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李素此行的行李不会太多,因为这次他准备走褒斜栈道南下、栈道难行不适合带东西。先到汉中之后,顺着汉水坐船而下,可以抵达刘表地界的襄阳,然后路过江夏到长沙。
本来理论上最快的路线,当然是直接从长安走丹水、武关道、由南阳郡南下。不过这一路不能开船,要通过袁术的地界,李素不放心
而汉中汉水就安全很多。刘表跟刘备并不存在任何敌对关系,汉水上也不可能有大量水师劫道,绝对是安全的。大不了到之前先派出使者,让镇守长沙郡巴丘港的甘宁提前带一点人到夏口江面接应,这世上能在甘宁面前劫道的长江贼还没生出来呢。
另外,趁着南下之前最后这几天,李素在长安还料理了一些私事俗务主要是把他的嫡长子的满月酒给摆了。如前所述,196年年初,李素带着诸葛亮和刘妙周樱等四处云游时,蔡琰就已经因为有身,不能同行。
所以,在河套战役还未彻底结束时,十月初的时候,蔡琰就已经为李素生下了长子。
李素之前之所以急着在八月份回长安、住了两三个月,也是为了陪老婆生孩子,再待到满月,尽到人夫人父的义务。
只不过李素对于子女向来不是很重视,之前生女儿就没什么感觉,现在有了儿子一样云淡风轻,所以这事儿显得很没存在感。
李素心中想到的只是:以后也不用担心蔡琰有心结、不用担心嫡庶之争。跟小妾们也不用太注意日子是否安全了。不安全中了就中了呗,又不是养不起。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就在李素做好了全部准备之后,刘备本来都打算次日亲自给李素践行送别,结果忽然又接到了一份来自关东诸侯的情报。
刘备觉得事儿挺重要的,就又劳烦李素进宫喝个酒讨论一下。
而且这次是单独召见,荀攸这些人都没到场。因为这个消息是关于变法的,来自于袁绍。
李素来到石渠阁,刘备也不跟他废话:“刚刚得到的消息,应该是我们之前宣扬租庸调输变法的好处,对关东诸侯控制的偏远州郡百姓、豪强都有所吸引。
袁绍虽然借助曹操的试点和吕布的大捷,把他治下呼吁跟着变法的声音暂时压下去了。但听说就在袁绍决定不变法后,短短几日之内,他麾下有一些非冀州派系的幕僚,颇有微词、向袁绍陈述地方上的民怨。
一时间,袁绍听信冀州人之言、保护冀州人之利的风言风语,传遍数州。袁绍也不知怎么搞的,应该是为了平衡吧,下令广开言路、另求破除各州士人互相仇视争利局面的良策
结果,就有人献策了这么个玩意儿。你说袁绍要是真实施了,能拉回天下士人的人心么?我们要不要模仿跟进?”
刘备说着,把一个奏表推到李素面前。
李素心中也有些诧异:袁绍这么犹豫的人,也能主持新的变法、笼络天下人心?
不过,就在他稍微看了几眼之后,李素瞬间就收起了轻视。
因为他看到,给袁绍献策的人,是一个名叫陈群的青州别驾。似乎是袁绍的长子袁谭推荐给许攸、许攸又作为“非河北籍谋士领袖”推荐给袁绍的。
都看到陈群这个名字了,后面的内容应该就是九品官人法了吧?
