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扬州遇袭时,由于船只都被官兵占用,百姓无路可逃,只能干等着金军破城屠戮。更可悲的是,他们以及那些滞留北岸的官兵都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绝望之中,结果很多人死于自相残杀,甚至远远超过了金军直接杀死的人数

    这一次金军的突袭令扬州昔日的繁华成为过眼烟云,也终于令南宋朝中的主战派清醒过来,不再固执地反对赵构迁都,于是大宋的行在便马上迁到了易守难攻的建康府(即现在的南京),不过这两年来被折腾坏了的赵构却流连于杭州的美景,而迟迟没有前往建康。

    但熟知这段历史的赵旉却很清楚,金军突袭扬州不过是一次试探性的攻击,接下来的“搜山检海”才是对南宋政权的大考。而更头痛的是,按他记忆中的历史,“苗刘之乱”很快就会爆发,也即是说,他就快挂了

    www。

………………………………

第四章 苗刘兵变

    

    赵旉为此曾绞尽脑汁,可现在的他虽然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性较强的思考,但时间稍长就会疲劳,而且就算他真的想出办法,以他不到三岁的年纪,又有谁会当回事呢?

    想通这一点后,赵旉便还是将精力集中到如何搭配自己的食谱上来,毕竟历史上他也是病吓而死,只要身体足够健康,“苗刘之乱”未必会成为他挂掉的诱因。

    而赵构对儿子的早期教育也相当重视,他甚至还找人教授赵旉契丹语与女真语(契丹语与草原语言相通,女真语与渤海、高丽语相通,基本涵盖了北方的所有语言。),用意不言自明,他是希望万一大宋灭亡的话,儿子也可以靠着这两种语言保住性命(一般来说,只要语言相通,人总会有些恻隐之心,即使是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禽兽,对会日语的中国人也常常会手下留情的。),可见此时的赵构心中有多么悲观了。

    由于幼儿在语言上的惊人天赋,赵旉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将这两种语言说得跟母语一样溜了。除此之外,赵旉的文言文学习也进步神速,由于前世不错的古文功底,还不到三岁的他已经能写出还算看得下去的文言文句子了,倒是毛笔字令他颇为头大。

    但是短暂的快乐时光很快便被打断,一直担心的“苗刘之乱”终于还是发生了,赵旉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一样,只能任人摆布

    御林军(因为现在大宋军制混乱,所以只能称天子亲军为御林军,后来军队改制后则为殿前司军的代称。)的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看到当初和自己差不多的王渊被重用,不由心生嫉妒。此时宦官康履深受赵构宠幸,他又与王渊关系很好,苗傅因此怀疑王渊进入枢密府是由康履推荐的,更是怀恨在心,便暗中与威州刺史刘正彦密谋。

    两人以除宦官为名,设伏兵于城北桥下,待王渊退朝时一拥而上,将其擒拿,诬以勾结宦官谋反之罪后将其杀死。然后叛军便杀入皇宫,见到面白无须之人就杀,康履等宦官百余人被杀死,只有十五人侥幸逃过一劫。

    接着苗刘二人便逼赵构退位,拥立赵旉作为傀儡,改元明受,并“请”隆祐太后孟氏垂帘听政。

    苗、刘二人以为妇人孺子执政,可以为所欲为,谁知张浚、吕颐浩等文臣在外传檄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大将起兵平乱;而宰相朱胜非则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忽悠了苗刘二人,将赵构父子救了出来。

    苗傅与刘正彦虽然出身将门,却都只是纨绔之辈,并没有率军打过硬仗,一旦失去了人质,叛军很快便被勤王大军剿灭,两人也先后被擒获处以极刑。

    这次动乱历时不过一个多月,却造成了十余万军民的伤亡,财产损失更是不可胜数,还引发了南宋小朝廷的诸多人事变动,这些对新生的南宋政权来说,都绝非什么好事。

    宰相朱胜非虽然忽悠叛贼有功,但还是因为失察之罪引咎辞职,而勤王有功的诸位大臣则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拔擢封赏,其中吕颐浩更是成为了首相(即宰相之首,历史上南宋初期官制混乱,基本上实权最大的那个就是首相,往往是比谁兼的要职多,直到西元1130年以后才开始规范起来。),一时间权倾朝野。而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这三位勤王大将从此也都得到了赵构的重点关照,而成为大宋东军的主要力量。

