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庆笑道:“我看夷陵和江陵府的土地颇多,不如把让士兵写信把家人都接过来生活,这样士兵也能安心从军,否则容易逃走。”
张自良点点头,“有道理,我和宣抚使商量一下,把一部分官田转为军田。”
陈庆其实也同样遇到这样的困扰,他的军队士兵都是西北人,这就注定他不可能在岳州长驻,还得想办法调回西北。
下午,张晓把一本名册交给他,从战俘中挑选出来的三千士兵,陈庆看了看军册,士兵的籍贯几乎都是河南府、陕州、汝州一带的人。
“都统,让士兵安心下来,恐怕不容易!”
陈庆明白张晓的意思,如果是同一国还好说,偏偏他们的家人生活在敌国,确实军心不容易安稳。
“我找时间安抚一下他们的情绪。”
张晓迟疑一下道:“安抚也只是一时,卑职的意思说,最好咱们有一块根基之地,像秦州一样的地方,就能想办法把他们家人迁移到秦州,士兵就稳定下来了,这才是治本之策。”
陈庆点点头,“我知道你的意思,可能这次荆襄之战结束后,我还会去一趟临安受爵,到时候走走关系,尽量把我再调回去。”
张晓担忧道:“可都统调来荆湖才几个月,又想调回去,朝廷会答应吗?”
陈庆淡淡道:“一般而言不太可能,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汉中沦陷、巴蜀危急,就有希望了,以朱胜非的迂腐和专权,西北肯定会出现危机,时间早晚的问题!”
休整两天后,陈庆率领大军离开了峡州,向襄阳府进发。
第三百三十章 试攻(上)
汉水再一度被宋军控制住了,完颜昌第二次攻占荆襄之战遭到了惨败,不仅双方的攻防回到了原点,更重要是伪齐军的八万大军灰飞烟灭。
襄阳守军目前还有三万人左右,指挥权真正归属了董先,完颜昌在进攻三峡道失利的消息传来后不久,便率领三千女真骑兵走房州渡过汉水,离开了襄阳。
襄阳准确兵力还有两万八千人,而宋军兵力则增加到七万人,光李纲的主力就增加到五万人,主要是收编降卒,陈庆派人押送给李纲的近万名三峡道投降士兵全部被李纲收编。
陈庆的兵力也达到了两万人,包括他自己统帅的一万八千军队和郑平统领的两千水军,如果加上江陵和巴陵的军队,再加上汉阳受伤康复的士兵,他的总兵力达两万九千人左右。
这么多军队肯定不行,他自己也养不起,江陵的六千新兵他得交还给李纲。
襄阳城外,宋军扎下了三座大营,正南面是李纲主营,东面是副将折彦质的两万军大营,而西城外则是都统陈庆的大营。
陈庆大营内光大帐就扎下了三千顶,周围有粗大的营栅包围,前面挖了壕沟,并在壕沟外修建了数十座岗哨。
但七万大军想夺取襄阳城并不容易,主要是襄阳城太难攻打,城池高大宽阔,护城河宽达十八丈,加上近三万守军,当时要不是孔彦舟献了襄阳投降,伪齐军也未必能夺取襄阳。
可惜这个罪该万死的家伙被完颜昌看上,将他一并带走了。
主帅大帐内,李纲召集五名高官商议攻打襄阳的策略,这里面包括湖广宣抚副使折彦质、随州镇抚使程昌寓、岳、鄂镇抚使陈庆、都统制解潜以及都统制刘洪道。
程昌寓道:“襄阳城最大的难点是护城河太宽,卑职建议利用小船连夜修建八座浮桥,东西南北各两座,然后从四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以优势兵力压倒对方,几天内就能攻下襄阳城。”
陈庆没有说话,程昌寓想法是对的,利用自己兵力多的优势来取胜,但这样伤亡太大,至少要付出两到三万人阵亡的代价,李纲肯定不会同意。
果然,李纲没有吭声,一向以嘴臭出名的折彦质冷冷道:“这样打,我们至少每天要伤亡一到两万人,程知事觉得我们的士兵都是蝼蚁,死再多也不心疼?”
程昌寓怒道:“打仗怎么可能不死人?你若不想打不勉强,我率我的一万军队攻打北城,等我夺取了襄阳你休想来抢功!”
李纲当即同意了,“可以,程镇抚使明天率一万军攻打北城!”
