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纷踊跃参军,郭浩对此实在是很好奇
注1:吴璘待人谦逊有礼、处事公平,而且心胸也远比他的兄长开阔,所以吴璘在西军之中人望很高。历史上即使在他受到赵构打压的时期,那些官位暂时高过他的西军将领见他时依然是毕恭毕敬。
………………………………
第一百二十章 军屯制度
经过了解,郭浩发现卫军的军官普遍十分清廉,喝兵血、吃空饷的情况更是完全绝迹,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郭浩是明白人,他知道人的贪欲是无限的,所以比起赵旉的知人之明,他更留意内卫这一专门的内部监察机构。说实在话,作为被监视的对象,郭浩对那些军中闻之色变的内卫并没有什么好感。可这的确是限制军队腐败的有效手段,而且赵旉肯定还有针对内卫的制衡方法,要不然那些混蛋也不可能如此隐忍,而早该跳出来敲诈勒索了。
对此,郭浩在感叹赵旉手段的高明时,也隐隐有着一些无奈。他在西军时虽然对地方治理有方,大家皆大欢喜,可那完全是因为他能力过人,其实要说贪污,他一点都不比自己的同僚少。但他这样的情况只是特例,廉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那样的话,就只能接受这该死的监督
如果说加强监督反映了赵旉对于人性缺陷的防范,那么他的“尚首功”思想与军衔制度则是其对人性弱点的充分利用。赵旉为他的卫军官兵设立了十五级军衔,并规定了各级军衔对应的基本俸禄与相应待遇。每一级的军衔都必须达到相应的军功才能获得,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较小的违纪情节可以用军功抵掉,但是得加倍扣,而叛乱、投敌等严重的罪行则功不抵过。
而在军费总数有所缩水的情况下,赵旉依靠拉大各级官兵之间的收入与地位差距,充分地激发了各级官兵的上进心,卫军的求战之心才能始终强烈。赵旉明码标价地给下层官兵以晋升和发财的希望,他们对于眼前的利益就看得没有那么重了。
不过说到底,在卫军推行了全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之后,损失最大的其实是吴璘等高级将领,因为他们失去了很多中饱私囊的机会,而在赵抗最近连朝廷发给他们的那份俸禄以及赏赐的钱财也截留下来重新分配之后,不满的情绪就愈发普遍了。吴璘有君子之风,自然不会斤斤计较,可其他人就未必这么好说话了,不过想着赵旉将来怎么也不会亏待他们这些东宫旧人,所以大家倒也安心。
但赵旉却知道他父亲寿命长得很,时间一久难保那些家伙没有别的想法,到时候令他难办就不好了,所以不能总靠空头支票撑着。于是赵旉一方面出台军衔制部分弥补大家的损失;另一方面则向大家许诺,当他们的军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赵旉会给大家一个天大的惊喜。那几个知情的将领对此将信将疑,但赵旉未来可是要当皇帝的,只要大家一直坚定地支持他,没准还真有那么一天。而那个所谓的惊喜,虽然在中国已经绝迹近千年,却依旧是武人心中最大的梦想,即使只是一句空口无凭的承诺,也足以令大家献上自己的忠诚
除了那些物质方面的手段,赵旉也十分重视精神鼓励的作用,就算效果不如物资刺激那么好,至少也省钱啊!而事实上那些精神鼓励的手段,其效果大大超出了赵旉的意料。特别是勋章制度出台以后,那些拿到勋章的官兵整天戴着在军营里到处显摆,更是令没拿到的战友们眼红不已。而军歌、军旗的确定等加强集体认同感的手段,以及在军中广开言路以充分利用下层官兵的智慧等方法,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于军队抗灾、全军扫盲等老办法的效果更是日益明显,卫军官兵的素质越来越高,也越发受到特区百姓的拥戴。
赵旉现在还不敢说卫军是天下最强的军队,但他完全可以拍胸脯保证,卫军是天下(至少也是东方,西方的那些什么骑士团他没见过,暂时不好比较。)凝聚力最强的军队,最受百姓爱戴和支持的军队,也是诡计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的军队。
与郭浩不同,解潜更擅长的是屯田本身,所以他虽然也对卫军惊人的盈利能力非常诧异,也对淮南经济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而感到不可思议,但他更在意的却是特区的全新农业模式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农业技术与机械。
