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殿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赵开大为叹服,怎么也想不通赵旉一个八岁小儿,居然会有如此见识。不过赵开还是有些担心,“只是那些利润至少也得等到几年以后才能超过原来的数额,可现在就需要大笔大笔地用钱,这可怎么办啊?”
“转运使毋要夸我,其实只是喜欢乱想而已。”,赵旉谦虚了一句,便出言安慰道,“你也不必担心,我发明的罗盘针和老花眼镜赚了不少钱,暂时填补缺口应该没什么问题。”。
赵开终于放心了,可那两样发明虽然相当畅销,但毕竟才刚刚开始生产没多久,今年能有十万两银子的利润就不错了。赵旉之所以心里不慌,其实是因为他手里有李充送来的分赃,那要折合成银子,可是有一百多万两啊!
………………………………
第七十四章 农技改良
后来,赵旉不断扩大淮东盐场的规模,并鼓励技术革新,令淮东海盐的质量越来越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随着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赵旉开始缓慢地提高“太子海盐”(没办法,百姓都这么叫,赵旉本人还没这么恶俗。)的价格,由于百姓已经对它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信赖,再加上食盐用量有限,淮东海盐的销量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产生了明显的品牌效应。
由于始终保持科技领先和规模效应,其他的盐商根本无力与淮东盐场竞争,不是转行便是被淮东盐场合并了。而百姓吃惯优质海盐后,对土法熬出的私盐实在是看不上眼,不到五年时间大宋境内的私盐就几乎绝迹了。
其间自然出现过假冒伪劣的事例,但赵旉让人设计出了防伪标识,并采取授权定点销售的方法,风波很快便平息了。倒是各地官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令淮东海盐的市场扩张一度受到了遏制。不过赵旉可是当朝太子,他怎么会放过那些断他财路的混蛋?于是,在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动后,再没有人敢对淮东海盐的销售横加干预了
随着淮盐逐渐垄断国内市场,卫王府从中获得了即使赵旉也没有预料到的巨额收入,光绍兴十年一年便创收一千四百万两白银。而朝廷的岁入则大大萎缩,好在赵旉以承包的方式每年上缴相当数量的金额给朝廷,而且因为盐政失去意义被废止,省下了大笔开支,要不然南宋朝廷的财政恐怕早就崩溃了。饶是如此,淮东盐场还是令数千官吏因此断了财路,赵旉的潜在反对者也大大增加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现在赵旉还想不到那么深远,除了未来的经济收益,他还意识到可以借机提高大宋的提纯工艺水准,为将来生产高质量的火药创造条件。
事实上这方面的进展比他预料的还要快,数年后大宋的火药质量就有了巨大的飞跃,即使是不同工坊生产的同量样品之间爆炸威力也看不出明显的差别。再加上钢铁质量也不断提高,火器研发和使用中最大的威胁——“炸膛”终于得到了控制,一向主张“安全第一”的赵旉这才开始对火器研发大量投资
赵旉对盐业的改革还引发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好处,原来的那些私盐贩子断了生计,只有一小部分转职干起了大众行业,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却都是要钱不要命的主,他们更愿去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换钱。
可现在贩卖私盐赚不到钱,赌场门槛又被抬高,毒品生意此时尚未出现,这些亡命之徒想来想去只能去从军了。因为现在卫军虽然基础军饷不怎么高,但是战功的封赏却极为诱人,正符合这些亡命之徒的要求。
于是,原来反对朝廷的人群,现在却反而保卫起大宋来,这可比大宋昔日“化贼为兵”的做法要高明得多了。诚然,这些家伙虽然作战勇敢,纪律性却不能尽如人意,可是随着卫军各项制度的日益健全,这些人又是陆续加入卫军,结果反而被卫军内独特的氛围所同化,而大都成为了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男子汉。
另外,也有一些有门路的改行干起了同样是风险与暴利并存的海上贸易,这在赵旉看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不但壮大了南宋的海商队伍,增强了大宋的开拓精神,也弥补了南宋市舶司因泉州大劫引起的收入缺口,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啊!
