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原因,才是自然天灾,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灾荒在1941年下半年就开始出现了苗头。
首先是旱灾,41年下半年,降雨就远少于正常年份。1942年春,天旱无雨,夏粮收成无几。春旱持续发展,旱情波及全省,许多地方大秋作物无法下种,致使秋收所获甚微。1943年灾情更为严重,自春到秋久旱无雨长达八个月。许多水井干涸,河水断流,甚至人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极端高温和持续无降水天气杀死了通常在六月播种秋季收获的夏季作物,包括高粱、小米、玉米、黑豆和甜薯等,收成寥寥。
蝗灾也是一大杀手。蝗虫之多,遮天蔽日,十分罕见。蝗虫飞过来,简直像天阴了一样,太阳都看不见了。这样说并非夸张:大的蝗群方圆几里,如一片乌云般飘来,一落地,顷刻间就把几亩、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农作物吃得一干二净。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据南宫、巨鹿、隆平三个县统计,有524个村的庄稼一天之内就完全被蝗虫吃掉。捕之不及,杀之不绝,徒呼奈何,束手无策!
此外,这样的年份冬天还特冷,形成雹灾,落下的冰雹大者如鸡蛋,实为历史少见。
第三,即是政府救治不力,甚至地方政府还隐瞒灾情,通货膨胀,致使民不聊生,是为人。祸。当时主政河南的是河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李培基,他隐瞒灾情,迟迟不向中央实情报灾,导致国民政府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政府向这个地区所征的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而实质此时河南根本就难以完成军粮任务。
军粮供应使国民政府河南驻军与当地政府的矛盾激化。1942年1月,蒋介石作出人事调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办公厅主任蒋鼎文对调职务,汤恩伯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蒋鼎文、李家珏等河南军方高层均曾向重庆报过灾,但河南省政府方面则一直瞒报灾情。军、政双方的这种分歧,在1942年9月的西安王曲军事会议上发生了正面冲突,蒋鼎文当面怒怼李培基,河南旱灾灾情才为中央政府了解,开始减免军粮配额。
随后,中央派张溥泉和张厉生(河北乐亭人)前往河南调查。9月16日,李培基迫于中央压力,正式成立河南省救灾委员会;9月28日,李培基正式发表讲话,提出“今后本府决定将救灾一项,定为中心工作。”此后,整个河南省政府的运转,即彻底转入救灾模式。王曲军事会议上,中央直接减少了河南的军粮配额,并立即从陕西开始向河南运粮。
然而,此时的河南已经是水深火热,哀鸿遍地了!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的头上,那就是一座山!
不得已,蒋鼎文不得不放弃准备已久的“豫北会战”,阎锡山的反攻计划也被叫缓。面对泼天的天灾,前线部队不得已撤退,让出占领区,把灾民甩给日本人。可沦陷区的灾情同样严重,日军没有主动放粮的记载,伪省府也无力救灾。灾民一样的呼告无门,苦苦挣扎求生。
陷落在这样的时代,动荡无着的社会,人命真的只如草芥,随波浮沉,听天由命罢了。稍微一点风吹浪打,那就是个家破人亡,死无葬身之所的结果。
这就是身逢乱世的悲哀!
