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十二章 坚壁清野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吴璘对虞允文的才能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知道他在军事方面绝不弱于自己,而若光论统兵能力只怕还要略胜一筹,唯一可虑的是虞允文实战经验不足。不过虞允文是文官,官阶也要高过他不少,吴璘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

    而且每个将军都有自己指挥的习惯,自己与兀术交手多次,而且都是面对面的搏杀(吴玠擅于防守,率军反击将兀术击退的基本都是吴璘。),彼此之间实在太过熟悉,就算自己装病,兀术一看就能明白真假。至于叠阵,倒是不必担心,当初在陕西与金军交战时它还没出现呢,兀术自然是看不出什么的。

    “不过,虽然正面战场由我指挥,可决定胜负的关键却在你吴唐卿的身上。内卫的两千骑兵由你指挥,怎么将他们悄无声息地带过淮河,怎样尽可能多地吸引金军兵力,就都看你的本事了。吴大人你吸引的金军越多,我在正面击败他们的把握就越大,岳云毕竟还太嫩了点。”

    “王统制应该也足以担此重任。”,吴璘应道,他并不是推卸责任,只是单纯地就事论事而已。

    “两千骑兵对他来说,似乎略多了点”,虞允文不觉笑了笑,“而且若论统率骑兵的能力,我还是更看好唐卿你的,何况你的鬼点子也不少,这对你要完成的任务很重要。王德他自然也有重任,万一战局陷入不利,我需要他率领巨斧兵扭转局势,若比勇武与突击之能,你不如他”

    虽然虞允文有些话说得不太客气,但分析清晰准确,令吴璘十分佩服,“宣抚此话令末将茅塞顿开,璘虽无能,定不辱命!”。由于岳云没有单独的战斗任务,赵旉便将他派给吴璘指挥,一则是弥补吴璘突阵能力稍弱的缺陷,二则是让岳云多多偷师,学学骑兵应该如何指挥。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淮西都开始积极备战,可大将王彦领到的任务却令他一头雾水

    “殿下,战事迫在眉睫,您怎么还让臣留在后方?”,王彦不解地找到赵旉问道。也是赵旉广开言路他才敢这么做,军队系统毕竟与朝堂和民间不同,“言者无罪”从来都只是梦想,但现在的淮西却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气象。所以虽然这段时间似乎不太受到重视,王彦的自我感觉也还过得去。

    “孤王看过你以前的战绩,似乎你不是很擅长野战,守御和攻坚才是你的特长,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赵旉淡淡一笑,不过语气却渐渐严肃起来,“这次任务其实是孤王对你的一次考验。”

    “考验?”,王彦想想自己的任务,觉得实在是无足轻重,这算什么考验啊?

    “你觉得这任务不重要?”,赵旉冷哼一声,“这次我们虽然决心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为防万一,还是必须将各地的居民尽量迁入附近的城池,这样就算前线失利,我们留下的地方驻军也可以凭借坚壁清野与敌周旋。若你做不到这一点,不但敌军将可以就地征集粮草,而且淮西百姓也必将遭受苦难,这个任务怎么能说不重要呢?”

    “臣知错了。”,王彦不由一阵惶恐,他虽然也堪称悍将,但在面前这个成熟得宛若大人的小孩面前,始终有种说不出的恐惧。王彦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天子之气”,因此对赵旉十分顺从,却不知道这其实不过是人们对于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所特有的习惯性恐惧罢了

    “你还记得当初你刚到淮西时,孤王对你说的话吗?”,赵旉语气放缓道,“我当时说,将会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那便是到敌后建立广大的游击区,若你可以做到,便是我大宋中兴的头号功臣。这一年多来,淮西境内的山贼基本都被你剿灭干净,而你收编盗匪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我让你带人冒充山贼时,即使是吴唐卿也拿你无可奈何,这还不过是丘陵地区,若是在太行山区,情况也许会更好。然而,哪怕你这些做得再好,若你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军民关系,是绝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这次我特意给你留了这个任务,若你能够令我满意,孤王便会放你出山,到敌后去闯出一片新天地!等到功成之日,便是你封王之时!”

