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便是。待到得丹阳,募到新兵,便先分数十由你统属。”

    双方聊了一会儿,这才算彻底捐弃前嫌,为了表示诚意,典韦也把自己之前作过的案底,都诚恳跟李素、关羽交代了。

    原来,他行走江湖这些年,作下的替人仇杀的案子也不下七八起了,基本上都是在陈留和梁郡境内。

    就说这襄邑县,他也不是第一次接单了,两年前,典韦就接了一个襄邑人刘健的报仇单子,去隔壁梁郡睢阳县杀了一个叫李永的退休官员曾任富春县长

    这次,是昨晚顾雍来找到他,许诺他五块金饼、先给了两块定金,说是有欺世盗名之辈侮辱他恩师。

    本意也没说让典韦杀人,只是让他在旁边保护。等顾雍和李素先讲道理弄清情况,若是果然要擒拿李素去赔罪,再让典韦制服李素身边的亲兵。因为顾雍知道自己的仆人们打不过李素的亲兵。

    李素听完,不由好气好笑:“这事儿只是顾雍请你,还是连蔡邕也知情?”

    典韦据实回答:“这便不清楚了,不过只是姓顾的一人找上门来,他那姓蔡的老师可能不知道吧。”

    典韦也不是读书人,对天下闻名的文士也不大尊重,加上蔡邕的名字又难念,他不认识那个字,就只说“姓蔡的”。

    李素点点头,他也觉得蔡邕应该不至于计较到这种程度,多半是下面的人护师心切,见到些冲突就想先立功表现、等老师发落。

    他便问道:“既如此,你可知那蔡邕在城中住处:一码事归一码事,钟繇既然蹭了蔡邕之名著书,我没有阻止也分了钱,就把多卖的那部分利钱,分出一些,置办礼物赔礼便是,这事儿就算扯平了。

    至于顾雍得罪我的,我请蔡邕主持公道另算。不过,那蔡邕怎会住在这襄邑县的?他祖籍便在此处么?前些年,他应该是在吴郡避居、开学授徒吧。”

    典韦恭敬拱手回答:“那蔡、顾等人来到襄邑,应该也不过旬日,蔡邕是隔壁圉县人,距此有四十里地。他应该是从南边回乡到此,至于为什么滞留此处,便不知了,许是觉得襄邑临近睢水,往来便利吧。”

    李素觉得这个道理应该是说得通的,就好比典韦的老家己吾县,离这儿也有二三十里地,也是因为不靠近东来西往的水路要道,接不到生意,所以才来襄邑厮混。

    看来这蔡邕回乡之后,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啊。若是真打算继续隐居,完全可以回故乡那种交通不便的小县城。

    李素问清了蔡家新近在县里弄的住处所在,略备礼物,就上门去了。

    他倒不是存了“招募蔡邕”的心思,蔡邕年事已高,名望也传播已久,是不可能为刘备所用的。

    但是,李素脑中也一直有些后世的政治哲学理论方面的屠龙之技,无处施展,无法在汉灵帝驾崩前兑换成功名利禄。

    作为后世外交学院的高材生,李素念书的时候,可是没少念相当于历朝历代“正统性理论”的课程,那也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专业必修的,也就是研究各个政权的统治合法性来源问题。

    这种政治哲学课,在后世同样是没有用武之地,但回到了汉朝,却能大放异彩。也能兑换成巨大的名望、官位,甚至这种功劳一点也不会比平定一场叛军小,可以作为举纯之乱结束后,刘备集团在灵帝驾崩前最后一次阶级跳跃的契机。

    说难听点儿,哪怕是乱世将近,李素都有把握再运作出一个公孙弘加董仲舒出来,而且绝对不是腐儒空谈,要用的也不一定是儒家,而是绝对契合时势的帝王术,甚至能够论证出“汉室为什么一定可以三兴”这种神级哲学天命论题来。

    只是,他如今只在谋略、外交方面,略微有些薄名为人所知。但学术上根基还是太浅,又不以治经学闻名,所以他需要一个合作者。

    一个人提出思路,一个人提供论证,就像汉武帝一朝时,先有公孙弘、后有董仲舒,公孙弘提出汉家天下正统性来源的笼统设想,董仲舒则是完善、细化将其形成一套哲学体系。

    这个经学大家的合作者,李素可以选蔡邕,如果蔡邕不合作,那他就等张纯被平定、汉灵帝还未驾崩的这段时间差,再在朝中找个其他名家合作。可以是董扶,也可以是卢植,就看谁上道,谁机缘合适了。

