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秀才,你又在俺老李面前卖弄玄虚了。难不成那淮海军刚给我们送了物资,帮我我们干掉劲敌胜保的部队,回过头来又要打我们了?”李开芳还是有些绕不过来啊。
“这很有可能,清廷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来打我们?”林凤祥继续说道。
“秀才,要不我们还是突围吧,到关外去,挖了满清鞑子的祖坟。岂不痛快!到时候咱们占一块靠海的地盘,就能用海船跟天京城联系上了。”
林凤祥没有马上回答,看着李开芳身上的伤势,摇了摇头说道:“再等几天看看吧!趁着最近僧格林沁没有进攻,我们先把手下的流民新军训练一下。”
随着淮海军进入京城范围之内。京城周围一下子变成了三股力量,形成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形式。
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激烈战斗也暂时停歇了下来。
清军和太平军都在舔舐伤口,只有淮海军在向着北京城前进。
按照董书恒的意思,来了一趟京城总要看一眼老北京的城墙吧。还有圆明园呢!这个园子后世的人可没有机会去逛,因为只剩下残垣断壁了。
但是现在才1854年呀!正是圆明园的鼎盛时期吧,真想去参观一下这个中西合璧的园子呀。据说园中还有大量的珍宝文物古籍。
要是能够为魏源带点古籍回去,估计那老头肯定乐的连聘礼都不要了。
董书恒心里想着这些,竟然把自己给想乐了。
没等董书恒高兴多久,淮海军就在北京城南边被一群流民挡住了。
流民自然是挡不住淮海军的,只是这流民规模太大了,足足有十多万。
之前,太平军从东边杀来,为了防止流民被太平军裹挟,清廷派兵把这些流民全部赶到了南边。
为此清廷倒是在此开了一些粥棚,可是杯水车薪。每天都有人冻饿而死。
董书恒就是看到了路边很多冻的硬邦邦的尸体,又看到那么多躲在简易窝棚里的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民。才下令大军停了下来。
“王啸,我们得救救这些流民,在附近征用一个庄子,再让部队把营帐搭起来,建立一个临时的流民营。”董书恒将他的想法告诉了王啸。
“总统,我们真的要把精力浪费在这些流民身上?清廷自己都不愿意管。属下觉得我们应该尽快到北京城下逼迫清廷答应咱们的条件。然后回师江苏。在这里时间长了,属下担心夜长梦多。”王啸担忧地说道。
“王啸,你忘了我们淮海军的宗旨了吗?别人都可以见死不救,唯独我们不能,如果这次不救,那么我董书恒就是在打自己得脸。以后我还有什么资格在士兵们面前讲一切为了华夏,一切为了百姓?”董书恒反问道。
“是,总统,属下错了。”王啸低下了头。董书恒一直要求他们不仅仅要懂军事,也必须要懂政治。所以淮海军中一直有文化教育。
董书恒希望他手中的军队是一支有血有肉的军队。而不是只知道忠诚自己,对其他的一切都漠视的杀人机器。如果那样的话,跟后世的一些军阀武装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啸,我们不用都留下来,留下一个团维持秩序就好了,你们出去四周侦查,有没有发现这附近有大一些的庄子啊?”董书恒问道。
“报告总统,我们已经侦查过了,靠近海淀镇的边上有一个大的庄子,是醇郡王的,那周围几千亩田都属于这个庄子。”王啸道。
“就是那个被干掉的醇郡王?”董书恒想起来了,之前的报复行动干掉了一个郡王,也是道光的儿子。
“是的,总统,庄子里有家丁护卫,流民一般不敢靠近。”王啸道。
“好,就他了,派骑兵连过去把那个庄子拿下来,投降的人就不要杀了,找个院子关起来就好了。然后以那个庄子为中心建立流民营,房子不够就用我们的帐篷。庄子里的庄户就不要为难了,征用一部分房子就好,庄户的财产要保护好。”董书恒吩咐道。
显然,他是想要王啸留下来负责流民的事情,自己带兵继续向京城周边游行。
“总统,这海淀镇还有一个更大的园子。”王啸贼兮兮地说道。
“什么园子啊?”