    王彦作揖退下,赵旉这次给他的任务是将淮西北部州县的农民全部撤入城里,并将所有的粮食全部运走,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晚稻能收割就收割,来不及的便毁掉,同时城外的房屋也全部拆毁,水井全部填平(这是因为赵旉感觉此次胜算较大,要不然他就要让人污染水源了)。

    赵旉同时要求王彦不准伤人,也不能激起民变。不过赵旉也许诺说,只要战事胜利,王府将会对百姓因坚壁清野而蒙受的损失予以一定的补偿,全价是不可能的,一般也就赔付一半到七成而已。

    由于中国农民普遍将田地看成命根子,王彦的任务着实不容易完成,好在淮西的百姓全都受过金军的荼毒,听说鞑子要来,大部分人不敢再留,乖乖地按照官府的指示躲进城中,令王彦暗松了一口气。而对于那些尚在犹疑的百姓,王彦授意部下将他们直接架走,很快这些人便都认命了,其实他们也早想走了,只是心里实在舍不得而已。

    尽管任务还算顺利,但也有极少数的钉子户,死活不肯搬走,更加不准官兵动他们的房子和田地,要不然他们就寻死觅活,甚至连王彦表示私下可以给他们全额赔偿,也被这些钉子户拒绝。大概是因为他们以前被官府坑害过,所以对官府的许诺极不信任。

    王彦无奈之下只得放掉那些人不管,反正赵旉也没有过分强求,只要王彦能够将九成以上的农民集中到州县城中,便算是完成任务了。不过心胸向来不怎么宽广的王彦也命人将那些家伙全部记入黑名单,等到战胜金军以后,他再和这些钉子户算帐。

    虽然王彦的做法与赵旉心目中的差别颇大,但效果却相差无几,对于王彦后来的报复,赵旉也只是加以限制,并没有怪罪王彦。因为残酷的现实令赵旉意识到,要想改革取得成功,没有臣民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而要想确保臣民的忠诚,光靠施恩是不够的,恩威并施才是王道。即使是当年的红军,不也一样搞肃反吗?(笔者并非认为肃反中的做法是正确的,但肃反既然得以顺利展开,证明当时确有这个需要,其引起的恶果,主要是因为程度和方向出了问题。)

    在坚壁清野到位的同时,虞允文也率军开始渡过淮河,在此之前他派人向兀术下了战书,要兀术后撤五十里,好让宋军渡河决战。兀术虽然这两年屡屡受挫,但前半生所向披靡而生成的傲气却并未散去,再加上他又听说宋军的主帅居然是个文官,不由更是轻敌,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下来,真的作出了全军后撤十五里的决定。

    部将们纷纷劝谏,还有人举出了淝水之战的例子,和眼前的情形极为神似。但兀术平素也常读汉人的史书,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淝水之战的情况与现在全然不同。

………………………………

第六十三章 背水列阵

    

    淝水之战时前秦大部分军队都未抵达前线,参战兵力不足二十万人,而东晋的北府兵八万人已经基本到位,再加上北府兵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军,这一点从刘牢之率五千骑兵轻易击溃梁成统率的两万秦军就可以看出。所以在淝水前线晋军的实力反而占优。

    而苻坚答应后退其实不过是自觉强攻没有把握,所以想趁机偷袭罢了,可秦军的民族成分极为复杂,彼此之间甚至无法交流,再加上朱序这个内应的作用,才使秦军一溃千里。

    而金军现在虽然已经不如起兵时那样锐不可当,但依然是毫无争议的天下第一强军,何况兀术这次足足带来了七万大军,而且都是骑兵,更有既能上马野战、又能下马攻城的精锐女真骑兵一万八千人,其麾下的渤海、契丹等族军队也都有很强的战斗力。

    在兀术看来,以他如此雄厚的军力,就算宋军将全国的军队集中起来与其野战,他也有必胜的把握,何况这次自己只需面对宋军一部,主将还是个文官?

    看到宋军开始陆续渡河,兀术拒绝了部下赶在宋军结阵完成前出击的提议,他在这次出兵前就已经发现,金军由于此前的多次失利,信心已经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这次他要硬碰硬地将宋军轻易打垮,证明金军依旧天下无敌!