    既然今天蔡邕先撞上来了,那就去会一会对方。

 第55章 如果你诚心诚意被我利用

    当天午后,襄邑县城内,一座平房小院内,午睡方醒的蔡邕,见了首席高徒顾雍灰头土脸的颓废样,不由盘问起这两天的异常。

    顾雍倒也实在,并无隐瞒,一五一十说了。

    蔡邕闻言,微微皱眉,放下面前的书卷:

    “唉元叹,你怎能如此鲁莽行事,读书人的事儿,就算是冒名伪作,也不至于明火执仗去跟人理论,你这几年的养气功夫都修到哪里去了?”

    “这孝义录我也看了,文辞是粗鄙琐碎了些。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者所以载道也,能使市井俚俗明其理,孝义之道播于伧夫俗子,此书目的也就达到了。子曰有教无类,于我又何辱之有?淡泊处之也就罢了。”

    顾雍心里也觉得委屈。他也不是想伤人,本意就是去理论,只是发现李素不是普通的良善书生,而是带着不少武夫随身。顾雍明知自己的随从打不过,要是武力上不做准备,万一被李素的人反揍了呢?这才请了个本地有名的游侠保镖见机行事。

    他觉得自己也没招呼典韦先动手,明明是对方那红脸长髯的壮汉先挑明了话、觉得读书人叽叽歪歪,才过了几招。

    估计典韦就是为了不退定金才装模作样出手的!反正最后也出工不出力没打出伤亡。

    而且汉朝人太讲究尊师和孝道,有事弟子服其劳。

    这次恩师返乡,他作为蔡邕在吴郡设学所收诸弟子中、学问人品最受师傅赏识的一个,他家钱财又多,才代表其他师兄弟护送恩师北返。要是遇到了冒名恩师的事儿不闻不问,回去他也不好向其他师兄弟交代。

    这种事情很没面子的,会被嫉妒他的师兄弟指指点点留话柄。

    罢了,就认了这个亏吧,人在江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

    领受了一会儿蔡邕的教训之后,还是蔡琰跑出来说合:“爹,师兄也是维护您,本意不坏,所幸双方都没伤到人,便作罢了吧。”

    双方趁机住口。

    蔡邕在院中弹了会儿琴,便也渐渐忘了这事儿,心中如是想道:“回到陈留也有七八日了,再歇几日,便让元叹回吴郡。这一路让他奔波护送,也辛苦了。”

    蔡邕已经丢官下野整整十年,这十年一直隐居吴郡收徒育人。

    一直到两年前,也就是中平二年,随着天子彻底解除党锢,他才可以比较便捷地自选是否回故乡陈留。只是在吴郡住得久了,也习惯了那里的生活,当地徒弟又多,他才没舍得立刻返乡。

    但是去年年底,南方也爆发了贼乱长沙贼区星作乱,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负责讨贼,至今还没彻底剿灭。

