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加上强大的宣传机器,赵旉完全可以预见,将来所有的罪孽都是金人及其走狗所犯,而义军则会被看成是人民的大救星;而在经济和军事上,金军伪军会越来越弱,义军则越来越强,这可是革命战争证明了的真理啊!

    为此,赵旉不但为王彦和赵立安排了一千多擅于山地作战的勇士,而且还有上百名擅于洗脑不,应该说是做思想和宣传工作的知识分子,比特区留下的都多。这些人就如同一个个微弱的火种,总有一天会燃起令侵略者焦头烂额的燎原之火

    不过对于根据地的选址,王赵二人与特区的几位决策者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比起山区,似乎梁山泊湖区对长期抗战更为有利。

    “没错,那里可以发挥我军水师的优势,就算金军以举国之军来袭,也必定毫无胜算。”,赵旉肯定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但是,水泊的地形固然不利于敌人进攻,也同样不利于我方出击,敌人只要由足够耐心,并布下足够多的哨卡,完全可以困死义军。而且若在梁山泊发展,骑兵便无法发展起来,义军挺进敌后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再说,万一金贼被逼急了,而将大运河破坏截断,不但会妨碍日后的北伐,对收复中原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也极为不利。”

    陈规也指出梁山泊内虽然可以藏兵,但极限也就两三万人,根本达不到大家的期望。而且梁山泊的那些地理优势,新建的泗州城同样具备,而且与之相比还有出击相当方便这一长处。

    所以陈规建议,梁山泊内也可以发展一支义军,但数量也就万人左右,其作用只是呼应主力;而王赵二人所带的义军主力还是应该往山区发展。陈规对此还进行了一番讲解,令大家无不心悦诚服,事情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大军出征的日子终于到了,赵旉由于年纪太小外加身份尊贵,而不能随行,但在为卫军壮行的过程中,他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彻底赢得了军心。

    大宋皇帝赵构爱马是出了名的,所以上次大胜之后,虞允文等人便从战利品中挑出十匹骏马要献给官家,却都被赵旉截了下来。大家都以为赵旉是小孩子见猎心喜,自己想要,虽然有些腹诽,却也没多说什么,谁知誓师大会上赵旉却让马夫将那十匹骏马牵了出来,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这位小殿下又有什么惊人之举。

    “报到名字的出列!”,赵旉高声叫道,然后报出了一连串的人名,“李家富、郭二牛、孙平安”

    “到!”、“到!”

    一会的工夫,十名战士便出列排成了笔直的横队,虽然个个心下忐忑,却依然站得笔直,宛若一排铁塔。

    “大家看到这十匹骏马了吗?它们原本是要献给父皇的,但父皇以为,他得到这些战马,无非就能骑着兜风狩猎,而前线的将士若有了一匹好马,却很可能挽救他们的性命,也可以杀死更多的敌人。所以父皇传我口谕,让本王将这些骏马赏赐给上次战役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勇士,便是你们十位了。在那次艰苦的战斗中,若不是你们和你们的战友如同奇兵天降,以少胜多,一举打垮了金军的督战队,胜败还未可知。本王曾经说过,‘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现在就是实践承诺的时刻!”,赵旉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肃穆之色。

    这十人哪敢接受,但见到赵旉脸色渐变,连军法官就叫了过来,大家顿时想起赵旉自来淮西以来从无虚言,这才意识到赵旉所说都是真的,一个个脸上带着不敢相信的神色受了这次重赏。

    赵旉这次倒不是先斩后奏,他抓住目前赵构仍然缺乏安全感的契机,以激励士气为由让其忍痛割肉。等到日后宋军强大起来,再想这样搞就很不现实了,所以赵旉自然要充分利用这次重赏引发的特殊气氛

    “从今天起,在我们卫军、在淮南特区、将来在整个大宋,类似今天的情形还会不断出现,一切重要资源都会优先向前线将士倾斜,‘一切为了前线’!”,赵旉高声叫道,数万将士齐声响应(自然有安排好的人员在内,不过气氛还是造出来了。),声震十余里外。

