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充工作,超越班固不就等于远远超越班昭了。

    蔡琰果然听了大喜:“哼,原谅你了,那天的打油诗确实是我写得不好,不怪你。”

    蔡琰服软得这么彻底,并非她好糊弄,她其实也有想到过“老公是不是故意在拍我马屁”的可能性。但她不觉得“成都纸贵”这样的意境想象,会是一个想拍马屁的心灵肮脏之人在这种肮脏动机下想得出来的。

    那美好图景描绘得如此情真意切,肯定是发自肺腑的赞美。

    加上蔡琰没听到刚才周樱的悄悄提醒,内心那股对手指画圈圈的怨念也就彻底消散了。

    周樱在旁边看得暗暗汗颜,李素明明是在抚慰蔡琰,她却感同身受地面红耳热腿发软:夫君真是太厉害了,他只是不屑于哄女人,一旦认真起来,肯用心,简直是一句话就能让才女被击中心坎。

    偏偏就是不肯用这个心。

    第二天一早,心服口服的妻妾婢女们全部收拾整齐,行李搬上船,返航回了成都。李素带了二十套铠甲,准备过年设宴的时候送给武将们当礼物。

    他也不会全部送完,毕竟如今留在成都的只有张飞级别最高,总得留个一半以上,到时候送长安那边的贵客。

    返程要逆水行舟,船多开了两天,五天后才到成都,已经是腊月下旬。

    李素让人在州牧官署和自己侯府里都张罗起来,到时候要密集宴客和听取述职,很多在外地奔忙的官员,也会在这时候回成都。

    汉朝的时候官场就是这样的,你做到地方上的一把手,听取下级官员汇报工作就是在一场场的酒宴之间就像历史上刘备在刘表那儿的时候,遇到丰收之年,秋粮丰收冬藏入库之后,刘表就得请九郡官员吃饭,刘表病了就得请刘备代他陪喝,不然哪来的机会被蔡瑁做手脚跃马过檀溪。

    刚布置了一半,张飞先带着一群武将来凑热闹蹭好东西,李素就先拿了几副铠甲给张飞。张飞看了眼前一亮,满意地收下,只是嫌弃这铠甲外面的氧化层还不够致密,不像玄甲那么黑,谁让他穿惯了玄甲呢。

    李素笑骂着让张飞回去吧甲片打磨到毛糙亚光,让它锈一个月再抹保养的植酸油,就有那效果了。

    除了张飞之外,还有严颜张任这些目前留守蜀中的将领也领到了铠甲,一个个感谢而去。

    李素看着他们一个个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心中暗道:再等等,将来成本要是允许,给你们想办法弄全身板甲也行,但现在先用这个凑合吧。至少比现有的鱼鳞甲合札甲,防护肯定是更好的。这个问题不在这里多水了,毕竟大多数读者不在乎。感兴趣的看我后面的免费单章解释,我不想拿技术讨论来水字

    至于板甲,李素心里当然知道板甲的防御力更高。而且西方历史上制作最精良、关节活动最灵敏的那批板甲,对人的活动出招制约也微乎其微。但那不是没法用冲压工艺大批量标准化加工嘛,太贵了,历史上要不是子爵伯爵起步,也用不起那种灵活精细度的板甲,所以不是李素目前急着要解决的问题。

    将来有闲了,给顶级武将开小灶的时候,可以考虑,但他现在解决的是近万人的重骑兵的整体装备升级问题。

    那个贵不是体现在钢材用量上,而是甲胄工匠的人力成本上,顶级精良板甲连一个肩关节的罩甲的六道弧形钢片都要做到每一道尺寸、弧度曲率不一样,那不得让钳工一锤子一锤子砸?那得培养多少工匠?花多少时间掌握每个部件的加工尺寸心得?能和那种随便找个人都能开的冲压设备比么?