“圆明园啊!那个园子可大了去了,上午我带着骑兵连去外面兜了一下,一眼望去都看不到边呢!”王啸夸张地说道。
王啸的话引起了董书恒的注意,他一直想看看真正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这次机会来了。
不过那里可不能用来收容流民,否则就糟蹋好东西了。虽然那里现在是满清的宫殿,但是以后她就是华夏的文物单位、博物馆。
现在有董书恒在,保住这个园子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董书恒点了点头,如果这次清廷给自己搞拖延战术,那么自己一定要进圆明园去看看,正好也能够给清廷施加一些压力。
说干就干,董书恒派出了两个连的骑兵去收拢流民,流民听到有吃的,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向着海淀镇醇郡王的庄子汇聚而来。
另一边,一个骑兵连也开到了庄子上,醇郡王被杀之后,由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一个小孩如何管得了王府。
自从淮海军来了之后,庄子上的人整天战战兢兢的,都在猜测淮海军何时会来报复他们。他们都知道主家是如何死的,还不是猪油蒙了心,侵占淮海公司的份子。
见到淮海军的骑兵连凶神恶煞地向着庄子杀来,庄子上的管事早早地就脚底抹油,开溜了,家丁哪有那个胆子跟淮海军对抗,也是跑的跑、降的降。
骑兵连迅速占领了庄子,步兵的人也带着营帐过来了,他们把原本庄子里的人赶到一起居住,那些醇郡王家的铁杆家奴自然要关押起来。庄户们带着自己家中不多的财物集中住到了一起。
一个团的步兵集中起来很快就把营地建好了,四周还用铁丝网拉了一道简易的围墙。
第一四六章 再谈
等到第一波流民走到这里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营地,围绕着原来的庄子搭满了厚实的帐篷,这些帐篷都是用厚厚的帆布搭成的。
每当有流民到来,就有士兵过来帮他们分成一组一组,每一组都是50人左右,这组人将挤在一个房间或者一个帐篷居住。然后每人都发了一个饭盆、一把木勺。
营地里面有一块大空地,空地边上支起了一排巨大的行军灶,炊事兵在熬煮米粥。董书恒已经派人让天津那边向这边运送粮食了。
同时董书恒还授权给刘锦文,将淮海军公司海船上运来的粮食批发给这些天津商人,由他们将粮食运到直隶各地售卖。
这么多粮食进入市场很快把粮价打压到了原来的价格的2倍左右。一些原来囤积居奇的直隶本地士绅商人受到的损失最大,他们手中的粮食很多都是高价收购的。
其实那些粮食也大都是淮海公司之前偷偷售卖给他们,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人手中银子给套出来。
现在天津的商人直接出来救市,慢慢地把粮价打下来了,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虽然董书恒给他们的批发价也不便宜,但是粮价是逐渐降下来的。
他们也是从10倍价格一路把价格卖到两倍左右。
最开始天津商人高价售卖粮食的时候大部分被本地囤积粮食的士绅商人买去了,因为他们想继续垄断市场,抬高粮价。而且他们低估了这些天津商人手中粮食的数量。
因此,这次他们的资金链直接被海量的粮食给砸断了。
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粮价已经跌落到了他们的成本线以下。
商场之上的规则就是大鱼吃小鱼。淮海公司能够调动的资源太多,他们的商业版图深入整个东亚、东南亚,随时能够调来海量的粮食以及巨额的资金。
董书恒想整治一下直隶的士绅、地主、商人,简直就是动动手指头的小事。看着直隶各州府那么多的商人被干的破产,天津的商人士绅在心中暗自庆幸自己跟对了人,站对了队伍。
他们都在心中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紧紧地跟在董书恒的身后混。
