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刺客,郭长武还是不合格,甚至他的智商就没有过关,如果赵谌这么容易刺杀,金国天子还要派他来做什么?直接让情报站的人下手就是了。
刺杀赵谌本身很容易,难的是找到他,如大海捞针,除非是策反王浩,但郭长武显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完成了任务,他要急于离开京兆城了。
郭长武匆匆赶回了客栈,为了刺杀方便,他身上什么都没有携带,刺杀虽然方便,离开就不方便了,他的盘缠,宝剑,士子证明、身份证明、马匹都在客栈。
他来到自己房间门口,伸手摸了摸门锁,头发丝还在,他放心打开了门,刚一进门,一名内卫士兵从天而降,从后面将他扑倒,紧接着埋伏在屋里的四名内卫冲上来,将他死死按住,双手双脚捆绑起来,用绳子勒住嘴,使他无法嚼舌自尽,又用黑布袋罩住头,直接将他抬下了楼。
直到这时,郭长武才隐隐反应过来,自己落入了对方的陷阱。
……
王浩和种桓匆匆赶到雍王官署,向陈庆汇报了详细经过,陈庆问道:“前太子情况如何?”
种桓黯然道:“对方的毒箭非常霸道,前太子当场就死了,没有能救活!”
陈庆点点头,“立刻让《京报》去报道此事,必须让这个郭长武开口,交代一切,把这个案子做死,再派人把山珍堂端了,给王匡说清楚,给他儿子爵位和富贵,他必须替我担下这个责任。”
“卑职遵令!”
陈庆又冷冷道:“记住了,除我们三人之外,不会再有第四人知道真相!”
……
次日中午,《京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重要新闻,前太子赵谌被金国刺客刺杀,享年三十四岁,目前刺客和金国情报探子都被内卫抓捕,他们供认不讳,招供了刺杀计划,原本是要刺杀雍王,但雍王防御严密,他们无法下手,转而对防御松懈的前宋朝太子下手。
连刺客背景也完整地介绍出来,刺客郭长武,燕山路蓟州豪门郭威之侄,郭威涉嫌谋反被镇压,郭长武逃脱,曾在东大街刺杀雍王未果,逃去金国,随即受金国皇帝派遣,再次潜入京兆实行刺杀计划,在金国情报探子的协助下,刺杀了前太子赵谌。
内卫甚至还搜到了金国皇帝的刺杀手谕,人证、物证俱全,罪行难饶,雍王批准公开处斩。
三天后,在京兆城朱雀大街,十几万人的围观下,郭长武被押上断头台,在众目睽睽下公开斩首。
七天后,临安的《京报》也详细报道了前太子赵谌被金国刺客刺杀的消息,但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临安引起轰动,毕竟一个过气的太子,对他感兴趣的人不多了。
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传言
御书房内,赵构放下报纸,问徐先图道:“这会不会是陈庆做的局,将刺杀凶手栽赃给金国?”
徐先图摇摇头,“微臣觉得没有这个必要,陈庆要除去太子,让他病故就是了,反正前太子的身体不好,让他慢性中毒,最终医治无效病故也很正常,栽赃给金国很麻烦,如果金国不承认呢?还要准备大量证据,还要环环相扣,稍微考虑不周,就会出状况。”
赵构觉得有道理,又问秦桧道:“秦相国认为呢?”
秦桧斟酌一下道:“刺杀案是不是真实,微臣难以判断,只是觉得报纸上说得太多了,有点欲盖弥彰的感觉。”
“不是欲盖弥彰!”
张浚在一旁补充道:“他们是想把事情说清楚,免得有人怀疑,正如徐相国所言,一杯毒酒就解决的问题,确实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卑职中午还遇到吕纲,问及此事,他说西军内卫缴获了金国皇帝的刺杀手令,那就不会有假了。”
赵构点点头,把报纸放在一边,他对前太子赵谌之死也没有太多的兴趣了,他今天召集众相国是为了扩军一事,再扩增二十万军队,他手中已经有上千万贯钱,足够支撑三十余万大军。
但几名相国却并不支持他扩军,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没有那么多人口支撑军队,三十余万军队,几乎要两百万人口才有这么多青壮,现在江南人口还有多少?