    后世21世纪,走在深市三和人力市场外面看看,都知道,冲压工的技术要求有多低,还有去招三和大神日结的,150块一天,干12个小时以上,临时工,只要会把金属放进去、压完后拿出来就行了。

    打发走了武将之后,李素很快又迎来了述职的官潮。

    各郡太守倒是没什么意外事情要汇报,有些太守还是李素今年刚刚提拔上去的。

    腊月底的最后两天,轮到典农中郎将国渊回到成都、上门拜访述职。李素隐约预感国渊这人擅长钻研,非常务实,肯定会给他带来一些干货的难题,以及额外的收获。

    李素的期待果然没错,国渊这两年负责推广林邑稻的种植,还推广身毒长绒棉,两者最多分别有种了两三年了,果然积累了不少问题,但成绩也是显著的。

    两人一见面,李素就亲自给国渊斟茶斟酒,勉励嘉许:“子尼,这两年辛苦了,不过再坚持坚持,明年朝廷要动兵平灭郭汜了,你从最初小规模教导百姓种植身毒白叠花,也有三年了吧?

    你也说了,白叠花需要气候干燥多阳光,蜀中不好多种,明年稻河西走廊,正好广种,也利于朝廷归化羌民。你再辛苦两年,等羌民都习惯了种地穿棉衣,我向天子禀奏,担任大司农刘巴的副职。将来如果九卿调动,民政劝农、与税赋度支分开,你和子初都有九卿之望。”

    国渊虽然有很多想吐槽的,但大领导都先封官许愿堵他嘴了,他也就暂时不埋怨了,先把敬的酒喝了。

    一会儿有个跟剧情无关的免费单章,没兴趣的不看也不影响。

 一点理性思考无关剧情

    (本章免费没扣钱,请不要惊慌)这两天大家关于装备种田的吐槽,我也看了。本来想穿插在剧情里解释,但是想想看不合适,那是要收钱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还是免费单章说两句。

    大家主要说的最多的点,是“历史上的山文甲和陌刀都不够强”,这个我承认,但是我也没说我书里搞的东西,就是“历史上那种山文甲和陌刀”啊,对吧?我这个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技术原理路线也大致尽量在不水字数的前提下推演了,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个东西。

    而我之所以要借这些名字,是因为如果不那样约定俗成的话描述就会更加困难,我如果每次都写“冲压式标准化造型铁叶镶嵌札甲”,一来是肯定有人说我水字数,二来叶不利于读者构建想象。

    就像写历史小说的人,很多之所以做文抄公,不是因为古人的诗真的好,而是你托了名人的名后读者才容易想象它有多牛逼。

    今天那一章里那几句蔡琰的赋是我临时瞎编的,我如果直接告诉你是我写的,你们就会觉得“好垃圾啊”。

    但我如果模糊处理,骗大家“这是历史上蔡琰写的”,那些读不懂汉赋的读者说不定就觉得“这篇赋貌似还挺厉害的样子,既然我看不懂,应该也不是很差”。

    具体到武器装备的问题上,“历史上的山文甲防御力比鱼鳞甲还差”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定论,毕竟大家都证据不足,我就相信有八成概率不如鱼鳞甲好了)。

    但如果自己分析了,很容易想到其中的几个原因——注意,下面的话不是我网上查资料的,是我自己的思考,我敢保证不是资料党网文写手能做的,你自己得有理工科基础。

    首先,我觉得,在甲片厚度一样的情况下,山文甲弱就弱在“甲片之间的互相勾连镶嵌容易脱落”,以及“甲片之间缝隙太大,有防御漏洞,近似于锁子甲”,这两点文中其实也提过了。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呢?有点机加工常识的读者不难想象,大概率是因为“历史上的山文甲是手工一片片锻打甲叶”的,手拿锤子锻打就没法确保标准化,每一片形状不完全一致,这时候,就容易拼不起来。

    做过钳工的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工匠们肯定倾向于“宁可做小,不能做大,宁可磨细,不能磨粗”,因为细了无非是卡进去之后还有余量,松松垮垮,但粗了直接就插不进去,没法组装了。所有工匠都把误差往“宁可做细”的方向留,最后就导致实际的山文甲缝隙很大,防御不全面。

    活塞比气缸小,充其量只是气密性不好。活塞比气缸粗,那就直接插不进去了。

    而这些问题,主角用冲压工艺、标准化生产,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历史上的山文甲不行,但这种模式,在“标准化零件生产”指导思想下,可以得到的提升空间,比其他型号更大。这是在用20世纪的工业思维,在指导15世纪的工业工艺。

