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人们可以在开拓团的周围定居,依靠他们用皮草换来的粮食渡过冬天。
而那些年轻强壮的猎人们则可以成群结队地去北方捕猎,获取冬日里的优良皮毛,而不用在担心自己的家人。
再或者像格笛安这样帮助开拓团办事儿也能养活一家人。
格笛安穿着厚实的驯鹿皮衣服,手臂和膝盖的地方都用海豹皮进行了加厚处理,带着自己的雪橇犬将粮食物资不断的顺着冰面运送道前方。
突击队也会自己就近补充物资。他们寻找棕熊的洞穴,寻找森林中的鹿群,使用一切办法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而英国人则寸步难行,除了指挥官率领的主力部队之外,其他的部队都被分割包围在一个个点。
等他们的物资消耗完了,这些英国人将不战自愧。
“弗兰克,轮到你去值守了。”一名军官走到弗兰克的身后,一脚将他给踢醒。
弗兰克刚刚还在做梦,他梦见了在家里过圣诞节。突然被叫醒的他有些恼怒,但是因为胆小,他不敢发作。
他昏昏沉沉地将毛毯裹在身上,然后提起自己的枪就向外面走去。
此时已经是下半夜,外面正是最寒冷的时候。
开门的一瞬间,刺骨的寒风就像是刀子一般向弗兰克迎面吹来。
弗兰克瞬间打了一个激灵,长长的眼睫毛上一层白霜长了出来。
白皙的皮肤更加苍白,嘴唇也冻的发紫,这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吸血鬼。
因为裹着毛毯,弗兰克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营地周围是用原木中间包土建成的三米多高的围墙。
围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哨楼。
弗兰克执勤的地方就在这些哨楼里。
见到弗兰克来了,F号哨楼里的哨兵彷佛是立马活了过来,拿起自己的步枪就往营房跑去。
哨楼里面点着一个火盆,让里面比外面要暖和一些。
但还是比营房里面要冷。
弗兰克找到一个角落坐了下来,他对自己的前途非常的担忧。
原本准备出来当兵,赚上一笔钱,就能够将家中租钟的那十几亩地给买下来。
是在不行,还可以优惠在新大陆这里得到一块土地,到时候可以将父母都给接过来。
在大英帝国,他们这样的屁民生活的也很艰苦。
不一会儿,外面想起了轻微的声响,弗兰克还以为是自己的同伴过来了。
每一个哨楼里面都有两名士兵值守。
弗兰克没有动,这样寒冷的夜,哪怕是敌人都不会出来吧。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影闪进了哨楼之中。
哨楼的大门被打开的一瞬间,弗兰克闻到了被硝制过的兽皮的味道。
他抬起头,看到了一个殷地安人的面孔。
突然出现的陌生面孔,让弗兰克的心跳勐的一滞,他本能地举起自己的火枪。
但是那个殷地安的动作更快,一根短矛已经笔直地捅进了他的喉咙。
弗兰克想要去大声示警,可是嘴里面咕噜咕噜地冒血,却是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
营地的四周,一道道人影从三米多高的围墙翻了进来。
这是复兴军北极先遣队的战士来了。
这样的初冬天气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威胁,即使是在北极圈里的冬季,他们都能够出来战斗。
他们身上的兽皮衣服很好地保护了他们。
冷兵器和热兵器的配合,让他们能够在极端的天气里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
特殊的人员构成,让先遣队的战士之间能够很好地分工协作。
这是一支极地的杀戮军团。
第七九九章 邦联体帝国?
