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丞相,伯约军略在大汉众将当中可谓是上乘,并且行军布阵也颇为精通,对于南中之事,再派一位熟悉那里风情地貌的人,此乱可定也。”魏延走上前来对诸葛亮拱手拜道。
魏延这句话受到了在场众人的赞同,并且邓芝与袁綝等人也都纷纷举荐姜维前去南中处理叛乱事务,如今他荣升征西将军,地位已经与魏延等人几乎平起平坐。
因此如果他要是没有独立统军掌兵的经验,那么这个地位也就自然会遭人眼馋,群起而攻之也不是没有可能。
坐在那里的姜维站起身来看向角落里的宁随,只见宁随微微点头,他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想立足于朝堂与军营,就必须接下这个重任。
于是姜维点点头,看向刘禅与诸葛亮拜道:
“陛下,臣姜维请求率兵前往南中平叛!”
看到姜维挺身而出,刘禅对于他的能力并不了解,于是他又看向诸葛亮,诸葛亮笑了笑说道:
“陛下,伯约能力出众,可以担当重任。”
见诸葛亮如此说,刘禅也就没有耽搁太多时间辩论,他连忙向姜维下诏道:
“征西将军姜维才能出众,朕准许你请战南中平叛,大汉军中精锐随你挑选!”
“多谢陛下,臣前去南中并非是去打仗的,而是去安抚这些南中人的,若想让敌人彻底服气,光打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施恩以达到让对方感到备受重视的目的。”姜维对于平定南中叛乱的问题颇有想法,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对于姜维这番话,诸葛亮仿佛看到当年马谡的影子,但他不是马谡,他也不会步入马谡的后尘,南中的问题现在已经全压在他的身上,还需要另找一人来辅佐他。
“陛下,臣还想请一位将军与臣一同前去南中平叛。”姜维抬着头看向在场的众人说道:“牂柯太守马忠。”
第120章 虽失黄权复得狐笃(祝各位端午快乐)
“听闻南中事务反弹?”
此时,牂牁太守府内,一名身着黑色袍服,看面相约莫三十余岁,脸色和善的人坐在太守书案前微微抬头看着站在眼前的主簿颇为惊讶地问道。
站在那人对面的主簿脸色颇为急迫与着急的点头道:
“张翼将军执法太过严厉,使得本来就已经平定下来的南中矛盾再度反弹,南中豪帅刘胄借此冲突起兵反抗驻扎在那里的军队。
而且南中族长孟获在调节矛盾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被刘胄围困在味县,现在孟族长被刘胄关押在味县,而张翼将军率兵打算救回孟族长,结果却被刘胄打败,现在双方僵持不下……”
只见那人脸色紧绷,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但他也只不过一郡太守,若插手南中事务这无疑是越级的行为,是要被治罪的。
但当他正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太守府门外来了一位下诏的使者,定睛一看眼前的使者,竟然是向朗。
“德信(马忠)啊,许久不见,近来可好啊?”向朗笑着走进太守府内,面对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大概十多岁的牂柯太守,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十年前的模样。
眼前的牂柯太守,正是姜维所举荐的马忠,也是被刘备所赞赏的人才,也常对诸葛亮谈论此人说“虽失黄权,复得狐笃”。
马忠字德信,本名狐笃,后改马忠,早年追随刘璋,后来刘备入蜀被刘备所赏识称之为贤才,在那之后马忠便作为全能型人才被诸葛亮所培养。
并且在夷陵战败后,黄权退路被魏军所隔断,被迫无奈投奔魏国,而马忠则是负责补充夷陵之战损失的兵力,与刘备交谈一番后,被刘备大为赞赏。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领大军进兵南中平叛,而后以马忠为牂柯太守,负责治理牂牁南中与益州百姓。
而在这段日子里,其他南中各郡南中人揭竿而起,唯独牂牁郡的南中人却依旧生活,丝毫没有受到干扰。
“光禄勋近来可好啊!哈哈……”马忠面对眼前的向朗,曾经他们在成都见过一面,一见如故,因此就成了好友,而如今向朗亲自前来,他颇为疑惑地问道:“巨达兄,此次前来,并非是来让我请兄长喝茶的吧?”
