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现在的危险之处并不是农田,而是建章县,原来的汉长安城。
当年的汉长安城就是因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很容易生内涝,隋朝才另寻找新地修建大兴城,也就是长安城。
关中这几十年气候都比较偏干冷,所以汉长安城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危机,但今年不一样,灞水暴涨,加上本身的积水,建章县已经被淹了。
现在最担心的是渭水暴涨,一旦渭水决堤,建章县将遭遇灭顶之灾,几十万人口啊!
陈庆正和相国们聚在一起,商议治水之策。
工部尚书张元朗就是治水出身,有着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他对众人道:“看现在的趋势,暴雨还要下,卑职去渭水考察过,渭水最多只能坚持两天,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泄洪,为渭水水位降下来,再不炸开大堤泄洪,建章县就危险了。”
陈庆缓缓道:“泄洪可以,但要往哪里放?”
张元朗用木杆指着地图道:“关中的地形是两边高,中间低,向南或者向北泄洪都可以,微臣考察过渭河两岸,有两个地方可以考虑为泄洪之处,一处是咸阳和兴平县之间的蒋家洼,那边地势低洼,全是农田,只有一座村庄,村庄还在高处,可以形成一大片湖水,我们不用搬迁百姓,只是需要赔偿农田。
另一处泄洪地是在临潼县和渭南县之间,但这边有三个镇和十几座村庄,需要搬迁几千户人家,时间上恐怕也来不及,所以微臣偏向于蒋家洼泄洪。”
陈庆点点头道:“与其我们在这里闭门造车,不如去实地看看,看看渭河和建章县目前的情况。”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水灾
雨又开始下大了,数十辆马车一溜停在渭河码头上,军士们打着伞,护卫着天子和数十名高官视察渭水渭水暴涨,已经远远超过了警戒水位,两边的河岸泥土松垮,河水即将溢出,形势岌岌可危。
侍卫们也看得心惊胆战,几名侍卫不断劝说天子赶紧离去。
众相国也同样触目惊心,之前坐在朝堂内还在考虑方案,但眼前的形势,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他们再继续讨论了。
周宽高声道:“陛下,雨不会停止,还会有暴雨,我们不能再拖延下去,必须立刻做出决定。”
蒋彦先也道:“形势确实危急,溃堤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情,若不是及时挽救,不光建章县会有灭顶之灾,我们京兆周围大片土地都会被洪水淹没,陛下,立刻行动起来。”
陈庆点了点头,“那就表决一下吧!同意在蒋家洼泄洪的相国请举起手!”
七名相国都同时举手,陈庆本人也举起手,他当即道:“既然大家一致同意,那就在蒋家洼泄洪,另外,京兆三十万驻军要全部行动起来,用泥袋加固河堤,仓库把所有的麻袋都拿出来!”
陈庆当即调动三十万大军上渭河河岸,用泥袋增高大堤,三十万大军全部出动,同时又征用三十万民夫,足有六十万人参加抗洪抢险,密密麻麻的人群一眼望不见边际,在渭河两岸忙碌,动用一切畜力运送泥土和泥袋。
与此同时,在渭河北岸,咸阳县以西约五十里外,火器营士兵点燃了两颗巨大的铁火雷。
“轰!轰!”两声猛烈的爆炸,泥土飞溅,河堤被炸开了一条数十丈的缺口,凶猛的河水倾泄而出,咆哮着向数万亩的低洼处奔腾而去。
到了夜间时分,咸阳县以西形成了一片很大的湖泊,渭水也渐渐降到警戒线以下。
但雨还在下,到了夜间,又超过了警戒水位,朝廷又迅速采用了第二个泄洪方案,在郿县以东的洼地泄洪,渭河水再次倾泄而出,水位开始迅速降低。
两次泄洪,虽然淹没农田近十万亩,但也保住了关中的数百万亩农田以及百万人口的安全,连续六次洪峰得以平安过境。
三天后,雨势渐渐小了,陈庆再次带领高官们来到渭水视察,渭水已经回落到警戒线以下,水流也没有之前那么湍急,浮桥又重建搭建起来。
陈庆随即又来到咸阳以西的蒋家洼一带巡视,一座东西宽达五里,南北长约三十余里的大湖出现在他们眼前。
这里在几天前还是一片麦田,但地势低洼,连续下雨的缘故,麦子基本上毁了,这里也积成了水潭,而现在索性变成了一片很大湖泊。
这就是沧海桑田,不知数百年后,这片湖泊还会不会存在?
