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侯-第6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贪功
  完颜迪古乃率领六千骑兵杀奔徐州,他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摧毁西军的黄河战船,其次便是抢掠粮食、猪羊以及财物和人口。
  完颜迪古乃率先抵达萧县,萧县是一座小县城,人口不多,但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中原进入徐州的门户,在这里屡屡爆发战争,这里的百姓对战争十分警觉,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逃命,根本不需要再三动员。
  和北面的楚丘县一样,萧县也是一座空城,城内百姓跑得干干净净,连个老人都没有留下,女真士兵掘地三尺,连一粒米、一个铜钱都没有找到。
  完颜迪古乃气得破口大骂,却又无可奈何,他决定暂时放过对人口财物的劫掠,先去摧毁西军的战船。
  历史上,完颜迪古乃能够成为海陵王,不是没有原因,他的大局观很强,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掠夺财物和粮食虽然很重要,但比起摧毁西军的战船,又根本不算什么了。
  摧毁西军战船才真正的大功,而且冬天结冰,战船被冻在河里无法动弹,这是摧毁战船最好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
  完颜迪古乃率领六千骑兵在荒凉的黄泛区内奔行,四周荒无人烟,连棵树都看不到,天地间一片萧瑟。
  完颜迪古乃运气比阿鲁补好,他们经过丰县时,搞到了一千多石粮食,每个士兵分到几斗粮食,他们就不会像阿鲁补军队一样,只有两天时间,完颜迪古乃的时间就比较充裕,没有时间上的紧迫。
  傍晚时分,六千女真骑兵抵达了彭城县,这里就是黄河水军的后勤驻扎之地,冬天时,几百艘战船就应该停泊彭城县外的水面上。
  完颜迪古乃当即派出二十队探子,在彭城县方圆五十里内寻找西军水军下落。
  和北面的平原不同,彭城县周围低山比较多,山上还有大片树林,数千女真骑兵在一处避风的山坳里驻扎,升起十几堆火,也没有野味肉食,只能一边烤火,一边就着咸肉干吃米饭。
  到了夜里,派去探查的队伍陆陆续续回来了,带来了让完颜迪古乃失望的消息,别说战船,连一艘普通的小渔船都没有找到。
  这时,一名千夫长对完颜迪古乃道:“将军,卑职觉得找不到很正常,西军坚壁清野,将所有百姓都迁入城内,战船自然也不会留在外面,卑职估计也都在城门。”
  “战船进得了城门吗?”
  “城门很高,如果把船只的桅杆放下来,就算三千石的战船也进得去。”
  完颜迪古乃沉吟一下道:“我们也没有攻城武器,更不知道徐州城内有多少西军,这一趟难道白跑了吗?”
  “启禀将军,卑职有个建议!”
  千夫长矢不烈鼓动道:“既然我们手中粮食充裕,不如我们向南走,传说扬州是天下一等富裕之地,不如我们去劫掠扬州。”
  完颜迪古乃来中原比较晚,他不知道扬州屡经战乱,被金兵多次洗掠,财富早就被掠夺殆尽,加上运河不通,扬州已成一潭死水,哪里还有财富给他们抢。
  再说,宋军在沿淮部署了十几万大军,他们六千人杀下去,连给宋军填牙缝都不够,要知道现在的宋军可不是靖康时的宋军了,现在都是江淮子弟,战斗力很强,加上又是名将刘锜、王建、田师中、张子盖等人统领。
  只能说,这个千夫长的建议简直是昏了头,偏偏完颜迪古乃年轻气盛,总是向往前辈女真铁骑以一万骑兵击溃宋军数十万的辉煌历史,他也渴望自己能有此功业,一时激情满怀,完颜迪古乃当即点头道:“此计甚好,明天一早,我们南下江淮!”