    比起赵构来,年幼的赵旉受到的惊吓更大,再加上由于先天不足的缘故,赵旉现在的体质依然没有赶上同龄的小孩,所以还是和历史上一样病倒了。

    好在赵旉现在的体质毕竟改善了很多,并没有像历史上上那样患上当时的不治之症疟疾,再加上深明医理的母亲不眠不休地施治和照料,他的病情总算得到了控制。

    渐渐恢复意识的赵旉本来心里还有一点担心,因为前世看过的一些野史中关于他的死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张浚撺掇赵构弄死了儿子,理由是因为其做过几天皇帝,日后可能会生出异志,结果杀子的赵构也受到了惩罚而从此绝后。

    但迷糊中看到赵构整天以泪洗面,无心早朝甚至连饭都没心思吃的模样后,赵旉终于放下心来,看来野史始终只是野史。不过,经历了这次刻骨铭心的劫难之后,赵旉决不愿再将命运交给他人掌握了,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实在令人绝望

    然而,这种经历并不是不想就可以不再体验的,赵构不久便如同历史上一样任命残暴无能的杜充主持长江防线,而赵旉却根本无法阻止。赵旉自然知道岳飞就在杜充帐下,只要对他破格提拔,就有可能避免下海逃生的悲惨境地,然而他现在只是一个三岁小儿,要是试图说服赵构这么做的话,那在赵构眼里,儿子就不再是神童,而是妖怪了。

    赵旉也越来越想不通,就赵构现在用人的水平,南宋后来究竟是怎么扭转局势的?

    古代的中国人也早就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重文轻理的教学内容却对开发智力帮助有限。不过赵旉现在还处于认字读书的初级阶段,所以倒还算合适。但即使如此,赵构给儿子找来的师父(也作师傅,在古代这一名词并非像小说中那样只用于习武之人,而宋代“先生”一词还不是对老师的称呼。)还没教上一个月,就灰溜溜地走人了,而第二个则连十天都没能待下去

    因为年满两岁以后,由于脑细胞不断分裂的缘故,赵旉的智力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前世的记忆令其心中不断冒出各种新奇的观点,知识量虽然尽力隐藏却依旧远超同龄人,智力也因为营养和锻炼的因素渐渐和普通幼儿拉开了差距。

    而那两位鸿儒虽然颇有才学,但面对当朝太子,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实在是无从下手。若想耐心说服就更加不可能了,赵旉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自然不会被他们“仁爱礼义”之类的观念所束缚,所以他们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了。

    最后赵构只给儿子保留了两个外语的老师,其他方面则暂时让他自学,赵旉便一头钻进了史书堆里。这令赵构颇为欣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对日后迟早要登上皇位的儿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到时候可不能像自己一样无所适从啊!

    尽管缺乏连贯系统的教育,赵旉的进步依旧神速,光认字一项便超过了一千,而且还能说出比较像样的文言文,尽管文采全无。而这一切却并没令赵构感到意外,一来嘛,赵旉一直都是“神童”,并非突然变得异常聪慧;二来正应了那句老话,“挫折使人成长”,逃难的经历也许反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赵构更加认定儿子是真正的天才,决定下大本钱好好培养,甚至还答应了儿子的无理要求,满天下找“神童”当赵旉的伴读

    现在的赵旉已经能够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尽管时间不能维持多久。某天他突然发现南宋其实一直都不缺名将,前期将星云集就不用说了,中期也有毕再遇(辛弃疾能力应该有,但战例太少。),后期更是有孟珙、吕文焕、王坚等诸多名将,可明君与贤相却反而一直稀缺,实在令人想不通。

    在皇位世袭制度下,皇帝贤明是强求不了的,可文明程度天下第一的煌煌大宋,居然连能够胜任宰相一职的人都很难找到,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谬,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很可能跟科举制的确立与宋代开始的文武分家有关。