逼不得已的灾民,纷纷变身为匪。成群结队的开展抢粮、抢钱、吃大户的暴动。更有甚者,明确记载的国民党军受暴民袭击事件有数起,汤恩伯部被农民(土匪上官子平部)袭击缴械。当然八路军、日军也同样遭遇暴民抢粮袭击。饥饿求生的欲望已是逼不得已了。
身逢乱世,虽不能救济天下,但护佑身边人的安全,还是要尽全力的。
所以,陈龙哪怕是差点被徐家算计了,却也不得不最终薄以惩戒,毕竟还要依靠徐有进去大批量的买进粮食,预作准备,对抗天灾、兵祸。
最强区小队
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箭筒叫“毒龙”
“民以食为天,万古全同志,这一点上俺不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陈龙板着面孔,声音严厉的相当于是训斥了,面对着面孔红一阵白一阵的万古全,他很是霸道地说道:“俺不管你们是怎么个想法,俺是中王山区根据地的创始人,这支队伍也是俺一手带出来,周遭的乡亲大半都是俺的亲人、朋友,俺们生于斯长于斯,俺要对他们负责任!这一点上,俺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党派,别跟俺扯太远太大的理想、目标,俺也只有这么大能量,只能顾着俺这块土地为先!”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还真是人上一百,五颜六色。这不,刚摆脱了日军的围剿危机,万古全这一帮人就开始不安分了,开会直接就质疑上了陈龙的决策。
这陈龙哪里能退让?原则问题上,他可是寸步不让,特别是对部队的主导权和根据地的建设上,那是立足的根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话语权。所以,陈龙难得的爆发了一次。
“别激动,大龙。你现在是预备党员,说话要注意影响!”曲缙云看看场面有些难堪,不得不出面打圆场。
“俺真不是激动,可能你们不知道,俺几个可是土生土长的中王山人,你们可以问问三爷,哪年的沁河水会在八月份见了底的?起码俺这二十几年是从未见过的。”陈龙指指魏春生、谢大梁几个问道。
“那倒真是没有,就是俺这六十来年,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俺记得在俺三十岁那年,算是大旱的年份了,河水也还及腰呢,哪像如今都降到大腿跟了”陈三爷捋着胡须回忆道,“大旱之年,大灾之象。大龙这样做,俺是第一个举双手赞同的。”
“是呀,俺们现在队伍扩大了,人多了十来倍,地盘也扩大了许多倍,要养活的老百姓也更多了。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原来预备三年的粮食,现在估计只能支撑一年多点,恐怕还得喝稀粥才够!所以俺是支持陈龙的。你们不了解情况的就不要多插嘴了!”周云欣也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支持,而且话语还说的很不客气。
“确实,俺们对经济不精通,所以,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魏春生表态道,“至于说司令员的决定么,俺觉得大家都不要争了,就看看俺们从一个小山村。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吃喝不愁,队伍壮大,物产丰富,就啥也别说了。俺相信他的本事!”
“就是啊,现在俺们五六千人吃饭穿衣,还要拿饷,不多是俺大龙哥带着大伙儿一点一点挣出来的?有啥好质疑的!讨饭俺都跟着他去!”谢大梁说的更加干脆,说完还横了一眼万古全。
“就是,就是,”
“行啦,你们就不要再给他屁股上贴金了,都快忘了自己姓啥了吧!”曲缙云摆摆手,半开玩笑地嘲弄下陈龙,“这事就这么决定了,大家举手表决一下吧!”说完,他第一个举起了手掌。
这一次是军政联席会议,部队方面出席的有纵队部的曲缙云、陈龙、万古全、胡大康、谭思虎、魏春生,一团的谢大梁、萧志良、张友浩,二团的冯三才、鲁金宝、李春生等十二人;加上民政上的周云欣、陈三爷、陈羽、郑四巧、王庆、王兰、陈老山等七人;总共十九人。话说到这个份上,也算是统一了思想了,齐刷刷地十九票全票通过。
陈龙的提议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开展全员大生产。加大工业生产,全员开展农业生产,积极开展商贸,储备物资,尤其扩大粮弹储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艰苦岁月。第二点是要求力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要有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说到底就是一个“开源节流”,全力应对即将到来的灾荒。
按照陈龙的提议,鉴于根据地的扩大,已经掌握了好几处矿点,包括煤、铁、铜、金等几样矿藏都有出产,有必要单独成立一个矿产部。经讨论,新成立的矿业部,部长由洪旭担任,全面负责根据地的矿产勘探和开采。栗山那边的民政由洪旭的副手鲁思新负责。
农业上,第一个就是在山里建立小型水库蓄水;在山间低洼处开凿水井,尽力保证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全区开展开荒扩种工作,多种耐旱粮食,如玉米、高粱、番薯等物种;各部队都要组织垦荒生产,划分责任田地,力求自结自足。
工业上,增加一个棉纺目类,尽量多招收受灾的灾民,尤其是妇女,力求让她们以劳动换取粮食物资,做到不吃闲饭。相应的半手工纺织机械、印染技术全部交工业部专人负责。缺乏技术就派人出去学,到大城市厂家买技术。
至于军工上,陈龙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单兵火箭筒的开发。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用于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装甲车辆、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军事器材和摧毁工事。火箭筒由于重量小、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所以特别值得加以研发。
目前即将出世的有种类:一种是1942年美国装备的“巴祖卡”,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当然,目前世界上都还未出现。不过,文科生陈龙也只知道火箭筒使用的是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火箭弹在筒内燃烧,形成火药燃气压力,推动弹体运动,并利用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后坐,使武器无坐力。他还似模似样地画了个草图交给郑四巧,然后就抱歉地笑笑:哥只能帮你到这儿了,余下的你们多多努力吧!
