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烈制,改行三省制,以相位强制交换粘罕的兵权(这下连名义也没了)。同时,完颜合刺还免去粘罕的国论右勃极烈兼都元帅职,任太保、尚书令、领三省事,封晋国王,位居宗磐、宗干之下。
粘罕的一些党羽也遭到处置,完颜希尹被免去元帅右监军职,改任尚书左丞相兼侍中。渤海人高庆裔被免去西京留守职,改任尚书左丞。萧庆被免去平阳尹职,改任尚书右丞。至于韩企先在太宗朝即已被召入京,任尚书右丞相。
至此,粘罕及其心腹丧失了军权,又离开了他们所控制的华北地区,完全被架空了。
历史上,粘罕从此失去了一切实际权力,只能任人鱼肉,在多位昔日下属被迫害至死后,粘罕最终愤懑而死。
但在这个时空,由于马扩的关系,粘罕与特区进行了一年多的粮食走私交易,获利极丰。靠着这笔巨额的财富,粘罕重新掌握了一些昔日旧部,势力比历史上要强大得多,而金国朝廷却因为粮食匮乏而陷入了窘境,粘罕和金国的命运也因此产生了与历史上大相径庭的变化
不过就现在而言,粘罕确实失去了一切实权,而令金国军政权力的分配产生了巨大的变数,撒离喝身为金军大将,自然也被召至上京重新安排。君命难违,撒离喝只好率军离开,他对刘豫的能力没有半点信心,所以连一个金兵都没给他留下,免得白白送命
金军撤走对宋军来说,自然是巨大的利好,但岳飞却注定无法在这一年夺回旧都。因为北伐期间过于劳累,岳飞当初剿灭杨么水军时患上的眼疾突然恶化,岳飞先是不能视物,随即头痛欲裂,到后来甚至开始意识不清。
张宪见状大惊,连忙与王贵等大将商议了一番,决定立刻退兵,同时尽量掩盖岳飞病倒的消息,以免军心动摇。
由于伪齐官兵已然胆寒,又担心宋军使诈,根本不敢追击,等到他们得知岳飞病倒的消息时,再想派兵追赶已经来不及了,不禁后悔莫及。但岳家军虽然平安退回襄樊防区,可岳飞的病情却不断恶化,大家延请了很多位当地名医,却无一能治,要不是张宪竭力劝阻,只怕那些“名医”已经被部分愤怒的将领给砍了
南宋皇帝赵构得知岳飞病倒后也大惊失色,连忙派出太医为其施治,但也一样收效甚微。父亲没办法,儿子也没辙,赵旉虽然懂些医学知识,可眼病历来麻烦,他实在是没什么办法。而且特区境内也没有这方面的名医,王继先的医术虽然有了重大突破,但对于不在研究课题之内的眼科疾病,他也是束手无策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赵构派人四处张贴招贤榜文之后,峨嵋山有位俗名叫做皇甫坦的道长揭下了榜文。
皇甫坦字履道,临淄人,宋朝著名医学家,也是道教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在他的治疗下,岳飞的眼疾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和好转,但要根治却必须耐心静养数年才行,岳飞一心伐金雪耻,哪有这么好的耐性?
