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阳平关关墙之上的状态,非常热忱,士兵们虽然武艺不精,士气却极为高昂。
毕竟阳平关内的汉中腹地,武库规模远不是大散关可比的——当初李素建议刘备“精兵都留在成都平原和南中,练兵、以战练兵”,目的是节约粮食。
但练兵是不需要足额配置武器的,三个兵一套武器也能练,拿个木棍也能练。而武器本身又不需要吃粮食消耗补给品。所以为了缓解将来的战时运输压力,刘备在李素的统筹下,和平年代就已经陆续把大量未来北伐所需的武器储备在汉中。
董越樊稠这次来,可不是等于一脚踹到了一座“精兵不足但武器堆积如山”的军火库上了,内线守城作战还不用怕“打扫战场的机会落入敌军手中、导致武器装备被缴获”,所以当然是把好武器给农兵可劲儿用。
当然了,因为武器精良,所以阳平关之战时汉军也绝对不给西凉军到城墙根下收尸的机会,西凉兵任何时候敢靠近城墙都是无穷无尽的箭雨招呼。
要么汉军自己收尸掩埋,要么汉军在战斗稍稍停顿间歇的时候,从城头丢下大捆的稻草麦秸秆、然后丢火把引燃,焚烧尸体消毒也免得瘟疫流行。如此一来就彻底断绝了西凉军收尸捡精良装备的机会,贾诩在大散关时用过一次的收尸战术,董越和樊稠根本没法模仿。
刘备每天数次披挂全身铠甲、到关后视察战场、鼓舞部队,听取最新战况。
看着这几天的胜利,他此前因为五丈原几乎全军覆没而蒙上的阴霾,也终于一扫而空,开始变得每天能稍微喝得下一些酒解乏,脸上也常见笑容。
对外胜利总是最好的疗伤药,可以弥合内部的矛盾,也可以为统治者的偶尔失策遮羞。
刘备不止一次地在李素面前炫耀:“我当初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咱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只要我军做好准备,来日再战必胜!”
而李素也很知道这一点,所以最近几天的守城战都没有亲自去一线指挥——反正守城又不需要多少智力值,死守硬拖就是了,那么好的捞功劳的机会,他这种不缺功劳的人凑什么热闹呢?就做好后勤调度、查漏补缺就行了。
不过,这种低调和分寸,却是让一些李素身边的嫡系心腹、尤其是战前担心阳平关守不住而赶来帮助的嫡系心腹,颇有一些郁闷。
又到了一天攻城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残阳如血,渐渐西沉。李素结束了一天的办公,准备离开署衙早早回他在沔阳县城的临时寓所歇息。不过,就在住处的门口,他被一个访客拦住了。
这个访客正是刚来汉中还不到十天的、年仅十三岁的学生诸葛亮。
刘备给张飞的求援信抵达的时候,张飞在犍为的南安县,而诸葛亮在成都,跟当郡丞的兄长一起见习一些蜀郡的种田内政。
听说汉中危急,而诸葛亮这一年来因为鼓捣李素交给他的那些“飞梭织锦机”、“水力缫丝车”等机械,又潜心研读李素教他的粗浅物理、机械知识,偶有所得,觉得自己改良了一种新式军械。所以诸葛亮就求了兄长,带了几十个李素侯府上的卫兵,快马赶来汉中献宝。
因为都是骑马赶路,而且是小股使者不用自己带粮食,路程又比张飞近几百里,所以诸葛亮一行来得比大部队快多了,在大散关刚刚被鲁肃放弃时,诸葛亮就已经进了南郑。
跟李素一见面,诸葛亮就少年心性地献宝了一个图纸,便是从蹶张弩改良而来的“元戎连弩”。
李素刚看到那玩意儿设计图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阿亮这厮……莫非被我带偏了,十二岁十三岁这两年,经义文章兵法政务都不读,光读了两年理工科?那也不至于十三岁就提前发明出连弩吧?