李素往下一看,果然。
袁绍这是在财税制度改革落后于刘备、无法拉拢天下人心的情况下,祭出了一个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也是一个合理的蝴蝶效应了。
历史上的陈群,要二十年后才开始有资格主导九品官人法的改革,但他心中的念头想法,未必不是年轻的时候、三十出头就已经有了。
陈群在曹操攻打徐州之前,就在陶谦那儿任职。他在陶谦那的职务,应该是仅次于王朗、糜竺,这一世因为糜竺提前走了,所以陈群直接顶了糜竺的“徐州别驾”,算是年轻得志了。
注:历史上陶谦后期的三任别驾分别是王朗、糜竺、陈群。陈群原本应该是陶谦病危时才上位的。
后来因为曹操彻底攻灭徐州,跟徐州官员结下了深仇大恨,陈群和很多其他官员就逃难往北投奔青州的袁绍阵营。从这个资历上来算,陈群倒也有巴结许攸、提出变法建议的机会,只不过主要的定策之功肯定得让给许攸这样的老资格前辈。
袁绍没有曹操刘备诸葛亮那样的“唯才是举”魄力,而且袁绍本来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他接受这个东西再正常不过了。
九品官人法对于世家大族有多大的吸引力、能换来世家大族对提出这个变法的诸侯多大的支持力度,这个不用多说。稍微了解点三国的人都知道,说多了纯粹灌水:原本曹丕都是靠着这个改革赢得了门阀世族支持他代汉称帝了,杀伤力能不强么。
但李素是后世来人,他知道这玩意儿在导致阶级固化、世家垄断做官方面的弊端,是完全不亚于崩坏后的察举制的。
在李素心中,他最希望的人事制度改革当然是一定程度上向科举制改良演变,最好是介于唐宋之间那种科举。不用跟明朝那样刻意考虑平衡而压制考试内容的实用性,那样也容易实现些,阻力也小。
只不过这种改革终究太得罪人,加上之前刘备的势力也不够大,所以李素跟随刘备多年,变法始终集中在税赋方面,没有去妄动人事选官制度。
没想到袁绍在预感到皇帝可能要三长两短了,趁着中央朝廷还有最后一点价值,抢先把这个讨好天下世家的美名给占了。
袁绍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这么一下,要是皇帝没了,天下其他的摇摆势力要选边站队,到时候有多少势力会因此对袁绍更有好感?
李素心念电转,也不分析细节,先凭着他多年在刘备这儿积攒下的信用,说道:“袁绍既然可以持重观望而迟迟不推行租庸调输变法。我们也没必要立刻对他的九品官人法表态。
我知道这东西对天下世家大族的诱惑有多强,也不能正面反对,观望几个月吧,而且不能以反对的名义观望,要以尊重祖宗之法、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改良察举制的名义,来观望大王以为如何?大王若是信任臣,就顶住压力,等袁术之事了却,再从长计议。”
李素很清楚,表示“不学习袁绍”,绝对不能用“我想另起炉灶搞一套更激进的东西”的姿态出现。必须打折复古持重的旗帜,实际上慢慢夹带私货,这样天下世家大族人心的倾斜才能被暂时缓解。
刘备想了想,如果李素是明确反对,那他肯定得再找荀攸钟繇等人商议,才能决断。而李素言之凿凿只是让他暂缓表态,这种程度刘备还是可以直接接受的。
大家都合作了整整十年了,李素的信用值得刘备在这种程度上偏听偏信。
刘备只是有些不解:“看来伯雅已经看出此法的玄机所在了?不管用不用,今日只有你我,你说说你对这个九品官人法的优劣是怎么分析的?说实话,孤一时仓促,还没看太明白
这不就是跟察举制一样,由选拔者说了算谁能当官谁不能当官么?比卖官肯定是好多了,比现在这种诸侯自己一言专断,似乎说不出明显的好坏,但若是遇到诸侯是个庸主,有个九品官人法,也好过让那些豚犬用人。”
李素:“大王所见甚是,我并没有说九品官人法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第490章 “专家解读”
李素虽热心中对于九品官人法还是比较看不起的,但他毕竟是一个两世钻研历史和政治架构的人,不会被情绪左右影响自己的判断。
刘备既然有兴趣,李素也会诚恳地为他分析九品官人法的具体优劣细节。
在后世的普通看官眼中,九品官人法这玩意儿简直臭得不能再臭了,这主要得怪电视媒体为了快速说明问题、科普古代政治的时候搞简化处理。
