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素认真地解释:“十几亿的底本,最终赌赢的一方赚到的差价两三亿,很正常了。抛售和吸筹是动态的,不是都在最高位或者最低位成交。
至于抵押田产翻倍部分的收益,其实不是我们赚了,大部分是百姓赚的——尤其是参与了法拍抵押田地的那些织工、佃户。因为朝廷没法直接把田地入库,这次我没让所有我们这一方的亲贵下场圈地,所有抵押品都是让无地百姓买走的,百姓交的买地钱,才充入国库充抵之前奸商们欠的抵押款,这部分差价就让利于民了。”
刘备揉了揉鼻梁:“难怪姜儿贞儿她们最近都一脸脸色看呢,翼德家里也有点怨气——不过做得好,确实不能王府和朝廷吃干抹净,要让利于民。
伯雅,你这人吧,奢靡是奢靡,但有一点好,就是不爱囤地,不跟最赤贫的无地百姓争利。我当初也想过你是不是故意学王翦‘求田问舍’、学萧何‘贪贿自污’,后来看来也不是。你这人就是率性而为,自己要的毫不避忌想要就要,不要的哪怕为了装也不屑于要,难得真性情啊。”
李素笑道:“大王过奖了,我这是智识远大,知道更好的生财之道,不屑于抢那些吃相难看的。世异则事异,中古之世,财货唯以农为本,当今之世,工商之利大于务农,要取财,何必兼并土地盘剥黎民呢。
自古土地兼并不利社稷,绿林赤眉黄巾多由此起。大王身边的亲近之人,更要注意这点,臣也自当从自身做起。”
刘巴在旁边已经听得有些不敢听下去了,想走又不行,想捂耳朵又不敢,见刘备表情自若,他才由衷叹息道:“右将军见识卓绝,还能如此快人快语,不避嫌疑,令人叹服。”
刘备笑笑,也不解释,只是追问李素:“那这次受益得地的赤贫百姓,大约有多少人?”
李素翻了翻账:“五郡相加,累计就十七万八千人,原本都是完全无地的百姓,主要是织工人家,得到了田地。少者十余亩,多者得地五六十亩。”(注:都是汉亩)
刘备一惊:“有这么多人?那么多地?那岂不是各大奸商豪强累计失地……近千万亩?蜀中五郡一下子多出来那么多自耕农、少了那么多佣工维生之人?”
李素:“不是这么算的,因为田地总数没有变多,种田的人也不会明显变多。只是很多佃户,因为原本的地主的地被抵押拍卖了,来了新的有地者成为自耕农。而那些佃农的永佃权也就没了,转而沦为必须给人佣工维生。
不过大王放心,我这几个月,在于子初、公达他们梳理地方,要求之前获益的各大织坊主、缫丝场主、盐场主等,优先雇佣因为家主土地被卖而失去佃权的农民,让这些人去改行当织工,也能维持生计。”
刘备觉得有点绕:“你这是让织户攒下点积蓄,买了田回去当自耕的农民?而原本佃租田地种的佃农,回去当织工?那不是他们原本的手艺都白费了,要重新练手艺,那不是浪费民力吗?”
李素:“大王,账不能这么算的,好在种地和织锦、煮盐需要的手艺都不算复杂,干几个月就熟手了。咱必须以维护朝廷的法度严肃为重,不能和稀泥。
这次大多数佃农也没有受损,之所以受损的,也是纳税迟缓、见事不明、朝廷善意提醒时又抗拒不信,这才偶有被奸商盘剥到,以至于家主的地皮被抵押出卖时,一点买下的能力都没有。哪怕官府略微给予一些借贷,他们都买不起。
朝廷总要让响应朝廷号召、遇事则先的人相对多些好处,让迟疑不肯听从法令的人稍稍受挫,这样民心才积极学法。要是从此学聪明了,给官营织坊打工时卖力多干、攒钱积蓄,将来未必没有机会买田成为自耕农,那也比现在的佃农要好了。”
