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他惊奇的是,来的并不止赵穆一个人,还有本县的四位举人!
  这四个应该就是钱谦益的门生,也就是赵穆买下这两千多亩地之后的投献对象了。
  这四人张斌自然是认识的,他也知道,这几个都是穷秀才出身,除了种地,貌似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话说举人不应该是高高在上吗,怎么还需要种地呢?
  要是乡绅土豪或者书香门第之家出的举人,自然是不用种地的,但是,一个县又能有几个乡绅土豪,又能有几家书香门第,而且,他们的后人也不一定就能考中举人,所有,举人中穷苦出身的还是很多的。
  中举之后并不是科举的尽头,上面还有进士,只有金榜提名,进士及第,才能步步升迁,做上高官,所以,一般人中举之后大多会选择继续参加科举,去博取进士功名,很少有人会直接以举人的身份步入仕途。
  穷苦人家出身,又没步入仕途,除了种地,还能靠什么维生呢?
  所以,举人种地并不奇怪,至少在明朝前期是这样的。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这种事情基本上就没有了,因为他们又多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拜师。
  拜入朝廷大官门下,不但对以后的仕途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他们的收入来源也解决了,因为他们的恩师基本都会利用他们免税的额度去接收下面人的投献,这样他们就能从中抽取一定的利益了。
  所以,到了明朝后期一般贫苦人家出身的举人都会拜个恩师,然后靠投献所得维持生计,继续苦读,争取考上进士功名。
  张斌看到这几个人,心里不免有些膈应。
  他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在助纣为虐,是在帮钱谦益兼并土地,侵吞大明的税赋!
  但是,有些时候,有的事情,你明明不喜欢,还得去做,因为你不做就会面临你不想看到的结果。
  张斌现在也是不得不做,因为以他现在的身份,东林党他根本就惹不起。
  如果他像个愣头青一样,为了眼前这点小事,不顾后果,硬要跟徐辉或是赵穆对着干,甚至收拾他们,那么,他不但拯救不了大明,就连他自己他都拯救不了!
  这个时候,他只能尽量配合着赵穆把田地拿下来,以免今后被钱谦益给踩死,然后,他还得帮那个禽兽不如的徐辉洗脱罪名,以免现在就被徐大化给弄死了。
  人生真是充满了无奈啊,张斌边在心里感叹,边配合着赵穆将两千多亩田地转到钱谦益四个门生的名下。
  黄册,倒不需要他来动笔,自有主薄黄培文代劳,他只要在相应的地方签上自己的大名又或是沓上知县的大印就行了。
  他实在感觉无奈又无聊,不得不给自己找点事情干,慢慢的,他将注意力集中在黄册的内容上。
  要说这黄册记载的还真是详细啊,摆在他面前的就是改好的一份黄册。
  一户许应弦,五口,温州府平阳县民,儒籍,举人。
  男子两口,成丁一口:本身三十二岁。
  不成丁一口:男小棒槌,三岁。
  妇女三口,大二口,妻三十岁,妾十八岁。
  小一口:女馨香七岁。
  事产瓦房四间,南山以北三里许田二十五亩二分四厘五毫。
  右户帖付许应弦收执,准此。
  这是原来老的,上面还盖着前任知县的大印和原来户科书吏的大印。
  另外一份是新的,前面籍贯、丁口等都没变,只是各人的年龄做了相应的修改。
  等户科书吏将四人总共十六份黄册做出来,外面赵穆的银子也送过来了,像点数、核对、入库的事情都有相应的官吏处理,张斌也不需要亲自动手,他只要在一旁监督着,随后盖上大印或者签上大名就行了。
  等黄册改好,各种手续办完,接下来就是户科书吏带着《鱼鳞图册》陪同赵穆等人去接收田地了,那些田地原本是金山卫的,隔平阳县城足有几十里远,张斌是懒得去了,他干脆直接令县丞胡江代为随行监管,反正胡江不是赵穆的人,倒不怕他们搞什么幺蛾子。
  两千多亩地就这样变成了免税田,看着兴高采烈的跑去接收田地的赵穆等人,张斌不由长叹一声,唉,助纣为虐啊!


