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侯-第7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侯景的投降,梁朝和东魏爆发战争,结果梁军大败,主将萧渊明被俘,萧渊明是梁朝贵族,这时,东魏主将慕容绍宗用了一招反间之计,提出双方和解,用侯景交换萧渊明。
  梁武帝愚蠢地答应了把侯景交给东魏,侯景顿时暴跳如雷,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梁朝,将江南士族杀得血雨腥风,江南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就是在这时发生,都城建康民众几乎被屠杀殆尽,无数女子变成军粮,梁朝灭亡。
  徐先图把赵构比作梁武帝有些不妥,但他意思却很明确,张俊手握二十万大军,如果把他逼急了,他一旦造反杀到江南,恐怕大宋会遭到灭顶之灾,甚至灭亡。
  赵构仿佛被一棒敲醒了,他慢慢坐下,良久,他挥挥手道:“你们都退下吧!朕需要冷静考虑一下。”
  秦桧本想安慰天子几句,张俊的军队未必跟随他造反,但赵构此时没有心思听任何解释,他也只得悻悻退了下去。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妥协
  运河上,一艘大客船正缓缓向北而行,张安骑和一行手下骑马在岸边跟随,不时回头向南望去。
  他的副手叫董顺,是一名武士首领,他带着十几名武士跟随张安前来临安。
  “安叔,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老太太和夫人公子救出来,干嘛还要请西军帮忙?”董顺着实不解问道。
  张安瞪了他一眼,又见众人都望着自己,他这才缓缓道:“大帅在给自己留条后路,懂不懂?”
  众人这才恍然,不再疑惑了。
  这时,后面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有武士大喊,“追兵来了!”
  张安回头望去,只见数百名骑兵向这边疾速追来,张安就等着他们呢!他立刻令道:“撤退!”
  他带着手下纵马疾奔,渐渐奔远了,不多时,数百名骑兵奔至客船前,颜辛大喊:“靠岸!靠岸!”
  大客船缓缓靠岸,颜辛厉声喝道:“上去搜!”
  数十名士兵跳上船去搜查,片刻,士兵禀报,“启禀都统,船中没有人!”
  颜辛大怒,跳上船一把揪住船夫脖领,恶狠狠问道:“船上家眷在哪里去了?”
  船夫吓得战战兢兢道:“出城不久他们就上岸走了,有老人,有少年,还有女眷,有七八个人。”
  颜辛忽然明白过来,早就用金蝉脱壳之计跑掉了,自己还追了半天,上当了。
  他狠狠一脚把船夫踢下水去,大吼一声,“气杀我也!”
  ……
  在三桥附近有一条比较深的巷子,最里面是一座占地两亩的独院,收拾得很干净,背靠小河,有一个小码头。
  张安用一套虚实难辨的手法骗过了颜辛,使得朝廷以为张俊的家眷已经出城逃走。
  实际上,张俊的家眷还在城内,被胡云安置在这座独院中,等上几天,风头过去后,胡云再派人把他们送去淮西。
  这时,张安又匆匆赶了回来,他当然不可能把主公的家眷完全交给西军,他给老夫人和夫人见了礼。
  张俊家眷和张安很熟悉,顿时心安下来,老夫人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让我们半夜逃走?”
  张安连忙道:“回禀老夫人,有人给官家进谗言,说老爷要造反,官家听信谗言,开始对老爷调查,老爷害怕他们把家人下狱,所以才把大家连夜转移。”
  老夫人叹了口气道:“早就给他说过,军权太大不是好事,他不听,现在后果来了。”
  “老夫人放心,老爷会放手,一定会平安无事。”
  “张安,我们什么时候出城?”旁边章夫人问道。
  “回禀夫人,再过几天,等风头过去了,我们再坐牛车出城,然后在城外坐船北上。”
  ……
  又过了两天,天子赵构下旨,宣张俊进京述职,却被张俊以土匪猖獗为理由婉拒。
  无奈之下,赵构又责令知政堂召见雍王特使胡云,商谈当涂县事宜。
  一早,胡云来到了知政堂,目前知政堂除了秦桧和朱胜非为右相和左相外,还有两名副相,一个是去年提拔为参知政事的万俟卨,另一个也是去年提拔的参知政事黄龟年,再加上枢密事徐先图,一共五名相国。
  秦桧亲自和胡云进行商谈,秦桧将一叠证据放在胡云面前,不满道:“当涂实为西军控制,当涂知县冯前明也是西军文职军官,证据确凿,胡特使不能否认吧!”