先遣队的到来,打响了复兴军在汉唐地区反攻的号角。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也就只有北极先遣队这样特殊的军队还能够展开正常的进攻。
鹿首带着先遣队早就已经从北方回来,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动手,因为他们在等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汉唐地区今年的第一场暴风雪。
在正常的条件下,先遣队与英国人正面作战,其实一点便宜都占不到。
先遣队中那些土着士兵和扶桑兵的正面作战战术还不如英军。
他们的特长就是对极地环境的适应。
以及在这样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按照刘青南的方桉,开拓团这边先剪除英军外围的兵力,然后再通过不断的骚扰,让英军的主力向南撤退。
他之前调集的兵力已经到位了,而且已经在南边准备了一个口袋等着英军钻进去。
这个方桉还是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英军只有往南活动才能摆脱这恶劣的环境。
他们要是往东撤退,依然会处在暴风雪之下。
在英军的指挥官看来,此时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复兴军,而是恶劣的天气。
在靠近森林边缘的沿河开阔地上,英军的主力正在休息。
此时的他们看起来已经非常狼狈,士兵们此时也管不上什么体面,原本背在身后卷得整整齐齐的毛毯,现在都被他们裹在身上,似乎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谁也不愿意拿下来。
今年的这场暴风雪比往年至少早来了半个多月。
原本英国人也是有准备的,毕竟他们在加拿大地区殖民多年。
但是刘青南的一场大火将英军准备的所有越冬物资几乎全部付之一炬。
到现在英军的后勤补给线还没有打通。
要不然英军的指挥官也不会那么早撤退了。
因为冬季的物资携带起来太麻烦,所以英军原本就没有携带多少越冬的物资。
他们对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太过自信了。
在后勤基地被刘青南给烧了之后,英军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很难从容地撤退了。
开拓团的骚扰此起彼伏。
就连他们的主力部队都会受到伏击。
这个时候,要是英军保持主力部队聚集在一起,他们就没有办法去追击那些伏击他们的复兴军。
开拓团的打法非常的灵活,每次伏击都是见好就收,绝对不给英国人反包围的机会。
所以英国人要想追到他们,就必须要派人追到林子里面去。
这样他们就势必要分散兵力。
那样的话,就再次中了开拓团的埋伏。
因为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中一般躲藏着好几支开拓团的突击队。
英国人的追兵追进林子之后,开拓团就会召集人手,集中优势的兵力将这支追击的英军给吃掉。
这种打法让英军的指挥官头痛不已。
那个幽深的原始森林就像是拥有魔法一般,会将进入里面的所有生命全部吞没。
英军只能采取抱团的方式,对那些如同苍蝇一般的伏击者不予理睬。
但是在对方没日没夜的骚扰之下,英军的行军速度惊人的慢。
有时候一天只能行军十英里不到。
战士们因为要应付敌人夜间的偷袭,一个个非常疲惫,整支队伍士气低落。
英军的队伍一直沿着中部的湖区西岸向南撤退。
这是他们当初进军的路线。
现在也是他们唯一的路线了,此时向东都是湖泊和沼泽区域,跟本就没有道路。
现在他们所在的湖西道路,还是开拓团这几年一点点修建起来的。
英军就这样以龟速撤退,直到第一场暴风雪突然间提前到来。
英军陷入到了现在的困境之中。
远征军指挥官想到了拿破仑当年五十万大军是怎么样在沙俄失败的。
想必那个时候的弗兰西军队也处在严寒的困境之中。
无尽的严寒会消弭掉战士们最后一点士气,最终让这支几万人的队伍走向崩溃。
英军的指挥官还是清醒的,他知道当务之急就是要撤回去。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刘青南从加华调来的四万军队已经在温尼伯格西斯湖的西岸给他们布置好了一张口袋。
英军自然知道有一支华人的军队之前突袭了温尼伯城。
但是根据情报,那是一支骑兵,人数也并不多。
后来加拿大省总督赫德爵士也从新派兵收回了温尼伯城,那支骑兵部队彷佛就像是消失了一般。
