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天下-第6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库中的钱必须尽快的花出去……”
  张国柱来到云昭的行宫疲惫的坐下来,神情似乎更加的萎靡。
  云昭瞅着张国柱奇怪的道:“你以前不是总担心入不敷出吗?”
  张国柱叹口气道:“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回落,再跌下去,大家都要赔钱了。”
  云昭笑道:“国相府库存的麻布,土布,不是已经弄出去了吗?”
  张国柱苦笑道:“粮食呢?钢铁呢?水泥呢?我从未想过我大明会有一天发生粮食多的吃不完的状况。”
  云昭瞅着张国柱冷笑一声道:“有钱的是你国相府,粮食多的吃不完的也是你国相府,据我所知,在大明吃得起白米,白面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以玉米,糜子,红薯,土豆充饥。
  以前,我建议降低税赋,你们没有一个人同意这事,还总说我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一个个恨不得把百姓粮袋里最后一口吃食统统收上来。
  好了,现在收的够多了,我就看着你们怎么办,看你们如何让粮库里的粮食慢慢腐烂,看你们如何让那么多的钢铁慢慢生锈,也看你们如何让那么多的水泥慢慢受潮失效的。”
  “赋税是国之根基,岂能因为陛下一言而决呢?
  再说了,我们已经免除了八成的苛捐杂税,只收取正税且还是二十税一。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按照田亩来缴税的,没有田亩就不用缴税。
  这就是天大的仁政好吧?
  如果我们按照陛下所言,将农税下调到三十税一的地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做了,就会让百姓忘记了还有国家的存在,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的政治基础——里长制。
  不收农税,里长们便没有统治地方百姓的基础,如果,里长制度被破坏了,我们到时候哭都没有眼泪。
  没错,汉朝时期确实算得上轻徭薄赋,国家规定一年只收百姓所得的十五之一,实际上收取的只有三十之一,汉景帝时期甚至十一年没有收过农税。
  可是,你算过汉朝时期的兵役,力役,针对成年人的算赋,针对儿童的口赋了吗?
  把这些算上,汉朝的税赋比我大明重了百倍不止!
  仅仅一个兵役,就占用了全天下男丁大半的时间,口赋一年二十三钱,算赋一年六十钱。
  我大明重税在商,农税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
  陛下现在应该考虑如何把压在手里的东西花费出去,而不是在这里嘲讽微臣。”
  “拿去修路啊——”
  “今年正在整修的道路,足足有三万七千余里,再多,就会影响民生。”
  “修铁路啊——”
  “铁路今年已经布置了两条,宝成铁路,洛燕铁路都已经展开了,我们没有多余的技术人手再拓展新的铁路了。”
  “那就造船,造铁甲巨舰!”
  “十六艘铁甲舰正在修建中,其中,连笔下期望的蒸汽巨舰也在试验制造中,这已经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云昭皱着眉头在屋子里走了两圈之后道:“我们真的已经到了钱多的没地方用的地步了吗?”
  张国柱摇摇头道:“不是的,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有些过剩,比如粮食,比如钢铁,比如水泥,比如牛羊肉,乳制品很多东西都是如此,我还没有说瓷器,丝绸,纸张,这些可以海贸的东西。
  百姓们也并非富裕到什么都不缺的地步,相反,他们什么都缺,只是因为粮食的价格掉下来了,饲养的猪,鸡鸭鹅的价格掉下来了,他们没有过多的钱购买别的东西了。”
  听张国柱把话说完之后,云昭沉默了片刻,他终于明白大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了——那就是工业,商业生产的进程,远远超过了农业的生产进程。
  从而让这两者的前进速度不再匹配,没有办法再行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圈子。
  这个问题的后果便是,工业,商业,大量的产出,以农业为主力的大明人因为投入产出比低的缘故,跟不上她们的步伐。
  张国柱见云昭在思考,他就从点心盘子里找了一块顺眼的,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好像把难题丢给黄帝之后,他这个国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你们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没有?”
