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锦绣-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谦益想到为了生活,还要向以前的死对头行礼,不禁气苦,但是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罪臣钱谦益带领一家拜见监国殿下”说完钱谦益就要跪下磕头。

    朱宏三现在有求与他,虽然心中恨得要死,但是面子功夫做得足足的。

    朱宏三赶紧上前搀扶钱谦益,说道:“岳父大人不要多礼,快快请坐”说完搀扶钱谦益在陈子壮下首坐下。

    朱宏三说道:“刚才本王事务繁多,慢待了岳父大人,请岳父大人不要放在心上”

    钱谦益哪敢说个不字。“监国殿下日理万机,罪臣一个戴罪之身,哪敢奢求”

    “岳父大人不要妄自菲薄,南京一事也不应该全都算到岳父头上。岳父大人为了保全南京一百万的百姓,还是功大于过的”

    朱宏三现在是钱谦益的主子,这一句话算是给钱谦益定了性。

    钱老头看到朱宏三饶过自己,心情好不少。

    “老臣这次南下投奔监国,也是想辅佐监国北伐中原,中兴大明。所以老臣愿以风烛残年之躯,为监国死而后己”

    “这个老王八蛋真不要脸,打蛇随棍上,这就不自称罪臣了,改成老臣了。还要学诸葛亮死而后已”朱宏三心中暗骂,但是表面上不能表现出来。

    朱宏三呵呵笑道:“岳父大人官职一事好说,不过岳父大人千千迢迢赶来,应该还没有去探望你的外孙。雨婷在月前为本王生下一个儿子,现在正在广州城里,岳父大人还是先去看看,和家人团聚。至于官职问题等本王和内阁商量一下,一定会让岳父大人满意。”

    钱谦益也知道凭自己根本不可能弄到什么美差,现在也只有如此了。

    朱宏三看了看丰润的柳如是,不禁想到前年离开北京时和她的那场艳遇,不禁下体瘙痒。

    “河东君可好,这个孩儿可是岳父大人的公子”

    看到朱宏三对自己淫笑,“河东君”柳如是不禁面色一红,她想到了当时被朱宏三强奸的场景。赶紧低头说道:“回监国殿下,正是老爷的三儿子,今年一岁半了。”

    朱宏三看到柳如是满脸羞红,不禁都看呆了,又漏出了那副猪头三的面孔。

    边上的陈子壮看到朱宏三这个样子实在可气,哪有君上看臣下的老婆流口水的,更何况这个女人还是他名义上的岳母。

    陈子壮咳嗽一声,说道:“监国,咱们还有事情商量,是不是安排人送钱受之去广州和王妃见面”

    被陈子壮打断意淫,朱宏三赶紧说道:“对对曹芳,你准备五千两白银给钱大人安家之用,再用本王的座船送钱大人去广州”

    钱谦益领着一家老小谢恩后出去,朱宏三看着柳如是丰润的臀部直流口水。气坏了边上的陈子壮。

    这个楚王什么都好,就是太好色。明明府中都有众多王妃,还要沾花惹草。陈子壮看到钱谦益一家出门,大声说道:“监国,君上要有君上的威严,你今天这个样子成何体统”

    被臣下斥责朱宏三大萝卜脸不红不白,说道:“陈大人说得有理,本王以后一定要改,再也不会犯错了”

    陈子壮气得要死,在和冯若舒交接的时候他也听冯若舒说过,这个楚王什么都好,雄才大略、任人唯贤,一点不次于开国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但有一个缺点,就是太好色,本来好色对这个时代的男人根本不算什么病,那个士大夫不是三妻四妾。可是这个楚王最好人妻,最喜欢夺人妻女。看看他府上那几个王妃,除了正妃马小芳,都是他强取豪夺而来。里面竟然还有崇祯的公主和长沙吉王的郡主。要不是这个楚王其他优点太多,陈子壮真有辞官的冲动。

    朱宏三看到陈老头气得要死,赶紧说道:“陈大人不要放在心上,本王就是好色,不会耽误正事的”