后来跟诸葛亮聊了一下,了解其想法,才知道果然是从之前李素跟他推敲“飞梭织锦机”的自动往复投梭接梭机械结构的时候,诸葛亮就积累了不少启发和思路,这才提前搞出了连弩。
毕竟古人很少有机会系统、集中地钻研物理和机械,诸葛亮这人学东西又快,被李素点拨入门、对基本物理定律有了认知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自己鼓捣探索,专心两年确实非同小可。
李素没收了图纸之后,只是谆谆教导他要全面发展——即使四书五经已经读腻了,诸子百家基本上也涉猎了,还可以看看那些政论和兵法嘛。毕竟这两大类诸葛亮至今还没开始学呢。
这也是避免诸葛亮的技能树被自己点歪。
诸葛亮当时正在兴头上,没等来隆重的表扬却只等来让他全面发展的教训,有点小失望,不过还是听从了劝说。
因为只有图纸,李素让南郑的军工作坊把造弩和箭的工匠都调拨过来,尝试生产新品。阳平关守城战刚爆发时,成品还没出来呢。即使是现在已经血战多日,其实也才造出十几个不太合格的半成品,匠人们熟手之后,生产速度倒是渐渐快了起来——
弩的制造周期还是很长的,主要是作为弩弦的动物筋腱要根据弹性扭量和收缩率反复调试、确保弦左右两侧受力绝对均匀,这样才不会射出去的箭一开始就偏向一边。
如果时间太赶就急着用的话,就算能用、暂时弩弦受力均匀,等经过寒暑湿燥天气变化考验后,还是会因为收缩率导致弩弦报废得换一根。
诸葛亮今天来,就是因为听说前线又血战了整整一日,守军的农民也颇有些伤亡,所以迫不及待想建功立业,来劝说师傅把元戎连弩拿出来实战:
“先生,听说工匠们已经造出二十张连弩了?既然关墙上的激战如此惨烈,为何明日不将这首批连弩先投入实战助阵呢?
虽然不多,但也抵得上百弩手放箭的速度了,关墙狭窄,还能节约墙上站的弩手人数。连弩弩矢没有羽翎飞射不稳难以及远的缺点,在关墙上抵近了射,也可以弥补啊。”
诸葛亮非常急切地把他自己理解的连弩优劣势,都跟李素解释了一遍。他还以为李素之所以不肯投入,是出于对武器弱点的顾虑,就想教他扬长避短。
连弩为了连续装填、如同弹匣供弹那样射一根掉下去一根,所以是没有羽毛提供飞行平衡的,很容易滚转乱飘。别的蹶张弩两百步都有杀伤力,连弩五十步就威力大减了,而要同时保证杀伤力和精准度,更是要贴近到三十多步。
所以这玩意儿野战的时候疾风暴雨一样射一轮就得后退,偏偏弩机箭匣整体机构又沉重,野战退后也不方便。不过这一切,在守城战这种场合都能完美规避。
李素很耐心地听完,这才继续更耐心地跟诸葛亮讲解:“放心,为师不是不懂你的巧思妙用。这种连弩何时何地最能发挥威力,我这几天已经想得很明白了。
之所以不拿出来,一来是这么十几台数量还是太少。二来是此物要是拿出来,不用两天,攻关的西凉军就会彻底绝望,意识到阳平关再也不可能拿下了——那我们还怎么等到甘宁将军包抄增援?
贾诩也好,董越、樊稠也好,他们沿途破坏了散关县与河池县那么多设施,害得我们坚壁清野物资上蒙受那么多损失,不能让他们白白跑了。此物不出则以,一旦出世,首战就要够规模、让敌人猝不及防伤一招狠的。
阿亮,你钓过鱼么?没有的话,这次回去后跟为师练练——钓鱼要等抄网兜住鱼身之后,才能死命扯钩,在此之前,你得耐心溜鱼。”
——
ps:稍微说几句关于后续加更的规划。如果不出意外是27号上推。之前承诺的6+7加更,目前已经加了五次了,还剩八次。所以25号到元旦的八天,都是日更万字。
今明两天还是两更,但其实字数也不少了,今天也七千多字将近八千了,都是大章。
第233章 万事俱备关门打狗
甘宁并不知道,李素在正面战场用了多少伎俩演董越、樊稠,让他们始终觉得“再加把劲儿就胜利在望”,从而不舍得放弃阳平关。
反正甘宁只是管好自己,紧赶慢赶带着一万板楯蛮山地部队,在三天之后抵达了马鸣阁道北段,眼看距离西关驿只有最后两个山坳了,而过了西关驿再走四十里就是阳平关。