  胡云淡淡笑道:“当涂县原本是荒凉小县,西军投入大量财物改造,现在渐渐繁荣起来,朝廷不感谢我们投入心血,反而有指责之意,令人心寒啊!”
  秦桧怒道:“当涂县是朝廷的土地,你们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占领割据,还派军队驻扎,难道还要朝廷感谢你们?”
  “秦相国,京兆雍王府的牌匾上可是写着大宋雍王府,旁边还有另外一个牌子,‘大宋川陕宣抚使司’,我们也是宋朝臣子,为什么就不能用大宋的土地?如果秦相国不允许我们使用当涂县,那我们就不用背大宋这个虚名。”
  “你……”
  秦桧被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朱胜非在旁边打圆场道:“胡特使误会了,秦相国并不是说不让你们使用,只是要求你们先和朝廷商量一下,毕竟当涂县不是川陕,不在川陕宣抚使司管辖范围内,去别人家菜园子里种菜也要给主人打个招呼,胡特使说是不是?”
  胡云哈哈一笑道:“朱相国这样说,我就能理解了,那天子是什么态度?是准许我们继续使用,还是打算把我们赶出当涂?”
  秦桧忍住气道:“官家说,雍王能把两万将士救下放回来,也没有提什么过份的要求,所以官家准许你们继续使用当涂县为停靠补给之地,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许驻军,不允许作为军事用途,如果你们能答应这一点,那就可以继续使用,也就是说,三千军队必须要撤走。”
  胡云也变得严肃起来,他沉思片刻道:“我需要说明的是,三千驻军主要是为了保护仓库和船队的安全,倒没有别的什么目的,如果没有军队,我们的船队和中转仓库就无法保证安全,所以适当的军队必须要有,只是我们可以削减人数。”
  “那最多不能超过五百人!”
  “五百人稍微少了一点,一千士兵,然后当涂知县由你们任命。”
  天子赵构的底线就是一千士兵,然后每年上缴一万贯的租金,倒没有考虑到官员的任命问题。
  秦桧想了想道:“我去请示一下官家,如果官家同意,那就没有问题。”
  “行!我等秦相公的答复。”
  ……
  秦桧匆匆赶去御书房,向天子赵构汇报了和胡云的协商结果。
  赵构在张俊的问题上还没有考虑清楚该怎么办?
  但在当涂县问题上赵构的思路却很清晰,西军他暂时得罪不起,赵构只能选择妥协,允许陈庆作为商用,大船停靠补给,但绝不允许做为军用。
  赵构沉思片刻,“一千驻军可以答应,但不能是骑兵;其次,军队用的战船不能超过五十艘,最大不能超过一千石;第三,当涂知县由我们任命;第四,签订一个租赁协议,对方租赁当涂港,每年只需支付赁金一贯钱;第五,他们租赁的是港口,县城和他们无关,朕的要求就这五点。”
  “微臣知道了,这就和对方商谈。”
  胡云代表雍王最终和对方政事堂达成协议,这也是陈庆给胡云的权力,第一,保住当涂港,第二,驻军不得少于一千人,交代了这两条底线外,其他细节都由胡云决定。
  除了不准朝廷在当涂县驻兵外,其他几个条件胡云都答应了,作为追加条件,赵构也答应了雍王馆的客船和商船免检,可以正常进出临安城。
  有了这一条,张俊的家眷便可以乘坐胡云的坐船顺利离开临安了。
  双方当天便签署了协议,西军同意把驻军削减到一千人,又同意把知县让出来,而朝廷同意西军继续使用当涂县。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变化,当涂县驻军一千就足够了,有什么特别任务,再临时增兵就是了。
  至于知县,谁当知县都是一回事,都会被西军拉拢过去。
  唯一的变化,就是西军从此合法化地使用当涂县,每年不用再给张俊一万桶火油。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收获
  时间一晃到了夏天最炎热之时,也就是七月中旬,陈庆从山东路回来也差不多有三个月了。
  这次夺取山东路,战争红利极其丰厚,按照事先的约定分配战争红利,内政堂的寺库分到五百万贯钱,足以弥补十年的财政收支缺口,大大缓解了财政紧张。
  而且山东路人口众多,就算免了两年的田税和户税,但就靠盐茶税每年就有两百余万贯的收入。
  也正是这个缘故,内政堂批准了陈庆的计划,西军再次扩军十万,使他们总兵力达到六十万人。
  这天上午,陈庆带着内政堂各位参事以及数十名官员来到西城外,西城外有一片占地数百亩官田,被陈庆定为试验田,专门种植玉米和南瓜。
  今天便是玉米的收获日,陈庆专门带着官员们前来视察。
  玉米不多,只种了一百多亩,主要是种子不够,但南瓜种子却不少,种了三百亩。
  “之前我给大家说过,玉米和南瓜是我们解决饥荒的杀手锏,有了这两样东西,我们人口滋生就不至于无法养活了。”
  一边说着,陈庆带着众人来到玉米地前,只见郁郁葱葱长满了玉米,俨如青纱帐一般,数百名士兵在地里掰玉米棒子,不时抱着一堆堆玉米出来,田埂上摆放着数十口大竹筐子,里面堆满了玉米,显然竹筐数量不够。
  “问一下!”
