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除了战报之外,还有一些外交纠纷信息备注在后面,李素仔细看了,写的是袁术和孙坚的“依附关系”,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痕,但双方还未彻底撕破脸。
原来,早在三月初的时候,袁术看孙坚彻底拿下了庐江郡,就开始故技重施,要求孙坚交出旧根据地九江郡,让袁术麾下大将刘勋担任九江太守,如此袁术才肯给孙坚继续发放粮草军需。
但孙坚既然已经得到了卖长沙郡换来的足够买一年军需物资和粮食的财物,当然不会再受制于袁术。所以他选择了玩消失,假装因为战事紧急人在江东的丹阳,让袁术的特使找不到他,拖延时间。
袁术还真被这一手拖字诀拖了整整一个多月,还以为真是孙坚没空见不着、也不方便交接。直到听说周昕也被孙坚打得满地找牙,只剩下孤城秣陵了,袁术这才大吃一惊。
袁术再次遣使,想办法要孙坚交还老巢,还进一步要求孙坚承诺“待秣陵攻下、丹阳郡全境归孙坚之后,就要把庐江郡也交出来,由袁术麾下另一名大将桥蕤担任庐江太守”。
外交拖延到了这个程度后,孙坚躲也躲不过了,终于露出了老赖本色,表示他不想再当工具人了——当然具体台词肯定不是这样的,张昭这些人会帮他想委婉的托词。
但总之就是不还九江和庐江了,跟历史上刘备“得了凉州再还荆州”差不多,无非换成“得了吴郡、会稽郡再还九江郡”。
到了这个份上,袁术终于发现孙坚这个工具人失控了,但他依然没有下定决心立刻以武力跟孙坚翻脸,毕竟孙坚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袁术跟曹操之间的斗争也一直没彻底消停过。
袁术因为不知道孙坚有新的后勤来源和大笔钱粮存货,在这样的情报不对称下,第一选择自然是“不给孙坚发粮草,继续对孙坚实施经济封锁”。
袁术觉得现在才四月份,而孙坚没有稳固的军粮来源,饿他到农历七月秋收之前,才是孙坚最虚弱的时候,要军事威胁也得熬到那时候。
“袁术无谋啊,孙坚既然敢翻脸,肯定是留了后手做好后勤准备了,居然还天真地以为可以靠断粮让孙坚就范。现在才四月份,孙坚就在围困秣陵了,看来今年之内,丹阳、吴郡和会稽恐怕都是凶多吉少啊。”
李素掩上面前的卷宗,摇头暗叹。不过他挺好奇为什么别的军阀没有对孙坚的扩张作出反应,所以又找了几份关于曹操近况的简报看了一下。
看完才发现,原来曹操在杀陶谦的过程中,损失也不小,下邳城围城了半年才攻克,军粮消耗极大,地方搜刮过狠,加上徐州百姓仇恨曹操,导致曹操辖区内的青州黄巾余孽又死灰复燃了——
历史上,曹操境内的青州军,也是在曹操跟吕布打死打活的时候,因为民众负担太重,才再次作乱的。无非是这一世的青州黄巾规模和力量比历史同期削弱了不少。
而且这一次,不光是青州黄巾军作乱,还有小股看不惯曹操屠城的名士选择了自立。沛郡边让首先扯旗反曹操,随后陈留太守张邈和名士陈宫也跟着作乱,这些人历史上都是投靠吕布、几乎把兖州整个掀掉了。现在吕布和刘备没来,他们没了外援,但埋藏的矛盾并没有消失,所以他们选择了各自为战。
曹操不得不回头镇压内部,估计今年剩下的八个月都要消化地盘,无力对外用兵了。
而且曹操接手的徐州也比较残破,看起来提供不了太多人口——徐州本来就是东汉人口第五少的州,仅次于并、交、凉、幽。灵帝熹平年间,天下大乱之前,徐州只有270万人。
经过张角时的第一波黄巾之乱、后来的青州黄巾蔓延,再算上青州流民流入,到陶谦坐稳州牧的时候,整个徐州还有大约240万人。
曹操这将近一年的徐州之战,因为有几波屠城,尤其是最后下邳城一次性杀了十几万,再算上战场上战死的,总共徐州死者达四十万人。
而大规模屠戮带来的人口损失,还不仅仅是直接被砍死,还有相当比例的瘟疫蔓延,又有二三十万人死于大疫,再加上外逃人口数十万——主要是被糜竺的高利贷船队移民逃亡走了。
战争结束后,徐州几乎付出了户口减半的代价,到了曹操手上的只有一百二三十万人。
