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经典的宣纸,号称保存得当可以做到“纸寿千年”,所以故宫博物院里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纸质书法藏品,基本上也就到唐朝。而汉朝的纸根据运气,就算干燥、妥善保存,差的几十年就彻底烂透了,好的也不过百年。

    甄家的工坊敢跟李素报十天半个月就出货,也是基于这个时代的一般工艺经验。这样造出来的纸,耐久度肯定也会比较短。

    但是,纸张是否容易渗水渗墨、能不能用来印刷,这方面的性能,跟浸泡时间是不影响的。所以这种纸依然可以拿来雕阴版印书,只是印出来的书寿命短点。

    而第一批的试产品,李素本来就没打算用来印那些传家的经典书籍,而是给刘备搞宣传用。

    比如,李素打算等刘备“弃官救叔”之后,就刻印一批孝行录或者叫孝义录,记载一些本朝的经典名人孝廉事迹,然后在雒阳廉价卖一卖。

    这种类似于传单广告的作品,只要卖得便宜,纸差一点、看几年就烂也没什么关系,反正宣传效果也达到了。

    趁着印这批作品的过程,把用楮树皮的新式造纸术再完善磨合一下、总结出一套工艺,将来印其他传世经典时再用真正耐用的好纸,也来得及。

    至于这套孝义录怎么写,比如可以先把如今已经名满天下的刘繇刘正礼“乔装潜入贼巢、杀贼救叔”的事迹,就摆在前面。刘繇在光和年间就已经先后举了孝廉和茂才,如今已经是朝中比两千石的清流高官了,担任“侍御史”。

    然后再列一堆其他各郡的侠义孝行典范,也都要是已经被朝廷表彰过、当事人已经举过孝廉,甚至后来也因为为官政绩卓著又举过茂才的。

    最后,再把刘备即将要做的好人好事蹭热度摆在最后,跟那些本朝先贤义举摆在一起,蹭一波流量。

    这扬名的事儿,可不就办成了么?

    当然了,实际操作过程中,肯定没那么简单。你还得想办法找名人大V、公知名士帮你吹捧卖书。得以利诱之,让那些名士也意识到推广这书对他们也有好处,但李素相信,只要先把书弄出来,后面的发行环节他肯定有办法搞定。

    搞宣发工作,汉朝的人怎么跟后世的人比?后世那些写书的拍网剧的拍电影的,发行工作经验那么多,李素上辈子好歹也算卖嘴皮子谋生的人,稍微见识一点娱乐圈发行炒作的经验,就够汉朝人喝一壶了。

    搞定了造楮皮纸的订单后,李素回到家就开始琢磨后续的“项目时间表”。

    造出来的纸要用于印刷,那至少是半个月之后的事儿了。

    这半个月里,他首先需要弄一批适合雕刻的木板,然后在上面把要宣传的故事都写好,再找木匠雕刻出来。

    雕刻的方法,就直接用阴雕刻,也就是把他写字的部分刻掉,刻凹下去。到时候印出来就是黑底白字。

    阴雕刻的好处是方便,要刻掉的木头部分比较少,刻起来也就快。另外,不需要复杂的倒模操作,直接写直接刻,不用木匠识字。

    至于将来雕版印刷真要是成熟了,再搞成白底黑字的阳当然更好,但目前这两年犯不着这么折腾,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再说。

    那些完善的攀科技,等将来汉灵帝驾崩了,自己也跟着刘备找到了一块根据地,天下进入争霸模式,再攀也不迟。

    这也避免了早年就乱攀科技、结果立功后被朝廷调来调去,增加技术泄密的风险

    就比如,现在要是刘备回到幽州后,李素就攀出几项牛逼科技,在当地也培养人才、建造工坊。可要是将来因为立功太快,被朝廷猜忌,灵帝死前又把刘备调离幽州呢?