    随后赵旉又向所有师旅团长授旗,他现在身体素质虽然已经不错,但毕竟才八岁而已,仪式完成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但赵旉想要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卫军的所有将士都意识到他们身处一个极其特殊的集体,这里有天下其他任何一地都没有的东西,大家的归属感从此变得更加坚定而稳固

    由于对此次攻掠山东充满信心,赵旉等大军出发后便去临安看望父母了,但他也不全是为了尽孝,为了特区的进一步发展,赵旉又准备向父亲狮子大开口了

………………………………

第七十八章 贤内助

    

    “又重了”,赵构兴奋地将儿子抱了起来,一年未见,如今的赵旉身高已经超过四尺半,体重也将近五十斤,各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南宋同龄儿童的平均数值,赵旉从小注重营养到了今天,已经结出了硕果,而且由于一直勤习武艺的缘故,赵旉现在绝非虚高虚胖,昔日那令人担心的虚弱体质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本来赵构还因为儿子在淮西的某些过激举措和王继先的事而心生不悦,但当许久不见的儿子重新出现在他的面前后,他却根本说不出怪责的话了。比起离开临安时的样子,现在赵旉除了身体的发育之外,气质的变化更是令赵构感到惊讶和喜悦。

    以前赵旉虽然早有神童之名,但他自己清楚这不过是利用前世记忆开外挂罢了,但淮南两路的变化与军事上的成绩都远超预期,这令年幼的赵旉信心大增。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心,赵旉平常的举止行动愈发从容自若,除了偶尔表露出的天真,已经完全像个大人的样子了。

    赵构对儿子本就宠溺有加,这下更是越看越喜爱,不但将赵旉抱起来猛亲(后来赵旉得知某个可怕事实后,就再也不敢让父亲碰他,这段日子的亲密接触应该也是父子俩最后一次亲近了。),甚至还像民间的父亲一样让儿子骑在他的肩上玩“高头马”的游戏,反正殿内的宫女和宦官都被撵出去了,也不怕被人看到

    “官家,奏折臣妾已经啊?”,这时一脸倦容的吴芍芬却突然走了进来,见状顿时愣了一下,不禁又好气又好笑。吴芍芬掌管**已久,现在已经被升为贵妃,地位也超过母以子贵的潘贤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之主,昔日飒爽的英姿也已化成了端庄与尊贵的气质,令赵旉不由眼前一亮。吴贵妃性格方正,见赵构背着儿子胡闹,不由劝谏道,“官家此举太过失仪,若被御史们知道,只怕麻烦不小”

    赵构顿时有些不悦,脸色很不好看,讪讪道,“这是在深宫大内,只要你不说他们怎么会知道?难道我连这点自由都没有吗?”

    吴贵妃本已有些疲惫,这下面色愈发苍白,若不是身子强健,只怕就要瘫倒下去

    “我刚才语气重了,不要紧吧?”,赵构见状连忙上前扶住自己的爱妃,让其坐下稍歇一会,叹道,“自吕颐浩罢相后,历任宰相皆是无能之辈,政务繁冗至极。有你帮忙处理,朕是轻松了下来,却累你辛苦了。可惜吕颐浩现在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要不是这样,纵使言官再怎么弹劾,朕也一定要勉强他再次出山。”

    “只要能为官家分忧,臣妾纵然劳累一点,心中自是很开心的”,吴贵妃笑着安慰道,脸上难得地现出了一丝妩媚之色,其原本令人敬重的端庄气质一下子变得风情万种起来,要不是碍着儿子在场,只怕好色的赵构已经气息粗重地扑上去了

    夫妻两人看似平淡的对话却在赵旉小小的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原来他当初的猜想竟然是真的。赵构之所以在纳吴芍芬为妃之后施政水平大有长进,而且再也没犯低级失误,并不是由于他自己突然开窍,而只是能干的吴芍芬在帮助他处理国政而已。

    但赵旉还是有些不敢相信,权力的诱惑力实在太大,纵然吴芍芬对赵构的感情再怎么深挚,时间一久也很有可能逐渐将赵构架空。到那时即使吴芍芬因为爱情而不起谋权篡位的念头,也极可能以权力要挟赵构谋求专宠,她可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女人啊!

