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李素觉得非常不满意的结果,在关羽看来却已经满意得不得了,他奇怪地问:“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女工来不及做,你多配几个女工负责接蚕茧丝头不就好了?

    现在一个女工管八个丝轮,遇到几个轮上的茧差不多同时抽完,当然来不及接了。你放两个女工,每人管四个丝轮,或者配三个人,看哪儿快抽完有缺口就顶上去。”

    李素想了想,摇摇头:“那样还是太低效了,好不容易花那么大价钱造水车,才节约了五个女人的劳力,多少年才回本。除非再加大,一个车拖三四十个缫丝轮,这才对得起这车。”

    诸葛瑾在旁边提醒:“要不收蚕农的煮茧的时候,就让她们把丝头先挑好。缫丝的时候,让女工来回巡检,看到哪个轮子上目前这个茧快抽完了,立刻把新茧的丝头接上去。

    一个女工在接丝的时候,轮替的女工就接上去巡检。想法子让她们计数给工钱,比如接二十个蚕茧丝头给一枚五铢钱工钱。这样也能把用人降到最省,也不怕浪费。”

    李素:“那怎么计数呢?”

    诸葛瑾:“别计数了,给料之前监工都数好一共几十盆、多少个茧,总共就那么多工费,她们自己分。”

    李素:“那恐怕要分赃不允了。”

    诸葛瑾:“那就一部车包给一个家族、大户,让他们不管出多少人,反正都是自己家里人,分不匀也是族内的事儿。”

    按家庭承包?

    貌似这个办法确实是在“绩效考核”无法实施、工作量忽高忽低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了。如此一来,也不用考虑“人多了之后,分管哪几个缫丝轮的女工,因为这个缫丝轮上的蚕茧都比较小、接丝工作量大而吃亏”了。

    反正都是一家人,姐妹母女之间有什么好谁亏谁赚的。

    李素反复一想,觉得诸葛瑾这个“粗放管理”的办法,还真挺适合时代背景。

    搞不清楚就别搞了,揣着糊涂账把事情做了最重要。

    “看来我确实不适合搞这种繁琐的内政管理,还是鼓捣鼓捣黑科技,启发一下他们,让他们自己弄吧。”

    李素心中如是暗忖。

    可惜的是,事实很快就证明,他把要求降到这么低,还是不足以形容他的无力。

    因为他连“亲自鼓捣出黑科技”这一点,都不是完全能做到。

    跟诸葛瑾聊了很久关于“官营缫丝坊的管理”的话题后,就在一行人准备散场回去逍遥,隔壁一间始终关着门的实验室忽然开了,一个少年属下意气风发地冲出实验室。

    李素对这间研究所当然熟得不能再熟了,他知道隔壁那间研究室,就是他让人鼓捣如何提升织锦速度的新机器的,那个少年属下,正是最近才跟着哥哥学完六经和诸子百家、又被顾雍以学习态度不好为由赶回来的诸葛亮。

    但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却兴冲冲给了李素一个好消息:“师傅,我把你说的可以牵着纬线弹射很远的织梭做出来了,用起来很稳,能弹过五尺宽的锦面,然后再靠机括弹回来。”

    李素直接目瞪口呆:卧槽?你不会是拿造诸葛连弩的智商,去大材小用制造织锦飞梭了吧?弹簧都没有的时代,你特么怎么造出飞梭的?难道是用连弩那样得动物筋腱弹射结构?

    你丫的因为“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被顾雍赶回来、跟我学物理课,才学了不到一年呢。

    “唉,果然,我的工科天赋,还不如诸葛亮呢。算了,我收回刚才的想法,咱还是专注于阴谋和大战略吧。”

    ——

    ps:种田比较枯燥,但明天就好了。大家有点耐心。明天虽然还有种田,但是会更加有趣一些。我也知道今天有点枯燥赶进度,为了多塞货。

 第180章 千金市骨诸葛亮

    诸葛亮洋洋得意向李师汇报他的脑洞成果时,最先等来的不是李素的嘉奖,而是亲哥哥诸葛瑾的训斥:

    “你这顽劣小子,治学不严谨,被顾元叹郗鸿豫他们赶回来,鼓捣这些东西倒是很有想法,将来如何出仕报国?

