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庆摆摆手,“现在不说税赋问题了,我想知道,目前有多少荆湖南路的官员过来了?”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小店
吕青山连忙道:“目前只过来十六人,主要是路途问题,可能还有大量官员在路上。”
一直没有说话的郑平道:“我们在峡州设有哨卡,卑职接到飞鸽传书,有很多官员都正在赶来的路上,再过两三天就陆陆续续到了。”
陈庆点点头,对周宽道:“已经到来的官员,吏部司可以和他们接触了,后来的官员由吏部司负责接待,人手不足由成都府提供协助。”
周宽连忙道:“请殿下放心,卑职会安排好!”
……
陈庆在贵宾馆住了下来,他坐不住,随即带着赵璎珞坐马车上街了。
自从陈庆的微服私访在尉迟县遇险后,内政堂对他的出行做了严格规定,倒不是说不准他微服私访,而是他不能擅自去微服私访,必须内卫先安排好,他才能出门。
而且随行的亲兵不能低于二十人。
陈庆去的地方是锦官街大瓦子,这是成都最大的瓦子,里面吃喝玩乐一应俱全,门口两边都是密集的商肆,要微服私访,陈庆一般都会选择瓦子,因为瓦子最贴近民生,最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在瓦子都能看到。
“靠边停车!”
陈庆喊了一声,马车在路边缓缓停下。
不远处便是一家常平小店,极具特色红屋顶的标识,老远就看见了。
陈庆没有下车,坐在马车里观察着常平屋的细节,常平屋外排着两支长长的队伍,至少有两三百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很多人步履蹒跚,手中拿着口袋。
京兆城的常平屋可没有这么多人,一般只有三四个人,成都府和京兆府的人口差不多,投入的常平屋数量也差不多,为什么排队人相距这么大?
而且这座常平屋并不在居民区,附近都是比较上档次的商业店铺,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老人在这里排队?难道附近有慈济院?
陈庆还是觉得不对,如果是慈济院,那应该是送货上门才对,不让老人拎着沉重的米袋子回去,而且慈济院老人穿的衣服都应该一样,但这些老人却各穿各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彼此间都不说话,就像不认识一样。
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上,陈庆感觉到了不对劲。
陈庆招手叫一名亲兵上来,嘱咐他们几句,亲兵去打听了,打听很简单,找几个老人问问情况就知道了。
片刻,亲兵回来了,抱拳禀报道:“启禀殿下,每月的初一是敬老日,常平屋从下午开始,只对老人开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可以免费领一斗面和半斤粗盐,一共有七个点专供老人,卑职见他们每人拿一块木牌,好像是四月卡,领了以后,四月卡就当场收掉,换成五月卡,他们说是官府发的卡。”
陈庆欣然点头,成都府这方面做得不错,值得京兆府学习,但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改善。
马车又重新起步,向一里外的大瓦子驶去。
马车在大瓦子门口停下,陈庆先下了马车,又牵着赵璎珞的手慢慢下来。
两人都穿着普通人的衣服,但还是太与众不同,陈庆高大挺拔的身材,不怒自威的杀气,而赵璎珞容颜如国色天香,虽然带着帷帽看不见脸庞,但她丰满却又不失苗条的高挑身材,却像天鹅一般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赵璎珞挽着陈庆的手缓缓而行,从进大门开始,数百步内全是密集的小吃铺,现在离吃晚饭还有一段时间,大部分店铺都没几个客人,陈庆忽然发现,似乎在各家店铺里吃饭的人都是内卫士兵。
“夫君,我们试试这家吧!”
赵璎珞忽然对旁边一家店铺感兴趣,陈庆看了看招牌,上面写着王记汤饼店,很普通的名字,再看店家,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
陈庆立刻理解了,笑道:“好!就他家。”
陈庆牵着赵璎珞的手进小店里坐下,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端水上前给他们,赞道:“真是神仙般的眷侣啊!你们小两口想吃点什么?”
一句‘神仙般的眷侣’说得赵璎珞心花怒放,她嫣然笑道:“用你们拿手的汤饼吧!”