  陈庆叫住一名士兵,士兵连忙上前行礼,“参见殿下!”
  陈庆笑眯眯问道:“一株杆子结了几支玉米?”
  “回禀殿下,绝大部分结了两支,但也有结一支的,数量很少。”
  “结三支的有吗?”
  “别人有没有卑职不知,但卑职没有遇到。”
  “我知道了,去吧!”
  士兵行一礼走了,陈庆取了几支玉米递给众人,“大家看看吧!这就是我们未来重要的粮食,以前叫做玉蜀黍,我叫它玉米,旱田亩产玉米两千斤左右。”
  众人顿时一片惊呼,要知道水稻产量也才六七百斤,两季稻一年亩产一千三百斤左右,那还是肥沃的江南水田,要是西北旱田,一年亩产小麦加小米也就五百斤顶天了,还是两年三熟制,玉米居然能亩产两千斤,怎么不让众人惊叹。
  蒋彦先激动道:“这样的话,我们需要抓紧时间推广!”
  陈庆笑道:“这个急不来,明年推广到两千亩左右,后年就有两万亩,大后年就可以在关中推广,我估计五年后整个北方地区都可以推广,正好把种麻的土地腾出来种玉米。”
  “殿下,那南瓜呢?”周宽问道。
  “南瓜就是屋前屋后种一种,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占土地,我们去看一看。”
  众人跟着陈庆走去,这时,周宽忽然发现数十名士兵坐地上啃玉米杆子,他惊讶道:“这种杆子还能吃吗?”
  陈庆拾起一根玉米杆子笑道:“这玉米杆有点像甘蔗,略有些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榨糖,但我建议用来做青饲料,用来喂牛马骡驴,可以喂骆驼,是好东西。”
  众人来到南瓜地,南瓜地种了几百亩,就像种西瓜一样,满地都是爬藤,全部被叶子遮蔽了,但还是能看到无数的南瓜,还没有成熟,大小如足球一般。
  “殿下,这也是粮食?”吕青山好奇地问道。
  “它其实和豆子一样,也算是粮食,但也可以做菜,嫩南瓜可以当菜吃,甚至南瓜叶子也可以当菜,老南瓜可以熬粥,可以蒸熟了吃,确实可以当粮食,而且很甜糯,老少皆宜,甚至可以晒成干收集起来,待荒年时食用。”
  “请问殿下,南瓜亩产多少?”一名官员问道。
  陈庆笑着摇摇头,“我没有算过,也不知道,不过南瓜最大的优势是不占土地,我刚才说了,房前屋后都可以种植,院子里也可以,爬到屋顶上去,县城里也可以种,每家每户屯几十个大南瓜,早饭的粮食就有了,南瓜粥、南瓜饼、南瓜糕,大家尽管想象。”
  所有官员眼中都露出期待之色,相比玉米,他们显然对南瓜更感兴趣,陈庆又笑道:“今年过年时,估计每个官员能分半个南瓜,不影响种子收集,大家回去尝一尝,这可是海外带回来的物种,大宋可没有。”
  ……
  下午陈庆回到府中,却意外发现他们全家也在收获玉米,每个人都穿着一身细麻短衣,头戴帽子,脚下穿着皮鞋,手上还带着手套,包括长子陈冀在内,所有妻妾孩子都在忙碌,除了赵璎珞以外,赵璎珞怀了身孕,已经有七个月了,挺着大肚子在一旁帮点小忙。
  玉米地在湖北岸,占地有两亩,长得郁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