    听到朱宏三这么说陈子壮好悬没气乐了,他也知道不耽误正事。

    “正好陈大人来了,我有一件事想和陈大人商量”

    听到有正事陈子壮赶紧坐直身体,拱手说道:“请监国讲来”

    “陈大人,我这几天想了一下,内阁制度从成祖朱棣开始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二百个年头了。内阁几位大学士既无丞相之名,也无丞相之权,更非百官之首,其官阶也仅为正五品,治理国家实在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本王考虑很久,想重设丞相制,不知陈大人的意思如何”

    朱宏三这句话听在陈子壮耳中如同炸雷一样,重立丞相意味着自己手中的权利增大。试问那个文人不想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朱宏三这句话对陈子壮这样的正统士大夫简直有致命的诱惑。: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丞相制度的由来

    

丞相制和内阁制是中国古代两大治理国家的制度。

    丞相制度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不过在那个时候成为相国、丞相等,“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从丞相的起源来说,最早恐怕可以追溯到商周,有相,宰等名称,但并未作为正式官称,究其原因,商周是贵族政治,而丞相是官僚的首长。打个比方说,商周更类似于家族企业,老板自兼总经理,集权社会更类似现在的股份制企业,自然需要一个单独的总经理。

    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水平的限制,君主需要处理的事务并不太多,助手其实未必是必须的。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经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封制度遭到瓦解,贵族政权受到专业的官僚体制的冲击,丞相开始批量出现了。这段时间的丞相的名称有相,令尹,相邦等种种称呼,以丞相为代表的官僚体制作为君主来代替贵族政权的做法,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秦一统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候,确立了丞相作为君主头号助手的地位,正式成为官制。秦朝丞相并不定员,有时一相,有时二相,出身宦官的为中丞相,赵高曾经担任过此职。

    汉初大概是丞相最威风的时代,丞相威权之重,直逼皇帝,丞相和皇帝同时接受百官朝拜。但是好景不长,盛极而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上台,相权在武帝时候遭到重大削弱。

    原因很简单,有人认为是武帝要削弱相权,因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云云。恐怕是汉武大帝认为丞相无能,不足与之共同决策国事。汉武通过尚书台这一部门,绕过丞相,直接决策国事。这样,丞相就失去了议政参政的权力,也就是说,丞相的权限受到了侵吞。但很难说尚书台分享了相权,因为汉武年间,谁知道尚书台的哪个兄弟只能说皇权侵占了部分相权,但是此时丞相仍然并未失去百官首长的身份,也并未失去督导百官的权限,所以汉武时期的丞相并不是传说中的架子。

    汉武帝对丞相制度的破坏,我感觉没有史家说的那么严重,因为相权从根本来说,是从皇权派生出来的,皇帝和丞相,权限本来分的就不是非常清晰,碰到强势的皇帝,自然丞相的权限就削弱了。

    但是霍光不一样,霍光不是丞相,理论上来讲,他地位还要低于丞相,他凭什么指挥丞相霍光只好逐渐加重尚书台的权势,后代外戚摄政成为惯例,有样学样,我们自然看到尚书台的权势一日日加重,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惯称三公九卿制度,三公都是丞相。实际上,三公中的太尉不常设,其实只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常设。人称二府,所以并不是只有宋朝才有二府。

    到了东汉时代,汉光武感觉三司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很不爽,就把大字给去了,然后我们光武帝也是精力很充沛的皇帝,同时,也喜欢事必躬亲之类的,于是有文件精神就靠尚书台来直接下达了,当时人们说什么事归台阁,三公备位而已,可见领导一旦喜欢事必躬亲了,助手就变成废柴了,秘书就变成香饽饽了,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可以一直往下看,秘书们一旦被领导看重,职位一提再提,那就是百官之长了,再加上他与领导经常相处,可以互相讨论大事,那就变成真丞相。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代,尚书台权势逐渐加重以后,手握尚书台的长官,录尚书事就变成了真丞相了,但是皇帝还是需要秘书的啊,于是中书按照这个循环也起来了。于是在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逐渐成形。