“好的!老头子,来两碗红油肉丝汤饼。”
这时,从外面呼啦啦走进二十多名壮汉,将小店里全坐满了,都是陈庆的亲兵,他们等于是把店包了。
两个老人目瞪口呆,有些不知所措,陈庆笑道:“店家,他们的帐我来付,你们这里有馒头包子没有?”
“没有,但隔壁有,我去买来,公子要多少?”
“这里有二十个人,你给买六十个大包子,再给他们一人上一碗热面汤就行了。”
“我知道了,我去买来。”
陈庆止住了他,“老丈,你继续给我们煮两碗汤饼,王厚和张团,你们两个去买。”
王厚和张团带着几名手下去了,两老口有些失望,这么多客人进店,却只喝面汤,这怎么收钱啊!
但他们还是给陈庆和赵璎珞煮了汤饼,片刻,老人亲自给他们端来。
陈庆笑问道:“刚才我路过常平屋,见很多老人在排队领粮食和粗盐,你们怎么不去领?你们应该超过六十岁了吧!”
老丈苦笑一声道:“我们都过六十了,但我们不是本地户籍,我们是从果州过来,陪陪儿子。”
“你们儿子在哪里?”
老丈指指地上,黯然道:“他葬在成都,绍兴二年和金兵作战阵亡了。”
陈庆鼻子猛地一呛,半晌道:“他的尸首或者骨灰没有送回家乡吗?”
“他在大散关作战,阵亡太多了,分不清楚,就一起烧掉,运回成都安葬在一起。”
陈庆又问道:“你们应该有抚恤吧!只有一个儿子吗?”
“抚恤给了二十贯钱,给大儿子治病用光了,大儿子前年病故,我们卖了祖田安葬了他,然后就来成都谋生,顺便陪伴小儿子。”
“这间小店每月房租多少?挣的钱够生活吗?”
“房租三贯钱,还剩下两贯钱不到,够我们两个老人生活了,我们身体越来越差,估计也做不了多久了,哎!活一天算一天吧!”
陈庆吃不下去了,他半晌道:“抚恤给少了,西军规定抚恤是三十贯钱,对金兵作战阵亡是双倍抚恤,你们还能再领取四十贯钱。”
两个老人大喜,“真的吗?没有人给我们说啊!”
“西军后来补发的,县衙都有名单,都能查得到,然后每月初一的敬老日,外地老人也能领,也是新规定,明天我让手下带你们去县衙把手续办了。”
“太好了!公子也是官爷吗?”
陈庆摇摇头笑道:“我是西军的将领,这些规矩我知道,我也能帮你们一把!”
两个老人扑通给陈庆跪下,陈庆吓一跳,“你们这是做什么?赶紧起来。”
两个老人含泪道:“感谢将军鼎力帮忙,有这四十贯钱,我们就能活下去了。”
陈庆叹口气,“说不定你们的儿子还是我的手下,帮你们是应该的,好吧!明天上午,我的手下会带你们去县衙,王厚!”
“卑职在!”
“明天上午你带两个老人去县衙把手续办了。”
“遵令!”
陈庆看了一眼赵璎珞,见她眼睛红红的,显然刚才也落泪了。
“我们走吧!”
赵璎珞点点头站起身,陈庆取了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笑道:“不用找了,剩下的给你们租房子吧!”
老头子有点见识,认出桌上是银子,吓得他连忙摆手,“这怎么行,两碗面只要二十文钱,我们怎么能收你银子。”
“王厚,这边你来处理,我们走!”
陈庆和赵璎珞在大群亲兵的护卫下离开了小店。
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义助
陈庆心情不太好,不想再走下去,他想回贵宾馆了,走到瓦子大门,王厚追了出来,向陈庆禀报道:“银子给他们,两老口千恩万谢,说遇到了贵人。”
“你没有泄露我的身份吧!”
“没有!卑职就说殿下是西军重要将领。”
陈庆点点头,“明天上午你带他们去县衙,四十贯抚恤金让县衙先垫上,回头驻军会补给他们,还有五月的敬老牌子。”
“请殿下放心,卑职会处理好。”
陈庆这才拉开车门让赵璎珞上车,他意外的发现赵璎珞右侧的头发散落下来,“璎珞,你的发簪呢?”