“官道被冲断吗?”陈庆望着茫茫水面问道。
张元朗连忙道:“回禀陛下,官道在高处,目前虽然在水下,但只有一尺深,过几天后,官道就会露出来,应该不影响官道。”
“你是意思是说,这片湖泊还会变小?”
“正是,湖泊刚刚形成,是一片泻湖,等它稳定下来后,会比现在缩减三成左右,微臣昨天特地考察了周围,发现有两条小河已流入其中,这样就给它补充了水源,一方面太阳晒会蒸发,另一方面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它最后会形成一个平衡。”
陈庆点点头,回头对蒋彦先道:“通知官府去登记被淹没的土地,官府承诺按照市价的两倍赔偿!”
蒋彦先连忙笑道:“微臣简单的归计一下,咸阳县被淹没的土地大概有七成左右是官田,私田并不多,郿县那边主要是军田,私田也同样不多。”
“那样最好,这次连续下雨,给今天的农田带来很大的损失,要未雨绸缪,尽快从江南和四川各地调集粮食,防止粮价大涨,另外要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蓄水湖泊,给农民挣钱的机会。”
“微臣明白!”
陈庆又对张元朗道:“现在虽然洪水下去了,但要防止仿佛,尤其现在雨势情况不明,希望工部和都水监要严密监视,要寻找新的泄洪方案。”
“请陛下放心,微臣会严密监视水情,已经派人着手寻找更好的泄洪点。”
安排完毕,陈庆这才返回了太极宫。
……
回到御书房,却见种桓坐在外面等候,陈庆笑道:“等了多少时间了?”
“回禀陛下,微臣刚到!”
“进来说吧!”
陈庆走进御书房坐下,笑问道:“刺客调查有眉目了?”
“微臣初步判定是倭国所为!”
“是吗?这是你的推断,还是有确凿证据?”
“回禀陛下,只是推断,微臣还没有找到确凿证据,没有抓到刺客。”
“好吧!那你说说是怎么推断,推断也需要根据,不能拍脑袋想像。”
“微臣在刺杀案的次日就去调查了东宫工地,发现监造胡镇是内应,但他已经被杀人灭口,只是对方杀他很仓促,没有仔细搜他的物品,便留下了蛛丝马迹,我们自己搜查了他的物品,发现他有一本册子,他在学习日本语,第二,我们找到他留下一袋黄金,有一百两,里面有一张纸条,应该是欠条,‘支付黄金百两,尚欠百两,以此为凭。’落款人是源本义;第三,我们发现一封他写给家人的信件,其中有一句话,‘倭人逼吾甚急,吾颇悔之!’微臣认为,这句话是最最直接的依据,就凭这句话,卑职便推断刺客为倭人。”
陈庆点点头,第二条和第三条确实是比较实锤的证据了,源本义应该是日本的源氏家族,势力庞大,培养了大量武者,日本人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以及忍者都是源氏家族创造。
“那么有关于京兆倭人的情报吗?”
“回禀陛下,微臣还在紧密调查,目前还没有!”
“你是从哪些方面去调查?”
“微臣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胡镇这一年多来的接触,他的朋友、家人,微臣已派发鸽信给成都府内卫,要求他们检查胡镇给家人的信件,其次便是在京兆的日本国留学生和日本国商人,微臣认为,他们肯定和探子有过接触。”
“在京兆的日本国留学生和商人有多少?”陈庆又问道。
“回禀陛下,留学生很少,只有七人,都在国子学读书,但日本国商人有四十余人,他们还组建了一个日本商会,这些都是微臣重点调查的目标。”
陈庆点点头,“日本国十几万大军已被困在高丽,他们的退路被切断,他们必然会疯狂发动刺杀,以扰乱我们的朝纲,逼迫我们从高丽撤军,所以微臣要全力加强戒备,不仅仅是朕,也包括七名相国。”
“微臣明白,微臣已停止一切事物,全力加强警备,防止倭人的第二次刺杀。”
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防范
在临潼县城东有一座大宅,大宅占地五亩,高墙深院,平时大门紧闭,不和邻居往来,但邻居都知道座大宅是被一名商人租住,平时商人很少在家,大部分时间都空着。
但邻居们却不知道,这座大宅还一个后门,从一条单独的小巷出去,出去就是大街。
入夜,几名黑衣人快步走进了后门的小巷,直接从后门进了大宅,后院台阶前,几名黑衣人跪下行礼,“启禀主公,雍朝天子护卫严密,实在难以下手!”
