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箭矢不像子弹会一枪打入体内致命,箭矢基本都是皮肉伤,射不进体内,加上有盔甲保护,一箭致命的情报比较少,除非正中额头、咽喉之类的要害,否则基本上都是受伤,怕的就是救治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
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死亡率最高的一个原因,所有宋军士兵都有急救包,有止血药膏,有狗皮膏,还有一卷布条,陈庆也在军规中明文规定,旁边同伴受伤,士兵必须救助,还有随军的救助医军士。
数十名士兵留下救助同伴,其他士兵继续上前飞奔,已经到了五六十步,不断有士兵在奔跑中被射倒。
距离敌军还有三十步,弓弩手停止了射击,向后撤退,改由长矛军迎战上前,后面的四千宋军长矛军也加快奔跑速度,渐渐和重盾短矛军融为一体。
两支军队轰然相撞……
“呜——”
数百号角同时吹响,三支骑兵出动了,他们如三股洪流冲出,杀向敌军两侧的两个万人方阵,以及后面的后军方阵。
这就形成了三支骑兵对阵三个万人步兵方阵,而一万五千宋军步兵对阵前军一万人的格局。
第三百二十三章 决战(下)
率先杀入敌军的骑兵是刘璀率领左骑兵三千人,敌军的大阵是面朝东排列,但骑兵却是从南侧面杀入,这就要求右路一万伪齐军的长矛大阵要改变方向,但改变方向并不是向南转身就能完成,这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间距问题,长矛长度为一丈五尺,也就是四米五,这就要求士兵的前后间距至少在一丈左右。
但侧面士兵们却是肩挨着肩,根本就没有任何间距,如果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们会立刻调整间距,一排五百人立刻转变成五排一百人,间距就出来了,但前提是训练有数,但对于缺少训练的军队,这种阵型调整绝对会乱成一团。
这种侧面进攻的战术并非陈庆发明,它其实是辽金骑兵对付宋军的传统战法,宋军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训练,所以每次辽金骑兵从侧面进攻,宋军都会乱成一团。
伪齐军虽然训练比宋军强一点,但骑兵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变更距离,宋军就杀进来了。
伪齐练一万右军迅速转换方向,但他们中间一丈宽的缝隙来不及填满,被宋军骑兵突杀进去,三千宋军杀入步兵内部和他们激战,这时候阵型就没有意义了,原本整齐的队列被搅乱,渐渐变成各自作战,战场也不知不觉变成越来越大。
步兵是靠密度和骑兵作战,使骑兵的高速机动优势发挥不出来,但步兵的密度一旦渐渐变得疏松,骑兵的优势就显示出来。
比如说一个步兵和骑兵在一丈范围内作战,虽然骑兵占据高度,但步兵也并不会吃亏,他可以刺人或者刺杀,刺杀的范围广,骑兵也躲不开,这个时候其实是步兵占据上风。
但如果步兵和骑兵是在三丈范围内作战,骑兵的活动范围稍微变大了,这个时候是骑兵占据上风,可一旦变成十丈范围内作战,那骑兵对步兵几乎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但这个道理步兵都懂,但真的打起来,就很难把握住了,这就是一支精锐步兵和一支普通步兵的区别,我们说阵型多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一个高密度的阵型,一个骑兵是和十名步兵作战,其他骑兵攻不进去,都在后面闲着。
可惜伪齐军只是比腐朽不堪的宋军要稍好那么一点点,但也不是什么精锐,否则就不会在西北被西军虐杀了。
现在的伪齐军只是一支普通的步兵,但他们遭遇的却是宋朝历史上最强悍的一支骑兵之一。
仅仅半个时辰,战场就由一千多亩,扩大到四千亩,除了王铎和折彦质统领的一万五千步兵和敌军一万前军战成胶着状态外,其他三支步兵都被宋军骑兵全面压制,骑兵以百人为一队,穿插分割,将步兵割得七零八落,三支步兵明显不是骑兵的对方,尽管兵力三倍于对方,但依旧被杀的节节败退,伤亡惨重。
这个时候,两支步兵的僵局就需要一条鲶鱼来打破,陈庆亲自率领的一千最精锐骑兵,就是扮演这个角色。
陈庆率领的一千士兵是从后面杀进了敌军大阵,他们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利斧,硬生生将敌军大阵劈成两半,陈庆一马当先,所过之处血肉横飞,人头乱滚,杀戮极为血腥,伪齐军士兵对他恐惧之极,看见他杀来,便吓得跌跌撞撞奔逃,大喊大叫,“人魔来了!人魔来了!”
