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穆犹豫了一下,随即一咬牙,大喊道:“好,既然汤老爷子都发话了,我赵穆没说的,也捐五百两。”
徐辉这个气啊,你们两个狗ri的,钱是地上捡的啊,大家都知道,我他吗钱比你们两个多啊,你们这不跟我抬杠吗。
他一咬牙,肉疼道:“好,我也捐五百两。”
这下其他人也没办法了,三个大佬都捐了,自己不捐,就是不给面子吗,既得罪县令大人,又得罪三位大佬,谁敢啊。
于是他们纷纷“踊跃”认捐,多的三百两,少的一百两,一会儿下来,这些乡绅就认捐了将近五千两银子。
张斌见大家都认捐了,立马站起来拱手道:“本官代表全县的百姓,感谢大家,大家要捐多少银子本官都记下了,过几个月,本官会出一本关于土豆和红薯种植的书,你们的名字和捐钱数量本官都将记在书的后面,到时候,你们的名字必将随着土豆和红薯的推广传遍整个大明,甚至留名青史。”
传遍大明和留名青史都是夸张之语,其实张斌主要是想警告他们,吗bi的,不要想回去之后就不认账啊,老子都给你们记下了,到时候不掏钱,有你们好看的。
第四十章 拜访
张斌组织的募捐活动很成功,有三大乡绅带头,又有他这个县令大人监督,所有乡绅在几天之内便把认捐的银两送到了县衙,共计四千八百两整。
这银子是到手了,具体怎么用呢?
烤炉和平板车经过核算之后,价格都在一两左右,一千套就是两千两银子,剩下两千八百两买土豆和红薯种子却还有点不够。
如果按他原来的计划,先做一批烤炉和平板车,慢慢累积起来,这钱倒是勉强够了。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的任期已经不到一年了,不管是一次投入做一千套,还是分批慢慢累积起来,时间都不够了。
他这一走,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回平阳当县令了,甚至来温州府任职都不大可能了,这件事情如果要完成,必须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让此人在他离任之后监督着,把事情继续办完。
让谁来监督,这也是个问题。
县衙官吏肯定不行,因为他们也有可能会调走。
赵穆貌似也不怎么靠谱,自己还在这里呢,他对做善事都不怎么积极,等自己一走,那就更不用指望了。
至于徐辉,他不欺压乡民就算不错了,让他做善事,想都不用想。
想来想去,张斌决定,还是把这事交给汤显来做,因为他是平阳最有威望的乡绅,而且出了名的爱做善事,交给他准错不了。
不过,张斌跟他并不是很熟,而且以汤显的声望,老是把他呼来喝去的,貌似有点不妥,上次募捐那是没办法,这次,张斌决定亲自去汤府拜访,郑重的将事情托付给他。
这古代拜访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是老朋友倒还罢了,什么时候去都没关系,如果两人不是很熟,你要去拜访,那可不能想去就去。
首先,必须得投拜帖,告诉人家具体什么时候去,让人家有个准备,或者说人家不想你去的话,直接就会在回执中告诉你,没空。
然后,还得准备礼物,这礼物倒不用太贵重,按古礼,送只鸡就行了,冬天送活的,其他时候则送熏干的。
为了以示郑重,张斌亲笔写了张拜帖,附带自己的名刺,装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面,让师爷吴士琦捧着,去汤府投了拜帖,言明自己明日辰时将到汤府拜访。
县令大人要来拜访,汤显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拒绝,他亲笔写了个回执,言明自己将恭候大驾。