大宋的官府专卖商品不仅仅包括食盐,丝茶和酒也在其内,但由于这些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特区财政也不可能光靠他个人掏腰包,赵旉暂时没有对其下手,而将精力集中于推行“摊丁入亩”等更加紧迫的改革措施上。
与此同时,赵旉还下令在特区全境移风易俗,其中以妇女问题最为重视。在赵旉的要求下,特区境内禁止妇女缠足,违者重罚,另外赵旉还积极鼓励淮南妇女多作户外运动。不过赵旉并不是要在宋代搞什么妇女解放,他的目的很简单,“健康的母亲才能生出强壮的孩子,因难产而死的妇女和早夭的孩子不但令家人痛苦,也会糜费国家的钱粮。”
另外,赵旉当初搞的那一百块“培高田地技术”实验田的收成终于统计了下来,结果似乎并不像他期待的那样夸张。一百块地的总产量折算下来亩产大约二百九十多斤,这数据虽然令那些农民非常惊喜,赵旉却很不满意。
虽说目前淮南小麦种植得不多,农民种麦经验不足,但有陈旉这个几百年一遇的农学专家亲自指导,完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亩产只比当地平均值稍高一点(南宋绍兴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稻米亩产平均二石左右,局势安定下来以后能够接近三百斤,不过当时小麦在南方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要低一些。),说明这种农业技术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虽然也有三块试验田显得有些异常,亩产竟然超过了八百斤,但一点闪光无法驱散大片黑暗,赵旉认为这不过是一时侥幸而已。就在赵旉准备放弃的时候,此前一直沉思不语的陈旉却突然说出一席话,令赵旉重燃希望
“如果只有一块地高产,那么可能是偶然,可现在却有三块,除了一开始下了点草木灰,连肥都没施过,产量怎么会高到这种程度呢?”,并不了解“培高田地农业技术”的陈旉看上去相当迷惑
“大概是渠道里污泥的肥力被田块中的小麦吸收了吧。”,赵旉怕陈旉不理解,还特地向他说明了毛细现象。为了避免自己的形象“多智而类妖”,赵旉在此前已经引导陈灵儿发现了这一重要现象,毛细作用也成为陈灵儿一生中的第一个科研成果
说到这里赵旉突然心中一动,连忙对每个田块又进行了一次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产量上不去是因为农夫将土壤耕松了,这样一来毛细管加粗,水肥就吸不上来,拖累了整体产量”
虽然想通了其中关键,但若将土壤压得太紧,势必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对提高产量也是有妨害的。所以掌握尺度很重要,还需要不断试验才行,但不管怎样,赵旉对培高田地技术的信心总算是恢复了。
遗憾的是,由于培高田地必是旱田,就只能以小麦和旱稻或者豆类轮作。但宋代虽有占城稻这一旱稻品种,奈何口感极差,一般百姓并不喜食,营养也比不上水稻,产量还偏低,只是气候和地形适应性较强罢了;而豆类能够肥田,本来就不怎么需要施肥,培高田地的增产效应因而不那么明显。所以在一年两熟的淮南地区,培高田地的奇效只能发挥出一半来,实在是很可惜
“如果有玉米或者马铃薯就好了,它们和小麦轮作可是绝配啊!”,赵旉暗叹道,派人去探索新大陆的念头顿时空前强烈。然而,他很清楚这根本不现实,倒不是航路有多么难行,事实上太平洋上除了部分地区在某些时间段会有可怕的台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风平浪静,与经常有惊涛骇浪的大西洋根本无法相比,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被麦哲伦起名为“太平洋”了
………………………………
第七十五章 襄樊出兵
但问题在于,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海上定位器材,再加上阿拉伯海商的技术保密工作非常到位,中国海船在大洋中确定自己方位只能完全凭借水手的经验,不但非常麻烦,而且精确性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几个人敢去未知的大洋深处探索新航路呢?
