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这时,一名复兴军的观察团军官,出声问道:“英王是准备沿着狭长的河道一路攻下去吗?”
“正是如此。”陈玉成简单地回答道,“不知道阁下有何高见。”
“英王,在下以为,英印军不可能在阿萨姆沿河地带的每一个地方都驻守重兵,他们的兵力一定是不均匀分配的。”
“那么为什么要一个个地去拔除敌人的堡垒呢?我们为什么不跳过那些小的堡垒。直接奔向主要的目标呢?”
见陈玉成没有表态,这名年轻的复兴军军官继续说道:“我们军校中将这种战术称为‘蛙跳战术’。但是当我方的力量远远强于敌人,又需要快速地达到某个目标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战术。”
“如果英王担心自己的后路安全,完全可以分出一定的兵力来看住后路嘛。”这名军官说完后见陈玉成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以为对方是看不起自己,索性不再说话,他也是只是一片好心而已。
“哈哈,好,这位小将军说的这个主意真好。不知道阁下尊姓大名。”陈玉成突然笑了起来,将众人给吓了一条。
“哦,在下刘铭传,江宁陆军学院步兵科中尉学员。”这个小将不卑不亢地说道。
不要看陈玉成位高权重,他的年纪也不大。大家都是年轻人,相互之间交流起来其实没有那么的拘束。
“小刘中尉,后面就跟在我的身边吧,本王对你的这个蛙跳战术非常感兴趣,你再跟我好好说说。路上还有时间,无论是哪种战术,我们都要将江的上游给占下来。”陈玉成似乎对这个人很感兴趣,因为陈玉成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血性。
这个复兴军的陆军学员竟然是杀过人的!
……
新京城之中,董书恒正在接见一个年轻的文官,此人的身量颇高,面貌俊逸,祖籍是安徽庐州合肥。他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其业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渐甫,这次派你跟这个缅甸王子回去,你有没有想好怎么做?”董书恒看着这个三十出头的文官问道。
“渐甫明白,只是不知道总统是希望今后缅甸王国内附,还是仅仅是让缅甸王国牵制英国人。”
“当然是前者了,但是这个目标很难,缅甸一直是以中南半岛的大国自居,让他们彻底的臣服很难。当前还是让他们帮忙牵制英国人比较现实一些。你可以将你说的两个问题当作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李渐甫一直在京中做翰林院的编修,实际上就是没有正式编制的官员。可以说是那种最名不见经传的。这样的文官在京城可谓是多如牛毛。
华夏从京官中重新选拔官员之时,他的成绩算是比较好的,最后被理藩院录用,在新京的各大官衙之中,理藩院是旧官员最多的一个部门。
但是理藩院这么多的官员,董书恒为什么派这个李渐甫去缅甸这么重要的地方呢?
董书恒又为什么派人去缅甸呢?这个缅甸的王子又是怎么回事?
这要从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说起。
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英分舰队借口保护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缅甸船只并炮击岸防工事。
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作出新的更大让步。
遭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分舰队装备有159门重炮)。
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
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
在这次战争中,缅甸国王蒲甘胆小懦弱,毫无作为,坐看缅甸失去了整个下缅甸地区。
这次缅甸的王公大臣们不愿意干了,他们站了出来共同反对蒲甘的当政。
于是,在1852年的12月,缅甸国王蒲甘被迫退位,由他的弟弟曼同来接任缅甸国王。
但是这个曼同同样是一个懦弱之辈,他上任之后也不提收回领土的事情。现在下面的大臣同样对其不满。
不过也是因为这个国王的懦弱,华夏收回缅北的土司才没有受到阻碍。
当然,缅北的土司只是缅甸与华夏之间的缓冲,他们以前臣服于缅甸也不给缅甸交税的,反而缅甸王国每年要给他们大量的赏赐。
但是,下缅甸就不一样了,仰光是缅甸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缅甸出产的宝石和名贵木材都要从这里出口。
这里是缅甸重要的财源,多少缅甸的贵族都在这里有产业。所以丢失下缅甸是那些缅甸贵族所不能容忍的。
这次缅甸前来朝觐,是由缅甸的王子迦罗亚带队。据说是这个王子主动要求带队来华夏的。
从一开始,董书恒就知道这个缅甸王子伽罗亚有问题,缅甸是情报部重点关注的一个国家,董书恒手中关于缅甸的资料还是很丰富的。
在缅甸,伽罗亚不能够明面上反对自己的父王,但是实际上他是一个主战派。
许多的王公大臣已经在暗中倒向他。这次他到华夏来就是想要获得宗主国支持。
对于这个王子,董书恒很感兴趣,这是一个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
如果养不好的话,以后有可能就要遭受到反噬。
不过,董书恒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与这位王子签订了一份密约。
华夏支持这位王子登位,并且派遣教官帮助缅甸训练新军。
缅甸则向华夏称臣,董书恒甚至还批了一笔贷款给这个王子,以缅甸的税收作为抵押。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华夏帮助缅甸收回失地之后,缅甸将其东部的克伦和丹那土司交给华夏管辖。
这就是董书恒的印度洋出海口战略。
到时候现在华夏控制的掸邦高原和其南边的萨尔温江流域就可以连成一体。华夏将把暹罗和缅甸彻底分开。
同时可以依托这里,加强对两国的控制。
第四一三章 给英国佬添点乱
实际上,缅甸王国在和英印军的对抗中,表现得比满清还要强。
一方面,缅甸复杂的丛林地形以及雨季那恶劣的气候条件,会给敌人的进攻带来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另一方面,缅甸的军队确实有一定的战力。
他们现在还不是被英国人殖民之后的那种懦弱的殖民地百姓。
缅甸王国人还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大国,他们的骨子里面还有那种作为大国的尊严。
董书恒这次愿意接受那伽亚的提出的要求,就是基本上确定了收下缅甸王国这个小弟兼打手。