郑四巧团队不负众望,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拿出了初步的设计图稿。这款命名为“毒龙”的火箭筒,采用单兵操作,另配备一名携带三枚火箭弹的副手,形成一个战斗小组。战斗时,一个人把火箭筒扛在肩上对目标进行瞄准,另一个人把火箭弹插入火箭筒内并拔掉保险销,再从火箭筒尾端把导线连接好,接下来就可以瞄准目标,然后扣动扳机了。
“毒龙”火箭筒,发射管全长1。60,质量3。5kg,使用时射手须将管身前部架在自己肩膀上,以便随时调整射击方向,发射管后部设计一个轻型两脚架支撑稳定。配套的火箭弹称做“龙蛋”,长50,质量3。5kg,其中战斗部质量1。5kg,理论破甲能力为50—100,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600米。
“打得倒是蛮远的,破甲能力差点。”陈龙翻看着设计稿,嘀咕着,“就这么的吧,反正对付鬼子的薄皮棺材是绰绰有余了!”
最强区小队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各方势力入中条
理论上虽然不算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可制作出火箭筒却又是另一个问题。毕竟中国的材料科学和加工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欧美国家。不说别的,单单一个用以制作发射筒的无缝钢管,就不是中王兵工厂能生产的出来的。而这还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部件——没了发射筒,还能叫火箭筒吗!
也算是郑四巧是老军工了,人脉也还算广,费了老鼻子劲也才在大都市黑市,搞了几十根过来,勉强算是满足了需求。而替代的产品也有,自己加工生产的粗钢钢管,质量上确实差了许多,制作而成的火箭筒一次只能发射三炮,余下就必须要冷却退热小半天,才能再一次使用。而且关键是就这么个不好使的家伙,也是定量出品的——粗钢也很精贵,压根就没法大量出品!
就这样,好不容易弄出了一批下发到了部队,基本上满足了每个连队三具配备的数量。达到了陈龙的基本要求,对阵上鬼子的坦克车、装甲车不至于就是被动挨打的局面。当然,这些多是后话,目前“毒龙”只弄出了三门样品,还处于初步试验阶段,离装备部队还差的很远。
。。。。。。。。。。。。。。。。。。。。。。。。。。
“司令员,政委,你们来的正好,俺们都没有来得及上报,正在开会研究对策,正好你们来了,给拿个主意吧。”栗山的镇公所会议室里,魏春生正在主持会议,见到了陈龙、曲缙云一行,马上简短汇报了一下情况。
“据侦查,目前俺们周边至少盘踞了五六股武装。日军主力,目前主要分布在运城和河源,但在垣曲单独驻扎了鬼子一个加强大队,是旅团部所在。三处形成一条长蛇相互呼应;南边沿黄河各渡口封锁的伪军占多数,但基本上大的渡口也同时驻扎了鬼子。”魏春生亲自讲解,指点着地图上的标志,“北面横岭关一带,盘踞了一股较大的土匪,据说兵力超出五千人枪,把守着横垣大道两侧,控制了北面进出中王山的通道。但据俺们了解,这伙人就是俺们从栗山打跑的全德宝部,不知咋的这家伙战斗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