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在辰州府城,当时其直接将辰州府城献出,得以重回孙可望本部之中。
但是分开这么长的时间,尽管有着献城之功,但孙可望却并没有多么信任于他,仅仅是将其从游击将军的位置直接提拔到了副将,更是将其部扩充至五千人便即作罢。
尤其是这次孙李大战,精锐尽出的情况下,此人依旧被安排在这边疆的苦哈哈地方镇守,更是不将他看做嫡系人马,已经有隐隐将其视作杂系将领的意思在内了。
不过此时杨茂勋表现的积极主动,却是令其他杂系将领委实有些汗颜,尽管被孙可望这般委屈对待,但其还是没有丝毫的怨愤,听到孙可望已经这般局面后,依旧忠义不畏死的选择与孙可望共患难,委实令人钦佩之极。
也许是因为心中的暗自钦佩,或者说是看一个二傻子,沿途所有的杂系将领,根本没有一个拦截的,都是十分客气的让开道路,让其可以畅行无阻的不断向前。
一路急行军而来,尽管驻守的地方十分的偏僻与遥远,但是杨茂勋部却依旧只用了五天不到,便即来到了贵阳城下,甚至比李晋王的军队追击而来的速度还要快上不少。
疾风识劲草,板荡见忠臣。
眼见这位自己向来冷落的将领,竟然这般不顾一切的冲至贵阳城下护卫,都快心如铁石的孙可望也不由的多了一些感动,在接到军报之后,更是亲自出城相迎,将杨茂勋部迎入贵阳城中。
战况紧急,也因为杨茂勋部是轻装而来,孙可望在感动之余,大手一挥,直接将府库打开,所有武器盔甲任其挑选。
只是一个时辰后,这支原本皮甲都配不齐的杂牌军,就变成了一支铁甲森森,武装到了牙齿的强军。
在杨茂勋到达后,孙可望收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更是收到了边疆的军队个个驻足不前的消息。
知道不会有其他军队到来后,孙可望彻底放弃了死守贵阳城的想法,毕竟这不足万人的军队,根本不可能是李定国大军的对手,哪怕只是只是让新降军打头阵献投名状,就不是他所能够抵挡的住的。
因此,趁着李定国整编降军,筹集粮草的时间,孙可望直接放弃了贵阳城,大军向西突围,想借道贵州宣慰司,进入各方势力都比较微弱的四川,以待东山再起之日。
但他却是高估了人性,虽然李定国的大军还没到,但是之前被他打压的各个少民部族,却是选择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尽管这些部族军战力普通不高,但是熟悉地形的他们,却往往能够扼守险要,不断的迟滞着孙可望向西的步伐。
令孙可望有些失望的是,虽然杨茂勋这人忠诚没有说,但是其部的战力委实有些太差了,一路充当先锋行来,其部虽然装备精良,但却明显看的出来,他们的训练以及战术素养,委实太差。
面对着战力不高的部族军,他们往往也是花费极多的时间与人手,这才勉强的将其逐走。
不过这也是必然之事,向来没有被优待照顾的杨部,钱粮方面都不宽裕的情况下,训练量必然远远低于自己的本部嫡系,有这种表现也毫不奇怪,更怪不到杨茂勋身上来。
因此面对着请罪的杨茂勋,孙可望很是大度的选择了原谅。
为了行程不被这些部落军所干扰,孙可望不得不将他的嫡系不断的派上前线,充当开路先锋。
孙可望本部的战力显然没有让其失望,在其本部被放出后,前进的速度一下子快了许多。
在对上这些部族军时,孙可望本部完全可以用摧枯拉朽一般来形容,除非太过险要之地,基本上都能在一个时辰之内解决战斗,将之杀的大败而逃,尸体留下一路。
但孙可望不知道的是,此时已经升为他核心嫡系的杨茂勋,在看到原本护卫孙可望的本部嫡系不断的远去时,看向他的时候,那诡异难明的眼神。
在李定国已经接手贵阳后,却是突然从赤水卫传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孙可望与被他劫持的永历天子一家,连同本部护卫数百骑在内,在木稀山被人全部击杀,匹马未曾逃离!