    你把幽州那些不能搬走的工坊再彻底拆了?那吃相多难看。如果有培养出来的匠人安土重迁不肯跟着刘备搬走,也不能全部把人杀了灭口呀。

    毕竟如今朝廷还是有威望的,要是为了技术保密而滥杀无辜,肯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最稳的做法,还是等朝廷无法再把军阀调离后,找一块雷打不动的根据地苟起来,再慢慢攀那些永久性科技,而目前只攀一些过渡性科技。

    过渡性科技只要吃到螃蟹,稍微沾两三年便宜,也就赚够了。哪怕将来扩散了,就当是造福全人类呗,也犯不着吃相太难看永远敝帚自珍。

    “造纸晾纸算它半个月,我同期把书写了木板刻好,算20天后开印倒也来得及。找朝廷述职、让刘备在京城名人面前露个脸,这至少还要三四天的时间。

    按目前朝廷的办事效率,对刘备的封赏敕命下来,至少是五六天之后了。到时候,我让刘备在混完脸熟汇报完工作、但封赏敕命还没下来的时间差里,弃官回去率领乡勇杀贼,这样的话,算上赶路回涿郡的时间,起码七天,那就是12天后回到涿郡带兵。

    哪怕立刻跟张纯打出一点小战功小名声,那也是15天或者20天之后了。那些小捷报要传回雒阳、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起码再加10天,那就是一个月之后要开始卖书

    我现在要做的是,在这几天里,也尽量跟京城的名人要人混一些脸熟,最好找到一个肯征辟我的,七天之内就把我从贾琮的下属征成京官,这样我才好有借口在京城滞留一个月以上,居中处理这些宣传工作。

    不然的话,最多十天之后,我就得跟着沮授回邺城了,那就得继续给贾琮打工,没法实施我的计划了。”

    李素心中细细盘算,把整个时间表要求大致算明白了。

    千头万绪,形势还真是紧迫啊。

    明天就要跟刘备一起,被何进召见了,按说今晚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可他却连觉都有点睡不着。

    “晚点再睡吧,写点东西,让心里踏实一下。”李素翻来覆去了一会儿,决定用前世养成的习惯,睡前写点东西,把注意力分散一下,有助睡眠。

    于是他翻身下床,在屋里找了块木质适合雕刻的木牍,决定今晚就先把孝义录里的第一章故事、也就是刘繇潜入贼巢杀贼救叔的事儿,给写成杂记故事。

    “伯雅,怎得都二更天了还不睡?”隔壁的关羽看他把油灯灯芯重新挑亮了些,迷迷糊糊中被明暗反差晃到了,不由有些起床气。

    “二哥你自己睡吧,我想起还有封书函急着写,可能对大哥有用。”李素一边舔着笔一边解释。

    听说是刘备要用,关羽立刻闭嘴了,转身朝里继续睡。

    李素便洋洋洒洒,把他记得的故事写了下来,还略微润色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捏造细节,都是想当然的。写完之后,对自己的故事还挺满意。

    汉朝人写杂记都是很简略的,因为竹简木牍刻写困难,抄写也慢,要惜字如金。如果一个故事字太多,别人就懒得抄了。

    但李素本来就是打算印刷的,所以不怕细节丰富不愿抄,故事的可读性可精彩性就比同时代的作品高多了。

    不过,他审视了一遍之后,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

    自己的书法还是太丑了!要是直接让木雕师傅按他的字迹雕刻,印出来恐怕也卖不出去。

    “做点事真是麻烦啊,看来只能是我先把故事写出来,然后花钱找个书法好的人帮我抄一遍,再让木雕师傅按照那个书法好的版本刻。罢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搞定的,还是先睡觉吧。明天觐见何进之后,再从长计议慢慢找书法名家。”

    一夜忐忑无话。

    第二天清晨,卯时三刻。

    距离李素、刘备等人被召见的时间,还有一个时辰。

    不过大将军府上,已经忙碌起来了。

    在召见外使之前,何进的几个心腹幕僚,已经被提前招来议事,准备就幽州新爆发的贼乱,商讨出一个初步的对策来。

    受邀的宾客一共有四人确切地说,是袁绍、曹操、鲍鸿等三个宾客,加上一个自己人,大将军主簿陈琳。

    何进位居中枢,他当然知道皇帝如今身体已经有些不好,开始谋划筹建西园八校尉、以分外戚何氏兵权,好给并非何皇后所出的二皇子刘协铺路。

    西园八校尉的大致人选,何进也参与了博弈,基本上能料到。

    设立西园军何进是没法阻止的,但往八校尉里掺沙子还是做得到的。

    今天请来的袁鲍曹三人,加上因为昨晚喝醉酒没请到的淳于琼,就是内定八校尉中亲何的一派。

    其中曹操的“亲何”属性还比较隐蔽,因为他是宦官之后,汉灵帝如今还不知道曹操亲何,以为他是宦官派,至少是中间派。

    而另一排反何的四校尉,自然是以宦官蹇硕为首,另有宦官曹节的女婿冯芳,还有与何进不太对付的赵融、夏牟。

    所以,从年初八校尉的风声传出开始,何进就开始有意笼络袁鲍曹淳于,有军事方面的决策,都跟他们四人商量。

    此时此刻,众人分宾主坐定后,何进就开口了:

    “本初,河北乱起,蔓延二州,你以为当如何处置?该全力进剿,还是剿、抚并用?对于牵扯其中的胡人,又该如何申斥惩戒?”