    兀术勇猛过人而又善于应变,堪称天下少有的将才,但他粗线条的性格与目空一切的态度却是其致命的弱点。历史上兀术在顺昌被刘锜和陈规大败,就是因为中了刘锜的示弱之计,而丢下了攻城器械只带骑兵奔赴顺昌。结果却顿兵于坚城之下,以至于兀术见到刘锜率军出城,便立刻应战。

    诚然,即使是绍兴十年时的金军,野战较之绝大多数宋军仍有优势,而且兀术的兵力还远在刘锜之上。但利用机动力的优势,决定战斗的时间和地点,才是骑兵相对于步兵的最大优势,可兀术却由于自大将主动权让给了宋军,顺昌之败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的兀术显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自以为女真铁骑野战无敌,又将虞允文视为普通的书生,而在宋军事先选好的战场与之交战,战略上已经失去了主动权。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兀术潜意识里出于对水战和攻城战的忌惮,而想先在野战中歼灭宋军主力的缘故

    也有谋士建议兀术乘着宋军主力渡江之际,派出轻骑从别处南渡,突袭空虚的江淮地区,但兀术却觉得那样做的话好像自己是不敢和宋军决战的样子,并没有采纳。

    其实兀术的理由虽然有些好笑,但这个计策也确实不靠谱,宋军的大船虽然还没有驶入淮河,但仅仅那些被称为“飞虎战舰”的小型车船,就已经令金军尝试渡河的先头部队吃了大亏。

    “飞虎战舰”由于叶轮安置了转盘的缘故,可以向任何方向开动,再加上船身不大,显得异常灵活,其来去如风的速度更是令金军的大小船只望尘莫及。而且由于南宋造船工艺明显在金国之上,“飞虎战舰”的船体比金军的船只要坚固得多,再加上它们还按照赵旉的要求加装了撞角,金军就算是有其数倍大的船只也经不起它一撞。

    几次遭遇战中,金军损失了三十多艘船只,伤亡上千人,而宋军却只有一艘车船受损,十七个人受伤。甚至连金军一向犀利的弓箭也没能发挥出半点作用,一是因为金军不习水战,在船只的颠簸下难以射准;二是因为车船的船员都是躲在舱里,靠脚踏驱动战船,除非金军的弓箭能精准到从宋军车船的射击孔射入,根本就伤不到人

    当然,金军的船只要多得多,只要不惜伤亡强行突破,宋军那不到一百艘小型车船是无法阻止他们渡河的。这也是卫王府的三巨头放弃只靠水军阻击的想法,而寻求与金军决战的主要原因。

    因为金军的骑兵只要成功渡过淮河,其机动性的优势将会展现无遗,而宋军则必然被迫处处设防,就算最终能将金军击退,淮西恐怕也被毁得差不多了。

    而兀术也不愿金军因为渡河而付出过大的伤亡,这恐怕是他接受宋军战书,决意在淮河北岸与宋军一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虞允文并没有急吼吼地让士兵们尽快上岸,如果阵势因此大乱,金军不守承诺杀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毕竟十五里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并不算远。出兵前,大家也讨论过万一金人乘机偷袭该怎么办,所以虞允文早已安排了船只做好接应的准备,一旦出现变故,应该可以在只牺牲两三千人的代价下将大部分军队成功撤出,这也正是背水一战的好处之一。

    而金军如果真的这么做,赵旉就会让宣传部门到处宣扬金军已经没落,居然在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还不敢与宋军正面作战。那样一来,金军的士气和信心势必受到影响,宋军纵然损失些人,也绝不吃亏。

    不过,虽然虞允文尽量求稳,但卫军建立以来将士们的辛苦训练大见成效,只用了一炷香出头的时间,一万六千多宋军就已经背靠淮河摆出了阵势。在对面的金军看来,宋军的阵型就像是一只巨碗倒扣在河岸上,兀术也渐渐收起骄狂之色,脸上略微有些凝重起来。

    兀术战争经验异常丰富,一眼便看出宋军如此布阵的有利之处,步兵阵型面对骑兵时,最怕遭到侧面和背面的迂回攻击,而现在宋军借助淮河的保护,只需对付正面的敌人就行了,可以投入正面战斗的兵力自然大大增加。

    不过兀术的嘴角却绽出了一点嘲讽之意,“这个书生倒是有点门道,但即使侧后安全,就凭他不到两万的步兵,能够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