董书恒在这个时候选择抛出粮食,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流民的惨状。不想再有百姓因为自己的决定而活活饿死。
再有,淮海军一下子就让直隶各州府的粮价趋于稳定也能够给朝廷的人提个醒。让他们知道淮海军完全有能力左右京城的粮价。为谈判增加砝码。
朝廷派出的彭蕴章和杜翰二人在醇郡王的庄子也就是现在的临时流民营找到他们的谈判对象——王啸。
看着京城之外的十几万流民都聚集在这里,而且全部都能吃上饭,住进帐篷或者房子,彭、杜二人都不禁为之动容。不得不感慨淮海军的魄力之大。
杜翰甚至亲自跑过去看了一下锅里面的粥,确实煮的很稠,大清律令有规定,赈济流民,粥中必须能够站住筷子。但是这一条现在几乎没人能做到。
淮海军熬的粥一看就能达到这个标准。不仅如此,这粥中还有一些海菜,让粥中挥发出一股咸鲜味。
杜翰不禁想去尝一下这粥的味道如何。不过碍于情面终究没有开的了口。
“两位大人,我们将军有请。”这时一个警卫跑了过来。说着引导着二人还有一些随员向庄子中间那个最大的院子走去。
这个院子是原来醇郡王的别院,虽然不是太大,但是各种房间齐全,装饰也还算齐整。
彭、杜二人被带到了一个正厅之内,正厅内有一个年轻的将官,一个中年文士。
这个年轻将官就是王啸了。那个文士是刚刚到的军政府总理府参事刘榕。
刘榕是曾宪风的得力助手,也是他的好友,以前做过浙江巡抚的幕宾,官场上的经验很丰富,对淮海军的内部事务也足够的了解。
这次跟清廷谈判,王啸这个小将应付的很勉强,只能帮董书恒传传话,让他独自应付朝廷的那些老油条还是显得太嫩了。
因此董书恒安排快船回去把刘榕给接了过来。让他来主导这次谈判。
刘榕作为一个幕宾出身的旧文人,这半年来跟着曾宪风在军政府做事,算是开了眼界,也渐渐地适应了淮海军的这种模式。
淮海军的做事风格跟朝廷的官府完全不一样,讲究的是简单高效。
以前在官府做事,最重要的是平衡利用好地方上的各种势力,官府真正自己处理的政务并不是很多。
比如收税,基本上都是包给地方上的士绅地主,官府只要能拿到交差的税银即可,至于怎么去收,这个官府一般不去过问。
另外,官府除了税收、捕盗、修河等事情会关注以外,很少会去管地方上的发展。
而淮海军建立的军政府不同,现在军政度直接将建制建立到了乡镇一级。
县级军政度下辖农业、交通、税收、财政、民政、教育等各个部门,还有与军政府平行的警察局、监察院、法院。
所有的行政权力都集中到了军政府的手中,不再依赖地方上的士绅地主。
这种模式虽然需要大量的基层官员,但是运行起来却更加的高效。
刘榕感觉自己虽然只是军政府一个参事,但是手中所掌握的权力除了军权以外,不亚于原来的巡抚。
这次北上,刘榕的心中是非常激动的,他今年只有四十几岁,也只是一个举人出身,现在在淮海军做事,早已经绝了继续科举的心思。
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这次可以跟两位朝廷的军机大臣进行面对面的谈判。
在大清文人的眼中,朝廷的军机大臣那算是文臣的极致了,相当于以前宰辅一般的人物。
当然了,激动归激动,他毕竟是代表淮海军的去谈判断的,要维护淮海军的利益,代表的是淮海军的形象,所以在气势上绝不能弱于对方。
正厅之中,四人分做两边,互相做了介绍,杜、彭二人也没有在意这样的安排于礼不合。
按照官职来算的话,他二人怎么也是朝廷的上官,而对面二人一个是一个武官,一个是个举人,连品级都没有。
不过都这种时候了,再去纠结这些就真的要被人家笑话了。
“二位大人这是来宣旨的吗?难道朝廷已经同意了我们提出的几点小要求。”王啸先入为主地说道。
他知道清廷是不可能同意这些要求的,先入为主地这么说就是要给杜彭二人一个印象——就是我们觉得这些要求很合情理,应该都被同意。
“这……贵军提出的这几点要求,多有逾越之处,让朝廷如何能够同意。从来没有朝廷的军队胆敢提出这么过分的要求,淮海军还是朝廷的军队吗?”杜翰一时语滞,不过很快反应过来,抓住了淮海军的软肋开始反击。
淮海军并没有公开造反就还是承认自己是朝廷的军队,自然要听从朝廷的差遣,这就是拥有大义名分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