  云昭咬着牙低声问道。
  张国柱把剩下的糕点丢嘴里,喝了一口茶水压下去之后道:“有啊,我们一致认为,大明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百斤白米半个银元的价格已经不符合现在国情了。”
  云昭道:“我记得盛世的时候粮食价格最为便宜,只有到了乱世,粮食价格才会飙升。”
  张国柱冷笑一声道:“现在,我大明人少,牲畜多,种子好,农具先进,水利设施完备,陛下还以为种田是一件难事吗?
  再加上安南人还在一船船的往大明运送粮食,草原上源源不断的向大明输送牛羊肉,乳制品,开了海禁之后,人们又开始耕海牧渔。
  全大明受到冲击最厉害的便是农夫!
  他们除过种地之外再无所长,在粮食不值钱的时候,自然就成了弱势人群。”


第098章 与时俱进
  中华七年的大明,对于农夫们来说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
  在这一年中,大明境内还算是风调雨顺,是粮食生产的大熟之年。
  以淮南为例,普通农户储存的粮食之多,足够三年食用,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熟之年的粮价是不用指望的,天下农夫从未幻想过大熟之年粮食价格会对他们有利,只希望在秋收之后粮价会有一个反弹。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年的粮价,可能是未来十年中最高的。
  玉米,土豆,红薯,这三种高产作物在司农寺官员们孜孜不倦的创新下,已经彻底的适应了大明的土地,产量之高,之稳定,在史书上闻所未闻。
  自从大明军队离开了大明国土四处征战的时候,夹杂在军队中的司农寺官员,只要见到有价值的植物,就会第一时间运回大明,交付专人精心培育。
  因此,大明国土上的农作物数量之多,之广也远超历朝历代。
  以前,在大明稀缺的肉食,在草原的蛮族被降服之后,也大规模的进入了中原,昔日曾经写进律法中不得吃牛肉的条例,早早就被废除了。
  每天早上,都有大批大批的牛羊进入关内,尤其是太原府,已经成了一座牛羊之城。
  自从玉山书院研究院的一个人,将硝石制冰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后,一些巨大的渔船已经可以携带着大量的冰砖进入深海捕鱼,一时间,来自南方的海鲜干货,也铺天盖地的进入了中原。
  当全世界的食物都向大明国内涌来的时候,副食极大丰富的时候,曾经恒定了数千年的粮食价格终于开始崩盘了。
  农夫们对此一无所知……
  他们还在积极努力的大量生产粮食……他们质朴的认为……粮食那里会有多的吃不完的一天。
  他们不知道的是——北方的牛羊肉进入中原的时候,是基本上没有成本的,因为负责放牧的人基本上都是所谓的战俘,以及奴隶。
  南方的海鲜干货进入中原的时候,也基本上是没有成本的,因为在海上负责捕鱼的那些人全是奴隶。
  农夫们手里有粮食,就是没有钱,就连昔日供不应求的鸡蛋,也因为养殖技术的突破,开始有大规模的养殖厂出现,价格也在暴跌。
  中华七年,是一个全民都在生产粮食的年份。
  中华百姓从来都是勤劳的,只要当权者给他们一个平安的环境,给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在很久以前云昭就知道,最好的社会制度只有五个要求,即——不让有钱人得势,不让有势的人猖狂,不让有权的人贪腐,不让勤劳的人受穷,不让守法的受伤。
  这是社会制度的最高目标,不过,现在,大明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如果农夫们不能乘上这一次大明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以后,他们永远都追不上。
  身为皇帝,云昭这时候本该过上歌舞升平的日子,因为天下早就平定了,百姓已经能够吃饱肚子了,剩下的贫富贵贱完全看百姓个人的能力,不用他这个皇帝操心了。
  可是,这样是不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跟猪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如果纵容社会继续这么自由发展下去,强者就会拿走所有,弱者一无所有,这个结果一定会出现的,如过国家这个时候不调配一下,大明最终回归奴隶社会不是一个梦。
  “所有进入大明本土跟食物有关的东西,按照口岸进口惯例,加征五倍税率,不得例外,不得迁延!”