    元叹兄可是跟我说了,你的《礼记》都背不出来,其他十二三岁的同期学子,陈家、任家的,有些都背得比你熟。”

    诸葛亮不服地一撇嘴:“《礼记》有什么好背的,那些沿用至今的,该怎么做我都知道。那些已经不用了的东西,知道个大概不就行了。李师说的这个‘弩梭’,做好了可是能让天下蚕妇织女劳作之时事半功倍的,不比背书强。再说我知道李师自己也背不出《礼记》,他连《论语》都背不全呢。”

    诸葛瑾一听吓了一跳,责骂道:“有你这么说尊长的么,还不道歉。”

    李素无所谓地一笑,制止了诸葛瑾:“子瑜不必介意,我确实也不擅背诵经书,阿亮说得没错。不过,阿亮,你也不可得意了,我让你涉猎这些工巧之物,本意是让你开拓眼界、知道庶民劳作疾苦。

    子瑜对你期望甚高,你可不能荒废了正学本业。经书和诸子百家粗读完了,也该学习治民、理财、律法,将来才有大成。你们家现在可还靠子瑜的六百石俸禄过活呢,长兄养育,怎可不敬。”

    诸葛亮这才收敛了开玩笑的语气,恭敬表示他并无他意,然后说道:“李师,你可是说过,谁做出这个织锦织布的‘弩梭’,可以奖谷五千斛,或者钱三百万的,不会不作数吧?拿了这笔赏钱,家里就不用指望我哥的俸禄了。”

    李素当然不会赖账,这是他几个月前随口提过的一个赏格,对他来说也就几口黑曜石浴缸的开支,真要是做出了飞梭,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诸葛瑾却忍不住又教育:“阿亮!父亲在时,就一再教导我们要安贫乐道,贫贱不能移……”

    诸葛亮自辩:“我要这笔钱又不是自己奢侈,还不是补贴全家人免得你辛苦。再说大姐婚事在即?也要给她多备嫁妆?不堕我们琅琊诸葛式的体面。”

    这话一说,诸葛瑾才惭愧地没有再说教。父亲死了三年了?他的两个妹妹里面?年纪大的其实一出服就该议亲的,毕竟已经超过十六周岁?在这个时代算大龄剩女。

    二妹倒是才十四岁,还能拖拖。

    历史上诸葛家的两位小姐?分别嫁了荆襄名门蒯家(蒯良蒯越的家族)和庞家(庞统的家族)?但如今提前入了蜀,没跟叔叔诸葛玄去荆州,也就不可能联姻荆州名门了。

    几个月前,诸葛瑾托了李素一个人情?让李素出面说和?把十六岁的长妹许配给鲁肃为妻。

    毕竟鲁肃的年纪也就比李素对外谎报的年纪小一岁、比诸葛瑾大一岁,差不多也该轮到鲁肃成家了。

    加上诸葛瑾的妹妹姿色确实可以(诸葛亮这么帅,家族基因不错),鲁肃直接答应了,等今年秋天?鲁肃就要变成诸葛亮的大姐夫了。

    李素也不想看他们兄弟俩再扯皮“安贫乐道”的话题,直接打住话头?让诸葛亮介绍一下他鼓捣出来的新玩意儿,究竟怎么个用法。

    诸葛亮就拿着他手上那个形如弩机的弹梭器?装到一台幅宽五尺的阔面织机上,展示了一下。

    ……

    诸葛亮展示用的那台织锦机?机体是李素让人订造的?本身结构跟这个时代的传统提花织锦机一模一样?没什么区别,就是特别宽。

    传统蜀锦提花织机的横向幅宽是一尺八寸,而李素这台机器足有五尺宽,以至于来看热闹的关羽,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还啧啧称奇。

    大男人虽然平时不会进织房看女人织布,但成品的锦缎、布料还是见过的,所以大家常识里都知道正常的纺织品该有多宽,看到明显超出正常宽度数倍的,自然也就会惊讶。

    这个时代的丝织品和麻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布匹比后世的窄很多,一匹都只有一尺八寸宽,做一套长袍还得好几匹布料拼接缝合而成。包括贵如李素、关羽,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有很多接缝。(有些比较还原考据的古装剧上还可以看出来,织锦都是很短的一卷一卷)

    所以历史上,唐末时期的成语典故“天衣无缝”才显得那么难得。因为直到唐朝,再富贵的人衣服都是几匹布拼起来的,如果谁能做到浑身袍服主体部分用一整块布料做成(不算袖子)不需要缝制拼接,那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奇迹。

    这个“一尺八寸”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正是因为织女们被牵引纬线的投梭动作所制约——