    在秦代以后的大多数朝代,一个合格的宰相不但要管理政务,还要兼顾军事,名相诸葛亮、王猛、刘穆之、房玄龄等人要么自己能够带兵,要么至少能够参赞军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要么无法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宰相弱势,为了巩固国防,不得不放权给武将,如晚唐时期。),要么就是边军与中枢配合不好(宰相强势,不愿放权,不懂却乱插手。),以致战场损兵折将,如北宋与交趾之战和南宋时期的几次北伐

    www。

………………………………

第五章 神童伴读

    

    由于明君和名相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只要君主长于军事,宰相不懂也没有关系,比如“汉初三杰”之首萧何(虽然能够慧眼识人,但史书中并无其参与军事决策的记载,刘邦夸奖他时也从没提到这一点,而诸葛亮至少练兵能力很强,野战水平也不差。)。但可惜宋代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没有一个懂军事的皇帝了。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宰相即使在军事上才能平庸,也不容易被看出来,所以宋朝在和平时期还算是名臣辈出。可一旦外有强敌,宰相若不擅军事,国家就一定会出大问题,比如害怕武将拥兵自重而自毁长城,或是后勤效率低下而导致本来可以打赢的战争却被硬生生地拖死。

    而且南宋还有一个怪现象,令这一问题更加严重,那就是像历史上宋孝宗这样的“明君”却反而不敢放权,这样一来就算有几百年一遇的奇才也无法尽展所长,反倒是高宗、宁宗这样的昏君,放权时几乎毫无怀疑,可他们眼光实在不咋地,大多所用非人,一样悲剧

    不过,虽然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宰辅之才奇缺,但其间也出过一位数百年不遇的天才人物,即使是毛主席也曾赞其为“千古一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人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并且才德兼备、忠孝两全,某种意义上来看甚至比名垂青史的岳飞还要完美。

    然而,此人孝顺过了头,在大宋南渡、国祚倾危之际,他居然还是一直在家尽孝,直到父母亡故并且三年守孝期满,他才出来参加科举。虽然在采石大战中他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大宋的国运,但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等他当上宰相的时候他已经只剩七年寿命。

    再加上宋孝宗虽然才德胜过他的养父,在大胆放权方面则明显不如,对其多加掣肘,最后这位奇才终究没能再建奇功,令当时读到这段历史的宋强扼腕不已。

    现在赵旉既然重生成了南宋的储君,自然要想办法将其早点揪出来为国出力了。虽然那位奇才现在还未满二十岁,但他幼年便以聪慧闻名四川,是天下少有的神童,所以越早让其历练显然越是有利于他的成长,而且早点拉来也利于赵旉向其施加影响,免得日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站到改革的对立面。

    所以赵旉便让父亲赵构增加备选者的年龄范围,总算将虞允文这个二十岁的“老神童”包括在了里面,赵构随即下诏宣这些神童来建康见驾。

    由于四川路途遥远,其他地方的神童大多更早抵达建康,最后一共来了三十六人,年龄从五岁到二十三岁不等。赵旉对他们进行了仔细的筛选,书读傻了的不要,只会死记硬背的不要,兴趣狭窄的不要,不好学的不要,已经成年却没什么办事能力的不要。

    由于宋朝的早期教育重文轻理,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发育,其中大多数人在赵旉看来已经没有多大潜力可挖,所以最后赵旉只留下了四个人。这四个人年纪都不超过十岁,而其中以五岁的詹会龙最为赵旉看重,因为背书(不是突击背诵)可以靠长时间的死记硬背,对对子却要考验一个人的急智。

    詹会龙是太平县范岙村(位于今浙江温岭县内)人氏。别看他年纪小,在当地却已经颇有名气。“巍巍独立向江滨,四畔无人水作邻;绿鬓懒梳,千载鬃,朱颜不改万年春;雪为赋粉凭风敷,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就是这个娃娃的大作。

    喜好文艺的赵构对这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就命宦官(经过苗刘之乱,宫里目前只有不到三十个宦官,所以这个待遇其实相当高了)端来一盆水果给他吃,并出上联说:“一盂果子,赐五岁之神童。”

    谁知詹会龙却不假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