派多少援军过来,就算能够再挤出几千人,也不足以对大兵团作战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辛弃疾便将注意力放到了邻近的高丽国。高丽虽然一度曾被日本打得差点亡国,但他们的军民也因此得到了锻炼,如今高丽国内仍有十余万大军,哪怕拉过来一半都足够用了。而且这样一来军中就多了一个派系,势力越多便越不容易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乌林答部滋生野心的可能xing便大大降低了,辛弃疾也可以更好地驾驭麾下这支来源复杂的大军。
同时,辛弃疾此举也可以藉此试探一下高丽人的臣服是否真心,如果他们拒绝派兵,那么以后朝廷便有理由收拾他们了,毕竟大宋宽赦这个曾经的敌国,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而已。等大宋国内的几大工程结束,腾出手来之后,恐怕朝廷未必就没有收拾高丽的打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可是大宋的祖训啊
然而,辛弃疾毕竟只是一个中级军官,又不敢矫诏再添大罪,高丽人其实完全可以不加理睬,至少他们就算不出兵,道义上也是有理的。但是高丽国内还是有些有识之士的,他们闻讯后纷纷向高丽王进言,希望他同意宋使的要求派兵伐金。这一方面可以向大宋示好,一方面也可以痛打落水狗,从已经衰败不堪的金国身上攫取大片的土地,这是高丽作为金国“邻邦”的先天地缘优势。如果动手慢了,那些土地迟早都将会被大宋占领,高丽就几乎再也没有拓展领土的机会了。至于国内空虚的问题,由于日本现在不断,根本无力再启边衅,所以高丽国内只需留下五万军队,自保就绰绰有余了。
高丽人接受辛弃疾的要求,派兵伐金,确是他们眼下最佳的选择。现在高丽与大宋的关系虽然开始好转,但还不能与宋日关系相比,因此高丽人虽然很想乘着日的机会撕毁停战协定,兵南下收复失地,但却生怕触怒大宋而始终不敢动手。既然如此,多余的军队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派到北面为国家开疆拓土,虽然质量不能与高丽南部féi沃温暖的土地相比,但地盘却要大得多了,数量足以弥补质量的不足
正因为怀着这样的si心,高丽人并没有马上按照约定派兵前往东京道与辛弃疾会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