    在飞梭发明之前,织布织锦的投梭动作,是左手把梭子交给右手,然后用挡尺把纬线并紧,再脚踏提纵经线的踏板交替一次,把这跟纬线夹紧了,再右手把梭子交回左手,把纬线返向牵引回来,如此重复。

    所以,一尺八寸这个标准,其实就是这个时代成年织女两段前臂的长度、加上大半个梭子本身的长度。你造织机的时候要照顾个子矮小、手臂很短的姑娘,权衡下来最终就只能造那么宽,否则就够不到了。

    后来唐宋之后,倒是有一段时间弄出过“双人大织机”,也就是两个女人合作,一个坐着踩经线踏板、并负责右侧的投梭。另一个人从左侧弯腰把身体伸到经线提纵开口里,把梭子拿回来。

    这样布匹的宽度能够达到一个女人从腰到手举过头顶的高度,也就是五尺多。织出来的布倒是宽了三倍,但人力也要消耗两个,而且弯腰捞梭子那个女人非常累。相当于每织一根纬线就要做一次仰卧起坐的劳动强度,一天干下来几千次弯腰,干不了多久就腰肌腰椎不行了,也就没有推广开来。

    历史上,西方的纺织技术也是差不多的,一直到17世纪末,飞梭的出现,让梭子牵引纬线的动作不用再“左手交右手、右手交左手”,而是直接用弹性势能和锁死机关把梭子弹来弹去穿梭纬线,织物的宽度就大大提高了。

    当然了,真正稳定的飞梭是用金属弹簧的,不但射程远,穿梭速度也快得多。

    诸葛亮如今没有金属弹簧,所以他按照李素交代的研发目标,想到了用类似弓弩的弹射蓄力结构,用筋腱弦射梭子,梭子的弹射移动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谈不上“飞”,跟人手的递送速度差不多。

    另一端则是一个类似诸葛连弩控制发射节奏的机扩,接到梭子就能暂时锁死,再按一下才能弹回来——实话实说,要不是诸葛亮的脑子能想出“连发控制机构”,这种自动接住梭子再弹回来的设计,别人是压根想不到的。

    只能说年轻人虽然没有经验,但脑洞比较大,想象力比较丰富吧。如今的诸葛亮,论政治经验依然是谈不上的,毕竟年轻,但偶尔灵光一闪鼓捣点小创意,经常能让李素这种被技术偏见限制住了思路方向的成年人都意想不到。

    他加入弩梭后的织机,能把人手从交递动作中解放出来,也就摆脱了“射程”的束缚。手脚同样工作量的情况下,织的织物从一尺八寸提高到五尺,直接就接近三倍生产速度了。

    诸葛亮当着大伙儿的面试着往复弹射了几十次,梭子都被准确接住、再次弹出,非常稳定。看样子可以推广。

    当然,新纺织机的造价也会提高,光是主机材料成本,也要提升到接近原来的三倍。除了主机之外,类似弓弩的弹射、卡死、上弦结构,这一套下来,成本也跟造一把军用轻弩差不多。

    也就是说,多花一把弩的造价,可以节约两个织女的人力。

    而且,之前缫丝纺纱环节,因为新的水力缫车投入使用,效率本来就要提高好几倍,现在织锦环节也提升两三倍,才能配套上,免得熟丝积压过多没有足够人手织锦。

    在李素看来,这非常划算,不过他也知道,民间散户肯定是出不起价买这种新机器的。所以,第一年还是交给合作的甄家商号来量产,李素直接抽成收“专利费”。

    比如甄家每造一台机器,将来要给李素五匹成品的宽幅蜀锦,多出来的才算是甄家的利润。第一年因为规模不大,用的女工也得是商号的家奴,或者是李素自己封地上的子民,搞封闭化管理,确保保密。

    以甄家的财力,也不可能一次性造太多,可能也就几千台,蜀中也没那么多物资给他大规模造新织机。先投入商用,织个几万匹锦卖出去,然后跟外部世界换回更多的材料,尤其是蜀中无法大规模提供的牛筋一类强韧动物筋腱制造弹射弩梭的机扩,才好扩大织机的第二波生产——李素估计益州未来对动物筋腱进口的需求,可能会相当于造几万把弩的牛筋耗费。

    明年真要推广了,再想办法制定一套制度,问想要从其中分享利益的蜀中豪门大族谈条件。

    说不定,到时候还能捆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