第二十章 恐怖的土地兼并

  有很多书上说,明朝亡于土地兼并,那么明末的土地兼并到底有多严重呢?
  张斌亲自帮人完成了一次土地兼并之后,隐隐有一种助纣为虐的负罪感,让他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他很想做点什么来改善这种状况。
  送走赵穆等人后,他便回到退思堂沉思起来,他想了半天,却怎么也想不出来自己该干点什么。
  最后,他明白了,因为他还不知道现在的土地兼并有多严重,自然是想不出什么对策的。
  他决定,先搞清楚土地兼并的现状。
  这个时候可没什么网络可以查询,也没有什么图书馆供人查阅,他只能问人。
  想到问人,他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师爷吴士琦,这位老秀才的确见多识广,或许他对土地兼并的现状也比较了解。
  找师爷吴士琦倒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他的工作就是为张斌出谋划策,一般时候他都不会离开张斌太远。
  很快吴士琦便来到退思堂中,张斌罕有的客气道:“吴先生,来,请坐。”
  吴士琦有点受宠若惊了,他连忙道了声谢,这才在张斌的下首恭敬的坐下来。
  在他来之前,张斌已经考虑过了,直接问土地兼并估计他还答不上来,因为这个时候貌似还没有土地兼并这个定义,张斌只能先试探道:“吴先生,不知你可估算过,我大明现在到底有多少进士,多少举人,多少秀才。”
  吴士琦闻言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想过,他沉思了一会儿,随即回道:“县令大人,这个,小人还真没估算过,只能大致猜测一下,不知可否?”
  能有个大概的数字就行了,张斌点头道:“恩,大致有个数就行了,你说。”
  吴士琦连忙接着道:“这个进士好算一点,因为每届也就取三百左右,而以十届为期,大抵估算不会超过三千人。举人吗,各省情况不一,大点的可能每届取一百多人,小点的大概每届取九十余人,就按百人来算,两京十三省,每届就是一千五百名左右,十届加起来大致有一万五千名左右。至于秀才,每省的乡试每次大抵是两千余人,考虑到有多半没来,也就是五千人左右,两京十三省怕有七万多秀才。”
  张斌闻言,立刻在心里默算起来。
  进士每人免税两千亩,三千人就是六百万亩;
  举人每人免税四百亩,一万五千人也是六百万亩;
  秀才没人免税八十亩,七万多人差不多也是六百万亩;
  总共加起来就是一千八百万亩,这个数字貌似有点不对啊!
  他不由追问道:“你可知道大明耕地总计有多少?”
  吴士琦闻言,为难的道:“这个,好像没个定数,太祖立朝之初计天下田,总共约有八百五十万顷,后面历代都略有增长,现在的话,估计不会少于九百万顷。”
  一顷是一百亩,九百万顷就是九亿亩,所有进士、举人、秀才免税的田加起来才站整个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这能要了大明的命吗?完全不可能啊!
  张斌不由追问道:“还有人其他人的地能免税吗?”
  这个吴士琦倒是清楚的很,他如数家珍的道:“还有很多人的地都能免税啊,比如皇室宗亲,比如公侯勋贵,比如当朝和致仕的大臣,比如各地的屯卫,还有皇亲国戚、太监都可以。”
  张斌闻言,不由恍然大悟,这些人才是占大头的啊,光靠文人这点功名免税田,根本就拖不垮大明的。
  吴士琦见张斌这副模样,貌似明白了什么,他不由试探道:“县令大人,您是想知道总共有多少地是免税的吧?”
  对啊,土地兼并不就跟这意思差不多嘛,张斌连忙点头道:“对对对,本官想了解一下,大明到底有多少地是免税的。”
  吴士琦闻言,不由叹息道:“很多,很多,多至无法想象!”
  张斌不由好奇道:“怎么会无法想象呢?”
  吴士琦闻言,站起来走到他跟前附耳道:“县令大人,这个原本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是,说出来有点犯忌讳啊!”