这也意味着缅甸王国将会继续存续下去。
但是华夏必须要有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
最后,董书恒只能选择萨里温江下游以及丹那地区。
这里的毛淡棉、椰城和土瓦都是优良的港口。
华夏的铁路可以沿着掸邦高原一路南下,将这里连接起来,萨里温江的河运也可以开发。
这里并不是缅甸王国的核心地区,与北部一样都是处在土司的统治之下,所以那伽亚愿意割弃这里。
缅甸的核心地区在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上下缅甸地区,为了能够收回下缅甸地区,那伽亚舍弃东部的那些缅甸羁縻之下的土司,显然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另外,董书恒选择缅甸王国东部这个狭长的地带。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将缅甸和暹罗割裂开来。
当然,董书恒不是出于爱好和平的目的。
缅甸对外征战,除了北方的宗主国之外,有两个主要的方向,一个是西边的孟加拉地区,第一次英缅战争就有这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就东面的暹罗。缅甸和暹罗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在中南半岛的主导权,双方之间的战争一直接连不断。
现在华夏直接插在两者之间,以华夏的国力和体量,这两者都没有可能再对华夏进行挑战。
缅甸现在只能依靠华夏跟英国人斗。
至于暹罗,他现在就处在华夏的包夹之下。其国内的经济命脉也全都被华商掌握。
他根本就没有蹦跶的肯定性。
所以这两个国家只能老老实实地做华夏的藩属国。
因为两国不再接壤,所以也就不存在互相攻伐的可能性。
这样缅甸王国的东面和北面就都被堵上了。
他要是往外扩张就只剩下西边的孟加拉地区。
恒河下游冲积平原那么多肥沃的土地,一直被缅甸王国所觊觎。
等缅甸在华夏的支持下收复了下缅甸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必然是向西边跟英国人争夺孟加拉的控制权。
这样,董书恒在印度东北地区就有两个强有力的打手,一个是久经战阵,全民皆兵的天平圣军,还有一个就是一直叱咤南方的缅甸王国军队。
由此,董书恒在南方的布局算是基本上完成了。
至于暹罗这个国家,董书恒也没有准备去动。
暹罗的经济命脉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南洋的华商势力控制了。甚至是现在的王室和大家族都有华人的血统。
现在华商在南洋的势力比以前更加强大。
在华夏祖国的支持下,这些华商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除了那些占据一块地方建立一个小国的华人大家族以外,很多拥有大种植园的华商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以前南洋的洋人都会限制华人,不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这些华人想要去洋人那里大规模地购买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时候,在南洋,华人要赚钱可以,但是不能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殖民者只允许由他们去保护华商,这样华商就只能够依附于殖民者。
当这些殖民者觉得华商的势力太强了之后,只要在这层保护上面打开一个缺口,那些如同恶狼一般的土人就会蜂拥而至,将华商辛苦积攒的财富瓜分一空。
然后遍体鳞伤的华商们再次重新起家,他们就像是洋人种的韭菜一般。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今后的中南半岛,将有华夏插在那里的两只脚,一只沿着澜沧江掌握原来的南掌、真腊,直插暹罗湾,还有一只就是沿着萨里温江到达印度洋。
有这样的两个触角,董书恒相信未来那些引领华夏前进的人一定能够做到完全掌控中南半岛。
李渐甫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尤其是会做官,在权谋方面不会压不过那些缅甸王国的王公大臣。
这次派遣他到缅甸王国名义上是去册封缅王,实际上是去帮助这个那伽亚上位,然受重整缅甸的朝政,组织大军进攻下缅甸等被英国而你占领去的缅甸王国领土。
这样可以为西北边的太平圣军分担一些压力。
无论印度还是下缅甸都是英国人无法轻易放弃的。
以现在英印的实力,组织个十几万的大军是很轻松的事情,当然这是只殖民地的印度和孟加拉仆从军。
这么多人要是都是进攻石达开,他们那边还真不一定撑的住。
董书恒一直在考虑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华夏与大英帝国的关系。
他相信英国人也同样在做着准备。
而他的准备就是用印度的来将英国人给拖住。
印度可是英国人的明珠,他们无论承受多大的损失都会要保住印度。
同样的,为了印度,他们也会放弃其他所有的战略目标。
董书恒的这一招不可谓不狠辣。你要是以为华夏在印度就只在东北部做了安排就太low了。
让我们将视角从地图往左上角转移。那里是爱乌罕,对就是那里。
那里与英属印度殖民地的西北省紧紧相连。
这里也是英属印度获得鸦片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所以英国人非常重视这里,并且在这里的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哨所。
为什么要保护的那么严实,因为当地的俾路支人以及爱乌罕人部落经常会对英印的商业设施进行攻击。
无论是英印殖民地还是爱乌罕王国对这里的统治都是比较薄弱的。
以前华夏的触角伸不到这个地方,但是现在,爱乌罕已经向华夏称藩,两者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华夏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爱乌罕。
这些爱乌罕人最喜欢的华夏商品就是丝绸和火枪。
每一个成年的爱乌罕人都应该有一把弯刀、一匹马还有一把火枪。
而英国人因为一直觊觎爱乌罕地区,因此一直封锁对爱乌罕地区的武器输入。
现在华夏的商人已经打通了西域到中亚再到爱乌罕的贸易通道。
华夏产的火枪,除了后膛装的步枪以外,无论是滑膛枪还是线膛枪都被加入了与爱乌罕的贸易清单。
随着这些火枪一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华夏商品。
各种华夏产的生活用品、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