不过也因为屠了下邳之后,导致了那么多老朋友叛乱,曹操和历史上一样,展开了深刻反省,在荀彧、郭嘉、戏志才的劝说下,表示以后不再屠城,而且纳谏从明年开始,就正式在自己的地盘上实施屯田制。
曹操也意识到自己地盘扩张得太快、表面太顺利,导致内部积累了太多矛盾,必须放慢脚步好好消化领地。
边让很快被曹操所杀,陈宫见事不可为,则往北投靠了袁绍。
也算是机缘巧合,陈宫这人本来就是站“名士”一派的,跟袁绍还算相性契合,而袁绍当时正在利用去年来投的吕布攻打黑山贼张燕、想要今年吞并并州呢。袁绍就派陈宫去给吕布当参谋,帮助吕布一起打张燕。
历史上袁绍是在张燕被吕布压着打、岌岌可危的时候,因为怕“吕布灭了张燕后自己闭关在并州自立”,所以在胜利前夜派出刺客想要刺杀吕布、独吞并州战果,免得将来被吕布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出卖。但吕布武艺高强反杀了袁绍的刺客,这才撕破脸,有了后来去兖州、跟陈宫合谋的事儿。
现在却变成了张燕还没被灭、陈宫已经先被曹操打跑了来冀州投袁绍、又被安排到并州战场,于是就从“吕布投陈宫”变成了“陈宫投吕布”。
而陈宫信誓旦旦向袁绍保证可以驾驭住吕布,让袁绍千万别自毁长城,袁绍居然也看在了“陈宫是有信义的清流名士,应该是心向袁氏的”这一点上,暂时容忍了陈宫与吕布,让这两人安心为袁绍建功立业。
这一转变让袁绍提前获得了势力和地盘上的好处,至于是否会因此内部埋雷,就不得而知了。
至少目前看来,袁绍很有希望一统冀州、青州、并州三州,还是比曹操的兖州徐州两州进度快,依然是天下第一大势力。只要袁绍和吕布不翻脸,这样强强联手的夹攻之下,张燕一年都活不过。
边让被杀、陈宫逃亡之后,曹操这边的叛臣,只剩一个张邈。
张邈因为既得罪了曹操又得罪了袁绍,还看不起袁术,无人可以投奔。只好从陈留老巢沿着官渡、酸枣,单骑逃过虎牢关,投靠了河南尹朱儁,苟延残喘。
曹操看在朱儁是老前辈的份上、平黄巾三杰,也不敢对朱儁如何,只好放人朱儁庇护张邈,双方就继续隔着虎牢关对峙,划分地盘。
张邈觉得自己应该安全了,但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最大的隐患,那就是朱儁已经太老了,没剩几年阳寿。
朱儁毕竟是老一辈的人,跟他一起作为平黄巾三杰的卢植,去年已经病死。皇甫嵩今年听说也有重病卧病的趋势,医官估计也就一两年阳寿了。朱儁的健康状况只是比皇甫嵩略好,但也已经无力征战四方,只是守着被关羽赵云救火而免予彻底焚毁的雒阳周边,当个自守之人罢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儁重病不起之日,就是曹操攻打洛阳杀张邈报背叛之仇的日子。
——
ps:大家如果觉得有需要的话,我抽时间搞几个彩蛋章放地图吧。毕竟书里的世界势力范围跟历史同期出入已经太大了。
第276章 跑官不成就开喷
李素看完了赵云这儿最紧要的情报之后,忍不住继续往下读,把那些略有线索价值的东西,也事无巨细看了一遍,不觉天色已晚。
还是邓芝帮他秉烛,李素才被烛光所惊醒,收回了思绪。
“我竟看了一整天么,不必再添蜡了,我看到点完这根蜡烛就好,让人传晚膳吧。吃完之后,点油灯就行。”李素合上手头的卷宗吩咐。
饭食很快就传来了,依然有鲟鱼和豚鱼,只不过鱼是中午杀的,晚上这顿就做成了炙烤,免得不新鲜。
吃饭的同时,邓芝点了两盏油灯,加足了灯油,确保蜡烛烧完后,油灯还能点一晚上。
赵云是很简朴的,因为夜里读书的需求很少,平时用的都是油灯。这两天是为了招待李素,作为高级文官需要保护目力,才备足了蜡烛。
华夏人用蜡烛,最早是战国末期,只有楚国贵族用,连秦始皇用的都是油灯为主。到了西汉初期,随着陆贾说赵佗,蜡烛才作为南越王给刘邦的贡品。(《西京杂记》记载是:赵佗向刘邦臣服的那一次,进贡蜜蜡五石,成品蜜烛二百根。刘邦自己留下一部分,给开国列侯每人赏两根)