这拜帖一投,拜访的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
第二天升完早堂,差不多离辰时还有一刻钟,张斌便召集一帮衙役,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坐着官轿,赶往汤府。
他一般很少摆这么大的排场,但是,正式拜访这个排场却必须摆,不然就是不给汤显面子。
此时,汤府已经敞开大门,两边整整齐齐站着两排家丁,汤显也亲自站在门口,对着县衙方向,做翘首企盼状。
差不多辰时左右,一堆衙役护着官轿来到汤府大门外。
张斌刚一下轿,汤显便迎上去拱手道:“县令大人,怎能让您屈尊而来,昨日吴师爷转达了您的意思,小人正准备去拜访您呢,县令大人请先回县衙,小人这就去拜访您。”
这是客套话,也是拜访的套路之一,张斌要真转头就走,那就傻bi了。
他拱手还礼道:“怎敢让汤老员外屈尊,本官冒昧来访,还请海涵。”
两人相互谦让了一阵,汤显终于做出了个请的姿势,请张斌入府。
张斌暗自吐了口气,接过张差手中的熏鸡,跟着汤显往里走去。
这汤府比徐府还略小,但里面却是相当的雅致,更有几株大树参天而立,那树龄怕是百年都不止。
这环境倒是真不错,张斌不由一通夸赞,汤显则是谦逊不已,两人客套了一路,走了大约一盏茶时间,终于来到了汤府后院大堂。
这个时候,就该送礼了,张斌郑重双手捧起熏鸡,恭敬的递给汤显。
汤显双手接过,连番道谢,随后交给下人,请张斌坐下来,然后吩咐下人上茶,这一套拜访的礼节才算是完成了。
待下人上完茶,恭敬的退下去,汤显这才拱手道:“县令大人大驾光临寒舍,不知所为何事。”
张斌拱手回了一礼,直截了当的道:“本官这次冒昧前来,实有一事相求。”
汤显暗自皱了下眉头,他以为这县令大人是来感谢他带头捐款的呢,搞半天还有事相求啊!
他虽然心中有些不喜,表面上却是客气道:“县令大人请讲。”
张斌闻言,郑重的将自己的想法详细说了一遍,然后便满脸期待的看着汤显。
汤显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事倒没什么,不过,县令大人这想法貌似有点不妥啊。
他想了想,还是委婉的道:“县令大人,这平民百姓出行可是要路引的,要是下一位大人不愿意开怎么办?毕竟路引开出去,如果出了什么事,可是要担责任的。想要人一次开出上千张路引,难啊。”
张斌闻言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考虑过,要下一任县令不配合,这事很有可能要黄了。
他不由皱眉道:“作为一县父母,不至于这点责任都不想担吧?”
汤显闻言,摇了摇头,苦笑道:“这县令大人小人都见过不下十位了,像大人您一心为民的还真不多,小人斗胆,建议县令大人略微调整一下方略,在这一年之内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完。”
这一时半会张斌那里想得出更好的办法,不过,看汤显那样子,貌似有点想法,他干脆请教道:“还请汤员外指教。”
汤显连忙谦虚道:“指教不敢当,小人都胆问一句,现在这土豆价格几何,红薯价格又是几何。”
张斌坦诚道:“由于种植不得法,福建那边土豆和红薯的产量其实并不高,每亩也就五百斤左右,只比稻米产量高上一点点,所以,这价格也只比稻米便宜一点,大致就是五文左右一斤。”
汤显闻言,微笑道:“这就好办了,既然价格这么高,县令大人又能保证亩产两千斤,那么直接卖生的差不多就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了,县令大人还不如将所有银子拿去进种子,能进多少进多少,尽量给每个农户都配上一亩地的种子,一亩地两千斤,十两银子,差不多了。”
张斌想了想,继续请教道:“那这销路问题怎么解决?”