    若是那样的话,有些花心的赵构又如何能够忍受?而且似乎历史上赵构后来也陆续纳了不少妃嫔,似乎在他生前也没见吴皇后采取什么措施,赵构就这么好运吗?

    不过,当赵构将那些奏折打开后,看了一眼的赵旉就明白原来并不是父亲好运,而是因为他早有防范。吴芍芬虽然被赵构授予了批阅奏章的权力,却不能直接批复,而只能将自己的处置写在纸条里夹入奏折之中,再呈交给赵构决断。

    这样一来吴芍芬有权而无威,而且赵构随时可以收回,自然不会有任何风险。从省力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比不上明代内阁的票拟,但安全性却要高得多,几乎全无脱离自己掌控的风险。再说赵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施政水平,而并非只是想要偷懒,这样做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赵构能够想出这种取巧的方法,足见其相当之聪明,可这样一个聪明人却难以处理好国事,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从这一点来说,赵构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读书人,长于谋身、拙于谋国。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儒家思想本身的弊端之外,中国大一统之后在大多数时期都以内部矛盾为主的现实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可现在大宋外敌环伺,内部不团结可不行,赵旉暗暗攥紧了拳头,改造南宋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发现父亲连奏折由爱妃代阅这个秘密都没让自己回避,赵旉颇受感动,便放下心来,再次向赵构提出了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由于淮南煤矿的开采,淮南成为了南宋最大的几个煤矿产地之一,可是失去北方大片土地后,南宋境内铁矿所剩无几,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但赵旉却知道就在自己辖区的江对面,便有一个大型的铁矿,虽然品位不高,但距离煤矿极近,实在是一块宝地。于是赵旉便借这次回家的机会,请求赵构将马鞍山一带并入特区。

    赵构本来尚存犹豫,毕竟特区扩张得实在太快了一点,但赵旉并未隐瞒马鞍山有大铁矿的真相,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父子间的信任,他终于还是松口了。当然,赵旉只是说自己听说那里有铁矿,便派匠人去勘察了一下,结果真的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矿脉(赵旉确实已经派人找到了矿脉,要不然万一花费巨大代价拿下这块地盘,却迟迟没能找到铁矿,那不是亏大了吗?)。

    听说有大铁矿后,赵构非常兴奋,偏安江南之后,大宋其他资源尚能自给,铜矿虽少但存量充足,唯独铁矿稀缺,别说兵器,即使连农具用铁都无法自给自足。而金人是决不会放纵铁器流出的,南宋只能以极高的价格和很大的风险从北方走私,不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无奈地壮大了敌人的实力,而现在有了马鞍山铁矿,这些问题便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虽说赵构下意识答应下来,是基于对儿子的信任,但细想一下似乎也无不妥。以特区的高效率,对马鞍山铁矿的经营必然远远好过官府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们,而为了给儿子以充分的自由,也为了朝廷的利益最大化,朝廷与特区之间双方利益如何分配倒是令赵构斟酌了良久。

………………………………

第七十九章 畸形的孝道

    

    赵旉给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还是老办法,也即是上缴固定金额,初定为与淮西等同,也即是第一年上缴十万两石贯匹,然后逐年增加,最后稳定到五十万。

    客观地说,赵旉还是很厚道的,虽然当初说白银、铜钱、粮食、丝帛可以任选一样上缴,而且赵构身为人父应该也不会过于计较,但赵旉上缴的却是价值最高也最稳定的白银,而且在朝廷财政紧张时甚至可以提前半年(也只能提前半年,要不然就是无底洞了。)预交。

    而马鞍山铁矿的上缴定额与淮西一路相当,也是很合理的,毕竟虽然以南宋目前缺铁的现状,铁矿价值极大,明显超过一路地区的农工商业收益,但建设铁矿所需的投资也大啊!

    虽然上缴定额的方式收益不菲,而且相当稳定,但赵构想到特区官府相较其他地区而言惊人的高效率之后,还是选择了参与分成的第二方案。于是,马鞍山以后每年的净利润将无偿上缴三成给朝廷,但初期因投资巨大而账面亏损时朝廷则不需补贴,不过作为交换条件,除非特区主动出让,朝廷无权收回马鞍山周边土地以及该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和财产。

    这一方案看上去苛刻而充满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