无奈之下,皇甫坦只得留下一些抑制症状的应急处方,但其中不少都有剧毒,用多了是会折寿的,告诫岳飞能不用尽量别用,平时还是按他传授的方法以调养为主。
赵构得知岳飞康复后非常高兴,再加上现在财政已经不似建国初期那样紧张,便给予了皇甫坦极为丰厚的赏赐。而与其交谈后,赵构发现皇甫坦才学渊博、谈吐不凡,更是欢喜,便“赐诏存问”。也即是说,赵构要求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立即联系到皇甫坦,为此他还派人专门在庐山为皇甫坦建造住所,并亲笔书写观名“清虚庵”。
“清虚庵”在庐山山北拨云峰(一名半云峰)下,左有青莲庵,右有凌虚阁,侧有“神泉”,景致极佳,皇甫坦却之不恭,便接受了。由于皇甫坦一生的诸多传奇经历,“清虚庵”后来成为道教胜地之一,而赵构的一时兴起之举也在十余年后收到了意外的回报
虽然岳家军撤军确有缘由,但若只看数据,卫军的战绩确实好看得多,不但缴获更多,而且泗州新城也利用金军无暇南下、而伪军已被打残的机会成功建成,从此南宋便在淮河以北有了一个坚强的堡垒。
后来,由于金军的忽视,大多数时候仍在南宋统治之下的海州也被卫军牢固控制,并重筑城墙,将其建成为一座背靠大海的坚固港城,两地形成犄角之势,堪称南宋边境上最强的一道屏障
这样一来,淮南外围有了坚强的防御,赵旉终于可以进一步深化改革。
在军事上,随着卫军规模的不断扩大,第二师终于建立起来,以刘锜为师长,陈规为参军。赵旉相信,这对历史上令金人闻风丧胆的黄金组合,决不会令自己失望。
而吴璘依旧是第一师的师长兼参军,卫军的主帅则由赵旉亲自担任,若其不在时则由卫军总参谋长(新设职务,理论上各师均应有参谋长,参谋则要下到团里,但目前还没有这么多合格的参谋,只能暂时找人兼任。)虞允文代理。
比起军事上的改革,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更为繁杂,与此前的改革不同,这次经济文化深化改革带有赵旉前世鲜明的专业烙印。其内容主要包括:植被与湖泊保护、营养卫生方面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农田综合改造等等。
要想让改革措施顺利推行下去,光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一定要将为什么这么做的道理说清楚,臣民才会心悦诚服。毕竟这些改革措施都是民法范畴,没有刑罚的威慑,百姓若再没积极性,那赵旉颁布的政令其实也就是一张白纸而已
………………………………
第八十五章 水域管理
虽然水分蒸发量的概念对宋人来说很难理解,但只要说明植被对于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危害的功能虽然也不难解释,但对从未见过沙尘暴的江淮地区百姓来说,就算明白他们也不会在意。)的预防作用,他们就应该能够理解植被保护的重要性。
而其中的道理不难解释,农民也容易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再加上赵旉如今在特区的威望已经相当之高,所以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很快便为特区的官吏百姓所接受。相对来说,马鞍山等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更容易理解,所以赵旉说得较为清楚,而平原地区土层较厚,赵旉便只提水土流失会将肥沃的土壤冲走而令庄稼减产这一点。
而必须保护湖泊等水域的缘由就更难说清楚,因为大部分原因都与水分蒸发量这一概念有关。最后赵旉无奈地放弃了对沼泽湿地的保护,而只保护湖泊和河渠,理由则是其在防旱抗涝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水运相比陆运而言极为低廉的运费。
河渠湖泊在防旱抗旱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就算赵旉不说,也没几个人不知道,但防洪中的作用就没几个人清楚了。为此赵旉专门画了几幅示意图,虽然其中因水分蒸发量大增而产生的气候调节作用被赵旉忽略了,但他的讲解依然证明了河渠湖泊对防洪的巨大现实意义。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是先想通洪水是怎么来的?是天上直接下来洪水将房子冲垮的吗?显然不是。”,赵旉准备先将这个问题解释给一些聪明好学的学生知道,再由他们向同学和特区百姓作科普宣传。
“大家都知道,土壤可以吸水,但土壤吸水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即使没到这个极限值,它吸水的速度同样有一个上限。而当一块土地上方降雨的量大到超过该地土壤吸水的容量,或者是降雨的速度超过土壤吸水的速度,那么便会形成积水,积水多到一定程度,便是所谓的发洪水了。”,赵旉继续讲解道。
接着,赵旉又画了三幅示意图,第一幅是平地,他用自制的教鞭指着说道,“其实,如果你们有时间做个试验,就会发现若是平地的话,即使再大的暴雨,积水深度也相当有限,至少淹死人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会有令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大洪水呢?你们看下第二幅图就明白了”
