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侯-第6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面有四个硬指标,第一,出任县衙文吏十年;第二,担任押司不低于五年;第三,具有明经士资格;第四,五十岁以下。
  还有两个软指标,第一、德才兼备;第二、得到推荐。
  这个六个指标缺一不可,四个硬指标,徐沛已经有了两个,担任押司五年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要考过明经科,至于两个软指标,他只要抱紧余寿的大腿就能解决了。
  况且他现在只有三十出头,所以徐沛有了当官的梦想,他格外卖力。
  这天上午,余寿骑马来到大帐前,笑问道:“今天可有买卖上门?”
  众人都笑起来,徐沛也笑道:“县尉,有两家十口人,从徐州过来的,卑职安排两顶大帐,他们也吃过了,正在收拾东西。”
  “登记了吗?”
  “下午登记,他们想下乡务农。”
  余寿点点头,这次移民几乎都是农民,所以七成以上都要求下乡种地。
  忽然,有弓手指着远处喊道:“余县尉,好像买卖又上门了。”
  余寿连忙搭手帘向东面眺望,只见远处官道上浩浩荡荡来一队百姓,浩浩荡荡足够一百余人。
  “哎哟!今天怎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
  徐沛有经验,呵呵笑道:“县尉,估计他们是一个村的人!”
  他连忙带着手下迎了上去……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招才
  这支过来的队伍正是德庄的十三户人家,在阮德的带领下,昼行夜伏,跋涉整整七天,终于来到了尉迟县。
  “你们是哪里来的?”徐沛跑上前问道。
  阮德上前行礼道:“我们是归德府楚丘县德庄百姓,官府通知我们向内地迁徙,我们跋涉三百里,前来投奔尉迟县。”
  “可有官府的迁徙证明书!”
  “有!有!”
  阮德取出厚厚一叠迁徙证明书,安抚使张晓考虑周全,每户人家都有一份迁徙证明书,包括一家几口人,姓名关系等等都要写清楚,接收方官府根据迁徙证明书接收移民,编户入籍,然后再用迁徙证明书向安抚使司领取粮食补助和安置财政补助。
  徐沛看了看证明,又看了看百余人的队伍,笑道:“一共十三户人家,对吧!”
  “正是!”
  “来吧!你们先去大帐内休息吃饭,要上茅厕也有,然后给你们分配大帐,休整两三天后,送你们去新家。”
  众人把孩子和老人扶下大车,徐沛又喊道:“拿随身的东西就行了,大大件物品分配大帐后再拿。”
  众人扶老携幼向一顶大帐走去,那边似乎在蒸馒头,有人在向他们招手。
  余寿骑马在一旁看着他们,这时,他的目光落在阮德身上,见此人长得如此雄壮魁梧,似乎是这群百姓的首领,这个身材不去从军可惜了。
  这时,余寿目光又落到阮德手中木棍上,这支木棍足足长一丈,比手腕略粗,他忽然发现有点不对,再细看,顿时倒吸一口冷气,这男子手中拿的竟然是一根铁棍,起码有六七十斤。
  不仅如此,他左手拎着铁棍,右手抱着小儿子,后背还背着一个背篓,里面都是铁匠的工具,至少有五六十斤,加起来快有一百五十斤了,居然还那么轻松自如。
  “那汉子,你叫什么名字?”余寿笑问道。
  阮德回头看了一眼余寿,“老爷叫我吗?”
  余寿点点头,阮德连忙道:“小人叫做阮德,是名铁匠。”
  余寿微微笑道:“你先去住下吧!”
  阮德略略欠身,便带着妻儿走了……
  吃完饭,休息了片刻,便开始分配大帐了,按照每家一顶大帐,如果人口太多,比如兄弟二人都成婚了,还没有分家,那就分为两顶大帐,也会在这时进行分家。
  下午,阮德正在大帐里收拾他的铁匠工具,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叫他,他快步走出大帐,却见是上午那位官员。
  阮德抱拳行礼道:“县君找小人有事?”
  余寿微微笑问道:“阮壮士似乎会武艺?”
  “父亲传过几招拳脚,有几斤笨力气,谈不上什么武艺!”
  余寿指着旁边一辆牛车笑道:“车上有一个磨盘,你能否试试,替我把它拿下牛车?”