央视上易中天一句“简单来说九品官人法就是垄断了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做官的权力”,就让一众地摊直接按照这个刻板印象简化处理捞钱骗点击,似乎这玩意儿就完全没有历史进步的地方。
进步肯定是有的,否则陈群又不是智障,怎么会拿个完全开倒车的玩意儿出来。
只不过要比进步,就得跟同时期或者稍早的制度比,不可能跟还没出现的科举去比,那就是历史的耍流虻了。
李素不会干这种事情,他就非常诚恳地分析给刘备听:
“这九品官人法的优劣,自然要跟之前现存的用人制比,我们看三个参照项,分别是察举制、卖官制和如今所谓的‘唯才是举制’,也就是地方上因才举荐、朝廷中枢或者地方诸侯自行拍板最终决策。
卖官制最差,不用多说了。
唯才是举制的优劣,大王也是深有体会的,刚才您自己都说了——遇到明主之时,而且明主精力旺盛、用人决策事必躬亲,唯才是举令效果极佳。
但此令需要专权,一旦没有明主,或者精力不济,要委任他人,那就还是沦落回察举的窠臼了,无非是察举标准有所变化,从选德变成注重选才,算是察举的科目改良……”
李素说到这儿,稍微停顿了一下,观察刘备的反应,见刘备没有异议,他才继续往下说。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唯才是举需要明君独裁”的认识是很清晰的。
唯才是举绝对没有后人吹得那么神,是不具有跨代长治久安性的。整个三国时期,也就曹刘诸葛亮这样的强人掌权的时候,能够用好,不是百代之法。
人治,始终需要期待明君贤相。
至于卖官,其实是吏治糜烂到极点后,皇帝觉得“你们察举品评出来的结论其实也是你们自己收了好处,无人不贪,那还不如皇帝亲自贪”,真到了那种糜烂末世,察举也好九品中正也好科举也好,都没救了。
李素便继续往下,跟刘备分析九品官人法对察举制的进步点:
“陈群建议袁绍弄的这个九品官人法,其实也是需要有查访贤才的专门官员,以自己的眼光去品评候补官员的人品才干,从这点来说,跟察举制没有区别。
关键的区别,在于他建议在中枢设置中正官,形成一套专门的选官团队,而不是直接让地方太守、州牧兼职选推人才。所以九品官人法的好处,是切断了地方上世家豪强对本地官员选官时的威胁,也切断了一部分的利益输送。
不过久而久之,恐怕会形成更高层级的利益输送,假以时日,能够从这种制度中舞弊的人可能会变少,但烈度更甚。毕竟不能威胁了,还能利诱、还能世代记账交换利益。”
李素这番话,刘备很快就听懂了,外行人或许不太容易懂,可以稍微解释一下:
在汉朝的察举制下,舞弊和糜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太守、州牧容易被地方上的豪强威逼,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容易被贿买、利诱。
九品官人法主要是切断了前面那种舞弊,但代价是放大了后面那种舞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原本太守就能直接兼职掌管举孝廉的工作,那太守就容易被本郡最强的家族势力威胁。他要是连续多年不举那些本郡最强的家族的人当孝廉,他可能就会面临治安恶化、收税收不上来……各种当地人的抵抗使绊子。
而中正官至少是州一级才向中央举荐,专人专管选才,郡级没资格插嘴。那么,那些只在一个郡里的豪强恶霸家族,就威胁不到中正官了。当然你还有机会继续舞弊,那就只能是送钱许好处。
换句话说,九品官人法对于“杜绝威逼,放大利诱”是有帮助的。而且打击了很多只在一个郡里繁衍横行几百年的小豪门,有一定帮助。
从此以后,郡级的“豪强”就越来越没话语权,但“州级”的世家却越来越强,养蛊的马太效应被加速了。
等于是从几百个原本依附在察举制上吸血的小豪门里,养蛊养出了十几个乃至二三十个全国级别的大世家,官越来越集中了。
同时因为“威逼地方官”的渠道被切断了,导致拉拢选官人员所需的能力也出现了一定的单一化。
原本察举制下的地方豪强,可能也没什么钱没什么才学,但当地民风彪悍,某些豪强就是闹事厉害,你不给他官做他跟太守玩命不让你有安生日子过。所以“只有武力和彪悍不怕死”这种能力的豪强,也能威胁到官做。
九品官人法之后,这种“武力闹事型”才能就没用了,大家开始拼“道德名望”和钱,少了个统计维度。
(注:上一章有些书友还说九品中正制以德否才的问题,这个必须澄清,这并非中正制开始才有的新问题。察