  就说点这事犯什么忌讳,就算犯忌讳那也要知道啊,他不由把耳朵凑上去,低声道:“你说。”
  吴士琦见状只能无奈低声道:“其实,大多数地都在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手里,比如皇室亲王,他们都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挂到他们名下的地都是免税的!”
  张斌闻言,不由大惊,没有上限那还得了,他不由低声追问道:“那他们名下的地不是多到吓人?”
  吴士琦低声回答道:“是啊,多到吓人,像嘉靖以前,亲王封地还不是很多,最多也就几千顷,到了嘉靖以后,亲王的封地动不动就上万顷,像潞王封地就多达四万顷,福王封地也有两万顷,其他皇室宗亲少则千亩,多则几十万亩,他们还不停的接受各种投献,这大明地都被他们刮去一大半了!”
  “嘶”,张斌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最少上千亩,皇室宗亲的数量,这会儿好像都不止三十万了,也就是说,最少有四五亿亩地在他们手里!
  他不由追问道:“那公侯勋贵呢?”
  吴士琦低声回答道:“公侯勋贵也没个定数,地多的上万亩是有的,那都是不用交税的。”
  张斌闻言,骇然道:“那老百姓手里还有多少地?”
  吴士琦低叹道:“这天下的地,皇室宗亲占去最少六成,公侯勋贵占去最少一成,还有屯卫也不止一成,剩下的当朝和致仕的大臣、有功名在身的文人还有太监等加起来也占去将近一成,老百姓手里,总共都不到一成了!”
  不到一成,那不是不到一亿亩,现在大明的人口都不止一亿了,张斌难以置信的问道:“一人不到一亩,这怎么可能?”
  吴士琦哀叹道:“是啊,一人一亩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九成的百姓都沦为佃户了,天天累死累活,只为有口饭吃。“
  “嘶”,张斌不由再次倒吸一口凉气,土地兼并,恐怖如斯!
  九成的土地都免税了,难怪大明穷的连十几万人的军饷都凑不齐。
  九成的百姓都因为没有地而沦为牛马般的佃户了,难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大明还怎么救,或者说这样的大明还有救吗?


第二十一章 开源节流

  唯余芳草王孙路,
  不入朱门帝子家。
  这是明末著名诗人李攀龙《送客河南》中的一句,意思就是说,当时的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除了官道没有纳入朱门帝子家,其他所有土地已经全部被皇室宗亲给兼并了。
  这句诗虽然用了点夸张的修辞手法,但道出的却是事实,当时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等行省,良田几乎都被皇室宗亲和土豪乡绅给兼并了,所以明末农民起义的时候,这几个地方闹的最凶。
  没办法,在当时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平民百姓没了土地,就等于没了活路,不造反才怪。
  面对如此严重的土地兼并,大明还有救吗?
  张斌陷入了沉思。
  有时候管理一个国家其实就如同管理一个公司,在公司入不敷出,濒临破产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这点对于熟知明末历史的张斌来说并不是很难,因为明末正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海上贸易逐渐兴起,而大明的生产力在当时还是最先进的,大明所生产出来的丝绸、瓷器、棉制品等等,在欧陆都是畅销商品,只要想办法打开贸易通道,赚银子简直就如同抽水一样。
  节流,就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这一点,就比较难了,皇室宗亲、公侯勋贵、土豪乡绅,甚至是得宠的太监、致仕的大臣,这些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攫取了整个大明八成以上的利益。
  可以说,这些人所攫取利益,对于大明都是不必要的支出,只要节断了这些人的利益,拯救大明,易如反掌。
  但是,这些人的利益,谁敢去动?
  如果是朝廷的大臣,不管你多大的官,哪怕是内阁首辅,只要敢动这些人的利益,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怎么办呢,难道大明真的没救了吗?
  不,大明还有救,这些人的利益,并不是无人敢动,像农民起义军,他们就敢!
  农民起义未尝不是一次重新洗牌的好机会,只要时机恰当,等他们洗完牌再上场,拯救大明还是有希望的。
  也就是说,节流并非不可能,只是需要时机而已。
  想明白了这些,张斌顿时松了口气,只要有希望就行,就怕没有任何希望。
  现在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