其实,若是明知彼岸确有国度,还是会有胆子大的家伙冒险远航的,事实上宋代与日本之间的航线就是这样探索出来的,而且也不可以低估老水手凭借经验确定方位的能力。现在由于琉球群岛一带中国人还不太熟悉,所以要想从南宋远航日本,一般是由泉州出发,以一条数千里长的“s”型航线直接航行到日本北九州的平户,其间不作任何补给。
这不但反映了宋代海船强大的续航能力,而且也说明宋代水手在确定方位上较之唐朝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鉴真东渡日本时竟然能开到越南去,实在是),尤其是观星这一较为可靠的手段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这些仅限于在较熟悉海区的探索,若让他们仅靠肉眼和经验去探索不知道有没有彼岸的太平洋,除非他们是活腻味了。就算赵旉舍得撒钱也没用,有经验的水手收入相当高,不缺那个钱。而赵旉虽然知道确有美洲和澳洲,可问题是他没证据,就算说出来又有谁信呢?
要想发现美洲,光有出色的人才、先进的海船和雄厚的财力是不够的,一定要有精密(相对来说)的定位仪器才行。历史上第一种可用的测量仪器是星盘,由阿拉伯人首先用于航海,赵旉前世记忆中中国是到了元朝(注1)才引进了此项技术,要不然后来郑和的大规模远航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如此规模的船队万万不能冒难以预测的风险。想到这里,赵旉不由更加期待海商蔡景芳的归来
由于政务有虞允文等人打理,赵旉只需提纲挈领,所以并没有花费多少精力,准备了一个多月的北伐终于在九月下旬正式开始了。其实秋高马肥的时节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并不是很有利,何况时间一长便到了寒冬腊月,那时进攻便更加困难。不过,赵旉和大多数将领都认为金军新败,短时间内很难作出反击,而在这个季节出击也会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比起淮南特区,驻扎在襄樊六郡的岳家军出动得更早一些,由于岳飞一心收复失地,早就作好了相应的准备,所以九月初岳飞才接到圣旨,中旬岳家军便已经越过了边境线。
接到圣旨时岳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想不到官家这么快就下了收复失地的决心,这令岳飞斗志勃发。至于诏书反复提及,要他不要越境进攻金国领土的话,则都被岳飞选择性地忽略了
而且出于对收复故土的渴望,岳飞同样选择性地忽略了诏书中要他只派部分军队过境抄掠的意思,而一下子出动了五万精兵。由于上次北伐失利的教训,岳飞对粮草供应重视了很多,一直努力囤积,如今仅靠襄樊地区的存粮,就够北伐军支用半年了。
出于对伪齐军队的轻视,岳飞大胆地兵分三路,主力由自己率领,寻求在野战中歼灭伪军主力,而大将王贵和张宪则各率万余兵马袭取沿路州县。三军虽然各自为战,却很好地保持了距离,最远也不超过三百里,令伪军找不到各个击破的机会。
伪齐皇帝刘豫见势不妙,连忙派出骁将李成带十万大军阻挡势如破竹的岳家军。可李成本就是岳飞的手下败将,再加上这次北伐岳飞准备充分,而伪齐则是仓促迎击,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击溃李成统率的伪齐主力后,岳家军乘胜进击,连复十余个州县,各地义军纷纷响应,中原为之震动。
伪齐皇帝刘豫本就不过是金人扶植的傀儡,能有多大能耐?这时他除了向他的主人求救,也实在没别的办法了,好在伪齐的都城开封城防坚固,即使当年全盛期的金军也围困了许久才好不容易攻下,而且还是托了徽钦二帝昏庸无能的福,所以刘豫心里倒是不怎么慌乱。
然而,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现在已经病入膏肓,眼瞅着咽气也就是两三个月的事,金国高层本就已经矛盾重重,如今更是暗流涌动,又有谁还关心一个不成器的附庸呢?
再加上兀术上次大败后被解除了兵权,而老一辈的名将又非死即病,仅存的几个也因为完颜吴乞买的猜忌而被迫离开了军队,如当年金国的首席大将粘罕和他昔日的副将银术可(他是大将撒离喝与拔离速的哥哥,威名犹在两个弟弟之上,他们出身于小部族,但都因某些原因成为宗族成员,不过依然属于女真大联盟一系。)。
但是吴乞买虽然病重将死,却深知决不能让宋军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