青壮男子全部去当兵,谁来种地?谁来采矿?谁来从事各种手工?
“陛下,如果是二十年前,或许我们有足够的人口,但现在很多百姓都返回中原了,江南的人口比二十年前锐减一半,如果陛下征二十万大军,很多事情都没有人做了,请陛下三思!”
赵构不悦道:“之前你们告诉朕,大商铺都倒闭了,大量伙计没有事情做,养家糊口都成问题,说出现一个活,几个人争抢,现在朕让他们从军挣钱养家,难道不是好事?”
张浚道:“陛下,招募士兵是有要求的,要有力量,身高,如果谁都能从军,那就是老弱残军了,很多伙计并不适合从军。”
“那就放宽条件!”
赵构的语气愈加不满,对众人道:“朕招募三十余万大军并不是要和西军决战,而是有足够兵力,让陈庆不敢小看我们,三十余万大军本身就是一种威慑,朕意已决,就招募二十万大军,从明天开始招募,只限制年龄,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其他一概不限制!”
……
御书房内只剩下徐先图一人,赵构又问道:“温州军那边查到主事者是谁了吗?”
“回禀陛下,应该就是都统王建!”
赵构眉头一皱,他对王建的印象极好,对大宋很忠心,这才重用他,让他统领三万军队坐镇温州,怎么会是他背叛自己?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王建,谁又有权力调动三万军队集结?
徐先图见赵构有点犹豫,便小心翼翼道:“陛下,王建忠心大宋不假,但未必忠心陛下!”
赵构一怔,“此话是何意?”
“陛下难道没有听到一点传言?”
赵构眼睛瞪大了,“什么传言,报纸有登过吗?”
赵构现在了解外界几乎都是来自于《京报》,秦桧几次劝他查封《京报》,他都没有答应,不仅是怕得罪陈庆,他自己也离不开《京兆》这个信息来源。
“都是街坊传言,报纸不会刊登这种没有证据的消息。”
“到底是什么谣言?”赵构有些急了。
“陛下,有两个传言,第一个传言,有人在京兆看到了向得胜的侄子。”
“这不一定是传言,很有可能,第二个传言怎么说?”
第一个传言在赵构的意料之中,一点都不奇怪,他关心的第二个传言。
“陛下,有传言说,那些权贵在接触太祖的后人!”
赵构顿时脸色大变,可以说这是他仅次于皇兄赵桓之后,第二最害怕的事情,皇兄赵桓已经死了,对他皇位威胁最大的,就是太祖的子孙了。
他自己没有儿子,太宗一脉的皇族都在靖康之乱中一网打尽,倒是不少太祖的子孙生活在应天府,反而幸存下来,那些权贵和太祖子孙接触,显然是想推翻自己,另立新君。
赵构顿时明白了徐先图说王建忠于大宋,但未必忠于自己的意思。
“另外微臣还要提醒陛下,前太子虽然被刺杀,但他还有两个年幼的儿子掌握在陈庆手中,也是一大威胁。”
赵构点点头,“朕知道!”
“微臣告退!”
徐先图行一礼,慢慢退了下去。
赵构着实愤怒无比,负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他很了解徐先图,他不会乱说什么传言,一定是得到了什么确切消息,看来这帮混蛋不仅暗中联系陈庆,还准备推翻自己,另立新君,真不知死字怎么写了!
“速传颜辛来见朕!”
梅花卫都统制颜辛正好就在皇宫,听到宣召,他立刻赶来御书房,不多时,他被带进御书房,颜辛单膝跪下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颜都统免礼!”
赵构负手站在窗前,问道:“关于向家、曹家、高家、蔡家这些权贵,你有什么消息吗?”
颜辛迟疑一下道:“微臣没有得到什么确切消息。”
赵构何等精明,一下子听出了他话中有话,立刻追问道:“传言呢?”
“传言倒是有不少!”
“给朕说一说,有哪些传言。”
颜辛有点为难道:“微臣确实没有任何证据!”
“朕不要证据,你尽管说!”
颜辛无奈,只得想了想道:“第一个传闻,他们在用各种方式转移财富,有的转移去雍王的地盘,有的转移去庄园。”
“然后呢?第二个传言是什么?”