这点路,山地兵也就一天的行军便能抵达。而且因为嘉陵江水运的改善,甘宁的部队来的时候,大部分路段可以坐船,所以体力保持得也不错。
加上内线作战打防守,甘宁对地形也挺熟悉,他估摸着敌人如果有防备南面来的增援,多半就会在西关驿驻守、并派出斥候搜索。所以他没到西关驿就提前下船走陆路,一方面是便于随时展开队形战斗,另一方面也是打算最后一程稍微绕绕抄个近路。
马鸣阁道上,并不是完全没有山僻小路可以直接绕过阳平关进入汉中盆地——历史上刘备进攻曹操夏侯渊的那次汉中之战,刘备就是被堵在阳平关后,从马鸣阁道西关驿以南的路段,忽然翻山绕路,走米仓山小路抵达阳平关背后的定军山的。
只不过这条路的使用非常行险,首先只有从南往北攻打的部队可以用这条路,而从北往南攻打汉中的敌人几乎没法用——
因为米仓山是在阳平关以南的,北面来的要先经过关口道路、再往南走很远、最后再往北绕,总之就是很容易暴露,又容易在绕的时候就被断后路。(历史上的汉中之战,刘备就是从南往北打,所以他可以走米仓山上的小路)
而且,这一次的汉中守将有李素在,李素有先知先觉,当然不会犯历史上夏侯渊的错误。所以李素早就知道在米仓山谷道出口、靠近定军山一侧的地方扎营固守,就算董越樊稠真绕了也只会被埋伏全歼在米仓山的小路里,进不了汉中盆地的。
樊稠不能绕米仓山,甚至张飞从犍为带来的汉军主力走米仓山也有风险,容易摔死人。
但这些困难在甘宁面前却是统统不存在——严格来说,定军山也好,米仓山也好,都是大巴山区的一部分,而板楯蛮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巴山区的蛮族山民猎户。
在这些有“无当飞军”潜质的士兵眼里,米仓山最险僻的小道,也是随便钻绝对不会摔死一个人,这就给了甘宁神不知鬼不觉不被西关驿的敌军发现,就跟刘备、李素取得联络的机会。
沿着嘉陵江河谷走还有七八十里的路,沿着米仓山穿山走只有六十里,还节约近二十里。甘宁飞速前进的同时,很快就撞到了李素留下的斥候,幸好看到甘宁的人像是本地蛮兵,所以斥候才没有放箭,而是喊话接头。
“来将何人!速速止步!奉右将军将令在此镇守,再前进我们就放箭了!”喊话的人很是警觉。
甘宁闻言微微一惊,随后转喜,立刻让士兵把包袱里叠起来的军旗展开——因为爬山的时候旗子受风太大,很容易把持旗者吹下去遇险,所以平时是不展开的。
把旗号打起来后,甘宁才高声喊话自呈身份,对方谨慎验证后终于把他们分批放过了山嘴,并且一边放了信号。
甘宁还没走出米仓山口,就遇到李素带着一些堵口的屯田兵来迎了,甘宁见了连忙上前行军礼,表示恭聆军令。
李素摇着折扇:“算算日子也觉得甘都尉该来了,主公命你分兵一部在南翼牵制,迟滞敌军等候张将军到来。另选少量精兵,要最能翻山行险的,另有用处。”
然后,他就把甘宁和少量先头部队先领去沔阳,面见刘备。
进城之后,甘宁的先头精锐部队先饱餐了一顿,然后李素当着刘备的面,把后续作战计划跟甘宁交代了。
“此战被董越、樊稠所部攻打阳平关已有七八日,我军死伤也有一两千人,所以我们不会轻易放董越和樊稠回去的。我跟主公这些日子征集本地药农猎户,寻得一条道路,可抵阳平关西北、敌军来路的山道两侧。只是非常险要难行,而且有些路段只能下不能上,也容纳不了太多士卒设伏。
甘都尉,你麾下的板楯蛮是我军中翻山最强的,需要你分出两三千人担此绕后拦截重任。你也别担心敌人太强挡不住——我会提前助你八十台元戎连弩,提前在山道最狭窄逼仄之处埋伏。此弩沉重,不易移动,射程也短,无法追击,所以只能埋伏在山谷最窄处。”
李素一边讲,甘宁一边看地图,李素说的翻山的路,地图上原先当然没有,全凭他随意指点,到时候肯定要派向导。
而这种路之所以不能被攻城一方利用,李素也说得很清楚了,因为“可下不可上”,从山上下去的时候可以顺着树木缓冲慢慢往下滑,但是要爬上来就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