    这一场兵乱,着实让蔡邕认真思考了一下前途。原先他一直以为南方是躲避兵乱的好地方,天下虽乱却也始终是北方乱。

    区星的崛起,改变了他的想法。吴郡虽跟长沙距离很远,但会稽前些年可是爆发过许昌父子反叛的。如今在吴会一带颇有威望的孙坚去了荆州,谁知道吴会会不会不稳。

    所以思前想后,蔡邕在吴郡过完正月,二月份起就启程北返。他家都是文人、女眷,走走停停,赏玩风光,行程缓慢,一路竟走了将近两个月,直到四月初才抵达陈留。

    蔡邕本意是回故乡圉县,但顾雍劝他说圉县交通不便,不如就在襄邑安顿下来,反正也就隔了几十里地。

    襄邑濒临睢水,遇到点事儿可以直接上船抵达官渡、酸枣,下船后就可以直接进虎牢关,那是最安全不过的。

    自从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至今还没见过哪路乱贼能攻破虎牢关威胁到京畿重地呢。

    蔡邕一想圉县老家的房子也几十年没住了,估计破败不堪,就从谏如流,在顾雍的赞助下,于襄邑县城内另弄了座院子。

    过几天,等蔡邕彻底重新适应了陈留这边,顾雍还是要回老家的。

    蔡邕在院中弹了会琴,约莫小半个时辰。

    院外有访客叩门,蔡邕的家仆过去问了来路,入内通报,说是中山李素来访,专为之前顾雍指证著书冒名一事而来。

    蔡邕既然知道前因后果,倒也没觉得对方来的突然无礼,直接吩咐开门。

    李素带着四个亲兵,提着礼盒入内,而关羽和典韦都留在门口,没有进来。

    关羽是不喜欢跟名士打交道,会觉得别扭,才坚持不进来。宁可在推礼物来的牛车上睡大觉。

    顾雍听到有访客,也匆忙从厢房出来,发现是李素,有些尴尬,就一声不吭站在蔡邕身后。

    李素也不客气,跟蔡邕拱拱手,直接挑明来意:“孝义录冒名之事,不知蔡公是否已经知晓?久仰蔡公之名,不期在如此境遇下邂逅,素深感遗憾。

    那事本是钟繇所为,素也确有默许放纵之嫌。不过我们如此行事,也是为了宣扬善行义举,牟利并非本意。今日便以多售孝义录所得之利,置办赔礼,以示公心。”

    说着,他一挥手,亲兵立刻打开礼盒,第一个只是鹿脯、美酒,分量倒是不少,不怎么值钱,但读书人表示尊敬一般都得准备这些。

    后面一个才是值钱货,放了一套玉器,以及十枚金饼。

    哪怕孝义录因为冒署了蔡邕之名多卖出去十万卷,这份礼物也不算亏心了,何况如今才卖出去四五万卷。

    金饼少于十枚,礼盒都摆不大气,不整齐,对于李素这种略微带点强迫症的来说很不舒服。

    “君子言义不言利!此事我本就没有计较,你拿钱是什么意思?”蔡邕微微变色,这不看不起人么?

    李素诚恳顿首:“绝非以利诱蔡公,只是使蔡公见证我此前默许之举,并无牟利之心。蔡公若是不愿此物污浊了清名,我也可收回金饼,异日以蔡公所著道德文章,刻印十金之数,广为散发。”

    这个条件着实让蔡邕微微动容,扭过头去,清高辞让道:“那是你的事,这金饼我不能收。”

    李素一撇嘴,亲兵就拿走了金饼,只留下鹿脯美酒和玉器。

    蔡邕松了口气,这才缓过神来,意识到自己面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是朝廷重臣的属吏,也是如今颇有手腕的书商、还是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家伙。

    李素的身份太多了,让初见他的当世大儒文豪,也有些不知如何面对。

    然而,就在蔡邕以为摆出了足够清高、能够占据主动权的交谈位置之后。

    没想到李素却是步步紧逼,一点都不跟他客气,下一句话就直接让蔡邕颇感压力:

    “既如此,不知蔡公赋闲这些年,可有甚传世之作、配使我刊印?素虽久闻蔡公之名,深知蔡公早年受十常侍之排挤、党锢之牵连,不得为官。

    但自中平二年以来,党锢已迟,蔡公却迟迟不思报效朝廷,也不著书惠及万民,素深以为惋惜。”

    这句话着实如同利剑,让人无法回避,蔡邕顾雍闻言,都瞬间变色。

    李素也着实是不按套路出牌了。他前世穿越之前,也看过不少穿越,别的位面的主角,到了蔡邕面前的表现,着实可谓舔狗,只为馋他女儿的身子。但李素每次看到那种情节,就嫌恶跳过,觉得不过是吊丝意淫罢了。

    他上辈子就是有智商有阅历的人士,怎么可能代入得了那种无知舔狗呢。

    所以他这次来找蔡邕,定位就是四个字:相互利用。

    不管将来是什么身份利用,是否可能要先蹭流量假装师生关系,那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李素绝对不会为了女人当舔狗。哪怕对外看上去他尊敬蔡邕,实际上他才是那个提线提供核心竞争力的。

    如果蔡邕在学界的名声不能为他所用,他还是可以扶持其他备胎的。

    他的底气,就是后世接受的顶级精英外交官教育中的“正统论”学识。

    以及他如今已经通过他的文辞、言论,为朝廷立过大功这个事实羌渠单于肯出兵帮助汉室,就是他李素的功劳,这个功劳是掷地有声的,不怕跟当今任何文人比实打实的贡献。

    为了快刀斩乱麻,还是速战速决摆明合作姿态的好。

    他此言一出,蔡邕还没说什么,顾雍先沉不住气了,他直言不讳地说:“宦官当道,纵然朝廷解除党锢,但我恩师与宦官素来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