  阮德走上前,顿时吓一跳,他没见过这么大的磨盘,足有四五百斤,不过他只是对磨盘的尺寸吃惊,并非是拿不动它,他双臂用劲,把磨盘抱下牛车。
  “大人,拿到哪里去?”
  “拿到厨房,你们吃饭的旁边,阮壮士如果能把它举过头顶最好。”
  阮德大喝一声,将五百斤重的石磨举过头顶,向一百二十步外的厨房走去,所过之处,都引起众人一片惊呼。
  余寿跟着在后面,他虽然不会武艺,不知道这样的力气算是什么程度,但他心中还是十分满意。
  余寿是县尉,募兵也是他的士兵,这次西军募兵八万,河南路接到的募兵任务是两万人,再分解到各县,尉迟县分到的指标是两百人。
  两百人不算多,余寿已经招募到了,但他还缺一名统领这两百人的都头,这是真的军队都头指标,算是给地方的一点好处。
  其他各县都是把这个都头的机会让给县里的亲戚朋友,或者送给大户豪门人家做人情,但余寿却很认真,不徇私情,他一定要找一个有本事的人当都头。
  但募兵出发时间只剩五天了,他还是找不到符合西军标准的都头,他这两日心中焦虑万分,不料今天他运气来了。
  今天余寿正好看到了阮德,此人能举五百斤走一百二十步,余寿立刻意识到,这就是他要找的人,这也是阮德运气不错,遇到了唯才是举的余寿。
  阮德轻巧地将石磨放在磨盘上,余寿笑道:“阮壮士这边请,我给你说一件事。”
  余寿带着阮德走到一旁,笑道:“我给你一个机会,你不用马上拒绝,你可以回去考虑一下。”
  阮德点点头,“县尉请说!”
  他已经知道眼前这位官员是县尉了,他当然不想随便得罪。
  “西军正在招募军队,我们县招募了两百名士兵,但我缺一名统领他们的都头,我需要有真本事的人,我觉得你挺合适,想让你出任都头。”
  阮德没有吭声,他的两个儿子还小,不想离开家。
  余寿又继续道:“唯一不利就是可能会阵亡,可好处不少,西军士兵一旦从军,先给十贯钱的安家费,普通士兵给三十亩永业田,然后每个月有两贯钱加一亩田军俸,从军一年就有十二亩地。
  但这只是普通士兵,你是都头,安家费就是三十贯,永业田是一百亩,每月俸禄是五贯钱加三亩地,县里还可以给你家人提供一座县城里的院子,一亩左右,如果要乡下的房子,可以得两亩地,而且不是说去从军就不能回家了,西军规定,所有将士一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期。”
  西军条件确实很优厚,阮德不由有些怦然心动,余寿笑笑又道:“想想吧!尉迟县的工钱可不高,酿酒工一天只能挣五十文,你一个月五贯钱的军俸,足以让妻儿过得很好了。”
  阮德点点头,“我要回去和妻子商量一下。”
  “去吧!如果决定了,明天上午来县衙找我。”
  ……
  阮德的妻子王氏听说丈夫想去从军,半晌没有吭声。
  阮德把妻子搂在怀中,低声道:“你知道我爹爹年轻时在梁山水泊为寇,一身武艺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一生籍籍无名,这次是我的机会,西军是靠本事出头,不是靠裙带关系,更不是靠溜须拍马,我就想打拼一个功名,给儿子和子孙挣一笔家业,这也是父亲临终前的遗愿。”
  王氏抱住丈夫潸然泪下,“你走了,我们母子怎么办?”
  “放心吧!我有一百贯安家费,然后每个月有五贯钱军俸,都是直接给你,县里还会给我一座院子,不是租,是直接给我,你们母子三人就有安身之地,我还有一百亩上田,你把父母接来同住,岳父还能种地,把土地交给他耕种,家里也就有照应了。”
  “受点苦我不怕,我就怕你去打仗,若有三长两短怎么办?”