 第26章 谈笑袁本初,往来曹孟德

    何进手下这几个心腹,很显然以袁绍地位最尊,毕竟四世三公的家世摆在那儿。

    何进作为“屠沽之辈”,纵然因为外戚的缘故,当上了“官场暴发户”,也还是要给豪门面子的。

    每次问起军政大事,无一例外都先听袁绍的意见。

    袁绍也习惯了这种节奏,丝毫没有谦让就侃侃而谈起来:“大将军,我以为此次张纯之乱,原本完全是可以彻底压制住的张纯只有区区一郡之兵,能有多大能耐兴风作浪?

    之所以贼势糜烂,在于鲜卑、乌桓与张纯通谋。所以眼下关键,对于幽州那些此前失职、没有安抚好乌桓的地方官员,及其弊政,应当下重手公开严查,并且由朝廷调遣大军进剿。

    另一方面,要示好于乌桓,分化乌桓与鲜卑。乌桓人素来为朝廷所用,是近年来朝廷因钱粮不济、屡屡拖欠乌桓突骑军饷,还征发无度,才把这支精兵逼到了张纯那边。

    咱反正要严惩几个幽州污吏,不如便借那些人的首级,广为传说,说前些年朝廷拖欠乌桓军饷,都是这些人上下其手贪墨了,朝廷如今将其抄家,所得钱财可以重新笼络乌桓。

    最好再任命素来在北境有威名的大宗正刘虞,重新担任幽州刺史,让其出面花钱安抚乌桓,只要乌桓反正,与朝廷并力同心击杀张纯、鲜卑,则何愁张纯不平?”

    袁绍这番话,是典型的“杀贪谢罪、把之前欠饷的责任推到死人头上,给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好保住朝廷和乌桓人双方的面子,再谈重新劝降”。

    这种招数,后人都玩得很溜了。比如明末辽东欠饷哗变、乱兵抓了关宁巡抚毕自肃,最后明廷的操作也跟袁绍差不多。

    也难怪后来的历史上,袁绍能和亲招抚蹋顿为他所用了。

    “嗯,本初之言,正合我意”何进是个没主见的,听袁绍这么一二三洋洋洒洒的宏论,瞬间就觉得很有条理。

    “大将军不可啊!”

    可惜,他话音没落两秒,反对意见立刻来了。

    何进有些扫兴,循声看去,耐着性子追问:“孟德又有何高见?”

    曹操谦卑地拱拱手,诚恳谏言:“张纯之乱,说到底就是因为王芬暴毙后,朝廷疑神疑鬼、派贾琮去肃清王芬余党,闹得冀州官场人人自危。

    如果今天因为幽州官员对乌桓、鲜卑怀柔不利、欠饷不报导致胡兵从贼,就拿他们开刀塞责,难道就不怕在幽州官场上也逼出更多的张纯么?此事万万不可行!不但不能劝陛下追究幽州官员,还要好生安抚,让他们安心剿贼为先。”

    何进一听,似乎也很有道理,连忙又看向袁绍:“这孟德直言,本初以为如何?”

    袁绍斜乜了曹操一眼,心中盘算数秒,随后忽然大笑:“呵呵,孟德此言,怕不是有私心吧!大将军,我有一言,请屏退左右!”

    何进有些尴尬,旁边本来就没有仆役婢女服侍,屋里就五个人,屏退左右的话岂不是专门防着鲍鸿、陈琳不成?

    何进大包大揽地说:“本初但说无妨,四位都是机密之士,不该乱说的事儿,自然会守口如瓶。”

    见何进坚持,袁绍也就大咧咧说了:“孟德,你口口声声把张纯之乱归结为追查王芬余党逼反所致、还阻止在幽州官场比照王芬案惩处几个典型,怕不是因为你当年也被王芬劝诱过、还知情不报吧!”

    “你你何以知之!”此言一出,曹操脸色大变,也瞬间没了反驳的勇气。哪怕曹操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也只能闭嘴。

    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