赵璎珞有些慌乱道:“可能是忘在贵宾馆了,走得有点匆忙。”
陈庆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扶她上了马车。
陈庆坐上马车,在亲兵的护卫下,马车迅速返回了贵宾。
……
陈庆走了,大批乔装成普通百姓的内卫士兵迅速跟着撤离,这下子把大瓦子惊动了,商家纷纷议论,来了什么重要人物?
有几个消息灵通的,知道雍王上午抵达了成都,便开始猜测,那么多人护卫,连都统郑平也只有几个亲随,长史吕青山更没有军队护卫,一定是雍王殿下来了,消息虽然是猜测,却有根有据,很快便传遍了瓦子。
汤饼店里,老妇人正在收拾碗筷,收拾陈庆的桌子时,她叹口气,自言自语道:“都没有吃,就支付那么多银子,哎!真是的……”
这时,她忽然看见那美貌女子的桌边有一个锦缎帕子,“哎呀!那个小娘子把手帕忘了。”
她拾起手帕,忽然觉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里面是一支金光闪闪的发簪,上面还镶嵌着一颗很大的红宝石,一看就很名贵。
“老伴!老婆子!”
老者激动地跑了进来,“你知道给我们银子的人是谁吗?是雍王殿下,外面都传开了。”
“老头子,你看这怎么办?”
老妇人托起丝帕,老者一眼看见,顿时大吃一惊,连忙把老伴拉到里屋低声道:“这是宝物,不能让别人看见,会有人生歹意的,财不能露白。”
“这……这估计是那个小娘子给我们的,你说该怎么办?”
老者摇摇头道:“我们已经收了银子,就不能再拿人家黄金了,太贪心会有报应的,明天我们交给殿下的手下。”
“对!”
老妇人也赞成道:“这簪子太名贵了,对我们反而会是灾祸,明天还给他,我们不能要。”
……
陈庆回到贵宾馆,立刻派人把知府郑爱农找来,不多时,郑爱农匆匆赶来。
“卑职参见殿下!”
大堂上,陈庆笑着请他坐下,郑爱农显得有些紧张和局促。
陈庆微微笑道:“放心吧!我不是来找你麻烦,相反,我很赞许你们的敬老日做得好,是府衙还是县衙的功劳?”
“回禀殿下,是府衙安排的,在成都府各县推行,去年三月开始,正好整整一年。”
“推行敬老日的所需钱粮是由财政负担吗?”
“回禀殿下,我们的对象是六十岁以上老人,实际上人数并不多,整个成都府还不足万人,算下来,一个月才三百贯钱,一年每人再给两套衣服,我们用官府的房租收入支付,足够了。”
“是啊!钱花得不多,却很得人心,伪齐国和金国谁会管老人的死活?”
“不过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殿下指正。”
“我确实是要提三个意见,第一个意见,开放的常平店太少,才七个店,排队太长了,索性全部开放,每月初一下午专门针对老人开放,一般人半天买不到东西其实也无所谓,一个月才半天,耽误不了事情。”
郑爱农躬身道:“卑职明白了,一定照办!”
“第二个建议,我先问问,你们一共有多少州兵?”
“一千人左右!”
“那就简单了,每月初一下午,州兵全部出动,每个常平店前站十几个人,帮助老人拿东西,一个个颤颤巍巍,一斗面粉可是十二斤啊!你让他们怎么拿?既然是敬老日,那好事就做到底,帮助他们送到家。”
郑爱农汗颜道:“这时卑职疏忽,殿下批评得好,卑职下个月一定改正。”
“第三个建议比较重要,不要按照户籍来实施,我今天遇到一对老人,儿子在大散关抗金阵亡,两人老无所依,因为他们是果州人,享受不到敬老日的待遇,我相信你们早就遇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统一对待?”
郑爱农半晌道:“我们担心消息传开后,整个四川路的老人都会跑到成都来,我们财政负担不起。”
陈庆点点头,“这个问题你应该和吕长史协商怎么解决,而不是回避它,装作没看到别州老人,所以在这点上,我要批评你们态度消极,只考虑地方利益而不顾大局。”
郑爱农惭愧道:“殿下批评得对!”
陈庆又不满道:“我明天也要批评吕长史,他身在成都,竟然对这件事熟视无睹,我就不信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也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