可见马忠的心思缜密,一点都没有普通人的迟钝,向朗微微点头,然后把诸葛亮的军令拿了出来说道:
“德信啊,丞相军令,你且看看。”
于是,马忠走到跟前接下诸葛亮的军令,他看着手上的命令满脸严肃,看完后他放下了军令朝着向朗拜道:
“还望巨达兄转告丞相,德信必不辱命!”
“哈哈,如此便好,德信啊,知道这次举荐你的人是谁吗?”向朗看着脸色颇为严肃的马忠笑着问道。
站在那里的马忠满脸疑惑地问道:
“何人?”
“姜维。”向朗微微点头回答道。
说到姜维,马忠有些印象,这段日子朝中上下和地方郡县都在流传着姜维在北方战场的事迹,并且他麾下的第十三营也因他的带领下而扬名,曾经的常败军的名号已一去不复返。
“姜维这个人我倒是熟悉,不过他怎么会认识我?”马忠还是不理解,姜维和他素来不相识,怎么会突然想起举荐他去南中治理事务呢?
而向朗也不理解,虽然他与姜维共事也有些日子,但他对姜维所认识的蜀国大小官员来看,姜维认识的人也只有跟随北伐的那些人啊。
“我也不清楚……不过你一直说要去南中处理事务,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向朗其实对马忠在牂牁当太守也是觉得有些屈才,但想想是历练,也就不足为怪了。
站在那里的马忠却对这个姜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自己与他素不相识,却举荐自己去南中处理叛乱事务,这让他十分疑惑。
而这次前往南中,自己作为副手协助姜维处理事务,基于这个条件,马忠决定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好好了解这个诸葛亮眼中的门徒。
………
“伯约啊,你与德信素不相识,为何要举荐他前往南中处理事务?”诸葛亮依旧有些不解,对于马忠这个人,他从来都没和姜维说过,他是怎么知道马忠适合治理南中的呢?
而坐在诸葛亮面前的姜维却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应对之策,他微微一笑说道:
“丞相莫非忘了伯歧?”
说到张嶷,诸葛亮突然想起马忠与张嶷的家乡都是巴西郡,这样一来就说的通了,张嶷与马忠相识也有十年之久,二人关系胜似兄弟,因此对于马忠,姜维想要了解,不是很难。
“原来是这样,伯歧与德信二人相识十年,关系甚好,这么长时间以来他荣升郡太守,而伯歧却是偏将军,不是说二人才能不同,只能说伯歧适合做武将。”诸葛亮挥着羽扇谈起张嶷心中也有了提拔之意,这次前往南中,他打算让张嶷也一同前去。
听着诸葛亮的话,姜维点了点头,对于张嶷的才能他的确看好,并且无论从性格上还是从身份上都适合当一员将领,只不过他现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伯歧,我想让他这次也去南中历练一番。”
诸葛亮和姜维的想法一拍即合,见姜维提出让张嶷跟随他同去南中,于是答应了姜维的要求:
“好,这次便让伯歧与你们同去。”
而这时,丞相府外走进一人,诸葛亮和姜维看向门外,原来是张嶷。
“哈哈,伯歧,正说着你,你就来了。”姜维站起身来面向张嶷痛快地笑道。
如今张嶷的地位与姜维彻底拉开差距,张嶷不过是一介偏将军,而姜维却是征西将军,无论在地位还是职权,张嶷远远不如姜维。
“拜见丞相,征西将军!”
“哈哈哈……伯歧呀,来,过来。”诸葛亮挥着手让张嶷走上前来说道:“亮欲让你与伯约和德信前往南中平定叛乱,如何?”
其实张嶷前来就是想提这件事的,但姜维和诸葛亮却先提了出来,这让张嶷内心顿时十分激动,难道自己参与南中事务的梦想真的就要实现了吗?
“这……丞相所言不虚?”张嶷双眼顿时尽是精光,他看向诸葛亮和姜维吃惊地问道。
诸葛亮挥着羽扇微微一笑说道:
“伯歧,你的才能完全可以在南中一展才华,何况听伯约说,你也想去南中参与事务,于是亮便满足你的愿望,这次平叛,与他二人同去,如何?”
听完诸葛亮的话后,张嶷却瞪大了眼睛,脸色毕恭毕敬地拜道:
“多谢丞相,征西将军!”