“第二个传言,有人在京兆看到了向奎,也就是向得胜的侄子。”
赵构眉头一皱,这和徐先图说的一模一样,这明显有人在故意撒布消息。
“还有什么,你继续说?”
“还有就是他们在不断地秘密集会,似乎在商量什么大事,只有这个消息比较确切!”
赵构点点头道:“朕找你来,就是要告诉你,动用梅花卫精锐,严密监视这些权贵言行,要随时向朕汇报!”
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秘议
种桓的新任务就是赶往临安,支援特使吕纲,他带来了一百二十名内卫精锐。
他们采用不断换马的方式,昼夜不停赶往临安,只用了十天时间便抵达了临安。
种桓将一百二十名手下安排在城外客栈休息,他自己则进城前往长丰茶馆。
很快,吕纲和王牧二人先后赶到了茶馆,连同种桓、董安和魏延宗一起,他们五人在茶馆后堂进行紧急议事。
种桓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他强打精神对众人道:“我临走时,殿下对我有很多交代,首先是要求我们尽快把曹家、呼延家、杨家、刘家和高家转移去泉州,殿下推断宋王朝内部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斗争,已经不远了,我们要把相关利益者转移走,这是第一步。”
吕纲缓缓道:“之前我也收到了雍王的鸽信,已经开始前期准备了,首先杨家和高家不在临安,在江宁县,我已安排人转移他们两家去江北,目前在临安就只有三家,曹家、呼延家和刘家,他们也收到了曹德的信,很配合我们,我已经替他们将大宗财物和部分家人先转移去了萧山县,然后这两天就会转移他们的主要族人。”
种桓道:“第二步就是参与进他们的内部斗争,雍王的信件我交给了吕特使,我带来了一百二十名精锐内卫,将全力配合吕特使的安排。”
吕纲点点头,“我也是刚刚看了雍王殿下的信,信中要求我们在撤离了三个家族后,我们自己也要暂时撤离临安城!”
王牧顿时急道:“报馆也要撤离吗?”
“也要撤退!”
吕纲肯定道:“殿下说得很清楚,一旦爆发内讧,我们都会成为重点攻击目标,我们要未雨绸缪,尽快撤退!”
董安笑道:“茶馆明天就可以关了,我们会协助报馆撤退!”
王牧点点头,“我得回去和大家商议一下,怎么不影响发行的情况下撤退,我们之前有过紧急方案的,现在可以执行了。”
“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任务!”
吕纲用手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两个字,众人看得清楚,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
……
时间已经到了三更时分,但向家内宅大堂上依旧灯火通明,二十几名权贵家族在紧急商讨对策,他们情绪激动,争论激烈。
外围有百名武士在警戒放哨,他们来回踱步,关注着周围的动静,西南角外围部署了两名巡逻武士,其中一名武士叫孙进,他其实是梅花卫安插在向家的一名耳目。
此时已经快到四更了,他急于赶去梅花卫汇报,却找不到借口离开,让他心急如焚。
正好他的另一名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对孙进道:“实在困得不行了,哥哥我去眯一会儿,就在走廊那边,有急事你通知我!”
“你去吧!”
同伴悄悄溜走睡觉去了,孙进终于找到了机会,立刻奔到后墙,翻墙而走,跑去附近梅花卫的点汇报了。
不到半个时辰,他又回来了,同伴还在睡觉,他依旧装模做样的站岗。
这时,商议结束了,后门开启,一辆接一辆的马车驶出,每一辆马车旁都有几名武士骑马跟随,这是他们自己带的护卫,和站岗的武士不是一回事。
不多时,二十几名权贵代表都走光了,实际上,他们就是住在临安城全部权贵,其余还有十家权贵住在外地。
武士们都解散回自己宿舍休息,孙进找到同伴,一起回宿舍睡觉了。
后宅内,向得胜还在和两个儿子向军、向文以及侄子向奎继续商议向家的安排,向奎是昨天赶回了临安,所以才引来了今天的聚会。
今天的聚会所有人达成了两个重要共识,第一,拒绝了雍王的土地令,他们绝不肯放弃自己土地,哪怕置换海外的土地也不肯。
第二,他们一致同意拥戴太祖的七世孙赵伯琮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