    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就建立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名正言顺的丞相。其实尚书省主管执行,所谓县官不如现管,所以尚书令权势最大。中书省就是领导秘书,拟招之类的,这个与领导最亲近的,门下省主管封驳,审批文件,看看通过不通过,貌似权力极大,即使就是个橡皮图章。

    这制度一直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加重门下省的权势,才有所改观。但是李世民同志玄武门夺权,旧的官僚无法去掉,尸位素餐,新的牛人无法安排当丞相。李世民创造性的采取了一种办法,把真丞相们架空,一方面,老家伙你们反正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些琐事就不用麻烦你们了。用参议得失,参议朝政之类乱七八糟的名目,使一些土豆番薯之类的小官获得了丞相的实权“参政议政。一直等尸位素餐的老家伙完蛋,这些参议得失之类的同志才转正。这才是真正的三省六部。

    皇帝用久了这招,出人意料的发现这招有个大好处,他把丞相由制度性的,变成临时性的了,我让你参议了,你就是丞相了,我不让你参议了,你就是柴禾,无须引起人事大变动。后来这招被很多皇帝们学去,丞相们以后的名字就又臭又长了,看看以前丞相的名字多帅,丞相,尚书令,太尉,侍中,中书令,人家叫着也好听。你看看后来的丞相名字,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听着都笑死人了。

    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是,哥们,你不是三品官,也就不是丞相,但是皇帝觉得你能干,让你当丞相试试,和现在的副处级享受处级待遇差不多。最笑死人的尚书仆射明明是二品大员,但是高宗以后,不挂同三品居然不是真丞相。

    好比现在,一个师长,不挂团长职,居然不能指挥部队,三省制度,怎么评价呢,我们表面上看,三省分掌事务,互相分工,又互相牵制,应该是比较好的,但实际上,这个制度过了李世民一朝,就马上完蛋了。

    所以说,制度之所以称为制度,是因为它具有稳定性,但是人死政息,这个东西我们能叫它制度不

    然后到了高宗时期,尚书省的权限被剥离的七七八八,尚书仆射不委屈点挂同三品,人家都不甩他,商议国家大事他靠边站,三省制度就名存实亡了,唐朝开始了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度。原来唐朝丞相们都是兼职,大家有事时候开开会研究研究,没事时候,各回各省办公。后来,开的会越来越多,会议已经成为定制,

    凡是能进去开会的,我们就叫做丞相,这个开会的地点呢,就叫政事堂。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按照当然的惯例,门下省长官是地主,理所应当的丞相。会议室就在人家家开嘛,凭什么不让人家进去

    皇帝们有办法,二省长官职位空缺,于是就没正牌丞相,没有正牌丞相了,怎么办呢反正去政事堂开会的就算丞相吧,起个名字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名字,看看这名字,水啊,意思就是去中书门下处理文件,所以以后经常看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样的丞相名字。

    高宗死了,女强人武则天执政,武则天同志没啥创意。。。就爱上了起名。女人比较爱美嘛,所以武则天时期,连官名都觉得美啊。中书省,门下省,武则天觉得名字不好听,大笔一挥,改。一个改称凤阁,一个改称鸾台。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搞笑的名字,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中后期,丞相随着宦官集团的崛起,逐渐边缘化了,究其原因,还是最简单的枪杆子原因,随着府兵制的败坏,中书门下政事堂已经无兵可用了,而太监们也制度性掌握了兵权,随着府兵制的败坏,中书门下政事堂已经无兵可用了,而太监们也制度性掌握了兵权,所以唐中后期是太监最辉煌的时代,他们甚至可以主宰皇帝废立,其它任何时代太监都没有这么牛叉。

    到了宋朝,我们都熟知的二府和三司使。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三司使掌握财权,什么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兵权,但是,这个制度制度坚持了多久了

    神宗时期,元丰改制,又搞起来了三省制度,神宗为什么要搞元丰改制啊,原因很简单,这哥们缺钱。为什么缺钱啊,太多光吃饭不干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