汤显自信的道:“这个县令大人可以放心,温州府的大商贩小人还是认识几个的,只要让附近州县的人都知道土豆和红薯又便宜又好吃,让他们去销应该不是问题。”
张斌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一个全新的计划在他脑海里形成。
第四十一章 书成
平阳县这会儿总共有十多万人,一万多户,除去乡绅、里正、甲首,剩下九千余户基本都在温饱线下挣扎,也就是说,要解决他们的温饱,起码要买九十万斤土豆和红薯种子。
九十万斤可不是一时半会能收购到的,张斌一和汤显商议完,立马拨付了四千五百两银子,让人送去大金所,请他父亲张成德代为购买土豆和红薯种子,买到一批就送一批,以免到时候要播种了还没种子。
紧接着,他又订购了二十个烤炉和二十辆平板车,让那些铁匠和木匠先做着,至于剩下的两百两,则是留着印书的。
接下来几个月时间,张斌基本是县衙和东门山两头跑。
如果有什么政务要处理,他就留在县衙,处理下政务,顺带看看兵书。
如果没什么政务要处理,他就跑去东门山,看看土豆和红薯的涨势,顺带练练绘画。
看兵书自然是为以后领兵打仗做准备,至于这画画,主要是他想在《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里面加上插图。
毕竟看这书的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能认得字就算是不错了,要完全领会整篇文章的意思,怕是没几个做的到。
如果能配上插图,用图画的形势描述整个种植过程,那么理解就不会出现什么偏差了。
还有,他现在是没空研究明朝的工业和武器,以后肯定是要着手研究一下的,这会儿可没电脑,只能通过手法,学好绘画,同样有助于以后的研究。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所必需掌握的技能,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画画,原来的县令张斌自然是学过的,不过,他却画的不怎么滴,只能算是有点功底,离形神兼备还有差得远。
吴士琦画倒是画的不错,正好可以教教张斌,这几个月练习下来,张斌的画技可以说突飞猛进,画出来的画基本可以称得上是形象生动了,而《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上的插图他也画的差不多了。
时值六月,正是土豆和红薯都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张斌又来到了东门山,在地里转了一圈之后,他便回到陈盈盈家中开始练习绘画。
这个时候,他的绘画技能已经差不多赶上吴士琦了,吴士琦很识趣的和谢正刚他们待在外面闲聊,没有打搅他练习,房中,只有陈盈盈在陪着,又是给他磨墨,又是给他煽风,那样子又是崇拜又是爱慕,满脸幸福。
张斌现在也想开了,他不沉迷女色,也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费心思去克制,也不胡思乱想,缘分注定的他不会拒绝,无缘无份的他不会强求,一切顺其自然。
此刻他正在临摹一副花草画,这幅画画的是一根葫芦藤,有花、有果、有叶,那花有点像土豆花,那叶有点像红薯叶,临摹起来,正有助于他画土豆和红薯的植株。
自从他画技达到形似的程度之后,吴士琦便专门去了趟温州府,为他选了一些花草画,上面画的大多都是这种外形与土豆和红薯植株有点相类似的花草。
临摹了将近一个时辰,他终于将这个葫芦藤临摹完了,两相对比,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他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放下毛笔,伸了个懒腰。
陈盈盈乖巧的靠上来,柔声道:“大人,差不多了吧,别太累了,吴先生也说过,绘画不是一两年就能练成的。”
张斌轻轻的将她拥入怀中,感受着温香软玉,深吸了两口清香,这才微笑道:“恩,今天就练到这里,你先去做饭吧,我把书稿核对一下。”
陈盈盈闻言,娇羞的从他怀中站起来,连蹦带跳的去了,张斌则拿起桌上的一堆书稿核对起来。
其实,这会儿地里的土豆和红薯都差不多成熟了,张斌之所以没让人收获,主要是让它们再在土地吸收点水分和营养,增加点产量。
核对了一遍书稿之后,他舒了口气,基本上差不多了,就剩下最后的收获了。
其实文字部分他已经完成了,只有两幅最终成熟的插图还没有画出来,他的画技还没达到凭空想象就能画的生动形象的程度,这会儿他还必须对着实物画。
他想了想,还是决定下午就去挖一株土豆和一株红薯,一是为了画出最后的插图,同时也可以单独称一下,预估一下产量。
吃完中饭,他便带着陈志等人来到屋后的试验田里,让他们先将一株红薯旁边的土挖松,随后连根带茎一起扯出来,紧接着又把一株土豆整个全挖出来。
新挖出来的土豆和红薯已经比原来的种子要大一圈,但是,还没有达到后世那么大,张斌让人称了一下,随后又根据植株数量大致计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亩产两千斤应该是不成问题。
随后,他便带着挖出来的这株红薯和土豆来到房间中,认真的画起来。
整整画了一下午,他终于将土豆和红薯成熟后的插图画完了,这就意味着,他辛辛苦苦记录整理了两个月的《马铃薯与番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