经过两汉三百多年里渐渐普及,至今还是比较贵的,也就荆南和交州出产,长沙郡算是产地之一(蜡烛的产地往往也是蜂蜜的产地)。
所以后来西晋初年,王恺石崇斗富时,才有王恺家用饴糖水洗锅、石崇就要用蜡烛当柴烧来压过对方。直到那时,蜡烛都是贫穷官员舍不得点的奢侈品。石崇当过荆州刺史,他很容易就想到就荆州特产的奢侈品炫富。
不过在李素看来,赵云的俭朴自律并没有太大意义——蜡烛珍稀,应该鼓励荆南山民多养蜂多收蜂蜜和蜜蜡才对。
应该把脑子动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上。比如未来几年,在目前的租庸调法基础上,把边郡给朝廷中央均输的物资再细分调控、设置一批合理的兑换指导价,把蜂蜜蜂蜡都纳入“一般纳税物”的范围,就可以官民两便。
有空可以好好琢磨一下这事儿。
……
当天用完晚膳,李素又稍微看了会儿卷宗就歇息了。
此后几天,他才捡起第一天就本该做的事情,浏览宜都、武陵、长沙各县今年的治绩,顺带看看新归附人才的履历,寻找将来可以外放到零陵、桂阳去的人,掌握当地局势。
李素已经是尽量对事不对人,力争公允,但谁让他是穿越者呢,遇到史书上见过的人,还是会免不了先入为主。
三四天的卷宗梳理,李素着实发现了几个本该大名鼎鼎的家伙,现在都乖乖等着他拔擢呢。
首先是他在赵云募集的长沙新军中,发现了一个投军不足半年、因为表现不错暂居屯长的小军官,正是魏延。
一看到魏延,李素就忍不住联想到黄忠,可惜经过了解后,才发现黄忠已经在刘表的侄儿刘磐帐下了,是刘磐的部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黄忠已经四十出头了,年纪资历摆在那儿。刘表当荆州牧之前,黄忠就算仕途再坎坷,好歹已经是荆州本地的一名曲军侯。刘表来了之后,让侄儿刘磐驻扎江陵招兵买马,肯定会立刻给本地军官加赏,黄忠只要不是卖主求荣之人,就没那么好挖。
而魏延不一样,史书上没有记载魏延的出生年月,但比黄忠年轻好几十岁肯定是有的,李素看魏延履历的时候,发现他还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人,是今年刚刚当兵的。赵云能看在他武艺不错、而且擅长整顿纪律的份上,给他当个屯长已经算是非常任人唯贤了。
除了魏延之外,武将方面李素发现的唯一认识的人,就是霍笃霍峻兄弟俩了——他俩是宜都、南郡周边的地方豪族。霍笃是去年冬天,带了本家几百名乡勇投靠赵云。
初平年间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曹操那边的许褚、李典投靠曹操,也都是如此。
因为是“带资进组”,自然可以高配官职。所以霍笃入职就是别部司马,带领本部私兵自成一部,霍峻才十六岁,是跟兄长一起来的,目前也在霍笃下面当个曲军侯——这官职已经比魏延还高了。
除了这魏、霍,其他赵云募兵所得的都是些无名之人。
“魏延倒是可以一用,可惜还太年轻,又没有军功,怕是几年内都到不了都尉。霍峻也一样需要历练。要找可以担任太守的人选,就只能从年高德劭的荆南名士里选了。
否则,难道要把董和、向朗、李严那些已经投靠两三年的文官移封到零陵?可惜这些人籍贯不是宜都就是南郡、襄阳,会不会被荆南人排斥呢……
荆南最南面两军,还是汉越杂处,非常排外的啊。要是刘巴没有被大王留在中枢,原本倒是可用,刘巴是荆南第一名士,又是零陵人。”
李素心中如是总结,决定再有点耐心找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仔细翻阅来投的文士履历后,也挖掘出四个认识的,而且大部分年龄也相对适合,没有武官名册里魏延霍峻那么年少。
第一个是韩嵩,字德高,二十七岁,赵云接任长沙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