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侯-第5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樱连忙端起碗喂妹妹喝鸡汤,余莲不敢再使性子,乖乖地将鸡汤喝了。
  ……
  入夜,陈庆从妻子身上翻躺下来,伸手拉一下绳子,片刻,一名小丫鬟端着茶盏进来,陈庆掀开帐帘,喝了一杯茶,又回头问道:“夫人要喝茶吗?”
  “我不喝了,阿荃,今晚没事了,你们早点睡。”
  “夫人,知道了!”
  小丫鬟接过茶盏,慢慢退下去了。
  陈庆又重新躺下,吕绣给他擦擦额头上的汗,笑问道:“夫君今天去探望了余莲?”
  陈庆叹了口气,“说起来惭愧,从她怀孕至今,我都没有去探望过她,总得她没事就好,却从未考虑她的心情。”
  “这也不怪夫君,这几个月你基本上都在外面,先是河西,后来又去了四川,在家里的时间最多半个月,顾上她也很正常,再说每天吃饭不都见面吗?非要单独和她在一起,才叫关心安慰?依我看啊!阿莲就是有点太矫情了,阿樱就比她好得多,什么都默默承受。”
  “怀孕的女人嘛!都比较敏感,情绪容易低沉,当初你也一样。”
  “我怀冀儿的时候才不是呢!在甘泉堡,我还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还自己去买菜,每天都开开心心。”
  陈庆生怕她又责怪阿莲,连忙展开话题道:“对啊!那时你还居然去买菜,我记得你第一次买的菜是鸡蛋,对不对?”
  “才不是鸡蛋呢!是两根萝卜,我亲自去人家地里拔的,花了五文钱,第二次是买了几条鱼,花了二十文钱,第三次才是鸡蛋。”
  “有没有觉得自己买贵了?”
  吕绣忽然反应过来,叹息一声道:“夫君,这话题我们说了无数遍了,你放心吧!我不会训斥阿莲,现在是孕妇为大,我会把她照顾好,给你再生一个健康的儿子,也给冀儿生个弟弟,他太孤单了。”
  陈庆小心思被戳穿,抱住妻子道:“我很快就要去临安了,着实有点担心她,你多担待一些,让孩子平平安安出生。”
  “夫君不要担心阿莲,她那个身材就是天生生儿子的,屁股那么大那么圆,肯定是顺产,我会安排刘大姐好好调正她的胎位,刘大姐的医术你放心,至于阿莲,我当然会不会斥责她,我只是说说而已。”
  说到这,吕绣又叹口气问道:“夫君什么时候走?”
  “肯定要等科举结束!”
  吕绣算了算时间,笑道:“还有些日子呢!说得就像明天要出发一样。”
  说到这,她又给丈夫使了眼色,陈庆会意,伸手捏灭了蜡烛,老夫老妻都了解对方的兴奋点,两人很快又水乳交融了。
  ……
  这几天,京兆城内的人流明显变多了,川陕第二次科举即将举行,到处是从各地赶来的士子,和两年前的第一次相比,这次报名人数多了一倍,超过四万人,不光是川陕、熙河路、河东路,就连灵夏路、河西路也有士子赶来,灵州府有八名士子,凉州城和张掖城各有三名士子前来京兆参加科举,这可是百年来第一次,成为《京报》的头版头条。
  当然还有来自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的士子、江南西路的士子。
  这次依旧录取百名进士,然后太学录取四百人,一共录取五百人。
  现在没有敢小看太学了,两年前招的第一批太学生,明年结束学业,但已经被各个官衙预订光了,他们都将成为技术官僚,比如学测量的,要去都水署,学冶炼的,要去匠作署和军器署,学算学的,要去盐铁署或者税务署,学律法学的进提刑司,学农学的进农政署,入职就是从九品,简直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
  当初人人看不起川陕太学,嘲讽它为川陕匠学,招收四百人,最后只有不到三百人入学,现在大家才知道,进太学一样能当官。
  京兆城的酒楼茶馆从上月开始就进入了黄金期,天天酒客和茶客满座,不过妓院、青楼却没有什么士子生意,国子署严禁士子狎妓,一旦查实,将不会被科举和太学录取。
  去年就查实了三百多人,其中三人考上了太学而没有被录取,今年士子们就不敢了,不过京兆上百家妓院和青楼并不缺客人,它们的客人基本上都是士兵,陈庆允许士兵进青楼妓院。
  中午时分,长青酒楼内人声鼎沸,基本上都是参加科举的士子,几乎每个士子都在讨论今年可能出现的科举题,还有三天就要考试了,大家都很紧张。
  在二楼靠墙的一张小桌子,坐着晁清和他的堂弟晁昆,晁昆是晁清二叔的儿子,今年二十岁,文才出众,十四岁就跟随他的父亲,也就是晁清的二叔四处游历,甚至还坐船去南洋呆了大半年,曾经写过《南洋货殖论》一文投书给朝廷,结果如石沉大海。
  去年在太原时,晁清把这篇《南洋货殖论》推荐给陈庆,深得陈庆赞赏,虽然略显稚嫩,但见识独特,尤其提到了橡胶,他称为白胶,认为它的作用极大,不亚于香料。
  晁昆给大哥斟满酒,笑道:“大哥,前年你们只考两门,今年可是要考四门,你知道吗?”