“是因为高地的雨水全都汇集到了洼地!”,看到第二幅图中的高山和湖泊(其实也就两条线,一条横着的s型曲线,和代表湖面的一段直线),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快便全明白了。其中更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连赵旉下面要说的话都想明白了,“我明白了,若是没有湖泊,洪水便会淹没洼地。呃,不对,应该这么说,只有洼地是湖泊时,人们才能安全还是不对,应该说是反正那些洼地迟早要被洪水淹没,不如让它们成为湖泊,也算是变废为宝。”
“说得很对,而且湖泊还能引水灌溉,对防旱大有帮助,再加上湖区水产丰富、又可以提供便利的水运,所以我们必须保护湖泊,而不能急功近利,为了增加一点田地面积便围湖造田。”,赵旉相当高兴地赞许道,同时还作了一定的补充,“你们都学过如何计算面积和体积,所以应该可以理解,湖泊面积越大,发洪水时水位上涨的高度便越小,危害自然也就小了”
看到大家都明白了,赵旉便开始讲解第三幅示意图,他画的是培高田地的纵切面,因为这正是他理想中旱涝保收田的最好模板。
培高田地在作了一番调整后产量大增,第二季小麦的平均亩产超过了三百七十斤,而最高亩产甚至达到了九百余斤,并且这其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毕竟现在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而已。
由于这是培高田地技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中国农业生产作出贡献,身为技术引进者的赵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连说话的声音都带着喜悦和骄傲
赵旉有些得意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在平原上,由于各地高度差异很小,洪水难以下泄,只要雨水稍大,田间积水就在所难免。虽说房屋和人畜未必有事,但若是庄稼被淹坏了,对农民来说依旧是灭顶之灾。可是,如果开挖了足够多的渠道的话,那又会怎么样呢?”
“首先,雨水会优先聚集到沟渠里,地上的积水自然会少很多;与此同时,田地被垫高,自然很难被淹没,即使较大的洪水,对农田也很难构成多大的威胁了。而且沟渠里的水可以很方便地引来灌溉,几乎是旱涝保收,另外河泥还可以肥田,想不丰收也难啊!”,看赵旉现在这神情,培高田地技术虽然还不成熟,但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大面积推广了。
这也难怪,虽然培高田地的实际亩产并不像统计出的数据那样眩目(因为沟渠的水面不能种植作物,若将它们的面积算进去一摊薄,也就增产一成左右。),但毕竟是比传统种田技术要高产一些,而且将来亩产还会进一步增加。再加上这些高产田还都能旱涝保收,比起传统的农田实在优越太多了
同时,渠道里面虽然不可以种植庄稼,却可以养鱼养鸭,不但能够改善农民的营养状况,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将这份收益也算上,培高田地的优越性就更明显了。
再加上渠道可以改善气候,调节生态,其主干渠道还可以作为运河使用以便利交通,这价值就愈发难以估量。
而且,以培高田地为基本模块的运河水网系统也是陈规所创立的“综合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军事上的意义甚至比经济和生态效益更大。只要将边疆地区的田地都改造成这种形式,那些仗着骑兵优势践踏中原的蕃族将会寸步难行。当这些田块扩张到他们老家的时候,任凭他们如何悍勇,也只能等死了
可惜的是,这一重要农业技术的局限性也是不小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推广到整个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宋境内大多数百姓都是吃大米的,特区位于长江下游,就更是如此,而培高田地必定是旱田,如果在长江中下游推广过度培高田地技术,水稻产量势必锐减,而占城稻这样的旱稻又非常难吃,宋朝生活水准较高,百姓可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只要吃饱便满足了
不过从当初刚开始试验培高田地技术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多,赵旉现在也总算想到了变通的方法。他打算只将特区境内三分之一的田地改成培高田地,毕竟宋朝百姓富裕是没错,但那只是指自耕农和市民,而大量无地少地的佃农还是相当贫苦的。以他们的消费能力,尽量增产才是王道。
那些保留下来的水田基本照旧,但赵旉却打算建设起发达的运河网(注1),这样一来境内运兵的速度将快得惊人,而且耗费也会大大降低,虽然初期投资大一些,但长远来看是值得的。而水田地区本来就不利于骑兵行军,只要运河网建立起来,就算没有培高田地系统中的深渠,防御也完全可以放心。
注1:不是大运河那种可以航行千吨大船的,能让载人百十个的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