程昌寓立刻明白了,这是李纲拿自己当试探进攻呢!刚才的话说得太满,他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程昌寓只得闷闷不乐道:“我没有船只搭建浮桥。”
李纲一点机会都不给他,当机立断道:“搭建船只的浮桥我下午就拨付给你,你今晚搭建浮桥,明天开始进攻。”
程昌寓和众人都走了,李纲叹口气对陈庆道;“你也看到了,战争还没有开打,就先内斗了。”
陈庆笑问道:“似乎程昌寓和折彦质之间有矛盾?”
李纲苦笑一声道:“他们二人矛盾很深,是在剿灭杨幺的过程中发生的,你也知道折彦质为人比较清高,很看不起程昌寓,又是口直心快那种人,其实今天他已经收敛很多了,要是从前他们会打起来。”
陈庆点点头,“程昌寓的方案比较中规中矩,就是伤亡太大,得不偿失!”
李纲笑道:“我知道你善于用奇谋,你应该成竹在胸,我更想听听你的方案。”
李纲对陈庆救援三峡道之战非常满意,尤其陈庆没有杀俘,这一点难能可贵,说明他遵守对自己的承诺,这次大战结束后,自己得好好向天子表一表他的功劳!
陈庆微微笑道:“我是有一些想法,但我也很希望看一看明天程镇抚使的攻城,我同样也需要了解襄阳的防御情况!”
“那好!明天试探之战结束后,我再听听你的意见!”
……
董先负手站住城头上,忧心忡忡望着城外的大营,他到现在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消息,就仿佛朝廷已经将他们放弃了一般,这才董先心中着实有些后悔,早知道完颜昌撤离后,他就应该紧随其后跟着撤离襄阳。
襄阳虽然是极其重要的战略之地,但也要看能不能发挥作用,如果实力拿不下荆襄,那襄阳再重要也毫无意义。
现在他无法撤退了,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看看西部的战局能不能影响到荆襄这边。
这时,一名士兵奔来禀报,“启禀元帅,漕河上发现了一队小船。”
这是一个新情况,董先急忙向北城走去,不多时,他来到北城墙向外张望,只见漕河上停泊着数十艘小船,却不知准备用来做什么?
董先沉思片刻,忽然醒悟,这分明用来架设浮桥的小船啊!
宋军要准备攻城了,他当即对当值将领令道:“给我严密监视,尤其是夜间,一旦敌军搭建浮桥,立刻向我汇报!”
……
当天晚上,陈庆也得到了消息,程昌寓开始在东城外搭建浮桥,之所以选择在东城而不在北城,实在是因为襄阳城的一些特殊构造导致。
襄阳城墙距离护城河还有一丈远,工匠就在紧靠护城河的岸边砌了一道墙,这并不是军事用途,而是防止涨水后漫上岸,以避免城墙根长期泡在水中。
这道防水墙在整个护城河岸边修建了一圈,其中北城墙外的防水墙修建得最高,高达八尺,其他三面城墙高度只有三尺左右。
而如果浮桥搭在北城墙,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进攻士兵还要从八尺高的防水堤上跳下去,这可肯定会摔伤的,但东城的防水堤只有三尺高,跳下去就容易多了。
陈庆带着百余亲兵骑马向东城而去,路过北城时,他望着高高的防水堤,确实修建得很高,如果所有的城池在外围岸边都修建这么一座高墙,那么进攻城池的难度就大了,但襄阳城却想到了,以后完全可以借鉴。
这时,陈庆又看到了水门,就在正门旁边,相对于城墙,他其实更关心这座水门。
蒋彦先给陈庆建议的夺取襄阳之策,指的就是水门,这是襄阳城的一处防御弱点,里面有内外两座铁栅栏,在两座铁栅栏中间的门洞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直通城头,平时守城士兵就会沿着通道下来,在门洞内检查船只。
蒋彦先告诉陈庆,这两座铁栅栏至少有五十年没有更换了,早已被水腐蚀,表面看起来很粗,实际上和朽木没有区别,用锋利的利斧便可以斩断。
这时,后来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军士追了上来,向陈庆抱拳道:“启禀都统,从巴陵过来的船只到了,就停泊在大营北面的江面上。”
陈庆暂时放弃了去城东查看浮桥的计划,转而前往汉水西面,很快他便来到自己大营北面的汉水边,这里停泊着二十几艘三千石大船,都是从巴陵县过来的特殊船只。
这时,有人站在一艘大船船舷边对陈庆挥手,“陈都统!”