第121章 挚友元直致信一封
万里夜空,月明如水,在这月下漆黑的洛阳城内,一间府邸中的书房却灯火通明。
“哎……”
坐在书房桌案旁的人满头白发,脸色苍白,身体消瘦,身旁还有一名管家侍奉着他。
“主公,为何如此叹息?”管家心思缜密,他看得出来眼前这位日益消瘦的老主公心事重重。
那人却叹了一口气对老管家缓缓说道:
“昔日我离开刘备来到北地委身曹操,是为了家中老母,而老母亲却因我北投曹操而死。
现如今听闻西北战场蜀国大胜,连破陇西、南安和天水三座城池,进攻长安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可见啊,刘备得到了孔明如鱼得水,而孔明也得到了自己一生值得效忠的君主,虽然刘备离世,但他的梦想却依旧深深地影响着他,而这兴复汉室的梦想,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说罢,老管家皱了皱眉头,要知道在洛阳说这种话的人是要被问罪斩首的,但是却有那么几人可以破例对曾经在蜀国的过往与人交谈。
除了镇守南方的田豫、在北方当雁门太守的牵招以及曾经侍奉刘备的黄权等人,也就只有眼前的这位老者。
而这老者也并非别人,正是当年最先追随刘备出谋划策征战荆州的徐庶徐元直。
沙沙——
屋外传来阵阵树叶摇曳之声,徐庶抬了抬头,他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仗剑天涯,弃武从文后投身刘备,在夜里与他彻夜而谈……
“笔,我要给孔明写一封信。”徐庶拖着年迈的身躯缓缓动身,他的两臂如今也因多年伤病而无法提笔,但即使是这样,他也要用自己的手亲自写下这封信。
一旁的老管家连忙起身来到书案前毛笔架为徐庶挑选了一根大小合适的毛笔递给了他,并且又亲自研磨,待所有物品准备完毕后,徐庶来到书案前提着笔,双眼深邃注视着眼前的竹简,心中尽是感慨……
紧接着,徐庶右手提着笔颤颤巍巍的在竹简写下自己的话:
“吾友孔明亲启,见字如面,庶已离汉年二十有余,昔日庶追随先主于新野战曹仁,走荆州,而当操掳庶母,庶因老母而不得不背弃先主北上投敌,但却老母因吾投曹而刎,庶悲痛不已,终不为曹贼献一策。
自投曹今来已二十有一年矣,吾常常想起与先主南征北战,彻夜长谈之时,遣云长据樊城,派子龙与益德冲敌阵,庶为先主举荐于汝,先主问汝与吾比何如,吾答庶与孔明如繁星比皓月,惜今却只有追忆。
先主白帝托孤,孔明继承遗志兴复汉室尽心尽力,庶皆看在眼里,于魏之中,时常听见孔明捷报,魏军败绩,使庶激动不已,先主之志终得以继。
吾亦命不久矣,如今孔明事业如日中天,先主大志为孔明所继,庶虽无法回汉,但心却向汉,二十一年来,庶始终恪守诺言,绝不为曹贼献一策,可惜可惜,如今却无法见大汉中兴之日。
吾友孔明,虽身不见,但庶望孔明以月寄托,你我二人日夜相见,望君终有一日实现先主之愿,庶于苍天得见,死亦瞑目矣。”
写完这一札竹简的书信,徐庶热泪盈眶,他不禁想到当年与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人在荆州南征北战的日子,这个时候是徐庶最为快乐的日子。
“把这札竹简,放进信筒里,你亲自前往益州,把此信送给孔明,这封信的内容不必怕别人看到,哪怕魏兵查看也无妨,这件事我自会与陛下说。”徐庶抖着双手慢慢地将手上的竹简合拢,然后交给那管家说道。
坐在旁边的老管家见徐庶情感如此,怎能不为他完成这个任务呢?于是管家站起身来向徐庶拱手拜道:
“主公之任,我必以死完成!”
“如此就好,这件事就拜托你了,信送完后,你也不要再回来了,我命不久矣……”
徐庶清楚,自己已经活不长了,再临死前,就让管家把自己的话带到远在成都的诸葛亮那里,至于回不回信,他已经无所谓了,只知道他徐庶依旧心向先帝刘备之志。
那老管家此刻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