  晁清端起酒杯,不屑地哼了一声,“什么四门,还有书法,考五门好不好?”


第八百三十九章 科举
  前年第一次科举只考诗、策和书法三门,收到很多不满的批评,主要是大家学了十几年的东西不考,实在是太打击县学和州学的积极性了,陈庆最终接受了大家的意见,这次考五门,‘贴经、论、策、文学、书法’。
  贴经就是默写,从四书五经中随意抽一段,把中间的几行空白,让考生填满,这是考对经文的熟悉程度,论就是论文,从孔孟经典中拿出一句话,让士子解释并论述,主要考对经文的理解,然后其他三门和前年一样,略有不同的是,文学一门不一定考诗词了,也有可能考散文。
  基本上所有士子都猜到了,今年极可能是考散文。
  晁昆常年旅行的缘故,皮肤很黑,身材健壮高大,腰佩一把长剑,他的剑法很不错,得到过高人指点。
  “大哥,再给我说说教训吧!哪些科举教训比较深刻?”
  “我的教训就两条,发下试卷先写好名字,然后糊名,不要等最后再糊名,最后时间紧,就会忘掉,我亲眼看见一个士子走出考场后突然倒在地上大哭,就是忘记糊名了,第二条就是考场发的饭一定要吃饱,这次我听说要考三天,在新建的号房里考,不吃饱饭夜里会很难熬,影响睡眠,最后肯定会影响到第二天的考试。”
  说到这,晁清见堂弟有点紧张,便拍拍他肩头笑道:“不用紧张,你的才华和见识都超过我,以正常心态去考,发挥正常就行了,考不上进士去读太学,实在不行我给你找件事情做,一样能做官。”
  “考不上太学也能做官?”晁昆惊讶道。
  “你的南洋货殖论郡王很欣赏,如果他成立市舶司,可能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
  晁昆笑道:“看样子我去海外游逛还是有好处的。”
  “去海外的人很多,商人、船员,但去过海外的读书人绝对没有几人,如果你再会几门对方的语言,那你就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你还别说,南洋话我还真能听懂不少,也会说几句,我在南洋呆了大半年,那些商人都找我翻译,我原本今年还想去日本,领略一下那边的人情风俗,结果被父亲硬叫回来参加科举。”
  “那你没有参加去年秋天的州试吗?”
  晁昆挠挠头,“我报名的时候,参加了临时考试,通过了,所以才能报名。”
  晁清想起来了,这是今年的新规定,主要是给河东考生一个机会,所以有临时考试,比较简单,考过了就相当于参加了州试。
  “好吧!”
  晁清见时间差不多了,便举起酒杯笑道:“我祝愿你考试成功,拿到一个好成绩!”
  ……
  晁清匆匆赶回了秘书处,正好遇到从外面回来的陈庆以及周宽等人。
  晁清连忙行礼,陈庆笑着对周宽道:“老周你自己问他。”
  周宽问晁清道:“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说到海外贸易,郡王就说你有个兄弟出海去过南洋,还写给过关于南洋贸易的文章,你兄弟现在在京兆吗?”