  “凡是使用大明本土粮食酿酒的酒坊降低两成税率,国相府有司在当前酒价基础上制定出合理指导价格,以提高本土粮食价格为指导意见。
  同时,应当积极扶持麦,稻,糜,谷,玉米,红薯,土豆等等本土粮食作物的二次开发,不论是降低商税,还是资金支持,都必须以提高农夫收入为主导,否则,严惩不贷。”
  “凡是大明体制官员,当以使用,食用大明本土作物为荣,迅速培养使用,食用大明本土作物的习惯,并一以贯之。”
  “凡各地即将进行,以及正在进行的地方建设事业,必须优先雇佣本地乡民,不得大量使用奴隶,除危险,艰苦,危急百姓生命安全的项目除外。”
  “积极引导农夫脱离土地生产,支持农夫进行经济创造事业,此项将进入官员清吏司考核。”
  “凡有积极致富的农夫并有成果者,当重点宣扬,重点奖励,朕不吝与之共饮。”
  “凡是……”
  这种照顾农夫的法令,云昭共计颁布了十条……名曰《农十条》。
  有能力驱使奴隶在北方的草原上放牧的人,大部分都是军方,以陆军为主。
  有能力在海上驱使奴隶耕海牧渔的人,大部分都是军方,以海军为主。
  有能力从南洋以极低价格运送大量粮食进入大明内部者,大部分都是军方,以远征军为主。
  为此,云昭特意写了信给军中将领,希望他们能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同时警告军方,应当以作战,守卫为第一目的,不得将更多的心力放在经商上。
  在国内,军队不得经商,在国外,从现在起,除过一些必要的商行,不得再开新的商行,这一条将纳入监察部监察视野,如果违反,皇帝将不会如同以往一样,替他们向韩陵山,钱少少求情。
  现如今,正是云昭威势最高的时候,不论是地方,还是军方,在收到皇帝陛下的旨意之后,也在第一时间执行,而执行这条策略最迅捷者,却是钱多多。
  在钱多多的催促下,天下酒庄在使用完毕了存粮之后,迅速开始收购大量的粮食,用来酿酒。
  云昭选了一个休沐的日子,邀请在燕京的大佬们过来吃饭,说服谁都不如说服他们。
  张国柱听说过来吃饭,还以为是云昭自己下厨,过来看了一眼发现是厨师在忙碌,就把准备进谏的话吞肚子里去了。
  以前云昭还不是皇帝的时候,给大家下厨做点吃食,是雅事,现在,皇帝要是再下厨,那叫不务正业,做一顿饭不但起不到笼络人心的目的,还会让皇帝的威严扫地。
  今天,大家吃的全是杂粮。
  重点是土豆,玉米……
  第一道菜就是油炸薯条!配上西红柿酱。
  这东西对于张国柱等早就把山珍海味吃厌烦的人来说,根本就算不得什么,随便吃了几口给皇帝几分颜面之后就问皇帝弄这盘菜的目的。
  “你们以后要多吃!”
  云昭又拿了一根薯条弄点西红柿酱吃了起来,西红柿酱里的糖放多了,云昭摇摇头表示不满。
  “给种土豆跟西红柿的百姓开发一条快速消耗土豆跟西红柿的法子,你们回去之后也要想办法弄出类似的食物,并且推广开来。”
  “我们很忙。”
  张国柱断然拒绝,他还是认为各司其职比较好。
  云昭吃了一口玉米脆片,懒懒的道:“我们要调整心态。”
  韩陵山道:“怎么调整?”
  云昭叹口气道:“回归先王治世的心态。”
  钱少少沉默了片刻,就张嘴吟诵道:“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众人听着钱少少背诵晁错的《论贵粟疏》,一个个像看蠢货一样的看着钱少少,他们没想到钱少少居然拿出汉朝人的见解来解释大明现在的朝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