而这本来就是赵旉想方设法将解潜调来的最主要原因,即使是他这个外行,也知道培高田地技术、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农场的经营模式,和军屯的方式是十分合拍的。可是这三者怎样与屯田的方式配合,即使是陈旉这个农学权威也给不出答案,赵旉只能请教解潜这个大宋军屯的第一人。
解潜足足过了六七天后才从最初的兴奋中平复下来,他再怎么也没想到,赵旉竟能将军事目的与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培高田地与运河网一旦建设完成,宋军在防御上的压力将大大减轻,那么也就可以腾出更多的富余兵力用于进攻,他心中灭金复仇的宏愿也就更有希望了。而更难得的是,这些措施不但可以如他想象的那样防旱抗涝、便利交通,而且居然还能大大增加作物的产量,这实在是令他不敢相信。
亩产几近翻倍,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那么就有更多的青壮;而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那么便可以腾出更多的士兵与民夫。而屯田兵是几乎不必发给军饷的,这些措施一旦推广开来,大宋一下子就可以多出百万军队
当然,现在这些还只是想法,要将其变为现实依然需要反复尝试。身为内行的解潜很清楚,屯田虽然利国利民,可屯田兵因为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用在耕作上,训练严重不足,他们的战斗力就实在是不够看了。可农场模式却启发了解潜,他立刻就向赵旉提出了一个设想,并进行了一季的尝试,接着他根据试验的结果做了一些必要的微调,才基本确定下来。
按照解潜制定的原则,屯田兵的数量被定为种地所需劳动力的三倍,这样一来,再结合轮换制度,屯田兵便也可以达到相当于主力部队士卒三分之二的训练量,战斗力与以前的传统屯田兵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在轮换种地的过程中,还培养出了三倍数量的合格农业工人,一旦占据了新的土地,屯田地区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到最多三倍面积,这实在令赵旉欣喜异常。
要在以前,这些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现在随着农场模式的不断推广,以及各种土机械的大量应用,特区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大大提高,一个技术熟练、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农业工人,只要有足够的畜力和农业机械,便可以负责超过五十亩水田,若是旱田则面积更大。有了这样优越的条件,要做到解潜所说的还不是小菜一碟?
部分由于解潜的建议,赵旉对卫军的编制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未来威震天下的“神州九卫”也从此初显端倪。赵旉将一个主力师(注1)、一个屯田师以及一个预想中的工兵师编为一卫,总兵力预计约七八万人,作为卫军的最高军事单位,直接对他负责。
赵旉还筹划着在不久的将来,于特区以至于整个大宋范围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境内所有年满十五岁的男孩必须从军(后来规定大学生可以免服兵役,由于此时科学还未昌明,学校课程较少,十五岁便已经达到了大学的入学年龄,正好对应。)。
注1:一开始是一个步兵师,后来战马数量上来以后又加设了一个骑兵师,再后来又加设了一个炮兵师,再后来而且每加设一个主力师,就得同时增设对应比例的屯田与工兵部队,好在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国家完全养得起数量大增的常备军
竒 書 網 W w w 。 q í S ǔ W A И G 。 C ō M
………………………………
第一百二十一章 边区经济
适龄少年参军后,会先在屯田师或者工兵师(具体是编入那类二线师,视新兵的出身、文化程度与身体条件而定,适当考虑本人愿望。)里服役三年,以训练基本的战斗技能和熟悉基本的军事制度、军事原则和各种常用战术,同时藉此机会学会一两样可以糊口的技艺,不过若有必要,也需要参加一些战斗,但除非是敌军入侵或者大规模叛乱,一般强度不会太大。
当这些新兵年满十八岁成年时,他们的身体差不多发育完成,也熟悉了部队的生活和制度,甚至还具备了一定的战斗能力,则会编入主力师担当重任,服役期为五年。
当服役期满后,士兵若未能成为军官或者自己提出要求,则将退出现役,转为预备役,同时他们还将回到原来的屯田师或者工兵师再待五年。不过虽然看上去和原来一样,但区别还是有不少的,首先,空闲时间会多不少,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接近市场同类劳动力价格;其次,现在可以结婚了,而且若自己找不到满意的,军方还会帮其牵线搭桥