  ……
  女真军千夫长们没有猜错,既然是坚壁清野,怎么可能把战船孤零零留在外面任敌军摧毁,其实就算不死坚壁清野,到了冬天,战船都要回港修缮保养,换掉破损的船板,刷上桐油,更换绳索和船帆。
  陈庆把徐州定位为黄河水军基地,就是为了给数百艘战船找一个修养的港湾,徐州城门很高大,三千石的船只都能驶入城内,此时,所有的战船都驶入了城内,甚至包括周围所有的民船也驶入城内暂避。
  西军黄河水军都督叫做李勤功,最初是宋军长江水军指挥使,在抗击完颜昌入侵荆襄时,投靠陈庆,便一直跟随他东征西战,后来成为杨元清的水军副将,跟随杨元清镇守江陵,前年成立黄河水军,李勤功被调来出任水师副统制兼任黄河水军都督。
  牛皋率领战船袭击大名府的羊肉补给船,牛皋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实际指挥作战的将领正是李勤功,牛皋回太原继续坐镇,李勤功便成为真正的水师都督。
  清晨,李勤功此时站在城墙上,注视着西面的动静,他已得出消息,六千女真骑兵驻扎在二十里外的一座山坳里,无数小队在彭城县四周寻找战船。
  李勤功暗暗好笑,城外连一个百姓都没有,还能找到战船?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居然想来摧毁西军的黄河战船,什么时候冬天会将船只冻在冰面上?
  彭城县内有八千军队,都是水军,虽然人数比对方多,但对方是骑兵,况且水军并不擅长陆战,把八千水军派出去只会被对方全歼,还不如死守县城。
  这时,一名斥候骑兵从城外奔来,奔至城下大喊道:“李都督可在?”
  李勤功探身出去,“我在这里,有什么事?”
  “启禀都督,六千女真骑兵南下了。”
  “什么时候的事情?”李勤功急问道。
  “一个时辰前,天还没有亮他们就出发了。”
  “知道他们去哪里吗?”
  “不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只知道他们并没有过黄河,而是沿着黄河西岸一直南下。”
  沿着黄河西岸南下,那就是走邳州,邳州被黄河一分为二,东岸属于金国,西岸属于宋朝,对方走的是西岸,那就不是退回去,而是去骚扰宋朝了。
  邳州也是黄泛区,百姓不多,只有一座大县,宿迁县,因为这里是宋朝的最北边界,所以宋军在邳州驻扎了重兵。
  宿迁县可是有王建的两万军队驻守,由于邳州不是西军的管辖范围,没有实行坚壁清野,如果金兵在邳州抢掠民财、奸淫妇女的话,王建一定会出兵。
  李勤功和王建的关系很不错,虽然王建是郦琼的死对头,但李勤功却认为王建很厚道,而且守规矩,有时候徐州没有一兵一卒,王建也绝不会逾越边界一步。
  王建尤其善待百姓,这一点连雍王都很欣赏王建。
  李勤功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王建,这支军队并不是女真铁骑,而是东胡骑兵,两万宋军完全可以与之一战。
  李勤功当即派出两名斥候骑兵携带他的亲笔信,骑双马疾速赶往宿迁县报信。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察访
  此时,陈庆正途经太原,他是前往大同府巡视防御,顺便视察太原,陪同陈庆访问官员是河东兵马使、都统制牛皋、以及太原知府曹德。
  曹德原本是演武堂教谕,也就是军校校长,因为原太原知府兼河东路尚书行台长史张纯孝重病缠身,辞官回乡后,陈庆便任命曹德出任太原知府。
  曹德是大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后人,在仁宗年间曹家又因为曹皇后的缘故,成为大宋重要的外戚,在大宋威望很高,不过南宋建立后,这些从前的外戚并不受新天子赵构的重视。
  曹德是曹家嫡子,原本是刘光世手下重要将领,刘光世在淮北几次惨败,他有韦太后庇护,没有被追责,追责的板子最后却打在曹德身上,从统制官降为统领,并剥夺了他的爵位。
  曹德深感不公,一怒之下前往京兆投靠了陈庆,得到陈庆的重用,先后出任兰州兵马使、凉州制置使,后来又转为文官,筹建并出任演武堂教谕,这次陈庆更是提升他为太原知府兼河东路转运使,并封其为高平郡公,这虽然是一种笼络,但更多却是对他的信任。
  至于河东路尚书行台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处于被取消的状态,尚书行台原本是距离统治中心太远,交通和通讯不便,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行政措施,为内政堂的外派机构,内政堂先后在四川路、河东路、荆湖南路、河南路以及灵夏路设立了尚书行台。