李素好说歹说,才让刘备没有继续纠结这个问题。刘备最后只是反复谆谆嘱咐,要求李素一定要“确保就业问题”,既然有佃户失去佃权一定要让甄家糜家李家诸葛家雇佣两年以上,免得造出社会不安定因素。
这个要求李素当然可以做到,反正挤出的工人也没比流失掉的工人多,完全安置得下,只是调了个个。
说完大事儿之后,刘备才神态轻松些,换上自己人的表情,要求李素带他去看烧酒是怎么烧的、青瓷是怎么做的。
第294章 诸葛亮半锅实验
“不用拘礼,孤就是随便来看看,你们继续。”
走在蒸烧酒的作坊里,看到周围的工匠一个个停下手头的活儿过来行礼,刘备倒也洒脱,吩咐大家继续干,他就是来视察烧酒的日常的。
因为蒸馏器密封不够严实的关系,空气中还是会弥漫着逸散出来的酒精和其他酯类芳香,让第一次来这种场合的人新奇而又不适应。
纯酒精的气味只是微微刺激,并不会让人觉得很香。白酒香味的主要部分并不是靠酒精提供的,而是各种复杂的伴生酯类。
工匠们恢复日常工作的状态后,刘备就在李素的指引下,走到一口超级大的双重密封铁蒸釜前面,仔细观察。
工坊里有好多口这样的大釜,之所以选这口视察,是因为李素问过匠人的排班,这一锅马上就要蒸好了,不用耽误大王傻站着看很久。
“这个好像就是大了不少,跟寻常蒸菜的大釜也没什么不一样,就是封得严实了点,里面应该就是放了一口汽锅吧?”刘备围着蒸釜转了几圈,如此点评。
李素指着大釜解释:“不一样,里面没有汽锅了,平时蒸汽锅鸡的汽锅,等于是做成了这口大釜的双重底内胆,除了中间那个烟囱,蒸汽没有其他渠道蒸腾到锅盖上。
所以锅盖上要经常换凉湿布,就是降低锅盖的温度,让锅盖内侧面挂着的酒蒸汽尽快冷凝掉下去,落在上面这层锅胆上。”
刘备看了看,最后对锅盖上的几个类似气球的玩意儿表示好奇:“那这几个像牛肚皮囊的东西是干什么的?还一鼓一缩的。”
李素:“这是储存受热后膨胀过度的空气的,平时蒸汽锅鸡,锅盖沿是不密封的,有蒸汽跑出来。但是这次必须尽量密封,因为跑出来的蒸汽有很多是酒蒸汽,跑了就浪费了。
而彻底堵死不让膨胀气漏出来的话,又会气压太高炸锅,所以锅盖上接几个牛肚做的大气囊,把膨胀部分胀到牛肚里存起来。这样等酒冷凝之后、气体体积缩小了,这些牛肚还能被反吸到锅盖里,反向膨胀。免得铁锅盖被气压挤扁。
如果气还不够的话,锅盖上有个阀可以拉开,往里吸风,但只有凉透了确保锅内蒸汽没有酒气了才能这么干,免得浪费。反正就是只需进气不许出气。”
刘备听得似懂非懂,但随着眼前这锅酒蒸好了、柴火全部撤去,锅盖上又淋了凉水。刘备眼看着锅盖上储存膨胀热气的牛肚渐渐瘪了下去,最后甚至还倒吸回锅盖里面,也就信了。
这还真是算计得毫无漏洞,丝丝入扣啊。
“伯雅真是什么都懂,这都能算计清楚。”刘备忍不住拍了拍李素的肩膀。
李素也是惭愧推辞:“哪有,绝知此事要躬行嘛,那都是格物致知一点点试出来的。上个月就是为求不浪费酒蒸汽,我要求他们把锅盖缝堵死、堵得跟自贡县那边的煮盐火气井竹输气管一样紧,当时还没这些牛肚皮囊调节气压呢,结果直接炸了两口锅。
后来是我分析了,说是气压的问题,阿亮鼓捣了一下,额外设计了锅盖上的牛肚。谁能一开始就想到呢,都是试出来的。”
反正李素在物理层面就是个嘴强王者,说道理他都是懂的,但让他用纸面物理知识结合汉末的实际简陋工艺条件做东西,打死他也做不出来。
前世他印象里的蒸馏器,怎么也该是“两头都可以透气,在蒸汽经过出气口之前就要被充分降温冷凝的‘动态平衡蒸馏器’”,哪有直接堵死的?