  这么巧,晁清连忙道:“回禀周参事,我兄弟这次来京兆参加科举,他现在就在京兆,我们刚才还在一起吃饭。”
  “哦!他要参加科举,那就暂时不打扰他,等他考完科举再说,我很想了解一下海外贸易的情况。”
  晁清点点头,“等他考完试,我一定带他来拜访周参事。”
  周宽呵呵大笑,“我随时欢迎!”
  说到海外贸易,陈庆倒想起一件事,他问晁清道:“这几天有郑都统的来信吗?”
  晁清连忙道,“前天有一封信,放在郡王的桌上。”
  “奇怪了,那我怎么没有看见?”
  晁清想了想道:“有可能被压在昨天那叠牒文下面。”
  “那我去看看。”
  陈庆快步回到自己官房,果然在一叠文书下面找到了郑平写给自己的信,自己居然没有看到。
  他连忙打开信,果然是他期待的消息,需要的百艘万石海船已经抵达江陵城。
  陈庆立刻提笔写了一封回信,告诉他,自己将在十天后出发。
  ……
  三天后,川陕第二次科举考试正式开始,考试在去年建成的考试院进行,考试院建在城外,占地足有千亩,最多可同时容纳十万名士子一起考试,堪称天下最大的考试院,由于占地太大,在内部通行都要乘坐马车。
  整个考场分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区,每个考生必须先到自己所在区排队进考场,这次有四万两千名考生,所以开启了五个区。
  晁昆的考号是丙区,光是丙区就有一万人排队,排成十个队,搜身可以入内,然后再找到自己的考区,里面有二十排,每排有五百多间号屋,然后再寻找自己号屋。
  规模太庞大了,事实上,京城参见科举并没有这么多考生,比如唐朝,六百多个州,每个州也就推荐二十余人,每次科举也就一万余人,然后进士刻录取十几人,然后明经科、明算科再录取若干人等等。
  陈庆是为了让读书人对京兆有向心力,所以各州不限名额,结果导致只要通过州试,就可以来京兆参加科举,来回盘缠路费以及在京兆食宿都有补贴。
  士子们花不了多少钱,当然愿意来低价旅行一趟,就算考不上科举,也能交朋友、长见识,还能捞点纪念品回家,每个士子考试时发一张羊皮,考完试可以带走,一张羊皮要值好几贯钱。
  正所谓,高高兴兴来科举,开开心心把家归。
  晁昆的考号是丙考场第八区一八二号,是一间只有三个平方的小房间,里面是一个砖台,可以躺下睡觉,坐起身,将一块木板搁放在门口两边的砖嵌上,这就是桌子了,帘子必须拉起来,外面的巡逻士兵和考官可以随时监控。
  房间很不隔音,隔壁悉悉索索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但这些都不重要了,第一声考试钟已经敲响,考试院开始关闭大门,士子们都在忙碌地检查考试用品,笔墨纸砚都有,蜡烛、水杯、牛皮纸袋、被褥等生活用品也有,从现在开始,他们将要在号房内呆上两夜三天。
  有人说牛皮纸袋做什么?其实是用来放卷子,考完后把几门考试的试卷都放在牛皮纸袋里,然后把牛皮纸袋封好,这样就能防止卷子散乱遗失。
  “咚!咚!咚!”
  第二轮钟声敲响,考官开始发第一科的试卷,第一科是贴经,题目就印刷在试卷上,一共三题,晁昆急忙看第一题。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然后中间是大段空白,底部结束是:“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
  晁昆点点头,这是《尚书》中的《盘庚上》一文,不难,小学堂的最后一年就必须会背诵。
  第二题是《孟子》,第三题是《诗经》,都不难,晁昆心中稳了,他开始提笔在考卷上认真写上了自己名字。


第八百四十章 审讯
  成都北城门附近有一座很大的建筑,招牌叫做永和商行,占地约三亩,商行下面一般都有商队、船队、商铺和仓库,商行就相当于经营总部。
  几天前,内卫就盯住了这家永和商行,线索是由监察司的办案人员发现的,他们在查证成都通判李学敏时,发现李学敏的小儿子李丰名下有两成万春茶庄的份子,李丰今年才八岁,显然这两成份子就是李学敏所有,而万春茶庄是四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