这个消息并没有在贵阳便即停下,而是以极快的速度,不断的向着四周蔓延而去……
第352章 等待
当远在南京的朱聿鐭听到孙可望死讯时,并没有太大的惊讶,而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两年来,朱聿鐭也时时刻刻的担心着他布下的棋子会反叛,尤其是孙可望势力越来越膨胀之时,更是已经做好了暗棋失效的心理准备。毕竟一直没有混入孙可望核心嫡系圈的杨茂勋,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动手的机会了。
只是没有想到,孙可望这次败的这以惨,更没想到原本早已经被边缘化的杨茂勋,竟然能够在这场大败中,实力丝毫未损,还能在最后关头立于孙可望身边。
在孙可望将本部嫡系派出去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即已经注定了,什么时候归西,也只是护卫在他身边的杨茂勋一念之间之事。
只是杨茂勋一直拖到木稀山才动手,显然是顾虑到地形不复杂的话,难以将其一击必杀而已。
杀了孙可望,傀儡皇帝永历及其一家子,就更加只是一盘菜而已。
唯一不确定的是,永历皇帝一家死了没有,虽然说实话朱聿鐭并不太想见到这家伙,但按他估计,杨茂勋估计是没有这个胆子敢杀永历的,尽管这家伙完全是个傀儡皇帝。
毕竟弑君的罪名太过于大了,杨茂勋根本背不起。当然这也是一场豪赌,若是他能够能绍武皇帝比较有信心,那干出这种事来后,绍武皇帝要么就是将其灭族,要么就是将其提拔为嫡系心腹之列,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可能甚至绍武皇帝都有些不敢保证会如何,他虽然已经打算将杨茂勋改名,重新给其一个身份来兑现承诺,但他却也必须考虑到消息一旦走露后,整个朝野之间的剧烈反应。
一想到这个后果,绍武皇帝对于永历这货就有些头疼了。
虽然这家伙表现拙劣的有些猥琐,但朱聿鐭也没有非要将其弄死的想法,毕竟没有这货一而再的衬托,让所有人都对其死心,他根本没有任何希望登上皇帝的位置。
因此就算留着他,朱聿鐭也有自信这家伙再也闹不出任何的风浪,依这货的尿性,任何想要复辟的人,只要没成功之前,这家伙都是绝对不会去凑热闹的,甚至若是让这家伙觉得危险性极高,他甚至都有可能主动站出来向自己告密。
不过个人感情上没有杀其的想法,但在政治上的需要却是,他必须要死,而且还不能是到了他面前才死。
这事当然不用朱聿鐭太过于操心,在接到消息之时,朱聿鐭便即已经将他的意思暗示给了许长语这个特务头子,就算杨茂勋真的没有将永历给弄死,那估计这会儿亲眼见证永历皇帝‘落水’或者‘羞愧自尽’的锦衣卫,都已经在路上了。
永历皇帝只是一个插曲,无论他怎么想,他的命运都已经被注定,无论是因为兵灾,还是羞愧自刎,都只能是全家意外死亡一个结果。
这是皇权斗争的必然性,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有什么改变。
对于朱聿鐭来说,永历的事情只是一件小事,他的目光如今一直盯在贵州地界。
毕竟孙可望死后,李定国如今已经是一家独大,他的个人政治观战如今还不明朗,与大明是敌是友,还无法判断。
尽管之前已经派出数波使者前往试探,但却始终没有任何明确的答复给自己。
但是综合来说,虽然朱聿鐭对李定国这个名将极为忌惮,但大势在手的自己,还是没有理由会畏惧于他。
不同于历史上的满清,对于李定国没有清晰的认知,只是将目光紧盯着废物一个的永历,以及更加废物的何腾蛟身上,主力全部集中在广西,广东,对于湖广与贵州的交界,没有强军坐镇。
没有第一时间在湖广形成严密的防线的后果便是,令得李定国轻松从地形复杂的贵州地界杀出来,让在这位骁勇善战,战场上纵横不败的名将脱离虎笼!