而之所以穿越者自行设计的蒸馏器都是那样,当然是因为穿越者都知道敬畏大气压强的威力,知道彻底堵死会爆炸或者压瘪的。
面前这种从汽锅鸡转型而来的怪胎,一看就是诸葛亮那种物理学了半吊子,对基本原理稍有了解,但又不知道什么是“大气压”的人,才初生牛犊搞出来的。
结果顺着这条歪了的科技树强点,才有了这种“铁锅盖上接满牛肚”的怪胎,完全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还别说,自从上个月研发完了这款“最小可用版本”的蒸酒釜之后,诸葛亮也顾不得继续改良优化、技术迭代,就很满足地宅回实验室里,开始鼓捣他的“大气压实验”了。
就在刘备来之前五天,诸葛亮设计了一个很搞笑的实验,他用两个圆弧形的大铁锅盖、中间放上一点水、架在火上猛烤让蒸汽喷出来。
等最热蒸汽膨胀喷得差不多之后,诸葛亮在中间接口处用生漆和明胶封死(自贡的天然气井就是用这个密封的),然后再等温度冷却下来,里面剩下那点蒸汽冷凝收缩。
结果第一次,因为铁锅盖太薄,冷了后直接凹陷进去挤扁了。第二次诸葛亮就换了口厚实的铁锅,重新搞,这次没瘪下去,然后他就用了牛马拉铁锅,用到每边六匹马的时候才把两口铁锅拉开。
诸葛亮得意洋洋请李素去看实验、宣布“蒸酒喷气后如果不补充冷气,负气压要十二匹马才能拉开”这个实验结论的时候,李素差点儿惊掉了下巴:
这不是马德堡半球哦不是僰道半锅实验么?
无非是铁球换成了锅子,而诸葛亮因为没有“抽真空”的技术条件,所以选择了跟热气球一样“通过烧热让锅里的气膨胀先泄露掉绝大部分”。
之所以最后六匹马就拉开了,那也是因为里面毕竟不是真空,不是零大气压,估计还残留了03/04的大气压,才那么容易拉开。
李素当时就决定把这条实验结果写进历史书里,让蔡琰补充到蔡邕的《后汉书》里。
“初平四年冬,诸葛亮年十四岁,于犍为郡僰道县,测得烧煮排气法压紧之密闭铁锅,拉开负气压所需力,至少为十二匹战马。”
……
刘备当然没兴趣听后续的物理实验和理论了,所以李素说的后半段话他基本没往心里去,然后注意力就被刚刚冷凝出锅的烈酒给吸引了。
大釜打开之后,匠人们多人合力,把釜侧倾一个角度,先把上层内胆的高浓度酒液倒出来存好。
然后再把整个大釜倒扣过来,把下层内胆的积液通过用来过蒸汽的“烟囱”倒出来。
刘备好奇地问:“这蒸完了之后,下面留下的不都是水么?”
李素:“不,下面的只是酒精绝大部分没了,但不会彻底蒸透蒸完的,还会剩点儿。丢了也可惜,所以搜集起来。而且酿酒的时候,米饭里酿到酒液里的成分,也不都是酒,还有各种糖和其他不能蒸成气的重质,也都留在下面的废液里了,所以这个废液比较甜。”
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还有其他产物,以及没有发酵完的麦芽糖,所以剩下的废液等于是有高分子量重酯和其他营养杂质的麦芽糖浆,比醪糟更低度一些。
“真是神奇,拿来喝喝看。”刘备一挥手,就有人给他端过来,他拿打酒的角子舀了一角,凑到嘴边慢慢咂,果然还挺甜的,虽然酒味很淡。
刘备品尝的同时,工匠们已经把大部分好酒都封存到坛子里了,还有一些要供验收直接喝或者请大王带回去的,就装到精美的天青色瓷瓶里,瓶口用蜂蜡密封。
刘备拿过一瓶,先看了天青色的瓷瓶,已经觉得颇为雅致:“好酒好器啊,真是不错。”
拿着瓷瓶直接喝了一口后,他差点儿没拿稳就失手了,幸好赶紧攥紧才没掉,轻轻咳嗽两声。
“好酒!如此醇厚浓辣。”没见过三十八度白酒的刘备,差点儿就呛到了。
抹抹嘴,长出了一口浊气后,刘备爽朗地笑问:“这酒如今有几处作坊?可定名了么?”
听刘备这么问,李素才想起另一个事儿,说:“目前有两县有烧酒坊,一处就是这僰道县,另一处是隔壁江阳县。我私下里揣摩了两个名儿,这僰道烧酒,就叫五粮液,江阳县的嘛,就叫江阳老窖。”
刘备又喝了一口,有点上头:“江阳老窖……倒也罢了,这为什么不叫僰道老窖要叫五粮液?”
李素:“其实是臣一时兴起,想要志念一桩近日的盛况——就在前几天,刚刚秋凉的时候,昆明顾雍派来船队,从涂水上游的牧麻县出发的,运的是永昌李恢今年秋收刚刚在掸地极南之地找到的‘林邑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