陈庆杀透敌军大阵,随即又从对角线杀去,一千骑兵无坚不摧,所过之处就像割草一般,一片片敌军被杀死,冲透了五六个来回,原本密集的阵型已经变得一盘散沙,一万多宋军步兵就像冲破了一个薄薄的外壳,杀进了内部,本来兵力就占优势,有了骑兵的相助,更是全面占据了优势,杀得敌军哭喊连天,四散奔逃。
董先见宋军已经占据了七成优势,他们很难挽回颓败之势,与其全面溃败,不如主动撤退。
他大喊道:“传令军队向北撤退!向北方撤退!”
‘当!当!当!’的钟声敲响,董先率领千余人率先向北方奔逃,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败,伪齐军士兵的作战意志崩溃了,全军大败,每个人都只想着逃命,丢盔卸甲,没命地向北方奔逃。
这时,李纲也下令开城,解潜率一万军杀向敌军大营,大营主将刘真却比较聪明,开启大营出来投降,他们宁可向李纲的军队投降,也绝不向陈庆的军队投降。
不过这一次陈庆没有杀俘,一万骑兵负责追杀敌军,只要投降都可以放过,由折彦质的步兵负责接收投降。
骑兵一口气追出三十多里,这才停止了追击。
这一战,除了后勤营全部投降外,四万敌军被斩杀了一万三余人,投降者超过两万人,董先在五十里外收集残军,只收到五千余人,他心中惶恐,不敢久留,带着残军向襄阳仓惶逃去。
而陈庆也同样伤亡不小,他骑兵阵亡八百人,受伤两千人出头,步兵阵亡一千五百余人,受伤超过两千人。
这时,折彦质带着陈庆来见李纲,这一战,陈庆本人表现出来的统领能力和洞察战机的能力心服口服,他们不仅有一个睿智果断的主帅,也有很多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还有精锐凶悍的士兵,组成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不愧是西军精锐中的精锐,恐怕这也是宋朝最强悍的军队了。
陈庆向李纲见了礼,李纲笑眯眯问道:“陈都统能否教我,下一战该怎么打?”
陈庆沉吟一下道:“下一战我认为应该分兵两路,一路由宣抚使率领,收复郢州,准备向襄阳进发,另一路由卑职率领,率本部前往峡州,进攻蒋彦先的军队,卑职建议宣抚使不要急于进攻襄阳,毕竟他们还有两万多军队,最好等卑职前来汇合后,再攻打襄阳不迟。”
李纲点点头,“我知道了,我就先夺回长寿县!”
陈庆又道:“我已派郑平率两千军队和三十艘车船前往襄阳,夺取敌军的四十艘运粮船队,从时间上算,郑平应该在襄阳附近了,如果得手,他会带着船队到长寿县和宣抚使会合。”
“我很期待郑统领的水军,它一定会成为我们夺回襄阳的翅膀。”
现在李纲也很看重水军,也多亏陈庆提前摧毁了敌军水军,才能保证他们不再腹背受敌,有了郑平的水军,还能切断襄阳各种援军。
陈庆把伤兵留在汉阳调养,休息一夜后,重新补给,他率领七千骑兵和四千步兵乘船前往峡州。
码头上,李纲望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远去,他笑着问折彦质,“这次决战,折都统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折彦质感叹道:“各种感受都太深了,我可以举个例子,宣抚使就明白了。”
“请说,我洗耳恭听!”
折彦质沉吟一下道:“这次和我配合的五千军队,我很熟悉,他们原本是岳州军队,我曾经统领过,当时给我的印象是一支很平庸的军队,但现在他们给我的印象完全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军,个个奋勇杀敌,悍不畏死,完全就像脱胎换骨一样,我感觉他的军队就像一个熔炉,一把平庸的砍柴刀也会被锻打成一支锋利的战刀。”
折彦质叹口气,又对李纲道:“恕卑职直言,这样的军队应该留在西军,那里才是他们的天地。”
李纲点点头,“我会向官家建议!”