    (我自己简单用结构软件几分钟建了个模,甲叶形状设计得好,是可以拼进去,而且不留缝隙的。)

    而板甲的问题,我最新章节也说了:防御力是最牛逼,最好的板甲也确实不影响出招——但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那些,都是古代国王或者至少伯爵侯爵公爵们穿的,那些才留下来当文物了。

    普通的“骑士爵”和“男爵”,说不定16世纪初还在穿铁桶一样有棱有角对的头盔呢,那也是防御力高超的板甲盔,没错吧?那种也不影响出招灵活性么?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写得影响大家约定俗成认知,这个是我的问题,我确实以后尽量不做这种事情了。但是做都做了,希望大家有精力还是多看几眼,别跳看,最好别“看到一个历史名词”,就直接眼光一扫跳过后面几段,然后认为后文再提到这个历史名词时,“就是指原本历史上的那个东西”。

    上面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例子本身其实不重要,所以后面陌刀我也就不解释了,例子举一个就好。

    我也要继续检讨如何提升自己的传达率,把那些有难度的歧义更加通俗易懂地传达出去。

    ……

    最后说一句:大家都知道,主角的上限是写手。如果李素在第五层,我至少也要在第五层,我才写得出一个在第五层的主角。

    而实际上,如果我要写出千人千面,要写出一些“别人懂而主角不懂”的东西,那我自己就得在更高的层数。一本书里,主角越是并非全知全能,那就需要一个比主角全知全能得多的写手来左右互搏博弈,否则写出来就会看上去像“刚立弗莱格敌人就掉坑里”的闹剧感。

    我在这里说这些,也不是为了自吹,而是我意识到我写这种书肯定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如何设想“有些事情作者懂,而主角不懂”。

    就好比最近章节里面李素的很多分析,哪怕不是硬知识,仅仅是“思维习惯”,其实作为一个文科生外交专业的人,李素是不该懂的。而我不好意思懂了,偏偏我又会经常忘了控制,只限制了李素对硬知识的认知,而导致他在软知识方面偶尔超出自己该懂的。

    这方面我以后再注意换位思考压一压,说句不谦虚的话,这或许也是一种“智者的诅咒”吧,因为一样东西如果你很熟,你很难想象“一个不熟的人是怎么样不熟”的,或许你觉得吧这个知识点抠掉后,就是不熟的人该有的样子。但实际上吧这个点抠了,还得把通往这个点的线也都抠了,才不显得突兀。

    ……

    说到这儿,同样也可以解答很多读者读本书之前的一个疑问:这本书我遇到过很多次吐槽了,说“为什么三国文里写刘备阵营的原先看起来似乎比写曹操阵营的要小白一些,而这本似乎没那么小白”

    我觉得,不妨这样假设一下:大家可以回想,自己小时候,尤其是小学四年级以前,因为那时候识字量和阅读习惯还不支持读三国演义原文,所以大多数人要么不知道三国人物,要么就是喜欢刘关张的,这属于懵懂的“人之初”的认知状态。

    小学五年级以后,叛逆怀疑精神、知识储备,很多人都开始喜欢曹操,因为觉得小时候被骗了,刘备被粉饰得太好,是伪君子——这不奇怪,虽然每个人发生这一步的年龄不同,但我在这里自我剖析一下,我是小学五年级开始这样的。

    然后,有些人会再经历几次转折,比如发现自己矫枉过正了,曹操也有屠城和别的黑点,再后面发现刘备也有别的黑点……再到后面或许纯粹是因为自己踏上社会初次事业就成功了,然后看不起刘备这种蹉跎了好久的,也有可能有些人是社会上摸爬滚打后才成功的,觉得理解了刘备的连续创业韧劲……

    不管什么原因,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拥刘拥曹在一生中是不断切换的,也有切换到两个都不偏不倚,跳出善恶好恶来豁达俯视的。

    所以,大家看到“拥刘的三国文小白率貌似相对稍高”,这个问题其实是“那些所写给的目标消费人群、是在我这个描述语境里,小学四年级以下的位于第一层的潜在消费者看的文,相对小白”。

    而拥曹文的目标读者,至少也得是“小学四年级以上叛逆期的第二层”。

    所以,虽然最后拥刘、拥曹、和“跳出好恶”这三种心态的最高形态,没有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