预备役一般不会被要求执行战斗任务,只是帮忙教导新兵,但如果国家开始总动员,则可以将预备役部队全部转为现役,兵力在短时间内便可暴涨到原来的两至三倍,应急响应能力大大增强,而那些敢于冒犯大宋的宵小之辈,则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卫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即使在第一次扩编之前,便已经令人生畏了。一个早期的“卫”,用于野战可以对抗十万精兵,用于攻城则可以在工兵师的辅助下大展神威,而用于防守的话,只要驻守的防线条件不是很烂,他们更是完全可以抵挡倾国之军的长期进攻。
话虽如此,但若将“卫”视为单纯的军事单位,那就大错特错了,它同时还是经济单位与行政单位。更准确地说,“卫”是大宋后来向外扩张并巩固消化占领地的基本单位,而这一点除了赵旉自己和少数几个知情人士,直到十年后才有人开始明白过来
中国古代无论是哪个大一统朝代,基本上对周边各国都有着压倒性的国力与军力优势,但其疆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始终被限制在汉代时的国土范围以内(注1)。究其缘由,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因为踪迹难寻,不易找到决战的机会;南方雨林地带疫病虫蛇杀人不见血,以致于彻底征服的一次性成本过高以外;就算打垮了敌人的主力,也不知道如何治理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的新占土地,才是更重要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把征伐和生产孤立了开来,而没有将其统一起来进行筹划。
屯田算是一种还算成功的范例,但在中国古代,大多是作为一种防御性措施,而并非出于进攻的目的。只有秦始皇敢于将这些移民与军屯结合,用在了新占的国土上,所以才能迅速控制住河套以及岭南地区。可惜秦代因为吞并六国速度太快而消化不良加上中枢出了问题,才过了区区十五年就灭亡了。
此后的朝代大都标榜“仁政”,根本没有魄力像秦始皇那样强制移民上百万;而推行暴政的就真是纯粹的暴政,只知掠夺而不顾生产,与秦国的所谓“暴政”全然不同,他们又怎么会想到开发边疆的事情呢?只有朱元璋同时具备魄力与远见,在位期间多次强制移民,可惜明初汉人刚刚从蒙元百年的黑暗统治中解脱出来,全国人口有限,东部平原地区尚且是地广人稀,又哪儿有余力去经略边疆呢?若是朱元璋时期就有一亿人口(注2),估计东北早被充分开发,那就没有后来建奴的事了,可惜即使是朱棣这样的雄主兼暴君(这样才能有魄力,不然就会考虑眼前利益受损的问题而下不了决心),也没有其父的远见
不过,秦始皇与朱元璋这些古代帝王,由于当时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甚低,边地的军事压力又大,光靠军队无法完成屯田的重任,所以同时还强迫大量百姓移民。这样做固然稳固了国家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可是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极重,强制移民必定引起广泛的不满,虽然总有办法排解,但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在赵旉的努力下,以培高田地技术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以古代农业机械的推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他完全可以不必强制移民,只靠屯田兵就能控制住新占地区,并且还是解潜构想中战斗力相当强的新型屯田兵。
而随着各种已有农业技术的深入普及,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发明,在不久的将来,即使将一个完整的卫派驻边疆,也完全可以在财政上实现收支平衡,两年之后还会有所盈余。而只要通过组织安排,为官兵们娶到当地的姑娘,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会考虑留在当地生活,这比起动员百姓移民无疑节省了很大一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