然后便是李定国最为璀璨的岁月,数年时间里,李定国击败了他遇到的所有清军,更是斩杀一位满清亲王,并且逼死一个满清汉王,直接让整个湖广与广西清军全面崩溃。
甚至满清打到后来,都已经在内部讨论起来妥协的可能性,甚至都想与大明划分天下而治的想法了。
不过清楚知道这一切的朱聿鐭自然不会犯这个错误,虽然还在与李定国接触,但是为了预防万一,绍武朝廷的军队,在李,孙二人内讧大战方起,便即已经开始向着湖广与广西集结。
而朱聿鐭手底下,唯一一个可堪帅材的曾国维,也已经随军进入湖广。
可以说,朱聿鐭对于李定国的重视可谓是空前的,整个大明的军队,至少六成以上都已经集中在了湖广与广西境内,摆出的更不是进攻姿态,而是在构筑防线,准备以防御姿态应付着可能会有的大战。
不过朱聿鐭却也下了死命令,西营李定国获胜之后,在其没有主动发起攻击之前,任何明军不得越过边境线一步,更不得有任何挑衅的行径发生。
在朱聿鐭看来,与李定国这样的名将交战,根本没有丝毫的取巧可能,既然正面作战玩不过对方,那还不如依靠充足的物资来采取守势进行消耗战,依靠贵州湖广广西三省交界的复杂地形,他就算没有相匹配的领军统帅,但却也能依靠钱粮丁口等压倒性的优势,将李定国死死的堵在云贵境内,让其无法扩大地盘。
只要李定国不能快速的突破大明的防线,那他朱聿鐭可以输十次,一百次,依旧可以组织源源不断的大军,将其锁在一隅之地,而不能将大明来个翻天覆地。
不过李定国哪怕只输一次,那就是西营的覆没之日,毕竟贫瘠的云贵,根本无法支持李定国长期的战争活动。
但朱聿鐭知道这也是在玩火,因为一旦他将所有的兵力调至西南方向,那对于北方的满清的防御力必然会大为降低,一旦满清抓住这个机会倾力向南,他必然会极为被动。
不过朱聿鐭也不是没有准备,尤其是在荷兰人大怒离去之下,随时会发起对大明的挑衅战争的情况下,将还处在北方的郑成功的庞大舰队召回,也是正当其时。
至少在郑家舰队回防江南之后,满清再想突入江南,难度就会直接呈几何式的上升。
如今,一切都在等待之中,只等李定国对于他刚刚派遣出去的使者的最后回答。
第353章 接触
远在贵阳的李定国,显然也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
大明在湖广、广西的动作,不可能瞒的过西营的探子们,在接收了孙可望的整体情报系统之后,李定国自然也得到了这些情报。
对于大明军队频繁的调动,数量极为巨大的军队部署在贵州边境的情况,李定国只是看了一眼地形图,便即已经心中有数。
大明军队看似气势汹汹,但防御的态势却是一目了然,并没有趁乱进入贵州浑水摸鱼的意思。
大明这个态度,虽然李定国脸上没有任何的表示,但是内心之中也大为松了口气。
如今他看似大获全胜,但是想要整理内部的秩序,重新厘定整顿投降的秦系兵马,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甚至一年半截之内,根本无法完成。
但这并不是西营无法对外作战,相反在如今只有一个头脑的情况下,只要李定国不头脑发晕进行大清洗,他的将令就根本无人敢于违抗,随时可以对外部的侵袭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而历史上的李定国,就是军事能力突出,但政治方面极其幼稚的存在。
李定国在三王内讧中胜出之后,他认为秦系兵马太多,在内部早晚会尾大不掉,二话不说对秦系孙可望嫡系兵马来了一场大清洗。
但却因为用力过猛,令得秦系非孙可望核心的众将,也都备感危机重重,而四王子系的旁系将领,同样也在被打压的范围之内。
为了自保,两系将领纷纷投靠向西营之中另一个大腿,蜀王刘文秀麾下,以求保得身家性命。
随着投靠的人越来越多,刘文秀势力顺理成章的越来越庞大,眼见刘文秀越来越难以被控制住,担心刘文秀再次成为另一个孙可望的情况下,疑心大起的李定国软禁圈死了蜀王刘文秀,这个骚操作一下子将西营其他三大派系全部得罪到死,最终令西营完全被折腾的离心离德,这才给了投降满清的孙可望以机会。
因此孙可望才可以轻松的劝降无数旧部,在这些带路党的带领和告密下,清军处处料敌机先,处处打在李定国的软肋上,在不断增多的带路党充当先锋,贵州整个防线事实上已经彻底崩溃的情况下,只有嫡系可用的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