  但随着京兆执政能力不断加强,政务、财税、监察等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大,行台尚书也渐渐要被取消了,率先取消的是灵夏路尚书行台,那里只需要设立灵州府和夏州府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多一层尚书行台。
  其次就是河东路,河东路距离京兆也比较近,甚至《京报》也开始在河东路发行,只比京兆晚两天,河东府距离京兆甚至比距离太原还要近。
  所以当内政堂的政令只需两天就能送到河东路之时,取消河东路尚书行台就势在必行了。
  但河东路尚书行台取消需要一个契机,张纯孝的病退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内政堂没有任命新的尚书行台长史,副使韩峤也调去出任汉中知府,其他监察、财税、转运都隶属于京兆各署,河东路尚书行台也就徒有其名。
  有点扯远了,转回来。
  陈庆来到县城东城门旁的一户人家,这是一户北归人,北归人是太原本地人和官府的一种称呼,就是指金国释放回来的被掳汉人,很多是外戚、官员、侍卫、宫女、工匠等等,因为当时河南路还在金国手中,而释放之地正好在太原府,加上太原城人口不足,所以陈庆便将金国释放的被掳之人安置在太原城内。
  陈庆视察的这户人家姓张,男主人是礼部郎中张郜的儿子,叫做张纯,他被掳去金国时只有十几岁,父母都因为无法适应辽东严寒天气,在五国城呆了几年便就去世了。
  张纯也在二十岁那年娶了一名孤身的宫女为妻,两人相依为命,生下一个儿子,叫做张思南。
  在川陕宣抚使司和金国达成交换协议后,五万余名幸存的汉人被释放回大宋,张纯一家也在其中,陈庆特别关照这些被释放的汉人,责令太原府解决他们的居住和生活问题。
  张纯一家便分到了这座占地半亩的小院,每月得到一贯钱的补足,还得到三张羊皮。
  很快,张纯便在县学堂找到一份教书先生的职务,一个月挣三贯钱,他妻子针线活不错,也接了一些缝制军鞋军袜的活计,每月也能挣一贯三百文钱,家里虽然谈不上富裕,一家人也能其乐融融生活下去了。
  陈庆的到来让张纯有点手足无措,好在亲兵护卫和大群官员都在外面,陈庆只有牛皋和曹德陪同,他们也不进屋,就坐在院子里。
  陈庆打量一下院子,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一处角落里搭着葡萄架,葡萄藤爬了架子,下面是一副石桌和石凳,张纯不愧是文人子弟,骨子里还透着文雅之气。
  张纯见陈庆对石桌感兴趣,不好意思笑道:“这是小人从旧物市场买来的,只花了五十文钱,加上雇车三十文,一共花了八十文钱,估计是哪个大户人家的,金兵也不要这种东西,最后被人搬回家,又拿出来换点小钱。”
  陈庆点点头,在一张石凳上坐下,张纯的妻子李氏送来热茶,陈庆看了看茶具,居然是汝窑,可惜不是官窑,只是民窑,但也很不错了。
  “这茶具也是从旧货市场淘的?”陈庆笑问道。
  “正是!这套茶具只花了八十文,和石桌石凳一起买的,卖家不识货,居然不知道这是汝窑精品,开价一百文,我还价八十文卖给我,虽然它不是官窑,但民窑精品和官窑差不了多少,据说烧窑的工匠都是同一批人。”
  “不错,很有眼光!”陈庆夸赞道。
  张纯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道:“其实我还收到了好几件宝贝,价格都是十几文钱。”
  他妻子李氏忍不住提醒道:“夫君,雍王殿下可不是来看你的宝贝。”
  张纯这才醒悟过来,不好意思道:“让殿下见笑了。”
  陈庆笑了笑,招呼他们夫妻坐下,对他们道:“我主要是来了解一下你们的生活情况,回来好几年了,不知近况如何?听说张先生在小学堂教书?”
  “是,我一直在县学小学堂教书。”
  “收入多少?”
  “每月三贯钱吧!”
  “一直就三贯钱?”
  张纯点点头,“从一开始就三贯钱,到现在没有变过,不过有时候也会稍微少一点。”
  “所有教书先生都一样吗?”陈庆追问道。
  “也不是,比我年轻很多,晚来几年,他们进来是四贯钱,教书满五年,升为教授,则是八贯钱。”
  “那是什么缘故呢?”
  张纯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开口,妻子轻轻碰了他一下,张纯苦笑道:“是我自己的问题,和官府无关!”
  陈庆有些不悦道:“有什么困难?直接说好了,正好曹知府也在,你有什么难处,尽管畅所欲言,如果是规则制度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