陈庆认出了来人,是他军中的首席大匠谢长治。
陈庆走上大船笑问道:“我要求做的东西做好了吗?”
谢长治笑着点点头,“回禀都统,已经做好了,都统请随我来!”
第三百三十一章 试攻(下)
谢长治让十几名士兵从船舱内抬出一块木筏子般长板,长约一丈五尺,宽七尺,比人还高一头,是用数十根原木拼接而成,非常坚固结实。
士兵们把木排放在船舷边,把它横过来,谢长治笑道:“士兵就能站在它背后,躲避箭矢,使用的时候,把它竖起来,直接搁在城墙上,用顶部的铁钩子勾住城墙,这一头扣在船舷上,对方想拖也拖不过去,另外,这只船梯实际上是上下两层,可以调整延伸,最长可延伸到两丈。”
这玩意叫做攻城船梯,是陈庆提出想法,由工匠门专门设计的,安装在船上,这实际上就是把常德攻城的武器专业化,常德是用很粗糙的木板攻城,但襄阳不行,必须用专业的攻城武器。
二十艘三千石大船每一艘都安装了一架这样的攻城船梯,士兵稍加训练就能使用,使用熟练地话,最多十秒钟就能搭上城头。
陈庆沉吟一下道:“其实我还想再改装一艘撞船。”
“卑职知道,就是船头装有专门的撞头,一般都是生铁撞头,可将敌军战船拦腰撞断撞沉。”
陈庆点点头,“就是这种撞船,安装生铁撞头,大概两千石左右。”
谢长治点点头,“生铁撞头倒是有现成的,船只也有,就是需要时间安装,都统给卑职三天时间。”
“那好,三天后我等你们的好消息!”
……
经过一夜搭建,付出了数百人伤亡的代价,次日天亮时,两座浮桥出现在城东护城河上。
东城头上,七千伪齐军严阵以待,他们推出了三十余架小型投石机,可以将二十斤重的火油球投出数十步外。
现在伪齐军要摧毁两座浮桥简直易如反掌,直接投出火油球一把火就烧掉了,只是董先也需要一场胜利来激励士气。
他们并不着急,耐心等待宋军的进攻。
这时,一名士兵跑到董先身边低语几句,董先一怔,“确定吗?”
“应该昨天晚上就开始了,刚才有弟兄发现的。”
“带我去看看!”
董先翻身上马,向北城奔去,不多时来到北城,他下了马,注视城墙,一名士兵指着护城河对面道:“在那里,那边有个很大的挡板,昨天晚上出现的。”
董先也看到了一条长长的挡板,足有十几丈长,高达一丈,挡板后面的情况看不见。
这种情况一般是挖地道,但护城河这么宽,挖地道显然没有意义,还有一种可能可能是安装一种大型攻城武器,怕城头发现,所以用挡板遮住。
“挡板背后是什么,你们都没有看见吗?”董先回头问士兵道。
一名士兵迟疑一下道:“卑职昨晚看到一点点,但夜色中看得不是很清楚,不敢肯定。”
“你说吧!大概看到了什么?”
“看到很多粗大的木头,很长很粗,士兵将它们抬过去,卑职能肯定是木头,但具体是什么,卑职不知道。”
董先点点头,自己的猜测应该没有错,宋军一定在安装巨型攻城武器,这个距离只有床弩能射到,所以他们使用挡板,防止床弩射击。
“呜——”
东城外的号角吹响了,董先没有时间在这里耽误了,他对几名士兵,“继续盯住他们,具体物体出来再通知我!”
他翻身上马向东城奔去……
东城外,一万五千宋军已集结完毕,五千弓弩手率先奔至护城河边,向城头密集射箭,四千宋军在激烈的战鼓声奔跑起来,他们扛着巨大的攻城梯,这种攻并非女真人或者西夏人使用的普通型攻城梯,而是一种重型攻城梯,一架攻城梯重达数千斤,高四丈,宽六尺,用材十分厚重,前端有三个巨大的铁钩。
这种攻城梯需要三十几名士兵扛着,每一根横档都是方形,宽达半尺,而不是圆形,要想用斧子砍断它,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宋军士兵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