台阶上站着一名身穿锦袍的中年男子,身材矮小,长着一张方脸,眉毛极粗,他正是日本源氏家族第三号人物源本义,长兄源为义目前为入侵高丽的副将先锋。
源本义负责训练源氏家将,经过十年的苦训,已经训练出一支武艺高强的死士,约五十人左右,半年前,源本义受关白藤原忠通派遣,率领五男五女十名死士潜入了京兆,行刺雍朝天子,在雍朝制造混乱,为日本军队登陆高丽做准备。
占领高丽是日本国上下的一致决定,无论派别,无论矛盾,在入侵高丽问题上意见高度统一,日本贵族也担心雍朝会出兵干涉,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雍国制造内乱,比如天子驾崩,一定会引发雍国大乱,继承人初登大宝,必然无法顾及高丽国。
刺杀、暗杀一直是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以至于诞生了忍者这样的秘密暗杀组织,刺杀雍朝天子,也就成了日本国高层的共识。
源本义脸一沉,冷冷道:“这两天雍朝天子天天外出视察洪水,难道还没有机会?”
“回禀主公,雍朝天子视察洪水不假,但外围有内卫拦截,任何人都不允许靠近三百步范围内,很多百姓想靠近说话都不允许,里面还有侍卫高举盾牌,卑职确实没有机会。”
“没用的蠢货!”
源本义气得大骂,“都给我滚!”
几名手下连忙退了下去。
这时,一名文士上前劝道:“主公不用太着急,因为刚刚行刺过,对方肯定防御严密,如果超之过急很容易被对方内卫抓住。”
文士叫做武安清远,是源家的一名家臣,精通汉语,他负责对外联系,同时也是源本义的谋士。
源本义长叹一声道:“我们都知道雍国已经出兵,但消息却传不出去,我让怎么能不心急如焚?”
日本在雍朝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传递渠道,而是利用李真和高丽的情报渠道替他们传递消息,所以当李真被抓,高丽情报网被彻底捣毁后,日本情报探子的消息也传不出去了。
要么去泉州,乘坐贸易商人的船只去日本,传递情报,但从今年以来,就没有去日本的贸易船。
所以很多极为重要的情报传不出去,源本义心急如焚,也无可奈何。
武安清远沉思一下道:“没有机会,还是想办法寻找机会,卑职去和伊贺君商量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毕竟他们更了解情况。”
“可以!随时向我汇报。”
……
日本国从北宋时便开始在中原收集,那时他们的情报大本营在东京汴梁,北宋灭亡后,日本的情报机构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撤退到洛阳,另一部分则撤退到临安。
大概在五年前,洛阳的情报机构迁到了京兆,但洛阳还留了一个点,正是之前被内卫抓捕的三名留学生。
只不过他们用单线联系,三名洛阳日本留学生并不知道情报机构的任何信息。
日本国的情报机构在京兆比较低调,不像高丽那样招摇,非常隐蔽。
情报头子叫做伊贺哲也,是一名日本大商人,还协助过当时的雍国从日本大量购买白银,所以和雍国贸易监的关系很不错。
其实这就是雍国对日本的国情不了解,伊贺哲也是日本朝廷派来,但购买白银却是向各地方藩国购买,这并不影响到朝廷的利益,相反,日本朝廷也通过白银贸易获得了大量兵甲。
日本情报机构和高丽情报机构也有不同之处,高丽情报机构是想千方百计搞到雍国的先进军事技术,而日本情报机构则是想千方百计搞到雍国的生铁和弓箭盔甲。
日本商会位于宣阳坊内,紧靠东大瓦子,是一座占地三亩、两进院子的建筑,商会是一个聚会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客栈,专门为日本商人服务。
伊贺哲也便是这家商会的创始人,他的商行业也在商会内,主要从事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