英军的指挥官知道,对方会在什么地方等着他们。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支规模不大的骑兵部队现在已经变成了几万人的大军。除了华尔带走参加南北战争的军队以外。
加华的军队主力几乎全部被刘青南给拉了过来。
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然是董书恒的受益。
加华这里的军官基本上都是直接当面向董书恒宣示效忠的。他们是董书恒的家臣,只会按照董书恒的指示去行动。
原本董书恒不想让加华与北方的汉唐都护府又太多的交集。
因为他希望加华能够在复兴军之外保持相对的独立。
而且加华的军队参与到对英军的作战也会暴露加州的真实实力,甚至会刺激到南北双方。
但是董书恒最终还是做出了由加华出兵支援汉唐地区的决定。
有汉唐地区在北方,那么加华在阿米利亚就不会那么孤立无援。
综合来看,在整个北阿米利亚地区,还是白人的势力比较强,南北双方加在一起,白人的人口有三千万,而加华的华人数量只有大概五百万人,即使包括那些扶桑、半岛和安南的移民,也不超过千万人。
而且米利坚的北方州还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南方州又有丰富的原材料。
这些加在一起的话,加华难以跟对方对抗。
帮助汉唐地区一举将英国人给打趴下,利用这次谈判,划分好与英国人之间的界限,接下来汉唐地区稳步发展的话,也能够成为加华的一大助力。
几万人的英军队伍如同一条巨蛇一般,蹒跚地向南移动,终于他们走出了风雪代。
温尼伯格西斯湖的西南岸,风雪还没有侵袭到这里,森林的边缘还能够看到一点点的秋意,再向东边行军一百多英里就到温尼伯城了。
到了那里,有了城池的保护,有了后勤补给物资,他相信英军足以抵抗这些敌人。
经过这么多次的战斗,英军指挥官也看了出来,这些复兴军的战斗力有限(他将这些开拓团的民兵当成复兴军了)。
离开了风雪的困扰,整个队伍的士气立马又活了过来。
士兵们有了希望,意志也不再那么的消沉。
就在大家一个个满心欢喜走出来的时候。
敌人的伏击再次开始。
英军上下都以为依然是一次跟之前差不多的伏击。
可是这次敌人没有打几枪就跑。
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火力覆盖。
加华军队一共集中了五十多门火炮,对英军的行军队列进行了勐烈的轰击。
在接近一刻钟的火力覆盖之后,加华军队和开拓团的民兵,总计将近十万人,对着三四万人的英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战场前后绵延十几英里,英军被分割包围成为三段。
加华军的战斗力几乎可以赶上复兴军的正规军。
这次英国人也感受到了。
他们位于南部的军队最先被击溃。
在加华军队的强大火力以及人数优势的加持之下。
英军南部的先头部队仅仅坚持了两个小时,就最终瓦解。
接下来加华军向北边推进,配合北部的开拓团进攻英军的后队。
这场决战从上午打到傍晚,开拓团的民兵与加华的军队几乎全部出动。
加华这边几乎拥有与复兴军正规军想通的武器配置。
谁叫这里是董书恒为自己设置的一个退路呢?
……
星加坡,英国人被赶走了之后,岛上的四大家族成立了一个海峡共和国,统治的范围包括了星加坡岛以及周围海峡中的附属岛屿。
此时,岛屿上已经恢复了秩序。
因为次大陆的战事,还有复兴军此时正在建设开发锡兰岛、波斯湾已经东非的一些军事基地。
星加坡港再次恢复了往日繁华。
这里原本就是华人在南洋地区的文化中心,文风最盛。
一个穿着儒服的中年人来到岛上已经有三天时间。
他的名字叫杨洋,原本就是湘南地区有名的一个儒生。后来曾涤生管理岳麓书院,聘任他当了书院的教授。
这两年此人名声大噪。
只因为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大华夏圈”辩证考》。
其中很多观点都跟董书恒当初设立大华夏圈时初衷不谋而合。
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现在本土能够看出大华夏圈深意的人不在少数。
最关键的地方是这个杨洋指出了大华夏圈如果这么发展下去,必将因为内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走向分裂。
藩属国之间的矛盾,藩属国与本土之间的矛盾。
这些在未来失去了强有力的外部敌人之后一定会被放大。
他指出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够紧密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