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陵(上)
船队经过巴陵县时,又从五千守军中抽调了四千人,使成为陈庆军队达到一万五千人,其中七千骑兵和八千步兵,船队和岸上骑兵队继续向西进发,五天后抵达了夷陵。
此时峡州已经被蒋彦先攻下,峡州数千宋军后撤到白帝城以及秭归县继续坚守,蒋彦先坚定贯彻完颜昌的战略意图,继续率大军攻打归州。
峡州的关键在夷陵县,也就是今天的宜昌,夺取夷陵县,也就打开巴蜀东线的大门,可以沿着三峡道进入四川。
夷陵县的守将叫做王宾,是蒋彦先手下一名统领,率领三千人守卫夷陵县。
夷陵县位于长江北岸,是一座中县,正好扼守住进入三峡道的必经之路,在长江边它还有码头,它是巴蜀出川后的第一站,这里自古商业繁盛,从码头到县城约有一里,大大小小的酒楼、客栈、茶馆、妓院、店铺密集分布在道路两边,一旦有客船靠岸,立刻有大群伙计、酒保上来热情邀客,还不少妓女在一旁眉目传情,暗送秋波。
自从杨幺被剿灭后,长江水道上的货船明显增多,出川、入川,夷陵县显得更加繁荣热闹,哪怕县城刚刚被伪齐军攻占,但依旧商业繁忙,热闹异常。
这天下午,一艘货船缓缓靠岸,船上走下一名中年商人,后面跟着十几名伙计,挑着沉甸甸的货箱。
一群伙计酒保照例上前热情拉客,“东主去我们店喝一杯吧!正宗的夷陵清酒。”
“去我们客栈住宿吧!我们客栈专门的货仓。”
“客官怎么才来,想死奴家了!”
……
商人呵呵笑着指指县城,众人见他有明确去处,只得悻悻离去,准备拉后面一艘货船。
商人带着伙计来到城门前,城门处已经换成了伪齐军,倒是没有关闭城门,只是盘查很严格。
一名都头走上前问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商人抱拳陪笑道:“我就是本县人,鄙人姓姜,叫做姜明,专门负责替人跑腿送货!”
“你这几十箱什么货?”
“都是香料!”
“香料?进城可是要征税啊!”
这哪里需要征税,分明是要好处。
商人摸了一把钱给都头,都头摇摇头,“你在打发叫花子呢!”
商人无奈,只得取了一贯钱给他,都头冷冷道:“一贯钱是要开箱检查的,若有损失,概不负责!”
商人只得很无奈地从怀中摸出一锭银子,约二两重,“再多就没有了!”
都头掂了掂,终于满意了,一挥手,“让他们进城!”
商人这才带着十几名伙计进了城。
为首挑夫正是杨再兴,副手是高定,他们一共虽然只有十三人,但个个都是武艺高强的将领。
杨再兴低声问商人,“他们怎么不搜查?”
商人苦笑道:“没有哪个商人愿意被搜查,一旦搜查,至少损失两成的货物,这是惯例,这些士兵就利用这一点来敲诈勒索商人,想不被搜查,那就得付高昂的买路钱。”
“万一携带有兵器之类呢?”
“出门在外,怎么可能不携带防身武器,短刀、长剑、弓箭之类肯定都能搜到,但只要不携带军弩和长兵器就没有事,再说城内都能买到,没有人会携带这种违禁品,所以守城士兵都懒得搜查,收钱才是关键。”
商人确实叫做姜明,也是夷陵本地人,他在江陵县开了一家很大的商铺,县衙专门介绍给陈庆,姜明一口答应帮陈庆手下混入城内。
他笑了笑又道:“其实我带的货物都不值钱,不怕他们搜查,我只是想找一个行贿的借口,给了他银子,他就不会节外生枝。”
杨再兴点了点头,“我们也想买一些兵器,东主能买到吗?”
“不用买,我家就有,你们十几人,从盔甲到长矛弓弩,一应俱全。”
众人来姜明家,姜明家的宅子不小,足有十几亩,他父母妻儿都住在这里,他在城外还有一座庄园,几百亩土地。
姜明让管家安排杨再兴等人去东院住下,并告诉管家,他们可不是伙计,而是自己花高价请的武士护卫,关键时候保命的,要好好食宿,不得怠慢了。
管家答应了,带着杨再兴等人去了东院。
十三人只带了随身匕首,没有携带其他兵器,他们吃了饭,又休息了一会儿,姜明过来笑道:“杨官人,你们跟我来。”
杨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