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丰是淮海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淮海军重要的研发基地、军事基地。这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
扬州以及高邮,这两个城市非常的近,以后肯定要一体化发展,这里将是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以及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江宁将是淮海军的政治中心,同时会发展配套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
安徽省会重点开发庐州和安庆两座城市分别辐射江北和江南部分。以往的安徽是南重北轻,发展的重心全在南边,所以董书恒准备将安徽省会放在北边的庐州,带动安徽北部的发展。
这个贫穷的皖北才会是动乱的皖北。历史上捻匪爆发于安徽北部,跟这里的穷密切相关。
淮海军治理了洪泽湖以及淮海,让安徽北部的自然灾害大大减少,农业生活渐渐恢复。
几个重要矿藏的陆续开发也为安徽北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安徽北部的士绅势力被捻匪破坏的很彻底,正好让淮海军的农场进驻,这里直面河南,有了这些农场作为支撑,以后无论是防御还是向北进攻都很方便。
安徽中部是士绅豪强的重灾区,这里的豪强自古以来就不服管制。淮海军自从当初一进驻开始就予以坚决的打击。
为此,当地最初的时候,冲突暴乱不断,淮海军不得不抽调了几支守备部队过去。大军正面压缩豪强的空间,特战队配合进行定点清除。
大量的豪强家族被集体迁走,送到海外的农场劳动改造。终于让安徽中部的风气为之一正。
安徽的南部自古文风很重,世家大族很强大,不过这里经商的氛围也很浓重。
而且这些大族在太平军的统治之下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力量被削弱。
对这些家族,董书恒采取了拉拢、引导的方式。一方面以救世主的方式将他们从太平军的统治下解救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积极引导这些家族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并且吸收一部分这些家族的人才进入淮海军的队伍。
皖南的徽州可是人文荟萃之地,很多家族都有人在清廷做官。
要是将这些家族捆绑在淮海军的战车上,那么相当于在满清内部安插了一批人。
皖南这里也是丝绸、茶叶的重要产地,是淮海军重要的出口原料供应地。以平和的方式接收这里还有利于这里经济的恢复。
关于世家大族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时候,董书恒就没有将其当做敌对的一方。
董书恒知道,即使华夏以后发展了,世家大族的问题依然会存在,这跟国人的家族意识有关。
事实上不光是华夏,很多国家都存在世家大族的问题。人类的出于对相同血缘同类的亲近,本能地更加信任同族的人,也会为同族的人谋取利益。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办法完全消灭。即使消灭了或者拆散了几个大家族,还会有新的家族出现。
南边的江西,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很低调。但实际上江西是最早形成的省份而且其疆域一直都是比较固定。
江西省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赣江鄱阳湖的水系形成的,其四周有一圈山脉将其围了起来。
赣江及其各大支流就发源于这些山脉,整个江西南高北低,所有的水最后都流入鄱阳湖,汇入长江。
而且江西跟苏、浙、闵、粤、湘、皖六省交届,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淮海军以后要想快速地控制江南地区,就必须要做好江西地区的部署。
在江西,淮海军会重点发展南昌、赣州,建立一条赣江经济带。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也会得到提高和加强。
赣州将成为一个军事重镇、物流中心。通过赣州可以加强同广东福建的经济往来。
董书恒虽然现在不准备占领这几个省份,但是经济方面的渗透一直在进行。
在赣州储备物资,囤积兵力,一旦有事就可以迅速发兵闵、粤。
浙闽粤三省的商贸经济比较发达,商人在地方上的力量实际上很强大。
浙江的商人已经被淮海军拉上了战车,福建的商人其实和南洋华人关系甚密,通过他们也跟淮海军建立了不错的联系。
但是广东的商人,因为立场的原因,跟淮海军发生过冲突。直到现在还没化解,现在他们龟缩到了广东,依然围绕在现在任广东布政使的吴健彰的周围。
第二三三章 克里米亚的战事
吴大人深知自己得罪了淮海军,没办法冰释前嫌。
他跑到了广东,凭着自己跟洋人之间的关系,倒是在广州混的风生水起。
两广总督叶名琛非常器重吴健彰。因为吴健彰帮助叶总督建起了一支新军。
是的,吴健彰学着淮海军,跟广州的英法商人购买武器,建立了一支近五千人的新军,这支新军划在总督叶名琛的名下。实际上还是吴健彰的人控制。
前面已经说过,咸丰放权让各地筹建新军,采用西洋步操。但是光是装备的钱各地都凑不出,新军可是要自己养,哪有团练好,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
所以各地组建新军的效果并不好。不过这更加彰显了吴健彰的出众。
在咸丰四年初镇压两广天地会起义的战斗中,吴健彰的手下新军派上了大用场。
吴健彰本人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叶名琛最看中的人。
董书恒自然也知道吴健彰的小动作。但是吴健彰现在俨然成了英法在广东的代言人。
英法在中国只有两个可以沟通的官方对象,一个是董书恒的南洋衙门,一个就是吴健彰的广东布政使衙门了。
至于清廷,他们还跟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一般,拒绝跟洋人沟通。
英法无非是试图用广州商人让淮海军在商业上妥协,但是吴健彰他们并没有控制货源,根本没办法跟江浙商人抢夺出口商品的话语权。
唯一可虑的是吴健彰他们在广东大肆走私鸦片,攫取利润,弥补他们在进出口领域的损失。
董书恒对此恨之入骨,但是现在淮海军正跟英法处在蜜月期。
董书恒需要这两年宝贵的发展时间,所以他现在还不能动吴健彰这个人。
即便如此,董书恒还是加强了对鸦片走私的查处。
英法是不能讲鸦片直接卖到清国内地的,因为现在在中国贩卖鸦片还是非法的。他们只能在外海将鸦片出售给那些不法的中国商人。然后由这些人倒卖进来。
所以董书恒就专门盯着那些走私鸦片的商人。
鸦片的走私成本很高,只要被查处几次,这些人就基本上要破产了。
那些不不法商人为了走私鸦片甚至发明了一种速度奇快的船只。朝廷的缉私船根本就追不上他们。
但是在长江口这些人处处碰壁,上海海关的缉私汽船很容易就能抓到他们。
在路上他们也讨不到好,淮海军在地方上的管控了很强,有着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