  阮德摇摇头,“这个世道,并不是不上战场就会安全,金兵杀来,一个会家破人亡,你忘记我五伯一家是怎么死的吗?大水淹来,一家人尸首全无,我去从军,也是为了保护你们母子平安,再说我每年还可以回来探亲一个月,又不是一去不返。”
  王氏抹去眼泪道:“夫君去吧!我会把两个孩儿照顾好。”
  “让大郎去读书,明白吗?我有一百贯安家费,就足够让他进县学堂读书了。”
  “我会让孩儿读书,如果房子宽裕,我想让我兄长一家也住一起,这样照顾更方便一些。”
  “我知道了,你考虑得比我周全。”
  阮德捧着妻子的脸笑道:“今晚让两个孩儿早点睡。”
  王氏俏脸一红,轻轻点了点头。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新兵
  次日一早,阮德上县衙找到余寿,余寿将他推荐给知县马厚文,马厚文当即令其举鼎,阮德当场将八百斤重的铜鼎举过头顶三次,又令其射步弓,百步外阮德十射十中,箭无虚发,马厚文大喜过望,当即任命其为新兵都头,练兵五日后赶赴汴梁。
  这就是余寿跟父亲学习的官场文化,虽然任命都头是他的权力,但他把这个权力交给了马厚文,这不是天天都有的权力,多少年才有一次,对余寿没有影响,却表现出了对主官的尊重。
  另外,如果阮德在军中表现优秀,他的推荐人也会得到表彰,这个潜在的好处他让给了知县马厚文。
  这一点,马厚文也心知肚明,他随即同意余寿的意见,拨给了阮德一座院子,位于紧靠县学和县小学堂的桂花巷,院子占地一亩两分,是一座官宅,现在各县手中的官宅官田都不少,也是因为女真人入侵,大量富人被屠杀或者逃亡,他们的房产和土地便成为无主之物,最后被县衙收归官有。
  训练五天后,阮德率领两百士兵赶赴汴梁。
  在汴梁南城外,搭建了一座占地上千亩的新兵大营,河南路各县招募的两万新兵都将在此聚集、训练,这次一共有十一州府共四十二个县接到了募兵令,人数有多有少,像汴梁县、陈留县、长社县的招募人数都在千人以上,而像尉迟县这种小县,招募人数只有两百人。
  这天是十一月十五日,从十五日到十七日是各地新兵报到的日子,虽然给了三天时间,实际上第一天大部分新兵都来了,一是不晚这两天,其次来晚了,很多好资源都没有了,比如好的盔甲兵器,好的营房等等,所以早来肯定比晚来有利。
  从大早开始,第一支进入大营的军队便是汴梁的一千新兵,他们由一名副指挥使统领,指挥使叫孔青,是开封府的乡兵指挥使,终于借助这个机会,孔青终于转为西军正式副指挥使。
  虽然西军给了各地指挥使以下低级将领名额,但并不是说进了西军就一定会成为低级将领,地符合西军的标准,一个是体格,低于五尺八以下不能出任都头及其以上军职,五尺八差不多就是一米七五,除非武艺超群。
  其次是举重一百五十斤过头顶三次,练武的将领举重一百五十斤算是最低标准了;第三,要会一门兵器,如果都头连兵器都不会用,怎么让士兵服气?第四,不要求骑射,但必须会步弓,八十步内用八斗弓,至少十射七中。
  这些标准都发给各县了,也是希望各县能谨慎选择将领,不要只考虑人情,到时候来军营丢脸。
  杨再兴骑马在新兵营大门处等候,不断有各县的新兵到来,小县两百,大县三五百不等。
  有通令官大声叫名,“长社县新兵到!”
  一支千余新兵列队走来,为首领兵大将年约三十岁,身材魁梧,手提一杆大刀,杀气腾腾,他叫李耀青,原本是伪齐军的统领,在完颜兀术裁减伪齐军时,他被裁减退伍,回到了老家颍昌府长社县,陈庆夺取中原后,要求各州组建乡兵,李耀青就出任颍昌府乡兵指挥使。
  这次他带来的一千士兵,就是他们一年前组建的乡兵,训练了一年,看起来当然比别的新兵有气势。
  进了军营,李耀青和一千士兵分开了,一千士兵去新兵帐报到,实际上,他们都携带了新兵卡,就是去点卯交卡,然后去新兵帐休息,李耀青和几名都头去新将大帐登记。
  一队队新兵陆续到来,这时通令官大喊:“尉迟县新兵到!”
  这是一个小县的新兵,只有两百人,杨再兴不想看了,调转马头刚要走,他忽然感觉到什么,又回过头,他这才发现尉迟县的新兵都头长得格外雄壮,比大部分士兵都高半个头,是一员步将,没有骑马,是一员步将,手执一根大铁棍,至少有六十余斤,年约二十五六岁,步伐矫健,器宇不凡。
  杨再兴顿时有点惊讶,居然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