他们要是假扮外地客商,很容易就被地方上的民兵查到。
不过吴健彰他们现在也学聪明了,避开淮海军向清廷的其他地方走私鸦片。他们反正只要能赚到钱就行了,管他是谁的钱呢。
董书恒非常清楚,他现在跟英法之间保持的相对良好的关系都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
所以,董书恒一直让情报部门全力收集有关克里米亚战争的情报。
情报部门甚至在法国的公使馆中安插了眼线,以从法国国内发来的通报中获得克里米亚战争的战况。还有有一些消息是通过西方来的商船那里获取。
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支舰队规模十分可观。
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力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
英法舰队战舰都是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一天之后,土军在西塔特击败俄军的进攻,这是俄军的一翼。
1854年2月6日,俄罗斯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
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一世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
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欧洲大战。然而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
普鲁士对1850年俄罗斯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罗斯火中取栗。
董书恒在实际上早就知道了普鲁士对俄国的态度。阿达尔伯特亲王早就已经跟董书恒说过了普鲁士准备放弃跟俄罗斯的同盟。
而董书恒也向阿达尔伯特亲王表明了自己对俄罗斯的态度,并且言明了自己和俄罗斯很快就要打一仗。
而奥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测了,尼古拉一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奥地利的背叛。
21日,俄罗斯政府宣布与英国和法国处于战争状态。俄罗斯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
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
1854年4月5日,英国陆军在加里波利登陆。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
由6万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星期内拿下俄罗斯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这个目标很有限,目的是消灭俄罗斯的黑海舰队,结束俄罗斯在黑海的优势。这符合英国的愿望,对法国而言,开战本身就达到了目的。
随着更多的部队到达,联军开始向君士坦丁堡进发。当地的酒和女人非常便宜,梅毒在联军士兵当中非常普遍。
当地的卫生条件非常糟糕,英国的后勤也同样糟糕。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军的后勤训练被荒废了。
大多数军官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哪怕是低强度殖民地冲突。法军情况要好的多。
拿破仑被打败了,但法国并没有失败。法军陆军仍是欧洲装备最好、组织最完善的军队,很多军官拥有作战经验,后勤系统也很有效。
武器装备方面,英法的优势来源于新式线膛步枪——米捏步枪。线膛步枪相对于滑膛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
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码(一码约合0。914米),并且精度很低。
而线膛步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码。法军在1840年代后期率先装备了米捏步枪,这使得它在同时期列强陆军中拥有巨大的技术和战术优势。
新步枪带来新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散兵线队形可以进一步拉大,避免被对手火力密集杀伤。而对手的密集队形将在更远的距离上遭到精确火力射击。
此外炮兵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因为野战火炮的典型射程大多数在1000…1500码,有的轻型火炮甚至只有600…800码,相对于步枪射程优势变小。
炮兵的作用变的类似后来的机枪,作为步兵的火力倍增器。尽管高层反映迟钝和对线膛步枪的不信任,英军还是在1851年装备了1851式米捏步枪,这构成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陆军的主战单兵武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英军陆军的参战部队包括4个步兵师,1个轻装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整个师在6000人左右。
法国陆军的参战部队是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编制情况和英军差不多。
根据当时的炮兵技术水平,法军的做法更适应实战需要。骑兵在法军中的地位比起拿破仑时代大大下降,新式米尼步枪使得骑兵突击力下降,因此法军很少使用大骑兵军团。
英军指挥官是拉格伦男爵,一个平易近人的贵族。法军司令是阿尔芒·雅克·勒鲁瓦·德·圣阿尔诺元帅,法国大革命造就的新一代法国军人。
1854年4月20日,俄罗斯遭到开战以来的最大打击,普奥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
中立的理由显而易见,但沙皇看不到这一点。神圣同盟在最关键的时候失灵,使他感到沮丧和愤怒。
仿佛为了给沙皇伤口再撒一把盐,英法舰队在1854年4月22日炮击塞瓦斯托波尔,表明英法准备实实在在跟俄国打一场战争。
战争还在继续,至少没有传来战争结束的消息。
以董书恒对俄国人的了解,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现在正值夏季,俄国人肯定会把战争拖到冬季。
俄国人总是不自觉地认为他们的士兵在冬日了会获得优势。
因此董书恒认为至少明年春季之前,战争是不会结束的。
从这些情报中,董书恒能够看出两点问题,一个是英法军对正在收到疫病的困扰,疫病给英法联军带来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兵团的远距离投送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